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巧颖  陈静  张倩 《河北医药》2011,33(3):338-340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辅以持续靶控输注咪达唑仑和丙泊酚消除内隐记忆的作用。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择期下腹部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予以咪达唑仑(M组)和丙泊酚(B组)持续靶控输注镇静。分别于入室后麻醉前(T1)、静脉给予镇静药后30 min(T2)、手术结束前15 min(T3)、患者出手术室时(T4)4个时间点记录镇静效果评分(OAA/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值。采用加工分离测试方法(PDP)测试2组患者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结果 2组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与给药前比较2组患者AAI值OA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2组患者外显记忆均消失。M组患者术中内隐记忆消失,B组患者术中仍有内隐记忆残留。结论硬膜外麻醉辅以咪达唑仑靶控输注能消除患者的内隐记忆。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脑状态指数和麻醉趋势指数在丙泊酚诱导期间意识水平变化的预测能力.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25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予以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靶浓度从0.5 μg/m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 μg/mL,直至改良清醒镇静评分(OAA/S)为0后停止,连续监测患者在丧失语言反应(LVC)及意识消失(LOC)时的CSI、NTI和预测效应部位浓度(Ce).结果 CSI、NTI、Ce与OAA/S评分相关性良好,预测概率(PK)分别为0.90±0.03,0.91±0.03,0.92±0.04,与PK=0.5比较,P<0.01.结论 CSI和NTI以及Ce均可反映丙泊酚靶控输注时镇静深度的变化,CSI和NTI虽然相关性良好,但存在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状态指数和麻醉趋势指数在丙泊酚诱导期间意识水平变化的预测能力。方法选择ASAⅠ~Ⅱ级25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予以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靶浓度从0.5μg/m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μg/mL,直至改良清醒镇静评分(OAA/S)为0后停止,连续监测患者在丧失语言反应(LVC)及意识消失(LOC)时的CSI、NTI和预测效应部位浓度(Ce)。结果 CSI、NTI、Ce与OAA/S评分相关性良好,预测概率(PK)分别为0.90±0.03,0.91±0.03,0.92±0.04,与PK=0.5比较,P<0.01。结论 CSI和NTI以及Ce均可反映丙泊酚靶控输注时镇静深度的变化,CSI和NTI虽然相关性良好,但存在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4.
麻醉深度指数与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镇静深度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麻醉深度指数(CS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4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体质量指数20~30 kg/m2,随机分为R0、R2、R4、R6组,每组11例.R0组麻醉诱导时靶控输注(TCI)生理盐水,R2、R4、R6组分别以效应室靶浓度2、4、6 μg/L TCI瑞芬太尼,10 min后TCI异丙酚,初始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均为1.5 mg/L,每4 min增加0.5 mg/L,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为1分时给予强直刺激,直到患者对刺激出现有意识的反应消失为止.记录患者的CSI和BIS,每间隔20 s行改良OAA/S评分,记录TCI系统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每变化0.1 mg/L时的数值和时间.计算CSI和BIS预测不同改良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结果:4组患者CSI及BIS与改良OAA/S评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4组患者CSI及BIS在不同改良OAA/S评分时的镇静深度均表现出较高的Pk值(Pk>0.85).4组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及强直刺激消失时的CSI50小于BIS50.结论:CSI与BIS一样能够较好地反映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管内麻醉结合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在临床中的应用,观察其镇静效果.方法 对在本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有40例患者.实验组患者注射丙泊酚镇静,而对照组注射咪达唑仑镇静,注射完后记录患者平卧10 min、注射镇静药后2 min、5 min、10 min以及手术结束前10 min、手术结束时的OAA/S镇静评分值.结果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OAA/S值在注射药物2 min到5 min后都明显下降.实验组患者OAA/S值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偏高,且在注射5 min后及到手术结束前10 min都有明显下降,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管内麻醉结合丙泊酚、咪达唑仑采用持续靶控输注能够取得较好的镇静效果,且这样麻醉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BIS和CSI在老年患者异丙酚靶控镇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丽  熊云川  熊平  李达 《江西医药》2007,42(10):920-922
目的 比较在无手术刺激状态下,老年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不同镇静程度时,大脑状态指数(CS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老年择期手术患者18例,年龄65~78岁,ASA Ⅰ~Ⅱ级,所行手术不限.全麻诱导前行异丙酚靶控输注(TCI)镇静,靶浓度由0.5μg/ml开始,递增梯度为0.5μg/ml,间隔时间为5min,直至镇静评分(OAA/S)为0后5min停止.试验中,监测并记录患者的CSI、BIS值,间隔20s行OAA/S镇静评分.记录靶控输注系统预测的效应部位浓度值(CE),每变化0.1μg/ml时的数值及时间.结果 镇静程度(OAA/S)的变化与CE、BIS、CSI有线性回归关系:与CE呈负相关,与BIS、CSI呈正相关.相关性的程度依次为CE>BIS>CSI.BIS与CSI的监测均能很好地反映患者的镇静程度,但两者对OAA/S变化的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随着CE的变化,BIS和CSI可以很好地反映异丙酚对老年患者的镇静程度,CSI的灵敏度更高一些;但是两者对预测体动反应较差.  相似文献   

7.
