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变化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讨微生态制剂的调节机制。方法 :取 5 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0 .5g新鲜粪便按 10倍稀释法稀释致 10 -10 ,用滴注法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培养 ,选择肠道中具有代表性需氧菌和厌氧菌共 8种。采用基质偶氮显色法实验定量测定外周血内毒素。给其中 30例口服整肠生胶囊 ,4粒 /次 ,3次 /d ,共 30d。结果 :5 0例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明显低于健康组 (P <0 .0 1) ;血浆内毒素明显高于健康组 (P <0 .0 0 1) ,与杆菌减少呈正相关关系 ;口服整肠生后 ,内毒素明显下降 (P <0 .0 1) ,肠道中杆菌增加 (P <0 .0 1)。结论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和高内毒素血症 ,肠道微生态制剂能够调整肠道失调菌群 ,降低血浆内毒素 ,对慢性重症肝炎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效果。方法:收集从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4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时间。结果:4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血浆置换治疗后外周血谷丙转氨酶(271.41±92.83)U/L、谷草转氨酶(291.51±85.72)U/L、总胆红素(178.13±40.13)umol/L、直接胆红素(97.38±27.66)umol/L、间接胆红素(80.76±18.89)umol/L、凝血酶原时间(15.20±1.80)s均较治疗前[分别为(374.94±127.10)umol/L,(361.67±112.89)umol/L,(453.13±69.22)umol/L,(252.65±46.32)umol/L,(200.48±35.98)umol/L,(26.17±2.62)s]显著下降(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5%。结论:血浆置换能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肝功能,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8(IL-18)和白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4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别在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检测血清IL-12、IL-18和IL-10的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IL-12、IL-18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下降(均P〈0.01);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IL-12、IL-18水平较前显著下降,IL-10水平较前显著升高(均P〈0.01)。血浆置换治疗对肝功能的恢复及PTA的升高有明显疗效。结论:血浆置换可降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IL-12、IL-18的水平,提升IL-10的水平,保护肝细胞,促进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肠道细菌、肠源性内毒素与慢性肝炎病情程度之间的关系。作者对健康对照者、慢性肝炎患者和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状况、血浆内毒素水平进行研究 ,旨在为慢性肝炎重症化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和对策。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随机抽取 1 998年 3月~1 999年 3月在我院和杭州市第六医院住院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1 9例(其中男 1 7例 ,女 2例 ;平均年龄 37.3岁 ) ,慢性肝炎患者 30例 (其中男 2 9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35 .3岁 )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 ,诊断标准符合 1 99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  相似文献   

5.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安全性。方法: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151例,随机分成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69例。治疗组在综合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疗法,对照组仅采用内科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8 d 2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及治愈好转率。结果:治疗组血清BIL、PTA变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愈好转率治疗组为71.95%(59/82),对照组为43.48%(30/69)(P<0.01)。结论:内科综合治疗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存活率,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6.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国内多采用综合性治疗,死亡率较高。拉米夫定是一种胞嘧啶核苷衍生物,可迅速有效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并使血清HBV-DNA阴转,延长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期。现将笔者使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内毒素血症对肝硬化及重型肝炎各种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静媛  兰孟冬 《河北医学》2001,7(10):878-880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的各种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以便协助判断病情及估计预后。方法:收集86例住院病人血浆内毒素及腹水内毒素检测结果。内毒素检测方法采用鲎试剂与合成基质(鲎三肽)的偶氮显色法,定量检测样品中微量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分别统计内毒素血症(ETM)阳性和ETM阴性两组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肝功损害程度以及预后情况。应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86例被检病人中,ETM(+)者50例,ETM(-)者36例,ETM发病率51.8%。血浆与腹水中内毒素同时阳性者40例。ETM(+)组,病人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ETM(-)组(P<0.05)。肝性脑病、DIC的发生率也高于ETM(-)组。同时,ETM(+)者,肝损害程度重,黄疸程度深,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下降,预后不佳,死亡率明显增高。结论: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易发生ETM。内毒素的来源除肠原性因素外,腹水腹腔感染时产生的内毒素进入血循环也是重要原因。ETM(+)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同时又进一步使肝功能损害加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通过血浆内毒素的测定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积极控制腹腔感染可以减少ETM的发生,控制ETM有助于控制肝损害的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强的松龙治疗乙型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住院病人,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上8点给予强的松龙60 mg/d口服,晚上8点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口服。每周检测肝功能,15天检测HBV-DNA。观察时间为1个月。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均得到显著缓解,表现为总胆红素和氨基转移酶下降,血清白蛋白升高。结论对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选用拉米夫定和强的松龙进行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李靖  韩增辉  李梅 《吉林医学》2008,29(8):651-652
