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腰神经根损伤后,神经肌肉接头部神经再支配过程中的形态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激光共聚焦(Confocal laser scaning microscopy)技术,使用多克隆蛋白基因产物(PGP9.5)作为神经原标记,观察了大鼠L5神经根受压后10、20、30和60 d比目鱼肌神经肌肉接头部末梢神经变性及再生修复过程,运用α-bungarotoxin(α-BTX)萤光结合剂显示运动终板,NIH技术测定末梢神经与运动终板重叠面积.结果肌肉失神经支配后10天,神经肌肉接头部末梢神经大幅度消失,运动终板形态结构紊乱,随着神经再支配的进行,通过末梢外突起的延伸并与邻近的运动终板相连(终板间连接),在神经肌肉接合部形成一个多神经支配复杂的制作过程.结论神经再生修复过程中,神经纤维与后突触受体区域的变化有一个时空关系,同时PGP9.5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激光共聚焦在正常与再生的神经肌肉接合部,能清晰地显示精致的神经末梢,因此,PGP9.5抗体可用于研究各种不同情况下肌肉神经支配、神经再支配和神经再生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
腰神经根损伤后神经肌肉接头施旺细胞的作用和表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研究腰神经损伤后神经肌肉接头部施旺细胞在神经再支配过程中的作用及神经元纤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萤光双标记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使用S-100多克隆抗体标记施旺细胞,抗神经元纤维蛋白(NF)单克隆抗体标记神经轴突,观察了大鼠L5神经根受压后10、20、30和60天比目鱼肌神经肌肉接头的变性及再生修复过程。运用a-bungarotoxin(a-BTX)萤光结合剂显示运动终板。结果 肌肉中的神经元纤维蛋白因失神经支配导致大幅度消失,随着神经再支配的进行又重新呈观。而位于运动终板及其周围的施旺细胞,共失神经支配期间先发出突起并形成一个精细的制作过程覆盖在神经肌内接头。再生期间,再生的神经轴突沿施旺细胞搭建的通道生长,此过程表现为再生轴突生长始终伴随并落后于施旺细胞的生长。随着神经再支配的逐渐完善,这个过程则逐渐消退。结论 神经再生修复过程中施旺细胞对神经出芽的启动和轴突的生长导向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鼠L3神经根受压后,在神经再生修复过程中.益气化瘀方对神经肌肉接头部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10、20、30、60d对照组和益气化瘀方组。制作大鼠L2神经根受压模型,益气化瘀方组给予益气化瘀方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l0、20、30、60d取大鼠比目鱼肌.采用多克隆蛋白基因产物9.5作为神经元标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观察神经肌肉接头部末梢神经再生修复的过程。α环蛇毒素荧光结合剂显示运动终板,NIH图像分析技术测定末梢神经与运动终板的重叠面积。结果 肌肉失神经支配后,益气化瘀方组的末梢神经在神经肌肉接头部的聚集、出芽及延伸均显著地早于对照组。在神经再生修复期间.益气化瘀方组的末梢神经与运动终板的重叠速度、范围及神经肌肉接头的再构筑,亦显著地优于对照组。结论 益气化瘀方能促进神经元的增生,增强其再生能力.加快神经肌肉接头的重建.显著地缩短神经再生修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大鼠腰神经根损伤后乙酰胆碱斑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大鼠腰神经根损伤后乙酰胆碱斑的变化。方法 采用α-bungarotoxin(α-BTX)荧光结合剂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扫描图片分析技术,观察了大鼠L5神经根挤压后,比目鱼肌神经肉接头的变性及再生修复过程。结果 神经根受压后20天,乙酰胆碱斑明显地发生卷缩,密度降低,结构紊乱,甚至崩解成碎片,60天后,乙酰胆碱斑的大小及形态逐又恢复正常,但仍留有一些异常的小球状或梭状的乙酰胆碱分支。结论 乙酰胆碱受体的形态功能与神经支配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失神经支配骨骼肌组织形态学及运动终板退变,寻找反映肌肉萎缩形态学指标。方法选用42只SD大鼠,切断胫神经建立失神经支配腓肠肌实验模型。运用电子天平测定肌肉湿重,图像分析仪测定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氯化金压染法及透射电镜观察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超微结构及运动终板变化。结果萎缩肌肉湿重4周内下降最快,以后逐渐减慢并维持于一定水平,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呈持续性下降;运动终板4周内改变不明显,6周后退变逐渐加重,16周后消失,超微结构变化与光镜观察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肌肉湿重、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可作为反映肌肉萎缩形态学指标,后两者更为可靠。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手术越早越好,力争在运动终板消失前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运动神经损伤后运动终板退变的预防方法。方法 SD大鼠30只,等分成3组。处理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修复神经,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纤维蛋白凝胶载体植入失神经支配的胫前肌神经区周围的肌间隙,设立对照。