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身,日久渐至肌肉萎缩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病症。临床依据其病理损害可分为肌原性和神经原性肌萎缩(或肌力低下)。1992年以来笔者利用“久乐牌”蝮蛇抗栓酶(内含神经生长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制剂(细胞生长肽-BF-GF)穴位注射治疗神经原性肌萎缩(或肌力低下)2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26例临床特征及随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石岭 《临床荟萃》2007,22(20):1481-1481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运动神经元性疾病,临床发病较少见,但极易误诊。我院诊断儿童脊肌萎缩症26例,大多数早期诊断不明确,总结其临床特征及教训如下。1临床资料1.1研究对象1988年12月至2006年11月我院临床确诊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26例,男15例,女11例,男女之比为1∶0.73;发病年龄(2.2±4.1)岁,其中25天至6个月13例,7~18个月9例,2~7岁2例,10岁1例,12岁1例。1.2诊断标准具备下列症状即可诊断[1,2]:①多数患儿生后3~6月发病,进行性加重,呈对称性弛缓性;②四肢近端无力或肌萎缩,肌张力、肌力低下,一般不累及眼外肌,无…  相似文献   

3.
关注脱机过程中的肌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脱机依赖于呼吸肌的力量、呼吸肌负荷和中枢驱动力.呼吸衰竭可以由其中一种因素导致,如肌病降低呼吸力量,急性支气管痉挛加重呼吸肌负荷,阿片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也可以是由力量与负荷两种因素同时存在所导致.呼吸肌无力可导致低通气的出现,由于过度肺充气、多发性神经病、肌病、代谢异常和药物的作用,引起氧输送的降低.肌病可进一步分为危重病多发性肌病(CIM)、脓毒症相关性肌病、呼吸机相关性呼吸肌损伤、废用性肌萎缩、代谢紊乱和药物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肌力恢复的影响,指导术后康复治疗的方式。方法:单纯上/下肢骨折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神经肌电促通仪加常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37例(仅常规康复治疗)。通过徒手肌力评定法(manual muscletest,MMT)对治疗前后的肌力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根据徒手肌力评定(MMT)标准,按6级法记录,治疗组骨折区的伸、屈肌肌力均能达到5级者15例,部分伸、屈肌能达到5级或肌力在原基础提高3级以上者19例,骨折区的伸、屈肌肌力增加1~2级者9例;对照组骨折区的伸、屈肌肌力均能达到5级者7例,部分伸、屈肌能达到5级或肌力在原基础提高3级以上者14例,骨折区的伸、屈肌肌力增加1~2级者16例。两组比较临床显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康复治疗对肢体骨折术后患者肌力的恢复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CK)增高的脊髓性肌萎缩(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临床与肌电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 10例 CK增高的 SMA病例,进行临床及肌电图分析,其中 6例作了肌肉活检. 结果CK增高可见于脊髓性肌萎缩各型,升高的程度各有不同.肌电图检查除 2例为混和性损害外,余均为神经源性损害.肌肉病理检查除 1例为肌性改变外,余均为神经源性肌萎缩. 结论CK增高不能作为 SMA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鉴别诊断指标,必须结合肌电图与肌肉活检.在诊断 SMA时,当肌活检为肌性损害,反复多次的肌电图的结果更可靠;当肌电图结果不明确时,肌活检结果为确定诊断的最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包括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ies,DMD)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ies,BMD).DMD/BMD共同的分子基础是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的部分缺失、重复、点突变或者重组.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讨论以肌肉萎缩为特点的疾患。主要谈与康复有关的肌原性肌萎缩与神经原性肌萎缩的几种类型。一、肌原性肌萎缩 (1)Duchcnne type进行性肌萎缩(PMD)(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性肥大型) (2)先天肌萎缩(CMD)(福山型,25年前由日本福山教授首先发现) 二、神经原性肌萎缩 (1)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简称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2)Spinal Progressive M Atrophy简称SPMS(脊髓进行性肌萎缩) Werdnig-Hoffmann氏病(遗传早发性脊髓性  相似文献   

8.
杨敏 《中国康复》2003,18(1):54-54
目的;探讨临床与电生理检查对少年型脊肌萎缩症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姐弟2例相继发生少年型脊肌萎缩症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体格检查及电生理检查,并分析其原因。结果:2例患者均表现为行走困难,肌力降低,肌肉萎缩等。电生理检查均呈神经源性损害。以脊髓前角细胞受累为主。结论:少年型脊肌萎缩症易误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电生理检查能判断其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9.
膝关节的损伤、手术及制动后常出现膝关节肌肉的萎缩 ,肌力的下降 ,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膝关节的屈伸在不同的角度时肌力不同 ,而膝关节损伤引起的膝关节屈伸肌力下降在不同的角度下降的比例是否相同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比较了膝关节损伤后患者膝关节在不同角度下的肌力下降情况 ,旨在阐明各角度下肌力的下降是否有差异 ,使临床肌力训练更有针对性。表 1 几种角度下健侧和患侧膝关节屈肌和伸肌力矩及差值百分比的比较 (Nm , x±s)角度健侧屈肌患侧屈肌差值 (% )健侧伸肌患侧伸肌差值 %1 0° 2 6 .84± 1 9.76 1 8.…  相似文献   