腰-硬联合麻醉下咪达唑仑清醒镇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建辉  陈杰  王希柱  郭东勇  高鲁渤 《中国药房》2007,18(29):2284-2285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患者清醒镇静的可行性及其靶控血药浓度。方法:对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下肢手术的患者,运用警觉、镇静(OAA/S)评分和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估镇静深度。采用咪达唑仑TCI行清醒镇静,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确定相应靶控血药浓度及其与BIS相关性,记录不同OAA/S评分时的血药浓度(Cp)、BIS、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适度清醒镇静(OAA/S评分3分)时所需靶控血药浓度为(122.8±20.8)ng.mL-1。BIS与Cp具有良好的相关性,BIS=—3.28Cp+355.22(r=—0.862 5,P<0.01)。结论:咪达唑仑TCI系统用于腰-硬联合麻醉患者清醒镇静可控性良好,镇静深度适宜,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老年患者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血流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春林  景亮 《淮海医药》2006,24(4):266-268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时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行上腹部手术患者60例,按年龄不同分为2组.青壮年组(n=30)30~59岁,老年组(n=30),60~80岁.全麻诱导设定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3 mg/L,瑞芬太尼7 μg/L.意识消失后给予维库溴铵0.1 mg/kg进行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术中瑞芬太尼靶控浓度维持不变,气管插管后丙泊酚的靶控浓度降至2.5 mg/L,术中调节丙泊酚的量使脑电双频谱指数维持在45~55之间.记录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插管前、插管后1 min及插管后5 min的SBP、DBP、HR.结果2组患者间除年龄外,性别、手术种类、体重、术前血球压积与白蛋白浓度及靶控输注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2组患者的丙泊酚、麻黄素及阿托器用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2组患者的SBP、DBP、HR均较诱导前降低,但老年患者更明显(P<0.01).结论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明显不同于青壮年,因此在使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时,应根据年龄及种族的不同设定靶控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两种剂量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宫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宫腔镜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n=20,D1、D2及B组分别术前泵注Dex 0.6,1μg.kg-1及NS并于10 min完成,后均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并据手术刺激调整丙泊酚靶浓度。观察3组术前OAA/S镇静评分,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及SpO2变化,扩宫、电切时丙泊酚浓度及用量;记录麻醉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中呼吸抑制及术后嗜睡情况。结果:3组间术前OAA/S镇静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D1、D2组术中心率明显低于B组(P<0.05),且D2组更显著(P<0.05);B组术中收缩压较D1、D2组低(P<0.05)。D1、D2组扩宫、电切时丙泊酚浓度及用量均明显低于B组(P<0.05),呼吸抑制发生率也低于B组(P<0.05)。D1组与B组苏醒时间无显著差异,但D2组明显延长(P<0.05)。D2组术后嗜睡比例明显高于D1组和B组(P<0.05)。结论: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能安全应用于宫腔镜手术,并明显减少丙泊酚靶浓度和总用量,且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全麻诱导期间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例。D1Ⅱ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例。