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创伤性脑梗死(TCI)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40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患者的性别、年龄、GCS评分、颅底骨折、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低血压、糖尿病等因素进行对比以,分析各类因素对继发创伤性脑梗死的影响。结果 340例患者中继发创伤性脑梗死6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GCS、颅底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糖尿病和低血压与发生TCI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TCI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脑疝和低血压,P<0.05。结论 TCI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GCS、颅底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糖尿病和低血压,独立危险因素有脑疝和低血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致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80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年龄、性别、D-二聚体含量,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疝发生情况等,分析颅脑损伤后合并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800例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30例,恢复良好17例,中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3例,死亡2例。年龄、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疝及D-二聚体是外伤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龄、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疝、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早认识及处理这些危险因素有利于外伤性脑梗死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继发创伤性脑梗死(TCI)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48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TCI将患者分为TCI组及非TCI组,观察TCI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80例患者中,30例发生TCI,发生率为6.25%.临床表现包括偏侧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视觉功能异常,语言功能异常,头晕头痛.预后良好10例,轻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TCI组患者年龄≥50岁、GCS评分<8分、存在脑疝、存在低血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大剂量脱水剂的比例高于非T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311 3、14.725 4、19.867 8、5.296 9、9.242 6、11.713 6,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GCS评分<8分、存在脑疝、存在低血压为颅脑损伤继发TCI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颅脑损伤继发TCI患者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年龄≥50岁、GCS评分<8分、存在脑疝、存在低血压为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吴俊波  杨杰 《江西医药》2014,(5):393-394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继发创伤性脑梗死(PTC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79例我科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将35例并发PTCI患者纳入PTCI组,其余144例纳入对照组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GCS评分、血压、血糖、颅骨骨折、脑疝(中、晚期,意识昏迷伴有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创伤性蛛网下腔出血等一般情况以及临床因素的差异,分析引起PTCI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入院GCS评分、入院低收缩压、脑疝、tSAH与重度颅脑损伤后PTCI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tSAH,低收缩压,GCS 3-5分,合并脑疝(按OR值由高至低排序)是影响PT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SAH、低收缩压、GCS 3-5分、合并脑疝(按OR值由高至低排序)是影响PTCI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合并上述因素的患者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到积极预防及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标准及防治措施。方法将98例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情况,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受伤时间及术中脑损伤程度等方面因素。结果患者的年龄、受伤时间以及脑损伤严重程度都显著增加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梗死的并发概率。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梗死须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分析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240例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共35例(14.58%)继发脑梗死症状,经危险因素分析后,低格拉斯哥评分(GCS)以及脑挫裂伤、低血压或休克、硬膜下血肿、糖尿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等临床表现,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脑梗死症状的危险因素,不同的临床表现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脑梗死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诊断与相关治疗,以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方法及防治效果。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49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患者均行CT扫描和影像学检查复查头颅进行早期诊断,对29例梗死灶直径5mm~4cm的患者行保守治疗,20例梗死灶直径4~6cm的患者行手术治疗,患者出院6个月后进行GOS预后评分。结果手术治疗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结果较好,两种疗法患者的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确诊后应依据诊断的脑梗死情况选取合适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肺部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和耐药状况,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5例同期收治的脑部术后继发肺部感染患者中为非鲍曼不动杆菌者为对照组,调查相关危险因素,并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数据采用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分析发现,低蛋白血症、入院时GCS评分(≤8分)、ICU住院时间(>7天)、使用碳青霉烯类和糖皮质激素及混合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肺部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P<0.01)。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敏感率最高,为78.18%,其次阿米卡星,敏感率为54.55%,头孢他啶和氨曲南的敏感率均小于10%。