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解脲脲原体与宫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Ⅰ.解脲脲原体感染与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解脲脲原体与自然流产和药物不全流产的关系,探讨Uu与宫内感染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分离培养分别对45例自然流产和27例药物不全流产和31例,人工流产的母亲宫颈分泌物及胚胎组织进行Uu检测,分别对部分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超薄切片,并与其培养物负染电镜检查相比较。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解脲脲原体(Uu)与自然流产和药物不全流产的关系,探讨Uu与宫内感染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分离培养分别对45例自然流产和27例药物不全流产(试验组)和31例人工流产(对照组)的母亲宫颈分泌物及胚胎组织进行Uu检测,分别对部分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超薄切片,并与其培养物负染电镜检查相比较。结果试验组流产组织中Uu检出率分别为53.3%和63%,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01,p<0.001);经超薄切片观察,试验组流产组织的绒毛膜下滋养层细胞周围见大量的Uu颗粒及空泡内增殖的子细胞,并与其流产组织中阳性培养物经负染后的颗粒相似。而对照组胚胎流产组织中无此颗粒。结论绒毛膜下滋养层Uu增殖这一结果充分证实了Uu是引起宫内感染的病原体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在性高危人群中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培养法对 4 6 8例按摩妇女、95例性乱者、2 12例性病伴侣进行解脲脲原体 (Uu)和人型支原体 (Mh)的检测。结果 按摩妇女、性乱者、性病伴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 6 6 .7%、35 .8%、39.2 % ,与健康人群 (13.5 % )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χ2 =174 .5 6、2 0 .91、37.98,P均 <0 .0 0 5 )。按摩妇女支原体感染率与性乱者、性病伴侣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χ2 =31 78、4 5 .37,P均 <0 .0 0 5 ) ,性乱者与性病伴侣比较 ,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χ2 =0 .31,P>0 .0 5 )。Uu感染率 (2 1.0 % )与Mh(8.0 % )比较 ,前者非常明显地高于后者 (χ2 =33.16 7,P <0 .0 0 5 )。女性支原体感染率 (6 3.0 % )非常明显地高于男性 (2 4 .5 % ) (χ2 =74 .5 5 ,P <0 .0 0 5 )。男性Uu感染率 (9.0 % )与女性(2 0 .0 % )比较 ,女性非常明显地高于男性 (χ2 =10 .19,P <0 .0 0 5 )。Uu和Mh混合感染率 (2 9.6 % )非常明显地高于Uu(17.8% )或Mh(8.0 % )的感染率 (χ2 =2 9.5 6、117.99,P均 <0 .0 0 5 )。结论 Uu、Mh在按摩妇女、性乱者、性病伴侣中流行广、感染率高 ,在性病的防治和监测工作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解脲脲原体与慢性前列腺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茉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9,15(2):19-20
本文对60例非细菌性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用PCR和培养法同时进行解脲脲原体的检测,结果显示:PCR技术的阳性率为15.0%,培养法的阳性率仅为6.7%;20例正常人对照组均为阴性。两组差异显著(P<0.01)。该结果还表明,PCR技术检测前列腺液中解脲脲原体的方法简单、特异,可替代培养技术,并可作为解脲脲原体病原学检查和疗效考核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解脲脲原体及其生物群类别与盆腔炎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解脲脲原体及其生物群类别与盆腔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解脲脲原体标准株的14个血清型进行检测和分群,并对照检测了100例盆腔炎患者的宫颈分泌物。结果 解脲脲原体parvo生物群的扩增片段长度为403bp,T960生物群的扩增片段长度为448bp;盆腔炎患者中,解脲脲原体的检出率为34%,其中parvo生物群占9%,T960生物群占26%,二者混合感染率为1%;对照组中解脲脲原体的检出率为13%,其中parvo生物群占10%,T960生物群占3%。结论 解脲脲原体是盆腔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其T960生物群与盆腔炎的致病性非常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本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人群中解脲脲原体感染的生物群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液体选择培养基对泌尿道分泌物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及药敏;选取解脲脲原体阳性标本进行PCR分群和分型;分析各生物群型别及其耐药性差异。结果 985例检测标本中,单独解脲脲原体阳性395例,总阳性率为40.10%,其中女性368例,男性27例,其阳性率分别为42.45%、22.88%,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6.550,P<0.01)。395例单独解脲脲原体阳性标本作PCR分群分型显示,单独生物一群阳性278例,阳性率为70.89%;单独生物二群阳性80例,阳性率为20.25%。