D1D4组和C组(对照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内分别泵注右美托咪定0.25、0.50、0.75、1.0μg·kg-1和氯化钠注射液。给药后每3 min行警觉-镇静(OAA/S)评分一次,并记录BIS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麻醉诱导,初始靶浓度设定为0.5μg·m L-1,根据OAA/S评分和BIS值调整靶浓度,每次增加0.5μg·m L-1,直到患者OAA/S评分达1分。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3 min(T1)、6 min(T2)、9 min(T3),OAA/S评分1分时(T4),插管前(T5),插管后1 min(T6)、插管后3 min(T7)各时刻的BIS值、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值。记录T4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观察各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后,D2组、D3组、D4组患者BIS逐渐下降;丙泊酚TCI后,各组患者BIS均显著下降(P<0.05);C组、D1组插管后BIS值较T5时明显升高(P<0.05)。与T0时比较,C组、D1组HR、MAP在T6、T7时显著升高(P<0.05);D2组HR、MAP在T2D4组和C组(对照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内分别泵注右美托咪定0.25、0.50、0.75、1.0μg·kg-1和氯化钠注射液。给药后每3 min行警觉-镇静(OAA/S)评分一次,并记录BIS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麻醉诱导,初始靶浓度设定为0.5μg·m L-1,根据OAA/S评分和BIS值调整靶浓度,每次增加0.5μg·m L-1,直到患者OAA/S评分达1分。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3 min(T1)、6 min(T2)、9 min(T3),OAA/S评分1分时(T4),插管前(T5),插管后1 min(T6)、插管后3 min(T7)各时刻的BIS值、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值。记录T4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观察各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后,D2组、D3组、D4组患者BIS逐渐下降;丙泊酚TCI后,各组患者BIS均显著下降(P<0.05);C组、D1组插管后BIS值较T5时明显升高(P<0.05)。与T0时比较,C组、D1组HR、MAP在T6、T7时显著升高(P<0.05);D2组HR、MAP在T2T5时降低(P<0.05);D3组、D4组HR在T1T5时降低(P<0.05);D3组、D4组HR在T1T5时均降低(P<0.05),MAP在T1T5时均降低(P<0.05),MAP在T1T3时显著升高(P<0.05)。T4时各组丙泊酚ce随着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增加逐渐下降并呈线性相关(r=0.893,P<0.05)。各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麻醉诱导期间D1组、D2组、D3组、D4组分别发生心动过缓2、1、2、4例。结论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0μg·kg-1静脉泵注,可降低诱导期间患者的BIS值,增强丙泊酚镇静效应,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用于监测镇静深度的价值。方法4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手术患者,ASAⅠ~Ⅱ级。腰麻平面稳定后,丙泊酚效应室靶控输注清醒镇静,靶浓度从0.5μg/ml开始,输注5min后递增,递增梯度为0.5μg/ml,直至改良清醒镇静评分(OAA/S)为0分。记录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每变化0.1μg/ml时的BIS、AAI和OAA/S评分,并记录脑电信号采集成功率和脑电信号的恢复时间。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对AAI、BIS与改良OAA/S评分、EC进行相关分析。计算AAI、BIS预测不同改良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结果异丙酚镇静时AAI和BIS与改良OAA/S镇静评级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AAI的相关系数高于BIS(P<0.05),AAI和BIS对不同改良OAA/S评分时意识状态Pk值分别为0.93、0.92(P>0.05);异丙酚镇静时AAI、BIS与EC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脑电信号采集成功率:BIS组>AAI组;脑电信号的恢复时间:BIS组>AAI组。结论丙泊酚TCI镇静时AAI同BIS一样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的镇静深度变化,但AAI监测镇静深度的价值略高于BIS,AAI较BIS更能实时、快速监测麻醉镇静深度,BIS较AAI更容易获得良好的脑电信号。  相似文献   

12.