10.
<正>1临床资料张xx,男性,17岁,因"左上肢肌萎缩伴无力3年余"于2014年1月12日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上肢肌萎缩伴肌力下降,遂就诊我院神经内科,确诊"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平山病)"后接受颈托外固定治疗,由于患者依从性差,未按要求佩戴颈托,3年来患者左上肢肌无力及肌萎缩症状进行性加重,并于半年前出现右上肢肌无力伴肌萎缩症状,双上肢肌无力症状于寒冷环境中加重,无双上肢疼痛、麻木及放射性疼痛。为求进一步诊治  相似文献   

11.
葛辉  梁银杏  吕建敏 《新医学》2005,36(11):647-648
目的:研究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肌电图、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特点,探讨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对诊断该病的价值.方法:对35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特点、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1例患者双手第1骨间肌稍微变细外,其余所有患者均表现双下肢或四肢对称远端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27例(77%)有肌束震颤,16例(46%)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5例(43%)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2例(34%)有感觉障碍.除3例肌电图正常外,其余患者均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所有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消失,感觉神经传导速度3例正常,其余均减慢或消失;7例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已有感觉神经纤维功能的受损.结论:腓骨肌萎缩症以慢性进行性双下肢或四肢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特征,肌电图、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是诊断腓骨肌萎缩症的可靠方法,且有可能发现亚临床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SCM肌)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与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对13例ALS、12例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患者进行常规肢体肌电图及SCM肌肌电图检查。结果:13例ALS患者SCM肌肌电图异常率达100%,12例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SCM肌肌电图异常率为16.7%。结论:SCM肌肌电图对ALS与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膈肌诱发电位在坐位和仰卧位时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前言呼吸运动时,许多呼吸肌都参与,但膈肌起着很大的作用。众所周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换气不全,膈神经麻痹者和长期使用人工呼吸器等情况下,呼吸肌萎缩,肌力降低。为维持正常肺泡换气产生的推动压使有病的呼吸肌更疲劳。因此,确定呼吸肌疲劳的诊断,判定其严重程度的方法是当务之急。过去在这方面都是利用肌力,换气机能,膈肌肌电图等分析法。自1967年Davis报告膈肌诱发电位(DEP)以来,已有用于种种疾患的临床报告。但各家报告的测定方法稍微不同,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振幅的正常值上却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水平位多关节上肢持续被动运动(CPM)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的肌张力、肌力的疗效。方法60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治疗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结合水平位多关节上肢CPM训练。均治疗1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进行肌张力、肌力的肌电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的肌力、肌张力较对照组改善更多(P<0.05)。结论水平位上肢多关节CPM训练能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头肌肌张力,增强其肌力。  相似文献   

