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动脉MRA、TCD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椎动脉MRA、TCD及椎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82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27例(65.85%),TCD异常32例(78.05%)。结论:对椎动脉MRA、TCD联合检查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评价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诊断价值。方法460例经TCD检测发现颅内脑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MRA检查,90例行DSA检查。结果TCD检测发现狭窄大脑中动脉436支,MRA检查发现狭窄大脑中动脉425支,两者符合率为93.3%,与DSA比较TCD检查颅内动脉狭窄敏感性为83.2%,而MRA为72.0%。结论TCD和MRA是诊断颅内动脉狭窄重要且无创的检查方法,TCD较MRA敏感性高,两者联合应用精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3种方法联用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2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分别行TCD、MRA及BAEP检测。结果:PCD检测异常为95.5%(21/22) ,椎基底动脉异常者占异常者的比例为80.9%(17/21);椎动脉MRA(包括颅内、外段)检测异常率为81.8%,主要表现为单或双侧椎动脉变细、变直、迂曲、粗细不均及血流信号减低;BAEP检测异常率为72.7%(16/22);TCD、MRA均异常者占81.8%(18/22);TCD、BAEP均异常者占68.2%(15/22);3项检查均异常者占54.5%(12/22),其中结果较一致的占75.0%(9/12)。结论:3种方法合用从不同角度为VBI时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提供了较好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和较全面的客观依据,且提示VBI时椎动脉血管变细、迂曲,血流速度降低,相应供血区神经细胞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显示的颈部动脉常见病变;与DSA比较,明确3DCE—MRA诊断颈部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741例超声多普勒怀疑颈部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3DCE—MRA成像,并根据其病变表现总结分类;206例患者同时行DSA检查,将颈部动脉分为颈总、颈内、颈外、锁骨下及椎动脉5个部位,由2位放射学专家独立评估DSA及3DCE—MRA血管资料。结果 36.71%病例(272/741)显示无异常,63.29%(469/741)显示颈部动脉有病变,共计827段,其中动脉粥样斑块占34.22%(283段),动脉狭窄占34.46%(285段),动脉闭塞占3.39%(28段),动脉发育纤细占14.87%(123段);动脉开口变异占3.87%(32段),动脉扭曲占3.63%(30段),动脉瘤占0.72%(6段),动脉夹层占1.21%(10段),肿瘤包绕或推压动脉占1.45%(12段),术后复查占2.18%(18段)。对206例的412段血管与DSA比较,3DCE—MRA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主要是对动脉粥样斑块(256段与283段)和动脉狭窄(258段与285段)存在一定的高估。但对412段血管整个样本,两种方法在同一部位诊断各种血管病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以DSA为标准,3DCE—MRA诊断颈部5个部位血管病变的准确度分别为:锁骨下动脉99.51%,颈外动脉98.54%,颈总动脉96.60%,颈内动脉96.36%,椎动脉93.93%;诊断各部位动脉斑块、血管狭窄、血管闭塞的准确度分别为97.71%、97.62%及100%。结论 3DCE—MRA是有效可靠的颈部动脉病变诊断方法,能基本替代DSA。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TCD)、 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pecutaneous transt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fing,PTAS)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3年5月~2007年2月的1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CDFI(颈内动脉、椎动脉颅外段)和TCD检查,同时行DSA检查,对有手术指征的47例患者行PTAS。将CDFI和TCD与DSA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变血管不同将结果分为大脑中动脉(MCA)组、颈内动脉(ICA)组、椎动脉(VA)组、及锁骨下动脉(SUB-A)组。以DSA为术前筛查诊断标准,评价CDFI及TCD、CTA在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DFI对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100%、100%和98.26%、95.56%。TCD检测MCA、VA、SUB-A各组血管狭窄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9.50%、95.00%和97.70%、91.30%以及99.51%、94.12%,CTA检测V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100%,并能检查VA全段及相应的骨性结构。结论CDFI和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采取CDFI和TCD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性治疗的筛选手段,CTA在椎动脉成像中有其特殊的优势,可作为首选的筛查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A与DSA在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MRA提示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DSA检查,观察两者影像学诊断的符合情况。结果:56例患者中MRA提示椎动脉异常中Ⅱ型异常与DSA符合率为80.6%,Ⅲ型异常两者符合率为21.4%,Ⅳ型异常两者符合率为75.0%,Ⅴ型、Ⅵ型异常两者符合率为0,基底动脉异常中Ⅱ型异常与DSA符合率为83.3%。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动脉MRA检查发现符合Ⅱ型、Ⅳ型异常及基底动脉MRA检查发现符合Ⅱ型异常严重者应考虑DSA检查,必要时行介入治疗,其他类型异常一般可不行DSA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人中探查脑血管狭窄性病变的可能性及相关性,探讨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53例住院患者行TCD、MRA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分别分析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的TCD、MRA的结果及两者的相符性。同时通过TCD对以上各血管狭窄性病变检出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来综合分析TCD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53例中MRA显示有脑血管病变的患者,TCD也有相应的相符率。TCD显示异常的血管,MRA也有相应变化的相符率。TCD异常的表现,主要为血流速度增快,其中又可分两侧对称型及不对称型。在不对称型患者中,TCD与MRA结果的相符率明显增加,在MCA及ACA中分别可达到85.7%和57.1%,均分别高于总的相符率78.9%及33.3%,且一侧Vm低于正常范围低限,对侧同名动脉Vm高于正常范围高限时,TCD与MRA结果的相符率最高达到100%。结论TCD对脑血管狭窄性病变检出的敏感性较低,特别是对后循环血管狭窄病变检出的假阴性率较高。但对两侧不对称型的高血流血管,TCD对病变血管检出的特异度较高,且与MRA的相符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8.