单独生物一群中以单一血清6型(121例,43.21%)、3/14型(96例,35.53%)感染为主。单独生物二群均为混合血清型感染,基因亚型1(血清型2、5、8、9)和亚型3(血清型7、11)混合感染(49例,61.25%);基因亚型2(血清型4、10、12、13)和亚型3(血清型7、11)混合感染共检出(31例,38.75%)。结合药敏结果发现,解脲脲原体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对四环素类药物较敏感,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生物一群对司帕沙星的耐药性高于生物二群,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1,P=0.017<0.05),且生物一群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阿奇霉素的耐药性远高于生物二群,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0.811,χ2=19.103,χ2=7.541,P均<0.01)。进一步结合分型结果发现,生物一群中单一血清型S6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为氧氟沙星(76.86%),S1型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为罗红霉素(95.74%),S3/14型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为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均为86.46%)。结论 泌尿生殖道感染人群中解脲脲原体阳性率较高,女性高于男性,以生物一群单一血清型感染为主;本地区耐药形势严峻,生物一群耐药性高于生物二群;生物一群中各血清型的耐药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合解脲脲原体生物分群分型结果可辅助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避免滥用致耐药株产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调查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解脲脲原体(Uu)感染现状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Mycoplasma IST2支原体试剂盒对1897例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Uu阳性检出率为43.2%(819/1897)。Uu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敏感率最低,分别为14.8%、24.7%;对原始霉素、强力霉素、交沙霉素敏感率较高,分别为100%、100%、97.4%;对红霉素、四环素敏感率分别为62.5%、91.4%;对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敏感率均为75.9%。结论:Uu为非淋病性尿道炎的重要病原体,必须加强耐药性检测,以有效控制Uu感染。 相似文献
9.
解脲脲原体在疾病中的致病作用仍有争议,现已假设仅有某个或某些血清型与疾病有关联。因此,研究解脲脲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性需要一种快速、准确、稳定、可操作的标准化分群或分型方法。现就近几年来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监测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皮肤性病门诊男性患者尿道分泌物中分离的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和耐药变迁,为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者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皮肤性病门诊男性患者尿道分泌物中分离的167株解脲脲原体的红霉素、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司帕沙星、美满霉素、强力霉素、甲砜霉素12种抗菌药物耐药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7株解脲脲原体耐药率为94.60%,其中耐3种药最高(22.20%),耐9种药、耐11种药和耐12种药最低(均为1.20%),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红霉素81.40%、左氧氟沙星55.10%、洛美沙星46.10%、氧氟沙星44.30%、克拉霉素34.10%、罗红霉素31.70%、阿奇霉素30.50%、交沙霉素28.10%、司帕沙星27.50%、美满霉素16.80%、强力霉素16.80%、甲砜霉素15.60%,除美满霉素外,解脲脲原体对上述抗生素耐药率,均有逐年升高趋势。结论解脲脲原体的耐药率较高,并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降低耐药率,有效控制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4种检测解脲支原体单管培养基的比较试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四种培养基稳定性和特异性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同时将四种培养基用于检测临床标本中的UU比较,福建三强公司生产的“UUSM”单管培养基的稳定性和特展异性均优于其它单管培养基。80份临床标本的UU检测中可见“UUSM”阳性率最高,而污染率为0%,基本解决了抑制标本中污染细菌这一难题,而其它的三种试剂均存在着一些缺点。而“UUSM”单管培养基抑制菌力强,污染率低,稳定性、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 5 1例不育男子精液进行精浆解脲支原体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 ,精浆抗精子抗体 (As Ab)酶联免疫检测 ,其中解脲支原体阳性 2 0例 (39.2 % ) ,抗精子抗体阳性 18例 (35 .3% ) ,两者皆为阳性 11例 (2 1.6 % )。按解脲支原体阳性和阴性进行分组对照分析 ,发现阳性组精子活力得分、存活率、液化时间、畸形率以及精子形态与阴性组有显著差异 (P<0 .0 1)。