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2006年胃肠道间质瘤17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出血17例、腹痛16例、腹部肿块7例、肠梗阻5例;肿瘤原发于胃5例、十二指肠4例、空回肠6例、结直肠2例;镜下梭形细胞型9例、上皮细胞型5例、混合细胞型3例,良性肿瘤6例、交界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8例;免疫组化:CD117(+)17例、CD34(+)16例、VIM(+)17例、NSE(+)2例、DES(+)3例、S-100(+/-)2例;择期手术10例,急症手术7例,根治手术13例;随访复发10例、转移8例、死亡7例、存活10例。结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肿块及肠梗阻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临床症状,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只能提供定位诊断,确诊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根治手术切除或(和)格列卫治疗,良性、交界性肿瘤预后较好,恶性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并应用4种抗体(C-Ki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完整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除率为73.9%,C-Kit阳性表达率91%,CD34阳性表达率85%,患者均未辅以化疗,18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56%。结论 C-Kit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的正确判断对指导术式选择也至关重要。对无法手术切除和(或)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建议应用格列卫。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3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腔间质瘤是起源于腹腔内任何器官组织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尤其以胃肠道间质瘤(gastro intestinal stromaitumor,GIST)多见,GIST大多数见于成人,儿童极少见。60%~70%发生于胃,20%~30%发生于小肠。GIST由Mazur等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而提出,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源性梭形细胞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对其诊断、良恶性的判定和治疗的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07年9月我院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13例胃肠间质瘤病例,肿瘤直径〉10cm 2例均为恶性,5—10cm 5例(恶性4例,潜在恶性1例,),〈5cm 6例(潜在恶性2例,良性4例),核分裂≤5/50HPF 4例,〉5/50HPF 9例。结果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12例(92.3%),CD34阳性10例(76.9%),SMA阳性7例(53.8%),S-100阳性6例(46.2%)。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结果,良恶性的判断同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密切相关,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0年至2006年收治的23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6例(26.1%),交界性5例(21.7%),恶性12例(52.2%)。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6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其中4例再手术,2例正在口服格列卫治疗)。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靠病理结果;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合理规范完整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1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2006年胃肠道间质瘤17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出血17例、腹痛16例、腹部肿块7例、肠梗阻5例;肿瘤原发于胃5例、十二指肠4例、空回肠6例、结直肠2例;镜下梭形细胞型9例、上皮细胞型5例、混合细胞型3例,良性肿瘤6例、交界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8例;免疫组化:CD117( )17例、CD34( )16例、VIM( )17例、NSE( )2例、DES( )3例、S-100( /-)2例;择期手术10例,急症手术7例,根治手术13例;随访复发10例、转移8例、死亡7例、存活10例。结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肿块及肠梗阻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临床症状,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只能提供定位诊断,确诊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根治手术切除或(和)格列卫治疗,良性、交界性肿瘤预后较好,恶性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讨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我科2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其诊断、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结果 本研究组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患者;术后生存期超过2年的18例,占研究组78.3%.结论 有上腹部隐痛不适,消化道出m的患者警惕胃肠间质瘤可能,CT对该病诊断帮助很大,免疫组化对其诊断较为重要.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完整切除肿瘤是该病治疗的最佳手段.分子靶向治疗可延长晚期GIST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2例,小肠5例,直肠5例,结肠1例;免疫组化检查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38例,CD34阳性36例。结论 加强免疫组化的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除传统的手术切除以外,可采用微创手术或使用酪胺酸蛋白激酶抑制剂格列卫。  相似文献   

9.
薛军 《吉林医学》2011,(30):6432-643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资料。结果: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为87.0%,CD34阳性率为69.6%,SMA阳性率为26.1%,S-100蛋白阳性率为21.7%,Desmin阳性率为2l.7%。病理诊断GISTs良性10例,交界性1例,恶性12例。23例均行根治性手术或局部切除。结论:GISTs的诊断有赖于纤维光镜及钡剂胃肠道造影与免疫组化的结合,术前确诊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魏健  杨玉辉  姚定聪 《重庆医学》2007,36(16):1650-165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1月~2006年5月收治46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行纤维胃肠镜、胃肠钡餐和B超等检查,确诊率低(4.4%).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切除率100%,其中根治性切除41例(89.1%),姑息性切除5例(10.9%),术后复发转移12例(26.1%),传统放疗和化学治疗效果甚微.结论 术前确诊困难,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5年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资料。结果:。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为87.0%,CD34阳性率69.6%,SMA阳性率26.1%,S-100蛋白阳性率21.7%,Desmin阳性率21.7%。病理诊断GISTs良性10例,交界性1例,恶性12例。23例均行根治性手术或局部切除。结论:GISTs的诊断有赖于纤维光镜及钡剂胃肠道造影与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2年,复发13例(41.9%)。其中良性胃间质瘤9例(29.0%),恶性胃间质瘤18例(58.1%),交界性胃间质瘤4例(12.9%)。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_(117)表达29例(93.5%),CD_(34)表达25例(80.6%)。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与免疫组化,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水平,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4年4月间收治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5/18)和腹部胀痛不适(10/18);病变部位为胃14例,小肠4例;18例均行手术治疗;恶性7例,交界性1例,良性10例;随访率100%,病人均存活。认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难以确诊,手术切除是明确诊断及治疗的主要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宜及早进行。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间叶性肿瘤,它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肿瘤。我院自1996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了16例GIST病人.为进一步提高对GIST的认识,现就其临床诊断、治疗等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3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6例(26.1%),潜在恶性5例(21.7%),恶性12例(52.2%)。随访时间6个月至6年,4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其中4例为恶性GIST)。结论:GIST缺乏特异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需依赖病理结果,GIST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级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诊断、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前均未获明确诊断,均有腹痛、黑便症状,其中消化道大出血6例,腹部包块6例,幽门梗阻3例,合并穿孔1例。发病部位:胃部16例中1例失去手术机会,余15例均手术治疗;空肠2例为术中探查发现。术后随访15例,随访率为83.3%,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66.7%、46.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术中应常规仔细探查空肠近端,谨防漏诊,完全彻底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普外科2004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8例(25%),交界性7例(21.8%),恶性17例(53.2%)。CD117阳性31例(96.9%),CD34阳性27例(84.4%)。随访时间5个月至5年,8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包块表现为主。病理形态学检查是确诊间质瘤的唯一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提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间叶性肿瘤,它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肿瘤。我院自1996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了16例GIST病人,为进一步提高对GIST的认识,现就其临床诊断、治疗等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江小云  汪永寿  孟红 《四川医学》2006,27(9):937-93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5年8月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例GIST患者,其中恶性3例,交界性2例,良性7例。肿瘤发生的部位:胃6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2例,直肠1例,大网膜1例。1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因有腹膜转移,行姑息手术,其余11例均行手术切除。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2001年10月~2005年11月间收治的34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34例中行手术治疗32例,其中胃大部切除和胃部分切除术11例,小肠部分切除术16例,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1例,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2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病理:CD117阳性26例(76%),CD34阳性22例(65%).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包块表现为主,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完整的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