观察6周,进行形态学及电生理检查。结果 采用aFGF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运动终板结构基本正常,肌肉无明显萎缩;对照组运动终板明显退变或消失,肌肉明显萎缩;采用aFGF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低频重复电刺激(RNS)衰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aFGF纤维蛋白凝胶载体可以有效保护失神经支配肌运动终板.防止肌肉萎缩.促进神经肌肉接头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大鼠腰神经根损伤后,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在神经肌肉接头部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技术(Confocal laser sea—ning microscopy),观察了大鼠胚胎期,出生后14d,成年期以及L5神经根受压后10、20和30d,大鼠比目鱼肌神经肌肉接头部N—CAM的分布变化。结果 大鼠胚胎期,肌管的表面和神经肌肉接头部N—CAM呈强烈着染,在发育过程中其浓度逐渐减退,至成年肌肉时几乎消失。而当肌肉失神经支配后可导致N—CAM重新再现。结论N—CAM在肌肉中的表达是通过神经支配状况调节的。  相似文献   

8.
胚胎运动神经元种植至失神经骨骼肌内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Jiang G  Gu Y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6):434-436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胚胎运动神经元在失神经骨骼肌内的存活状况。方法用5溴化尿嘧啶(Brdur)标记孕12天胎鼠运动神经元,种植至成鼠失神经骨骼肌内。在种植后9、22周,取实验侧肌肉作Nisl染色、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ATP酶染色,以显示种植神经元和肌纤维形态。结果鼠胚胎运动神经元能在失神经骨骼肌内存活,并长出长的轴突与终板连结;可见肌纤维的群化,群化的肌纤维较粗大;对照组肌纤维较细小,且无群化现象。结论同种异体胚胎运动神经元在失神经骨骼肌内能存活,并再支配失神经骨骼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长期失喉返神经后人的环杓后肌形态学的变化规律, 为临床晚期喉神经修复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不同时限喉返神经损伤的患者环杓后肌标本按神经损伤时限分为4个组:6~12个月(12例)、1~2年(10例)、2~3年(8例)及大于3年组(8例).以正常环杓后肌作为对照组(12例).采用MASSON三色染色、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失神经后喉肌截面的肌纤维和胶原结缔组织纤维截面积的变化;采用肌肉琥珀酸脱氢酶(SDH)染色和运动终板胆碱酯酶(AchE) 染色,细胞计数分析失神经不同时限的环杓后肌两类肌纤维和运动终板数量的变化.结果:随着失神经时限的延长,胶原纤维截面积逐渐增加,而肌纤维的截面积逐渐减少.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失神经0.5~2年内肌肉截面积/胶原截面积比率下降最为明显,失神经2年以后肌纤维化明显减缓,但失神经3年后仍残留肌纤维相对截面积为正常对照组的48%.长期失神经后会导致肌纤维类型发生变化,红肌的比例逐渐上升,白肌的比例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终板的数量随失神经时限的延长而减少,1年以上标本未观察到AchE染色的运动终板.结论:长期失神经喉肌和胶原结缔组织截面积变化提示失神经2年内是肌肉纤维化最严重时期,但失神经3年后仍残留肌纤维相对截面积为正常对照组的48%.失神经后喉肌纤维类型的变化提示该变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肌细胞凋亡.人环杓后肌运动终板消失时限为1年.本实验表明晚期神经修复仍能获得部分或全部喉功能是有其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不均匀牵拉法制动的离体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上,用微管聚合药红豆生物碱探讨了终板膜的微管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兴奋中的作用。红豆生物碱(20μmol/L,10min)使有神经支配的膈肌终板区乙酰胆碱电位幅度下降了30%;但不影响其时程和膜电位。结果表明该药对神经肌肉接头有突触后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影响微管而致使终板膜反应性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鼠Is神经根损伤后,益气化瘀方对神经肌肉接头部花生凝集素结合分子(peanut agglutinin-binding molecules,PNA-BMs)和施万细胞(Schwann's cell,Sc)的作用.方法:大鼠L5神经根损伤后,给与益气化瘀方治疗.于用药后第10、20、30、60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观察PNA-BMs及作为Sc标记的S-100在大鼠比目鱼肌中的分布.使用NIH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PNA-BMs与S-l00的重叠面积.