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上颌窦特殊的解剖位置 ,其发生真菌病在临床上缺乏特征性症状及体征 ,常被误诊为炎症或上颌窦恶性肿瘤。本文就 5例经病理证实的上颌窦真菌病资料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5例中 ,男 4例 ,女 1例 ,左侧 3例 ,右侧 2例。年龄 2 3~ 6 5岁。病史 2月 - 3a。 2例一侧鼻塞 ,2例血涕 ,3例脓涕 ,1例面颊部肿胀 ,头面部剧痛。 1例外院行上颌窦穿刺冲洗术。 1例鼻中隔偏曲 ,2例鼻腔外侧壁内移 ,鼻道狭窄。 5例均行鼻窦克瓦氏位摄片 ,是患侧上颌窦密度增高 ,内侧壁骨质破坏。其中 3例行CT扫描检查 ,窦腔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密度增… 相似文献
2.
刘拥军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5):822-822
目的探讨上颌窦真菌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上颌窦真菌病行手术治疗,柯—陆氏手术和行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复合下鼻道开窗术。结果18例均一次性治愈,术后2周~2个月症状消失。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结论上颌窦真菌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的关键是清除病灶,扩大窦口,确保鼻窦通畅引流。 相似文献
3.
4.
5.
鼻旁窦真菌病是一种由条件致病菌感染的慢性疾病。笔者于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共诊治上颌窦真菌病 15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上颌窦真菌病患者男 10例 ,女 5例 ;年龄 32~ 6 0岁 ,平均 4 6岁 ;左侧 7例 ,右侧 6例 ,双侧都感染 2例。症状有 :回吸性血涕 13例 ,鼻阻塞 7例 ,鼻内异味 5例 ,患侧头痛 4例。检查可见 :患侧中鼻道积脓 10例 ,有干酪样物 3例 ,不同程度阻塞 12例 (其中钩突肥大 8例 ,鼻中隔偏曲 2例 )。X线鼻旁窦摄片示 :所有病例患侧上颌窦密度增高 ,其中 10例有局限性高密度影。 13例作鼻旁窦CT扫描… 相似文献
6.
2001年3月~2004年10月,我科共收治非侵袭性上颌窦真菌病21例,经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李聪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24(2):136-136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鼻窦真菌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我院于2000年使用鼻内窥镜以来,共诊治9例上颌窦真菌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6例、女3例;年龄25~61岁,平均43岁;病程1~6年。患者主要表现为患侧头面部胀痛、鼻异味、有干酪样物脱落史、涕中带血及抽吸涕带血。CT示上颌窦密度不均匀增高,呈毛玻璃状,窦壁边界模糊;有的可见不规则砂样影像,多位于上颌窦自然开口附近;中鼻道骨质吸收。9例均在局麻、鼻内窥镜下行上颌窦探查及根治术。术中见上颌窦黏膜不同程度水肿、增厚或息肉样变;窦腔内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上颌窦真菌病的诊治方法。方法:经CT诊断及柯陆氏手术治疗,术后使用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结果:术后病理均见真菌菌丝,部分病例见到孢子,治疗后随访6mo~3a,无1例复发。结论:上颌窦真菌感染,CT诊断有重要意义,手术治疗是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是发生于上凳窦 ,以出血坏死为特征的息肉或粘膜慢性炎症 ,可因一侧鼻塞、血性涕或窦壁骨质破坏吸收而被误诊为上颌窦恶性肿瘤。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减少误诊 ,现将我院自 1987年以来诊治的 2 3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临床对上颌窦真菌病的诊疗水平。方法侵袭性上颌窦真菌病患者16例均行CT扫描诊断,13例行caldwell-Lucs’s术,3例行Lama’s术,均未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结果其骨化缺损呈溶骨性破坏,与良性肿瘤引起的膨胀性骨质缺损不同,而与恶性肿瘤相似。随访0.5—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CT诊断该病有重要意义,尽早手术探查有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5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属良性病变 ,在临床上并非少见。但因其临床表现、体征、X线和CT图像容易与恶性肿瘤混淆 ,影响麻醉和手术方式的选择。现将近年我们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临床资料完整的 5 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5 2例中男性 32例 ,女性 2 0例 ,年龄 7~ 6 6岁 ,平均年龄 43岁。病程 2月~ 30年 ,平均 2年。全部为单侧发病。1 2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为血涕及反复衄血 ,其次为鼻塞、面颊肿胀、麻木、复视等压迫症状。见表 1。表 1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临床症状症 状衄血血涕鼻塞面颊肿胀面颊麻木头痛复视张口受… 相似文献
14.
上颌窦浆细胞肉芽肿1例报告李群洪文倩(临江林业局职工医院五官科134300)浆细胞肉芽肿是一种瘤样病变,本病以炎性肉芽组织表现为特点,临床较少见。我院于1996年7月2日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53岁,因右面部膨隆3个月于1996年...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鼻内镜联合上颌窦前壁小切口入路对于非侵袭性上颌窦真菌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2009年35例非侵袭性上颌窦真菌病病人,利用鼻内镜联合上颌窦前壁小切口入路的手术方法、手术疗效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男15例,女20例,平均年龄37.3岁,最长随访时间均在12个月以上,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复查鼻内镜可见上颌窦窦口通畅,窦腔黏膜光滑,症状缓解,均无复发。结论对于非侵袭性上颌窦真菌病,采用鼻内镜联合上颌窦前壁小切口入路,可以完全的清除病灶,术后反应小,有效保存鼻腔鼻窦正常功能,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18.
上颌窦霉菌病1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迩来,国内外迭见鼻窦霉菌病的报道。笔者曾遇11例分析如下,兼论其型别。(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980年至1989年间杭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计得上颌窦霉菌病10例,全系单侧发病,右5例,左5例。均经手术。1989年临安县人民医院经手术并明确诊断1例,右侧。11例发病年龄17~43岁,平均37岁。男5例,女6例。不包含糖尿病和大量长期应用抗生素或激素抑制了机体免疫功能的患者。2.分型及临床表现:(1)感染型2例。长期流脓涕,经多次上颌窦穿刺冲洗,均见回流液混浊。后在上颌窦根治术中见窦腔粘膜呈慢性炎症状态,经全部廓清处理。但术后创口形成瘘管,贯通上颌窦术腔,流米泔水样臭液体,夹有灰黄色膜状物,部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6岁,因进行性右面隆起1年入院。1年前患者右侧鼻旁出现酸胀不适,继而面部进行性隆起伴麻木,时有涕中带血,无鼻塞及视力障碍。查体:一般情况好,头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右面颊膨隆,表皮发亮,无充血,触之较软,波动感,无压痛,右眶下缘触不清,视力正常,无眼球突出,眼球运动无受限。右鼻腔外侧壁内移,鼻腔内无新生物,右齿龈肿胀,并有淡红色肿物突出,表面粘膜光滑,6.5.4 |牙龈松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