    
延晓勇  杨兴亮  崔胜宏 《安徽医学》2013,34(9):1389-1391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及影像检查确诊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6例患者,全部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RA检查,对MRA、DSA对后循环血管异常的显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RA检查显示左椎动脉狭窄11例,左椎动脉起始变异3例,左椎动脉迂曲5例。右椎动脉狭窄8,右椎动脉迂曲2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5例,MRA检查血管后循环血管异常率与DSA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A可良好显示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走行情况,异常血管检出率与DSA无显著差异,可为诊断、治疗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9.
范晓东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8):74-75,78
目的评估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CASS)诊断中常用的CT血管造影术(CTA)、经颅多普勒(TCD)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三种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9例临床拟诊为ICASS且接受CTA、TCD及DSA等三种检查方法的患者,比较三种检查所发现的颅内动脉病变部位及数量的差异。结果确诊为ICASS患者中DSA阳性率为86.1%(93/108),CTA阳性率为70.9%(122/172),TCD阳性率为67.3%(103/153)(P=0.029)。其中DSA共检查416支颅内动脉,阳性率为89.2%(371/416);CTA共检查562支颅内动脉,阳性率为72.6%(408/562);TCD共检查539支颅内动脉,阳性率为68.5%(369/539)(P=0.032)。病变部位中颈内动脉系统阳性率DSA为95.4%(209/219)、CTA为69.7%(193/277)、TCD为70.9%(183/258)(P=0.015);椎基底动脉系统阳性率为DSA82.2%(162/197)、CTA75.4%(215/285)、TCD66.2%(186/281)(P=0.001)。结论CTA、TCD检查方法较DSA检查方法对ICASS诊断阳性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与核磁共振( MRI)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的结果。方法 83 例脑梗死、45 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1 例动静脉畸形(AVM) 、4 例大脑基底异常血管网病( Moyamoya病) 、4 例动脉瘤行CT 及MRI、MRA;对15 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全部病例行1 ~3 次TCD 检测。结果 大脑中动脉( MCA) 闭塞和Moyamoya 病的TCD 与MRA 基本符合;其余部位的脑梗死的TCD 与MRA 的符合率达63 % ,症状好转复检TCD 无变化。TIA 中TCD 异常率为77 .8 % ,颈内动脉(ICA) 系统TIA 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 中TCD 的阳性率与MRA 符合分别为66 .7 % 和39 .1 % ,AVM 的TCD 示异常高流速和低脉动指数(PI) ,治疗后PI 值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 TCD 对MCA 闭塞、TIA、AVM、Moyamoya 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与MRA 的符合率较高并可协助判断治疗效果。对其余的脑梗死TCD 能反映其病变严重程度与MRA 比较符合率略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例行CT检查,32例行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2例行CT血管成像检查(CTA),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MRA),4例行脑血管数字减影.(DSA)检查。结果:典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6例(48.48%)。MRI检查均发现相应病灶,新发病灶以桥脑梗死最多见,共12例,占36.4%,中脑4例(12.1%),延髓与小脑均为6例(18.2%)。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以桥脑梗死为最多见,临床症状复杂,MRI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检出率较高,血管成像可进一步明确病变血管,故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及早行MRI及血管成像(MRA、CTA、DSA)以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DSA、TCD和MRA或MRV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通过比较分析TCD、MRA/MRV与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上的一致性与差别,探讨它们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DSA检查28例,阳性25例,TCD检查21例,阳性17例,与DSA符合率达71.43%;MRA/MRV检查26例,阳性24例,与DSA符合率为80.77%.结论:DSA、TCD和MRA/MRV这3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势,依据不同情况联合应用,可对脑血管病的病因及诊断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诊断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峰  王慧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9):402-404