朱红  周艳  王新 《临床医药实践》2005,14(7):498-500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时辅助丙泊酚和咪唑安定进行镇静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ASA级~级行耻区或下肢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丙泊酚组(P组)和咪唑安定组(M组)。两组患者常规行硬膜外穿刺、给药,达到手术要求平面后,持续静脉注射丙泊酚或咪唑安定,调节输注速度使患者OAA/S评分为级。结果呼吸功能改变两组间比较,给药前后RR、VT、PETCO2差异无显著性;P组给药后5min、10min患者RR、VT较给药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M组给药后5min、10min患者VT较给药前降低,PETCO2较给药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液动力学改变给药后5min、10min,P组患者MAP较M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P组给药后5min、10min患者MAP较给药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丙泊酚、咪唑安定应用于硬膜外麻醉镇静,维持OAA/S达到级,呼吸、血液动力学平稳,患者出现术中遗忘,对麻醉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张安生  邓伟 《黑龙江医药》2009,22(3):354-356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臂丛观察神经阻滞患者清醒镇静的可行性及病人咪达唑仑清醒镇静靶控血药浓度。方法:对40例ASAⅠ-Ⅱ级择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运用警觉/镇静(OAA/S)评分和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估镇静深度。采用咪达唑仑TCI行清醒镇静,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确定相应靶控血药浓度及其与BIS相关性。结果:深度清醒镇静(OAA/S评分3分)时所需靶控血药浓度为118.0±10.8ng/ml。BIS与TCI血药浓度(CP)具有良好的相关性,BIS=352.27-3.03Cp(r=-0.8854,p〈0.01)。结论:咪达唑仑靶控输注系统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患者清醒镇静可控性良好,镇静深度适宜,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无明显影响,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徐倩  邓智连 《江西医药》2014,(8):742-74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辅助硬膜外麻醉老年患者盆底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盆底重建40例,均采取硬膜外麻醉,随机均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A组),对照组(B组),记录给药前(T0),输注完负荷量后即刻(T1),输注维持量10min(T2)、30min(T3)、及停止输注后(T4)停止输注后30min(T5)的MAP、HR、OAA/S镇静评分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T1-T5时A组OAA/S镇静评分显著低于B(P<0.05)。T1-T5时A组MAP变化低于B组(P<0.05)。术中寒战,恶心呕吐发生率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4μg/kg,然后再按0.2μg/(kg·h)泵注维持适合硬膜外麻醉老年患者盆底重建术的镇静,并有助于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5.
咪唑安定联合丙泊酚在妇科手术镇静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倚 《中国药业》2011,20(3):66-67
目的 观察咪唑安定联合丙泊酚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妇科手术中持续镇静的疗效,探讨术中持续镇静的最佳药物及方法,方法选择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经腹子宫切除术患者90例,观察患者达到警觉/镇静(OAA/S)评分3分所需时间(起效时间)、停药后恢复到OAA/S评分5分所需时间(恢复时间)、遗忘发生率、不良反应及术中术后护理等结果所有患者镇静深度均可达到OAA/S标准3分,术中配合良好,生命体征平稳:结论咪唑安定与丙泊酚联合使用,起效与恢复均较快,不良反应少,是术中持续镇静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舒芬太尼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用于宫腔镜电切术患者的效果予以探究并分析。方法 60例宫腔镜电切术患者,按照患者挂号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芬太尼-丙泊酚,治疗组采用舒芬太尼-丙泊酚,手术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OAA/S镇静的评分以及临床效果。结果 OAA/S镇静的评分、丙泊酚总量、宫缩痛、镇痛率及患者满意度方面比较,治疗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进行宫腔镜电切术的患者采用舒芬太尼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相同麻醉镇静深度时不同剂量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注射对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的影响,选择这2种药物间满意的复合方案。方法:60例ASA 1-2级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n= 20)。P组:以3 mg·L-1的初始靶浓度靶控输注丙泊酚后静脉注射芬太尼2-3μg·kg-1,维库溴胺0.12 mg·kg-1并调整丙泊酚靶浓度至脑电双频指数(BIS)低于50时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M1组和M2组:在P组基础上,靶控输注丙泊酚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1,然后分别以0.04 mg·kg-1·h-1和0.08 mg·kg-1·h-1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咪达唑仑。