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2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62例患者中剖宫产25例,产后出血4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6.0%;阴道分娩37例,产后出血6例,发生率16.2%。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39例,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4例,联合治疗血小板仍持续下降给予输注血小板治疗6例。新生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7例,无颅内出血、内脏出血及其他相关出血性疾病,且血小板计数均于1周内恢复正常。结论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及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妊娠合并ITP孕妇安全有效的方法,分娩方式选择由产科情况决定。两种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率无明显差异,虽产后出血率增加,但对围生儿结局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较常见的产科合并症,此症可导致分娩时失血量增加,使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发生率上升,直接影响妊娠结局。据报道,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产后出血率为16.57%,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产后出血率为23.18%。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母儿结局,探讨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小板情况分为3组:Ⅰ组,血小板计数(51~100)×109/L,54例;Ⅱ组,血小板计数(11~50)×109/L,44例;Ⅲ组,血小板计数≤10×109/L,10例.妊娠期发现血小板减少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输入血小板等治疗.结果 剖宫产分娩82例(76%),阴道分娩26例(24%),两种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50×109/L时,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率均高于血小板>50×109/L组(P<0.05).108例新生儿无颅内出血及其他出血症状,其中1例新生儿死亡,2例死胎.结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应注意观察及给予相应治疗,产前适当提高血小板水平,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可以减少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4.
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围产结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PAT)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57例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孕妇(研究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50例血小板计数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率:56.1%vs40.0%;早产率:10.5%vs8.0%;产后出血率:7.0%vs4.0%;新生儿窒息率1.8%V82.0%,均P〉0.05)。结论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多数预后良好,不需特殊处理,但要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对于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酌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或输血小板制剂等治疗,从而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病例特点,以为临床处理包括选择分娩方式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入院的30例妊娠合并ITP的患者临床资料。治疗以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为主,对血小板计数<50×109/L者于分娩前后短期使用血小板制剂。结果 30例中阴道分娩18例,剖宫产12例。发生产后出血5例,晚期产后出血1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0·00%。全部病例无孕产妇死亡,新生儿血小板减少2例,约占6·7%。结论对于妊娠合并ITP的孕妇应加强孕期监护及治疗。如无产科指征时以阴道分娩为宜。对血小板<50×109/L或有其他产科并发症者可在输血小板且血源充足的情况下剖宫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102例孕妇的临床资料,35例血小板计数〈50×10^9/L为I组,67例血小板计数50×10^9/L~100×10^9/L为II组,对两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I组剖宫产率、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高于II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对母婴有较大危害,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酌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及输血小板等治疗;血小板计数50×10^9/L~100×10^9/L孕妇:如果没有出血倾向,孕期无需特殊处理,但需要定期检测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7.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围生期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处理经验.结果 76例血小板减少症孕妇中,按血小板计数分组,Ⅰ组不超过30×109/L,共14例,Ⅱ组为(30~50)×109/L,共30例;Ⅲ组为(51~100)×109/L共32例.Ⅰ组产前全部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Ⅱ组产前激素治疗262例,产后治疗4例;Ⅲ组产前、产后均无接受激素治疗.Ⅰ组14例均于分娩前1h给予输注血小板10~20U,2例分娩前输注新鲜血浆;Ⅱ组12例分娩前1h给予输注血小板10~20U,分娩后2例产后出血输注血小板10U,Ⅲ组分娩后2例产后出血输注血小板10u.有剖宫产指征的34例行剖宫产术结束妊娠,余42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18例,产后出血率24%,产褥感染6例,产褥感染率8%.产妇死亡2例,病死率3%.68例新生儿中血小板减少8例,发生率11%.新生儿头皮血肿2例.胎儿宫内死亡4例,中期引产4例.结论 孕妇无症状,血小板超过50×109/L时,不需治疗;血小板低于50×109/L但无症状的孕妇,可行常规产科检查,补充铁刑、叶酸、维生素,孕妇孕晚期每两周1次监测血小板;若伴有黏膜出血或出血高危因素时应予激素治疗.如无产科指征,分娩方式应以阴道分娩为宜,血小板低于30×109/L,应榆注血小板后行剖宫产.  相似文献   

8.