目的分析、探讨TCD、CDFI和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共30例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41岁 ̄72岁,平均年龄53.89±9.27岁。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分别进行椎动脉MRA、TCD和椎动脉超声等检查。结果30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18例(60.0%),TCD异常23例(76.7%),椎动脉B超异常17例(56.7%)。结论椎动脉MRA、TCD和椎动脉超声3种方法合用,有助于全面客观诊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岩 《中国厂矿医学》2008,21(2):220-221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技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椎基底动脉3DCE—MRA检查。结果80例患者中椎基底动脉MRA异常69例(86.25%),其中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83支,迂曲27支,闭塞10支,发育异常25支。结论3DCE—MRA能够较清楚显示椎基底动脉形态,对椎基底动脉病变能提供直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动脉造影(MRA)对无症状脑梗死(SC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SCI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头颅MRI、MRA和TCD检测,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MRI检出梗死灶的患者中有65例行MRA检查,60例发现脑血管异常,异常检出率为92.31%。其中大脑中动脉异常最为常见为34例。80例患者均行TCD检查,74例发现异常,异常检出率为92.50%,多数表现为血流速增快。结论MRI是确诊SCI的重要条件,MRA能显示病变血管,TCD对SCI有早期辅助诊断价值,两者合用有助于早期发现颅内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6.
弥散加权MRI、DSA、MRA及TCD对短暂脑缺血发作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天理  钱怡宁  张茁 《北京医学》2002,24(5):291-294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MRI(DWI)、DSA、MRA及TCD对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0例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分别行DWI、MRA、DSA及TCD检查.结果 43%的TIA患者显示小血管腔隙性梗死,其中8%的患者DWI可显示T2WI不能显示的超早期梗死灶;90%的TIA患者DSA显示颈动脉狭窄和(或)相应脑动脉的狭窄及闭塞;48%MRA显示动脉狭窄或不规则.TCD对颈内动脉末端MCA起始部及水平段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诊断的准确性率为100%.结论 DWI及DSA是诊断TIA患者中超早期脑梗死和显示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敏感手段,可以科学地指导超早期动静脉溶栓治疗,并可作为评价疗效的客观指标;3D-TOF MRA可显示2-3级的脑动脉异常;TCD对中-重度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瞿鹰  林海  张敏 《重庆医学》2004,33(9):1372-1372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VBI患者的椎动脉MRA及TCD的检查进行进行分析.结果 TCD的阳性率为96%,椎动脉MRA的阳性率为69.33%.结论椎动脉MRA与TCD的联合检查对VBI的病因诊断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尹萍 《中外医疗》2009,28(20):165-165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TCD)与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颅内动脉血管管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检查结果分析,探讨TCD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诊断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TCD与MRA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TCD与MRA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结果相符性良好,以MRA为标准,统计学结果显示,TCD诊断血管狭窄敏感性是71.15%,特异性达89.15%,符合率是86.13%。结论TCD与MRA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相符率高,TCD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及颅内严重血管狭窄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血管结构异常的影像学特点、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DSA或MRA检查,对发现的33例血管异常者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其尝试性地进行分型。结果:将椎-基底动脉结构异常分为锁骨下动脉型、椎动脉型、基底动脉型和大脑后动脉型4个类型,每型又分为2-5个亚型。椎动脉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血管结构异常的主要类型,占60.53%,其次为基底动脉型、锁骨下动脉型和大脑后动脉型。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有其血管结构异常的发病基础。椎动脉血管结构异常是最常见的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血管性病因。血管结构异常因其成因、年龄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病变类型;将异常的血管进行分型,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TCD、MRA及与DSA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ICVD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资料,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其与TCD、MRA诊断ICVD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结果共96例患者经DSA检查检出56例颅内动脉正常、14例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4例重度狭窄、14例闭塞;TCD检出51例正常51例,12例轻度狭窄,10例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17例闭塞;MRA检查共检出56例正常,13例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12例闭塞;与DSA检查结果对照,TCD诊断颅内动脉是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14%、87.50%、84.37%、90.19%、77.77%,kappa值0.684;MRA为89.28%、85.00%、87.50%、89.28%、95.00%,kappa值为0.742;三种检查方在灵敏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CD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显著低于MRA、DSA,而MRA、DSA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是诊断IVCD颅内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对比DSA,TCD、MRA在诊断ICVD颅内动脉狭窄上具良好一致性,且MRA与DSA的一致性相对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