结论:神经外科患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较多,在临床工作中,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严重,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仍是敏感性最高的药物,其次是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宜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脑梗死的致病因素和防治。方法回顾近年来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65例,积极有效防治脑梗死。结果颈部血管损伤(经过超声检查及脑血管造影证实)4.1%(15/365),发生脑梗死74.4%(11/15);全部病例皆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脑梗死9.6%(35/365);低血压休克6.8%(25/365),发生脑梗死8%(2/25);高血糖27.9%(102/365),发生脑梗死3.9%(4/102);低钠血症13.7%。(50/365),发生脑梗死1.2%(6/50)。结论表明脑损伤后血管因素、脑组织内环境因素和治疗因素与脑梗死发病有关,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能有效防治DCI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5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对所有患者发病危险因素进行总结,Ⅰ组予以常规护理,Ⅱ组予以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愈率、病死率、满意率。结果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脑疝、病情、低血压、脱水剂过量使用等。经护理,Ⅱ组治愈率、满意率明显较高,病死率明显较低,均优于Ⅰ组(P<0.05)。结论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较多,但主要跟脑疝、病情、低血压、脱水剂过量使用相关,经优质护理,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病死率降低,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54例在我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患者均经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等手术治疗后3~17h出现脑梗表现,CT及MRI提示:单发梗死43例,多发梗死11例,经及时停用止血药物、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同对抗血管痉挛、补液及行高压氧舱等治疗后,本组患者恢复良好28例,中残12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塞的诊断主要依据CT及MRI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临床诊疗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3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所选均接受早期诊断和针对性处理,于患者出院时总结患者的临床诊治结果。结果 22例脑梗死24 h内经CT确诊,10例经MRI确诊,早期确诊率为100.00%;治疗有效率为68.7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应遵循早期确诊、早期治疗的原则,针对性治疗有助改善患者预后,可考虑于合理范围内加大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期间诊治的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对照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术前心理护理、术后康复训练、并发症预防等围手术期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KP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包括1例中枢性高热、1例关节僵硬和1例继发感染,未出现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中有1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包括5例中枢性高热、3例关节僵硬和3例继发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2.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KP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护理后取得了明显的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外伤性脑梗死(post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671例中重型颅脑损伤头颅CT扫描的表现比较,确定是否发生PTCI。分析PTCI组与非PTCI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时GCS评分、低血压、脑疝等相关因素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T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671例中,有51例(7.6%)发生PTCI。PTCI组与非PTCI组在入院时GCS评分、脑疝、致伤类型、低血压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PTCI与入院时GCS评分、脑疝、致伤类型、低血压等密切相关(P<0.05)。结论伤后早期出现低GCS评分(<12)、脑疝、恶性脑肿胀、低血压是中重型颅脑损伤并发PTC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讨论并分析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后护理的成效。方法从本院在2010年3月。2012年9月入院治疗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的样本,分别于术前及术后对患者进行护理,并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生命体征、手术疗效以及护理质量。结果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100例患者术后进行GOs评分,患者预后情况没有什么差错,其中恢复达到基本痊愈的80例,占80%,植物生存1例,占1%。轻度残疾14例,占9%,重度残疾4例,占4%,死亡l例,占1%。结论对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有效并且全方位的护理方式能很大程度的增强患者的临床治愈成功的可能性,对患者预后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郭丹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4):151-15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0年4月采用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10例,植物生存8例,重残10例,中残8例,死亡率占27.78%。结论依达拉奉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的死亡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魏小川 《安徽医药》2016,20(9):1720-1722
【】目的:研究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继发急性外伤性脑梗死(PTCI)的危险因素和预后,为临床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253例,其中39例一周内发生PTCI,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I的危险因素。结果:39例PTCI患者中5例死亡,6例成植物人,28例意识恢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是否合并脑疝、低血压、颅高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是发生PTCI的危险因素(P<0.05);入院GCS评分、合并脑疝、低血压、DIC评分、合并感染是引起PTCI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像因素(P<0.05)。结论:入院GCS评分、合并脑疝、低血压、DIC评分与PTCI有关,入院GCS评分、合并脑疝、低血压、DIC评分、合并感染与PTCI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的临床救治方法以及其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对本院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21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21例患者其中死亡7例,占30%;植物状态2例,占9.5%;严重残废4例,占19.05%;轻度残废5例,占23.81%;恢复良好3例,占17.64%。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存在血管受损、循环障碍、颅内高压等危险因素各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应该维持内环境稳定,降低颅内压,脑保护,改善循环,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