王新茹 《河北医药》2015,(7):1051-1053
目的:比较并探讨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3例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孕妇依据静脉血小板计数值分为2组:Ⅰ组血小板值( PLT)20×109~50×109/L 23例(占69?.7%);Ⅱ组血小板计数值( PLT )<20×109/L 10例(占30.3%)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2组患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胎龄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组病因中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 PAT)是孕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Ⅰ组平均妊娠(36.8±2.9)周,Ⅱ组平均妊娠(33.9±1.5)周,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Ⅰ组阴道分娩5例,剖宫产18例,剖宫产率78.3%,Ⅱ组9例均剖宫产分娩。Ⅰ组及Ⅱ组产后出血率分别为21.74%和30.0%,2组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新生儿均未发现颅内出血。结论正确鉴别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依据病因合理用药,加强围产期严密监护,防止并发症发生,积极治疗,提高血小板计数,适时选择剖宫产分娩为主,减少产后出血,均可获得良好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9.
张催兰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234-23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病因及治疗、预后等。方法:对2001年1月~2010年10月本院妇产科收治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3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因以PAT为主,占38.7%(12/31),然后依次为ITP25.8%(8/31),HDCP16.1%(5/31),ICP、SLE和原因不明各占6.5%(2/31);发生于孕28周前7例(22.6%),孕28周后24例(77.4%)。经阴道分娩者22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9.1%(2/22);剖宫产9例中,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1.1%(1/9),无围生儿死亡。产后共28例患者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水平,另3例ITP合并妊娠者产后血小板逐渐增高之后又随即下降。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多发于妊娠晚期,以PAT最为多见,对于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在给予皮质激素的同时加免疫球蛋白,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或血浆,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8年5月13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5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68例(50.3%),子痫前期(PIH)23例(17.0%),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16例(11.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10例(7%),其他病因4例(2%).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需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阴道分娩31例,剖宫产104例,产后出血6例.PAT、PIH和ICP组患者产后42d血小板较产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TP组患者产后42d血小板较产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有多种病因,以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最多见.对血小板<50 ×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预防产时或产后出血.血小板<50×109/L,应在术前输注浓缩血小板后行剖宫产,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如无产科指征,应阴道分娩为主,PAT一般不作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11.
叶建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4,(22):156-157,160
目的:观察并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对产妇分娩方式以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4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小板计数将其分为实验A组、实验B组以及实验C组,各30例,并选取同期血小板计数正常的90例孕妇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导致妊娠合并血小板计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其次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巨幼细胞贫血、妊高征、地中海贫血以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等;实验组A、B、C三组的自然顺产率、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导致妊娠血小板减少合并症的两个主要原因;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产科指征以及血小板计数水平与分娩方式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江阴市中医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诊治的80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一般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主要病因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子痫前期(PE)。血小板计数〉150×10^9/L,GT病因占90%;血小板计数〈10×10^9/L,ITP病因占48.6%,GT病因占30.4%,PE病因占21.0%。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和输注浓缩血小板的治疗方法较为安全可靠,产后出血现象发生率较低,疗效确切。轻度和中度妊娠血小板减少一般是GT为主,而重度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则是ITP为主。应该加强治疗,保证产妇的顺利、安全分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PT)的病因及围产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8年间8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主要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方法: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血小板计数<50×109/L者于分娩前后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82例中阴道分娩54例,剖宫产28例,发生产后出血10例(12.2%),全部病例无孕产妇死亡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结论:PAT为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产时对母儿无明显危害,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PT的有效手段,分娩方式应由产科指征决定。  相似文献   

14.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10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分析1995年至2005年间10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结果106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40例(37·74%),子痫前期25例(23·5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3例(12·26%)。血小板减少出现最早孕周为20+3周,<28周出现25例(23·58%),>28周出现81例(76·42%)。阴道分娩25例,剖宫产81例。产后出血13例(12·26%)。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有多种病因,以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最多见,对血小板<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预防产时或产后出血。PAT一般不作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15.