结果:被PNA识别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Sc延伸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益气化瘀方对Sc在神经肌肉接头部的聚集、出芽、延伸,以及与PNA-BMs的重叠面积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化瘀方能明显促进ECM和Sc的生长,从而加速神经再生修复进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气化瘀方对大鼠神经再生修复过程中神经肌肉接头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celladhesionmolecule,NCAM)的作用。方法:大鼠L5神经根损伤后,予以益气化瘀方分别治疗10、20和30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观察大鼠比目鱼肌神经肌肉接头部NCAM的分布变化。采用α金环蛇毒萤光结合剂显示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receptor,AChR),NIH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NCAM与AChR的重叠面积。结果:益气化瘀方组NCAM在神经肌肉接头部的聚集、出芽、延伸以及与AChR的重叠面积均明显优于模型组。结论:NCAM的表达与AChR的神经支配情况密切相关。益气化瘀方可促进神经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3.
Myasthenia gravis ( MG) is an autoi mmuneneuromuscular disease caused by the autoi mmuneresponse of lymphocytes tothe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ChR)[1]. Autoantibodies against AChR playan i 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 The therapy of MG patients with antibioticsis needed because it is very easy for these patientsto suffer the infections , especially respiratory in-fections[2]. However ,some kinds of antibiotics canaggravate the obstruction of neuromuscular junc-tion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注射甲基强的松龙(MP)对大鼠脊髓半横断后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AChE)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96只,包括假手术组(A组,n=16)、脊髓半横断组(B组,n=40)和脊髓半横断后MP治疗组(C组,n=40),B、C组分别作右侧脊髓半横断术,C组术后MP干预;术后1 d、3 d、1周、2周、4周分别取右下肢腓肠肌制作冰冻切片,铜-铁氰化物改良染色法检测AChE的表达,比较各组标本阳性表达区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 3组大鼠腓肠肌冰冻切片中均有表达AChE的棕色染色区;脊髓半横断术后1 d,3组大鼠腓肠肌切片中AChE染色区的平均光密度值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术后3 d,B、C组AChE染色区平均光密度值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2周,B组AChE染色区平均光密度值低于C组,B、C组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仍维持低水平,平均光密度值低于A、C组(P<0.05)。结论 脊髓半横断后运动终板AChE水平下降,MP早期干预有助于骨骼肌运动终板AChE表达水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低位中枢、神经-肌接头和肌疲劳的影响.方法:记录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和腓肠肌收缩曲线,测定中枢、神经-肌接头和肌肉出现疲劳的时间.结果:2ml/kg和4ml/kg剂量的参附注射液能延缓中枢、神经-肌接头和肌肉的疲劳,增强肌肉的耐力,4ml/kg剂量比2ml/kg剂量的作用更强.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延缓中枢、神经-肌接头和肌肉的疲劳,增强肌肉的耐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选择性切断脊神经前根和后根 ,建立单纯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成年SD大鼠 ,切断一侧L4 ~L6 脊神经前根、后根或坐骨神经 ,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 ,测定萎缩肌肉湿重 ,并作出综合评价。结果 :2、4、10周三时段内各组行为学变化结果比较 ,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程度以坐骨神经切断组最为明显 ,前根切断组次之 ,后根切断组再次。结论 :选择性切断大鼠前根或后根完全能模拟单纯运动神经或者感觉神经的损伤效应 ,是研究神经损伤或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大鼠腰神经根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腰神经根慢性压迫性损伤致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54只大鼠分为生理盐水(NS)对照组、NGF硬膜外隙给药组、NGF尾静脉给药组,术后每组动物分别存活1、2、4周,不同时段各组动物均为6只.手术经大鼠左侧L5椎间孔插入长4 mm、直径0.5~0.6 mm的中空钢管,对神经根形成稳定的压迫,同时中空钢管套接PE管引至项部皮下行硬膜外隙用药.