从以上结果提示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对精液多项参数有影响 ,而使精液的整体质量下降 ,影响授精能力。 相似文献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感染对小鼠垂直传播及DNA原位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本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稳定 L型, 经多种方式感染雌性昆明种小鼠, 发现雌鼠妊娠率、每胎分娩的子鼠数及子鼠体重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 P< 001 , P< 001 , P< 005) 。对感染鼠子宫内膜、胎盘及子鼠肝、肺等组织作免疫组化及金葡菌 L型地高辛核酸探针原位杂交, 结果发现金葡菌 L 型感染雌鼠子宫内膜、胎盘及子鼠肝、肺中金葡菌 L型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605 % 、933 % 及60 % : 金葡萄 L 型 D N A 探针原位杂交后在感染鼠子宫内膜、胎盘绒毛及子鼠肺组织中均发现有金葡菌 D N A 表达, 阳性率分别为208 % 、333 % 、166 % , 均高于对照组。提示 L 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方式导致2 代动物先天性感染, 这可能是引起妊娠异常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感染HFRS病毒小鼠被动免疫不同型免疫血清,对抗体介导小鼠早死的研究。方法 用76- 118、R22 、R283株病毒分别免疫小鼠,制备免疫血清。结果 76- 118、R22 毒株免疫血清被动免疫同型毒株感染的小鼠抗体介导早死。用混合型毒株免疫血清被动免疫Hantaan 型和Seoul型毒株感染的小鼠抗体均介导早死。76- 118 与R22 交叉免疫无早死现象。结论 感染HFRS病毒小鼠输入免疫血清,抗体介导的早死具有HFRS病毒型特异性,与病毒表面抗原决定簇相关,与免疫血清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肾综合征出血热 ( H F R S) 能否产生抗体依赖感染增强现象 ( A D E) , 我们作了小鼠实验研究。先给18只乳鼠颅内注射1 L D50 陈株病毒, 使其发生不显性感染, 20d 后, 其中17 只小鼠血清中出现 H F R S特异性 I F A 抗体。将此17 只小鼠分为二组, 第一组在腹腔注射2 % 甲基纤维素后再向腹腔注射1 L D50 陈株病毒; 第二组 ( 对照) 仅向腹腔注射地鼠肾细胞 ( B H K- 21) 培养上清液。结果第一组于第2 次攻毒后2 ~10d 先后发病死亡, 死前血清特异性 I F抗体几何平均滴度较基础值增长7 倍多 (1148 ±282 Vs 9335 ±200 , P< 001) , 血尿素氮 ( B U N) 亦明显增高 (622 ±109m mol L Vs1166 ±377 m mol L, P< 001) , 血清中查出特异性免疫复合物, 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并查到特异性抗原, 肾皮质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 部分肾小管内有管型发现, 而对照组无上述变化。这些结果提示小鼠二次感染后可发生抗体介导的感染增强现象, 而其肾脏病变除病毒之直接作用外, 尚可能有免疫反应尤其是Ⅲ型变态反应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将从日本血吸虫成虫分离纯化出的28kDa、31/32kDa及97kDa蛋白混合组成多价分子疫苗免疫小鼠,再行攻击感染,观察其保护性免疫力。结果:疫苗加佐剂组成虫减虫率、肝组织减卵率及肠壁组织减卵率分别为50.3%、72.0%和81.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肝虫卵肉芽肿较对照组炎症反应程度轻,虫卵肉芽肿周长及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提示,由日本血吸虫成虫28kDa、31/32kDa及97kDa蛋白联合组成的多价分子疫苗,具有较高的减虫率、减卵率及抑制虫卵肉芽肿形成的作用,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人巨细胞病毒先天感染小鼠大脑皮质的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人巨细胞病毒( H C M V) 经小鼠胎盘垂直传播致胎鼠大脑皮质感染的病理学特征。方法 在8 ~12周龄 B A L Bc 雌雄小鼠腹腔内接种 H C M V 后, 交配, 待孕鼠妊娠第7 天及临产时处死动物; 无菌将雌胎鼠双侧大脑皮质取出, 应用常规组织切片 H E 染色、脑压印片地高辛标记 H C M V 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及病毒分离的方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组织学检查发现, 雌、胎鼠脑微血管扩张充血, 脑实质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部分神经细胞已变性坏死。在胎鼠脑组织切片上, 还可见到软化灶及受染神经细胞核内 H C M V 特征性嗜碱性包涵体。原位杂交显示, 病毒核酸存在于待产胎鼠脑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核内及胞浆内。在胎鼠脑组织悬液中分离出该病毒。结论 H C M V 能通过 B A L Bc 小鼠胎盘致发育中子鼠大脑皮质感染, 发生侵袭性脑膜脑炎性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重组质粒pc D N A3 - P30 免疫 B A L Bc 小鼠, 观察其 D N A 免疫所诱导的小鼠体液免疫反应和保护性作用。方法 大量制备质粒 D N A, 肌肉注射免疫小鼠。 E L I S A 测定 Ig G 抗体滴度; 免疫鼠血液组织 P30 基因 P C R 扩增; 弓形虫攻击感染。结果 用 E L I A S 法检测的抗体 Ig G 滴度1∶2560 , 免疫后3 周及6 个月从免疫鼠血液组织中检测到 P30 基因;攻击感染实验组的存活时间较对照时间延长( P< 005) , 结论 重组质粒pc D N A3 - P30 免 B A L Bc 小鼠可诱导一定的体液免疫应答, 对抗攻击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