病例1: 一16个月白种男孩由于持续两天的紫癜就诊于Emory儿科门诊。全身瘀点但并无肝大或淋巴结病。既往无病毒性疾病史。病人在紫癜发作3周前曾注射过MMR疫苗。出血时间9.5分,白细胞计数9700/mm~3,血红蛋白12.8g/dl,血细胞压积41.5%,血小板计数16000/mm~3。骨髓检查显示,红细胞生成和骨髓生成正常伴巨核细胞增加。未测定PAIgG。用泼尼松治疗,mg/(kg·d)4周后血小板计数为346000/mm~3,在两个月追踪时,病人血小板计数仍保持正常。病例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典型临产病例的妊娠结局。方法对郑州人民医院近1年足月单胎头位2600例进行分析,其中不典型临产病例70例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假临产15例;自然分娩35例;剖宫产20例;产后出血10例;胎儿窘迫10例。结论积极处理不典型临产可降低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率及胎儿窘迫率。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64例经 ELISA 间接法和病理证实的脑囊虫病(其中3例经北京宣武医院病理和 CT 确诊)住院患者,进行了脑脊液常规、嗜伊红细胞计数、生化三定量(糖、蛋白、氯化物)、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囊虫抗体多项指标的观察,同时与20例除外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的脑脊液标本作对照,结果如下:脑囊虫病组:蛋白定性试验阳性41例(占64%);白细胞计数<10个/mm~3者30例(占46.8%);11~100个/mm~3 27例(占42.2%);>100个/mm~3 7例(占10.9%);嗜伊红细胞计数0个/mm~3 21例(占33%);1~10个/mm~3 43例(占67%);对照组蛋白定性无阳性检出;白细胞仅6例检出(占9.3%),但均<10个/mm~3;嗜伊红细胞计数全部为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妊娠结局,寻求提高成功分娩的途径。方法收集整理本院2011年9月~2012年12月诊治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55例,与同期正常分娩孕妇55例。对分娩时采取的处理方法、分娩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产前产后的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合理的治疗产后血小板计数高于产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分娩的成功率。分娩方式上,经阴道分娩38例,剖腹产17例,产后出血1例。新生儿中血小板计数低者1例。结论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分娩若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血小板计数一般能恢复,减少了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妊娠结局良好,正确鉴别与处理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可避免分娩对母亲及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流产未必都妊娠终止--对先兆流产传统定义的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兆流产发生率和预后。方法 对国人随机进行孕期出血调查后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  6 0 7例孕次中 ,共有 111例在孕期发生阴道流血 ,其发生率为 18 3%。在出血的 111例中 ,97例 (93% )是发生在孕 2 8周前 ,故此率亦可大致视为先兆流产率 ,即 16 4 %。有一小半先兆流产 (四成 )可以足月分娩(含少许早产 ) ,最后求出先兆流产中妊娠丢失率为 5 7 0 % ,足月分娩率为 4 3 0 % ,自然人群中的妊娠丢失率为 10 1%。结论 发生在孕 2 8周内孕期出血率 16 4 % ,可视为先兆流产发生率。孕期出血者仍有 4 3%可以足月分娩 ,所以一遇出血即认为不宜继续妊娠的做法是过分行为 ,建议将流产定义“妊娠 <2 8周而中止者”中“中止”改为“有终止症征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找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最佳处理方法。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26例,对其处理方法及愈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剖宫产术,9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5例,产后出血率19.23%。结论血小板超过50×10^9/L时,不需治疗;血小板低于50×10^9但无症状的孕妇,可行常规产科检查。如无剖宫产指征,分娩方式应尽量选择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