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电生理不典型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射频消融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人完成的89例AVNRT中电生理不典型的12例,分成三组进行观察。A组:心房心室程序刺激房室结功能曲线(AVNFC)连续;B组:心房程序剌激AVNFC连续但心室程序刺激反应曲线不连续,C组:有自发而未诱发心动过速的房室结双径路(DAVNP)患者,均采用下位时间能量递增法行房室结慢径消融术。结果 3组病人经采用下位时间能量递增法行射频消融慢径,无一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临床随访1~58个月,均未复发心动过速。结论 下位时间能量递增法消融慢径的方法适用于典型和不典型的AVNRT的消融,且对不典型的AVNRT的患者安全、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3.
我科于 1996年 10月~ 2 0 0 0年 6月对 5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术 (RFCA) ,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55例中男 2 1例 ,女 34例 ,年龄 13~77岁 ,平均 39± 11 3岁。术前均停服抗心律失常药至少 5个半衰期 ,其中 5例合并高血压 ,2例合并房扑、房颤。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二、电生理检查 :置管高位右房 (HRA)、希氏束(HBE)、冠状窦 (CS)、右心室 (RV ) ,同步记录体表腔内ECG。经右室心尖部增频和早搏刺激 ,测定维持 1∶1室房 (VA)传导的最短刺激周期和VA逆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对射频消融室上速的指导作用。方法118例室上速患者分为CARTO组(69例)和常规组(49例),比较两纽标测与消融过程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8例均完成射频治疗,2例常规射频失败患者转为CARTO指导下成功完成治疗,两组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CARTO组较常规组在手术时间中无显著性差异(118±36minVS119±52min,P〉0.05),但在X线曝光时间明显缩短(9±3minVS17±6rain,P〈0.05)、放电次数显著减少(4±2次VS9±3次,P〈0.05)、放电时间显著缩短(196±73sVS402±84s,P〈0.05)。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室上速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放电次数和时间,缩短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折返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应用兰炳炎周乐今谢红范洁黄春涛苗云波邓旭李锦蓉孟洁指导徐小南李德亮陈天德唐天云丁宝寿吴迎宪射频消融(RFCA)作为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实用、有效的方法。方法 38例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 (AVNRT)患者 ,采用下位法或后位法消融慢径 ,观察其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38例患者消融时 ,采用下位法 30例、后位法 8例 ,消融慢径首次成功 35例 ,成功率为 92 .10 % (35 / 38) ,行两次消融后 ,总成功率 97.36 %(37/ 38)。术中 3例出现一过性 °~ °房室传导阻滞 (AVB)。随访 4~ 70月 ,3例复发 ,复发率为 7.89%。结论 RFCA治疗 AVNR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导管操作者经验、靶点图识别和正确的消融终点的制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部分电生理检查无典型跳跃现象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 ,探讨此组患者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手术的终点。方法 :比较患者慢径消融前后的文氏周期及房室结前传不应期的变化。结果 :消融前后前传房室结文氏周期[(295±34)msvs(330±48)ms]、房室结前传不应期[(258±24)msvs(294±32)ms)]均变化显著 (P<0 .01)。结论 :基础状态下快径路已经发生阻滞和快慢径的不应期相似是此类房室结功能曲线成连续性的可能原因 ,房室结前传不应期改变和异丙肾上腺素不能诱发均可作为慢径消融成功的指标 ,而房室结不应期的改变意义更重要 相似文献
8.
9.
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射频消融(RFCA)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进行分析,总结有效的消融方法,方法:利用RFCA技术阻断房室道参与的折返性心运过速45例,其中显性旁道25例,隐性旁道20例,结果:消融总成功率为97.8%,随访1-20个月,1例左侧旁道复发,再次消融成功,复发率为2.2%,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准确地靶点标测及熟练的导管操作是消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郭大璘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2,31(3):201-202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时 ,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无交界性心律出现的电生理特点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 32 5例 A VNRT患者分为两组 :A组 30 4例 ,消融房室结慢径时出现交界性心律 ;B组 2 1例 ,消融慢径时无交界性心律出现。比较两组慢径消融时消融导管电极所在部位 ,A/ V比值 ,有无碎裂波或慢径电位 ,以及好发于何种 AVNRT。结果 B组多为快 -慢 (Fast- Slow) AVNRT患者 ;B组 A/ V>A组A/ V比值 ;B组患者消融导管电极大多位于后区 ,且较少记录到碎裂波或慢径电位。结论 消融慢径时 ,极少数病例无交界性心律出现 ,也可成功地打断房室结慢径使治疗 AVNRT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特点。方法慢-快型AVNRT患者老年组28例,非老年组63例,采用中位法消融房室结慢径。结果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但老年组有效消融功率为(25.1±10.1)w,对照组为(19.9±9.1)w(P<0.05);消融时间老年组为(332.3±144.7)s,对照组为(268±88.2)s,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RFCA治疗老年AAVNRT患者安全有效,但需较高的消融能量(消融功率和放电时间)。 相似文献
12.