15.
李昌祁  王兴华 《临床荟萃》1990,5(5):196-197
内分泌对肌肉活动的作用和内分泌代谢异常相关的肌病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本病少有主诉故常被忽视甚至误诊,本文从临床角度出发结合近期文献作一复习。 一、甲亢肌病 甲亢性肌病又叫甲状腺毒性肌病,是甲亢的特殊类型。临床上可分为四型,甲亢患者可以合并一种或多种肌病,现将临床各型及特点简介如下。 (一) 急性甲亢肌病(ATM) 临床少见。其特点:除有甲亢症状和体征外,还有四肢肌和躯干肌萎缩,病势凶险,可在数周内迅速出现延髓麻痹,表现为表情淡漠,咀嚼及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常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故及时诊断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儿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3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3月的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6例(22髋),对照组17例(22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连续12周。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测试测定屈髋肌、伸髋肌、髋外展肌、伸膝肌肌力,Berg平衡量表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10m步行测试测定步行能力,表面肌电图仪评估股直肌、臀大肌、臀中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2组患儿肌力(屈髋肌、伸髋肌、髋外展肌、伸膝肌)、RMS值(股直肌、臀大肌、臀中肌)、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肌力、RMS值、Berg平衡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10m步行能力测试步行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治疗后伸髋肌、髋外展肌肌力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屈髋肌、伸膝肌肌力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股直肌、臀中肌平均RMS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臀大肌平均RM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有助于改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儿平衡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肌梭的传入冲动减少与失用性肌萎缩的发生密切相关.高频正弦波振动能够兴奋肌梭,肌梭传入活动的增加可以增强骨骼肌的肌电活动,理论上能对抗比目鱼肌萎缩.目的:验证高频正弦波振动对后肢制动大鼠比目鱼肌萎缩的对抗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5/2009-01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SPF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配对原则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制动组、振动组,每组10只动物.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采用大鼠后肢制动(石膏固定)作为肌肉失用模型,在后肢制动的14 d期间,振动组大鼠制动肢体的比目鱼肌部位实施高频振动(100 Hz:500 μm,480 s/d).之后取各组大鼠比目鱼肌.主要观察指标:①称其湿质量,计算出湿质量体质量比.②采用酶组化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骨骼肌纤维的横截面积以及Ⅰ、Ⅱ型肌纤维的构成比.结果:①14 d后,制动组大鼠比目鱼肌湿质量、湿质量,体质量及肌纤维横截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小(P<0.05);同时,制动组大鼠比目鱼肌Ⅰ型肌纤维所占比例下降而Ⅱ型肌纤维比例增高(P<0.05).②制动加高频振动组大鼠14 d后,与制动组相比,比目鱼肌的湿质量、湿质量/体质量及肌纤维横截面积均有明显增大(P<0.05).结论:高频正弦波振动可有效地对抗(预防)制动引起的比目鱼肌萎缩.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机能亢进性肌病7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邬本荣  盛淑芳 《临床荟萃》1991,6(9):402-403
本文总结73例甲状腺机能亢进性肌病(简称甲亢肌病),并作临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对象1982年1月~1989年12月间我院内分泌专科门诊和住院确诊的甲亢389例中经临床、实验室、肌电图等确诊为甲亢肌病73例(男43、女30例),年龄16~69岁,平均38.2岁.病程自1个月至12年.二、各型甲亢肌病的诊断标准本组甲亢肌病包括下列3型:慢性甲亢肌病(CTM);甲亢性周期麻痹(TPP);突眼性眼肌麻痹.各型的诊断标准如下:(-)CTM临床诊断标准 1.临床确诊为甲亢;2.有明显的肌无力表现伴或不伴肌萎缩;3.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运用定量超声成像技术,将废用性肌萎缩患者的各超声参数与健康受试者进行比较,探讨废用性肌萎缩患者股内侧肌的定量超声图像特点和肌肉功能变化。方法:本研究运用定量超声成像技术,采集92例受试者(健康受试者54例,废用性肌萎缩患者38例)的下肢股内侧肌厚度、平均回声强度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参数等,将废用性肌萎缩患者的各超声参数与健康受试者进行比较,探讨废用性肌萎缩患者的定量超声图像特点和肌肉功能变化,为废用性肌萎缩的超声辅助检查提供依据。同时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双下肢等速肌力测试。结果:废用性肌萎缩患者患侧的峰力矩值与健侧相比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废用性肌萎缩患者患侧和健侧肌肉的平均回声强度均较健康人明显提高(P0.05),废用性肌萎缩患者健侧肌肉厚度相比患侧更厚(P0.05)。通过分析伸膝峰力矩值和各超声参数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肌肉厚度和能量超声参数分别与峰力矩值呈正相关(r=0.614,P=0.000;r=0.312,P=0.000),回声强度与峰力矩值呈负相关(r=-0.385,P=0.000)。结论:废用性肌萎缩患者患侧伸膝峰力矩较健侧显著下降。同时废用性肌萎缩患者双侧股四头肌内侧头的质量和肌肉募集能力均较健康人有所下降。运用超声判断肌肉萎缩情况时,平均回声强度是较为可靠的指标,肌肉厚度和能量超声参数并不能准确反映肌萎缩患者的肌肉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是否能够治疗陈旧性颈脊髓(C1—C5)损伤患者上肢零肌力肌肉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探讨临床检查的零肌力与零肌电信号间的差别,以及对该肌肉自主活动恢复的意义。方法:77例非完全性颈脊髓(C1—C5)损伤患者,均来自于美国迈阿嘧大学医学院附属Jackson医学中心骨、康复科门诊。其病程在6个月以上、有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碍,而且均经其它康复方法治疗而无进一步功能恢复者。77例中采用Lovett肌力评估的343块零肌力肌肉均接受1个疗程的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后的零肌力中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腕屈肌、指伸肌和指屈肌肌电信号和肌力测定分级数据。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EMG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提高陈旧性颈脊髓(C1—C5)损伤患者上肢零肌力肌肉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临床评估的零肌力并不意味着该肌肉为零肌电信号,治疗后仍有功能恢复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