造模术后压迫组与NGF硬膜外隙给药组分别经PE管于硬膜外隙注射NS与NGF,NGF尾静脉给药组经尾静脉注射NGF.术后进行行为学及大体观察,对L5神经根相连的脊髓节段切片进行组织学等染色,观察各组脊髓神经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 神经根压迫性损伤后,出现神经行为学改变,各时相点NGF给药组神经行为学特征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染色证实受压神经根相连的脊髓节段出现神经细胞变性、凋亡,在各时相点NGF给药组与NS对照组比较,NGF给药组凋亡细胞数量减少(P<0.05);NGF给药组Bax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NGF给药组bcl-2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而NGF用药各组间在同一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大鼠腰神经根慢性压迫性损伤后可致相应脊髓节段神经细胞的凋亡,分别经硬膜外隙或尾静脉给予NGF治疗后均可抑制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损伤后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在脊髓和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的表达.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1、3、5、7、14、21和28 d c-Met在脊髓和DRG内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5 d DRG c-Met表达开始增加,7~14 d达高峰,之后渐恢复正常;损伤后脊髓前角c-Met免疫阳性产物未见明显变化,但脊髓后角免疫阳性面积5 d表达开始增加,7~14 d达高峰,之后恢复正常.结论 c-Met可能参与了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过程.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 rule of NGF, BDNF, NT-3 and their mRNA expression in spinal cord of cats after partial dorsal rhizotomy. METHODS: Rhizotomy of unilateral L1-L5, L7-S2 dorsal roots of cats was performed, leaving L6 as a spared dorsal root. By using ABC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technique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above three factors and their mRNA in spinal lamina II of different segments were analysed. RESULTS: 1. In normal cat, NGF and it's mRNA were detected in part of neurons; BDNF, in nerve fiber terminals, varicosities and neurons; NT-3, in part of neurons, neuroglias and few nerve fiber terminals and varicosities. The mRNAs of the later two were negative. 2. The population of NGF and NGGmRNA positive neurons, NT-3 positive neurons and neurogli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3d-5d after rhizotomy. However, the quantity and density of positive varicosity of BDNF decreased. At 10-11d, the population of NGF and NGF mRNA positive neurons was still on the high level as that at 3-5d, and that of NT-3 began to decrease; the quantity of BDNF recovered to normal except for L, segment, but the density of positive varicosity of BDNF did not yet. The mRNAs of BDNF and NT-3 were still negative. 3. The change of each factor varied with the segments. The highest level time of NGF was earlier in L5, L6 than in L3; the recovery of the quantity of BDNF was the latest in L7; the change of NT-3 positive neuroglia was the same at each segment, but the number of NT-3 positive neuron in L5, L7 returned to normal at 10-11d, and that of L3 did not. CONCLUSION: The three factors all play roles in spinal plasticity after partial rhizotomy, but they function at different time phase and last different time leng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