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425-1426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剖宫产术观点的改变以及剖宫产术的日渐成熟,使得我国剖宫产术率显著上升,而在手术后出现子宫切口憩室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给患者造成较大痛苦。目前对于子宫切口憩室可采用阴道超声、宫腔镜以及MRI等多种方法进行诊断,而治疗手段主要为开腹手术、宫腔镜手术等。本文主要探究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形成可导致患者月经失调、痛经、不孕等[1]。其导致的继发性不孕症患者即使行人工辅助妊娠,也极易失败。本文较详细地描述了剖宫产切口憩室治疗的研究进展,为其诊疗提供参考。1剖宫产切口憩室的概念剖宫产切口憩室是指剖宫产术后,由于切口愈合缺陷,子宫切口处出现一个与宫腔相通的凹陷,该凹陷的下端瘢痕阻碍了经血的引流,经血积聚于凹陷内,导致经期延长、经间期阴道流血,甚至导致不  相似文献   

3.
胡蓉  龙丽娟  汪娜  吴迪  郭蕾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080-2081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月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出血的剖宫产术后半年以上患者做阴道超声检查.[结果]子宫切口异常37例,其中子宫切口憩室35例、子宫膀胱窦道形成1例、切口憩室并妊娠1例.[结论]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是剖宫产妇女经期延长的重要原因,其并发症应引起临床重视,经阴道超声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剖宫产患者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子宫切口憩室均伴积血积液,阴道超声诊断符合率达到100%。结论阴道超声检查对剖宫产切口憩室的诊断价值较高,临床操作简单,诊断准确,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不同术式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2016年8月至2021年8月产科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中纳入70例开展研究,将受试者以信封1:1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n=35)与研究组(n=35)患者分别接受经腹子宫切口憩室修补术与经阴道子宫切口憩室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子宫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并发症亦随之增多,近期并发症已受到足够重视,而远期并发症——子宫切口憩室尚未引起临床足够的关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经阴道超声诊断并经宫腔镜、宫腔造影及手术确诊的32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分析其经阴道超声的声像图特征,并总结经阴道超声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腔内三维超声联合临床指标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致子宫异常出血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3年4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行阴道超声检查的126例剖宫产术后合并子宫切口憩室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剖宫产术后出血情况分为组1(无异常出血,n=72)、组2(异常出血,n=54),所有患者均行阴道超声(二维超声及三维超声)检查。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子宫位置、剖宫产次数以及剖宫产缝线方式等)以及子宫切口憩室超声特征(憩室形态、憩室容积、憩室长度、憩室深度以及残余肌层厚度等)的差异,建立基于临床及超声特征的预测模型,探索剖宫产术后合并子宫切口憩室患者子宫异常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评价此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间剖宫产次数、子宫位置、子宫内膜厚度、憩室深度、憩室长度、憩室容积、憩室比以及残余肌层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子宫位置、剖宫产次数、憩室容积、憩室比以及残余肌层厚度是子宫异常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87、10.385、4.658、12.892、0.001,P<0.05),与各单因素相比,此模型预测子宫异常出血的AUC...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层连续缝合对剖宫产产妇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行择期剖宫产术的产妇180例,将所有患者按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90例采用双层连续缝合,对照组90例采用单层连续缝合,随访1年,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憩室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与对照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憩室形成率低于对照组,憩室容积小于对照组,憩室肌层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采用双层连续缝合子宫切口可降低术后瘢痕憩室形成率,改善瘢痕憩室程度,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应用宫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2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月经经期延长;均采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均治愈.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切口憩室的疗效满意,安全,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2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并行MRI检查的130例有剖宫产史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如MRI发现存在剖宫产切口憩室,测量憩室深度、长度、宽度及体积,并描述其形状。如存在异常出血,则采用PBAC方法评估出血情况。结果 130例患者中,72例发现憩室,其中36例憩室位于子宫下段、25例位于子宫峡部、11例位于宫颈内口。憩室形状:半圆形42例、三角形23例、其他7例。72例患者中,33例存在异常出血(45.8%);异常出血与憩室体积、深度显著相关(P=0.04),与长度、宽度及形状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RI可很好地评价剖宫产切口憩室,切口憩室所致子宫异常出血与其体积相关,与形状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阴式子宫切口憩室切除修补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1月收治的84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宫腹腔镜组和阴式组,各42例。宫腹腔镜组行宫腹腔镜联合修补术,阴式组行阴式子宫切口憩室切除修补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效果、手术前后憩室深度和憩室宽度。结果:阴式组手术时间短于宫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阴式组手术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宫腹腔镜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憩室深度和憩室宽度均低于同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以(P>0.05)。结论:阴式子宫切口憩室切除修补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手术时间短,可有效降低患者憩室深度和宽度,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在剖宫产术后妇科疾病发生率随之升高[1],本病可通过药物口服和手术治疗,药物口服容易反复,难以完全治愈,通过手术切除子宫憩室,可达到彻底治愈的效果[2]。宫腹腔镜联合修补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是目前国内较先进的微创新技术,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出血少等优点[3]。