CARTO电解剖标测指导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在相关心室进行标测,构建心室三维电激动图并指导消融,治疗22例药物治疗无效、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频发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常规心电图QRS波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呈高幅R形态)(右心室室性早搏19例,左心室室性早搏3例)。患者在术前、术后分别填写SF-36调查表,观察术前、术后患者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等,并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22例患者均消融成功,放电次数(2.6±1.2)次。术前室性早搏总数(17932±3816)个/24 h,术后(13±6)个/24 h,患者症状消失。患者整体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标测和消融经药物治疗无效而症状明显的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可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结构,定位准确可靠,安全高效,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两种靶温度射频消融慢径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射频消融治疗的310例AVNRT 患者,导管靶温度60℃射频消融168例,导管靶温度52℃射频消融142例,平均随访(20.7±6.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消融的即刻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有效放电时间、手术时间、放电功率及阻抗的异同。结果 两组患者消融即刻全部成功,60℃组中2例患者术中出现一过性房室分离,停止放电后恢复正常房室传导,但其中1例于术后第3天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药物治疗无效后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随访期间,52℃组有1例复发,再次消融后成功;两组放电次数、平均有效放电时间、手术时间、放电功率、阻抗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导管靶温度设为52℃与60℃相比,射频消融治疗AVNRT疗效等同,且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4.
<正>射频消融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CNRT),是目前公认安全、有效的根治此类心律失常的方法,技术比较成熟,已在国内外普遍开展,成为AVNRT的常规治疗手段。国内外现今大多数采用的是中位法或下位法消融慢径行房室结改良,成功率为98%~100%,并发症为1%~2%以下[1,3]。 相似文献
15.
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Left Superior VenaCa—va,LSVC)是一种少见的体循环回流静脉畸形,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约占0.5%。l临床常见的是左颈总静脉与左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左上腔静脉,左上腔静脉引流人右心房开口于冠状静脉窦,此型占929/6,余89/6开口于左心房。永存左上腔静脉不一定有特殊意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6.
无跳跃现象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无跳跃现象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NNRT)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终点。方法将75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AVNRT患者分为三组:30例程序刺激无跳跃(A组);35例程序刺激有跳跃(B组);10例复发(C组)。比较三组射频消融前后电生理参数。结果与消融前相比,消融后A、B两组资料的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AVNWCL)均延长(P〈0.01),保持稳定1∶1房室传导的最快心房起搏的PR/RR从大于1.0降为小于1.0(P〈0.01);C组AVNWCL虽延长,PR/RR亦从大于1.0降为小于1.0,但两项参数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交界性逸搏总数明显少于A、B两组(P〈0.01)。结论对于无跳跃现象的AVNRT射频消融后AVNWCL的显著延长,保持稳定1∶1房室传导的最快心房起搏的PR/RR从大于1.0降为小于1.0,以及消融过程中出现较多的交界性逸搏可作为判断射频消融终点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快速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是根治此类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手段。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5年4月采用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55例,其中AVNRT65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AVNRT患者65例,其中女性 相似文献
18.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后复发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消融后复发患者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AVNRT消融后复发患者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慢径消除率、手术成功率、放电时间和操作时间.结果 线性消融放电时间明显长于常规方法消融,而慢径消除率、手术成功率及操作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在消融过程中两组各有1例出现一过性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两组无任何程度的持续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 对常规方法消融后复发的AVNRT,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与常规消融方法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两者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拟行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患者,在术中密切注意各种操作细节,可降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率,提高RFCA成功率.方法:选择自2000年6月至2006年1月共55例AVNRT拟行RFCA的患者,常规放置CS电极、HRA电极、HIS电极、RV电极,行心内电生理检查(EPS),确诊为AVNRT.消融导管经股静脉送至右房,采用影像与心内电图相结合确定靶点,在希氏束和冠状静脉窦口之间进行仔细标测,寻找小A大V,确定靶点图的标准为A/V为小于0.5,无H波,于窦性心律下行射频消融,功率为20 W-30 W,在放电过程中,严密监测,如有AV间期延长、快速交界心律(>150 bpm)、消融电极向上移位等立即停止放电,重新标测;成功标志为:放电15秒内出现交界性心律,在该部位继续放电,直至交界性心律消失.消融的终点为: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不能诱发原有的心动过速,无AH跳跃,无心房回波,消融成功.结果:55例AVNRTK患者均为慢径消融,成功率100%,无1例复发,其中2例在术中出现一过性I度AVB,立即停止放电,观察1-3 min均恢复正常房室传导,而另1例在术中出现Ⅲ度AVB,立即停止放电,但始终未恢复正常房室传导,成为永久性ⅢAVB.结论:在AVNRT的RFCA中,应严密监测,可降低Ⅲ度AVB发生率,提高RFCA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1997年至1999年我科采用前位法射频消融慢径成功治疗3例房室结双径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且无任何并发症,报告如下。例1男42岁,因反复阵发心悸6年入院,术中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结双径并慢快型AVNRT,未发现房道。即行慢径消融,先采用下位法、后位法,甚至紧靠希氏束电极在消融大头电极上可见极微小His波处放电,均未见结性心律。反复放电累计1000秒,复查电生理指标无成功迹象。即将消融电极置于希氏束电极前止方07cm处,大头电极上无His波,为小A大V波,密切监测AV间期,给10瓦10秒出现频发结性心律,继续给15瓦累计180秒巩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