术中调整丙泊酚靶浓度维持BIS于45-55之间。记录麻醉苏醒时间及醒后镇静/觉醒(OAA/S)评分。每隔5 min记录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次日随访病人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随咪达唑仑剂量增加麻醉维持中的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降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苏醒时间略延长,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醒后OAA/S评分P组明显高于M1和M2组(P<0.05);M1及M2组术后嗜睡者较P组增多(P<0.05)。术后并发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维持相同麻醉镇静深度时,丙泊酚效应部位靶浓度随咪达唑仑剂量的增加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在以丙泊酚靶控输注为基础的静脉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复合0.08 mg·kg-1·h-1的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注射为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一种辅助小儿硬膜外麻醉安全、易行的镇静方法。方法选择ASAI-Ⅱ级患儿60例,硬膜外麻醉首剂量3分钟后,静脉持续泵入1%丙泊酚 0.25%氯胺酮混合液1-3ml?kg-1?h-1,术中、术后观察OAA/S、患儿术中配合评分及生命体征,术后24小时随访调查患者术中记忆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患儿硬膜外麻醉下泵入1%丙泊酚 0.25%氯胺酮混合液后,生命体征平稳,术中安静、术后清醒较快。结论丙泊酚和氯胺酮辅助小儿硬膜外麻醉的有良好镇静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麻黄碱对全身麻醉(全麻)患者丙泊酚镇静深度的影响,为麻醉过程中合理应用麻黄碱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岁、拟行非神经外科手术、需要丙泊酚行全麻的患者纳入研究。靶控输注丙泊酚,待血压下降、警觉/镇静评分(OAA/S)=2、脑电双频指数(BIS)稳定持续5 min后,在20~30 s内静脉滴注麻黄碱0.15 mg/kg。记录静脉滴注麻黄碱前、后不同时段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右侧桡动脉平均动脉压(MAP)、BIS和OAA/S。结果:共8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0±2)岁,平均体重指数(25.1±3.7)kg/m2。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者5例,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者3例。靶控输注丙泊酚前2 min,患者心率和MAP分别为(81.1±3.0)次/min和(93.3±6.4)mm Hg(1 mmHg=0.133 kPa),给予丙泊酚(13.7±2.3)min后分别下降为(60.2±0.9)次/min和(72.3±5.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给予丙泊酚前、后SpO2分别为(98.1±1.5)%和(97.8±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滴注麻黄碱前2 min MAP为(81.2±6.01)mm Hg,静脉滴注麻黄碱后1~2和3~4 min时段MAP分别升高为(87.0±6.5)和(92.6±7.4)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滴注麻黄碱前2 min BIS为68.9±2.1,静脉滴注麻黄碱后5~6、7~8和9~10 min时段BIS分别升高为73.6±2.97、7.7±3.1和79.5±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静脉滴注麻黄碱前2 min OAA/S为2.0±0.0,静脉滴注麻黄碱后10 min OAA/S评分升高至3.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S峰值较MAP峰值滞后2~4 min出现。结论:丙泊酚全麻过程中静脉滴注麻黄碱可减浅镇静深度,建议根据手术种类和患者情况在静脉滴注麻黄碱后2~4 min内采用有效措施维持麻醉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清醒镇静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甲状腺手术患者60例,ASAI-Ⅱ级,双侧颈丛神经阻滞完善后给予氟-芬合剂2/5U,然后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采用丙泊酚TCI技术,对照组(30例)一般不再追加麻醉性镇痛镇静药。观察记录研究组TCI开始后镇静/警醒评分(OAA/S评分)为5、4、3、2分时丙泊酚靶浓度值(Cp)及相对应SBP、HR、SpO2等参数;记录对照组术中各时点的SBP、HR、SpO2值及基础值;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对各自麻醉方式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都得到了有效镇静,随着镇静深度逐渐加深,Cp由O上升到(1.82±0.10)μg/mL,SBP、HR有所下降,OAA/S评分2分、3分与4分、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O2值维持在97%~100%之间;对照组术中SBP、HR均升高,与基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对麻醉方式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为86.7%(26例),而对照组仅20%(6例)。结论丙泊酚TCI技术用于颈丛阻滞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清醒镇静具有镇静深度适宜,生命体征趋于平衡,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