2014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对26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憩室的患者实施宫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467-1468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112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术后采用MRI探查切口,观察剖宫产切口憩室发生情况,探测憩室的形态及性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阴道出血异常现象等。在112例剖宫产患者中共有48例(42.86%)患者出现剖宫产切口憩室,其中26例(54.17%)患者为子宫下段憩室,18例(37.5%)患者为子宫峡部憩室,4例(8.33%)患者为宫颈内口憩室。观察憩室形态可见,其中34例患者呈半圆或椭圆形,11例患者呈三角形,3例患者为不规则形状。憩室长度、宽度、深度分别为1.69±0.82cm、1.08±0.65cm以及0.91±0.48cm。23例患者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异常情况,25例患者阴道不规则出血正常情况。阴道不规则出血正常患者PBAC评分明显低于阴道不规则出血异常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憩室形态,阴道不规则出血正常患者于阴道不规则出血异常患者间均无差异(P0.05)。阴道不规则出血异常的患者憩室长度、宽度、深度均明显大于阴道不规则出血正常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剖宫产后切口憩室的诊断较为明确,可分辨憩室的形态和性状,患者阴道不规则出血情况与憩室的形态无显著关系,与憩室的性状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削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刮宫产术后因经期延长、月经淋漓就诊患者,阴道超声检查时见子宫前壁下段、子宫体和子宫颈交界处有大小、深浅不等的突向肌层的裂隙及液性暗区。结论剖宫产术中注意子宫切口缝合技巧可预防子宫切口憩室发生,阴道超声或联合宫腔镜检查有助于刮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自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资料共274例,所有产妇均在产后42天行阴道超声检查,将确诊子宫切口憩室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共32例,其余242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发生剖宫产切口憩室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的年龄、胎盘早剥率、早产率、手术时间、新生儿体重、术后贫血情况和妊娠期高血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产妇的剖宫产次、子宫后位情况、本次妊娠胎数、胎膜早破率、过期产比例、体重指数、术后感染情况、妊娠期糖尿病以及缝合方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剖宫产次、子宫后位、本次胎数、胎膜早破、感染、单层缝合是剖宫产后发生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的形成可能与剖宫产次、子宫后位、本次胎数、胎膜早破、产褥期感染等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阴道三维超声与阴道二维超声测量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憩室的最薄肌层厚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既往有剖宫病史,超声检查考虑切口瘢痕憩室的200例病人,分别用阴道三维超声和阴道二维超声测量子宫切口瘢痕憩室的最薄肌层厚度。结果:阴道三维超声能准确测量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憩室的最薄肌层厚度,特别对于肌层厚度≤2mm的检出率,阴道三维超声组显著优于阴道二维超声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三维超声能准确地测量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憩室最薄肌层厚度,较其它检查方式具有便捷、费用低、重复性好、无辐射等优点。能为妇产科临床在治疗方式上的选择及术前的精确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发生的可能原因及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08年8月—2013年8月在江苏省启东市中医院经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修补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子宫切口憩室患者均表现为月经淋漓不净,经期7~24(15.2±3.5)d,其中1例表现为不孕,3例有经期下腹坠痛。术前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检查显示,憩室宽度为15~28(20.2±4.0)mm,深度为6~20(12.3±3.6)mm。患者剖宫产手术指征为瘢痕子宫(3例)、胎膜早破(2例)、难产(1例)和胎儿窘迫(3例)。5例剖宫产术中切口缝合1层,4例缝合2层。9例患者均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修补子宫切口憩室,无中转开腹手术,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无输血。9例均月经复潮且症状得到改善,经期缩短为6~9(7.5±2.0)d。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修补子宫切口憩室的治愈率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诊断应用及其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有剖宫产史,临床症状表现为经期延长、经血过多、阴道流血,淋漓不尽,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为子宫切口憩室,后经宫腔碘油造影或宫腔镜检查、手术与病理确诊证实的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前壁下段剖宫产切口处凸向肌层或浆膜层的液性暗区,液性暗区按形态可分为裂缝状、楔形、囊状;彩色多普勒显像液性暗区周边及内部未见血流信号;随访对比检查发现憩室形态、大小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化。2例有停经史随访患者子宫切口憩室内见"双环征"孕囊声像,彩色多普勒显示孕囊周边环形彩色血流信号,后行剖腹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切口憩室妊娠。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方便快捷,对剖宫产术后出现的子宫切口憩室能早发现并准确诊断,对预防其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剖宫产切口间断三角缝合促子宫复旧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剖宫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不管切口厚薄一律采用传统双层连续缝合法,观察组针对瘢痕子宫剖宫产子宫切口菲薄时,子宫切口弧形修剪后采用"间断三角缝合"。观察两组宫腔积血量、恶露持续时间及产后出血、子宫复旧、月经异常、子宫切口憩室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宫腔积血量低于对照组,恶露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子宫复旧、月经异常、子宫切口憩室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瘢痕子宫剖宫产切口间断三角缝合促子宫复旧效果较好,可以减少患者的宫腔积血,缩短恶露持续时间,降低产后出血、子宫复旧、月经异常、子宫切口憩室形成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第二次剖宫产子宫瘢痕切除对产妇术后恢复、子宫瘢痕憩室形成的影响。方法 52例拟行第二次剖宫产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观察组,术中将原子宫瘢痕切除后缝合子宫切口;对照组,不切除原瘢痕直接缝合切口。比较两组子宫切口处理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术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术后42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子宫切口处残余肌层厚度,观察术后1年憩室形成情况,测量憩室最大深度及憩室容积。结果 观察组的子宫切口处理缝合时间长于对照组,恶露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B超测量子宫切口残余肌层厚度大于对照组,术后1年子宫切口憩室发生率(15.4%)低于对照组(42.3%),憩室最大深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子宫瘢痕切除有利于子宫切口组织构建恢复,减少瘢痕憩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