慢性重型肝炎(以下简称慢重肝)患者因慢性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肝脏代谢、合成、分泌、解毒、排泄、免役等功能受损,常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血浆内毒素、胆红素、氨类等有毒物质增加,各种凝血因子、补体、血浆蛋白减少等内外环境改变,调控无效,可长期反复存在,致肠道微生态失衡甚至恶化,其与肝功能不全共存,因果交替,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多种并发症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差。科室自2001年起在慢重肝常规保肝对症治疗的同时,重视对患者肠道微生态的观察和调节,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肖基海 《河北医学》2013,19(4):516-519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收治的180例CSH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好转组(75例)及死亡组(105例),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死亡对比中,患者年龄大于50岁、有吸烟史、合并原发性腹膜炎、其他部位感染、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肝癌、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均是高危因素。结论: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年龄较大的CSHB患者,可通过采取一些列对症处理因素,控制合并症等方法进行辅助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晚期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晚期患者近期死亡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CSHB晚期患者入院当日资料,计算MELD、CTP评分,观察30 d内生存情况,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当日变量与近期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31例患者30 d内死亡,病死率为68.9%(31/45),死亡原因主要为肝性脑病,占71.0%(22/31),其次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为22.6%(7/31).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MELD评分与总胆红素水平是近期存活的预测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近期生存与总胆红素、CTP及MELD评分相关.血清学e抗原阴性与阳性、性别在近期生存组与死亡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和<0.05).结论 男性、e抗原阴性、入院时总胆红素水平、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是CSHB晚期患者近期死亡的高危因素;入院时的MELD及CTP评分均可评估其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 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 CSF)和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TNF α)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重型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吸附试验(ELISA)同期检测重型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健康献血员各 2 0例。结果 :GM CSF和TNF 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重型肝炎组和慢性肝炎组血清GM CSF水平分别升高至 9.8± 1.2 3(P <0 .0 5 )和 8.36± 1.89(P <0 .0 5 )。在重型肝炎组中 ,血清GM CSF水平与TNF α水平 (r=0 .4 2 6 8,P <0 .0 5 )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GM CSF与重型乙型肝炎发病关系密切 ,其机制可能与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 ;GM CSF在慢性乙型肝炎肝损害中能起到免疫激活作用 ,通过激活免疫反应 ,间接造成肝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天津塘沽传染病医院76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PE,对照组予内科综合治疗,疗程为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变化和乙肝病毒-DNA(HBV-DNA)滴度的改变,以及1个月的死亡率。结果PE联合基础治疗,其中毒症状及生化指标均明显改善,降低HBV-DNA载量,提高存活率,降低病死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PE联合内科基础治疗既可以改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状态,减轻异常的免疫反应,维持内环境稳定,又可以快速降低患者的血清病毒载量,是一种值得更深入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口服鲜地黄汁联合人工肝支持系统对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给予重型肝炎综合治疗及人工肝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鲜地黄汁,每日60ml分服;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观察患者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细胞因子(TNF、IL-1β)变化。结果治疗前慢性重型肝炎口干发生率高达81.40%,腹胀发生率为67.44%,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为100%。经治疗,两组症状均有所好转,胆红素、内毒素、细胞因子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回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胆红素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回升、内毒素下降及细胞因子下降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鲜地黄可促进排便,有效降低血清内毒素及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促进胆红素下降,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减少严重出血的危险,并可改善口干舌燥等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结肠透析疗法对慢性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按分层随机配对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常规护肝、降酶、退黄以及补充白蛋白等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基础上加用HC-3000结肠途径治疗机透析治疗,每次先用结肠灌洗液间歇灌洗60min,深度50cm,然后注入由大黄、石菖蒲、莱菔子、蒲公英、牡蛎、水牛角等组成的中药结肠透析液100~200ml,保留灌肠1~2h,每周2次,连续4周后观察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及并发症的改善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TBil、ALT、ALB、CHE)、凝血酶原时间(PT)、血氨(NH3)及内毒素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76.66%,对照组53.3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TBil、ALT、ALB、CHE、PT、NH,及内毒素等指标的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结肠透析配合综合支持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与阴性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1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62例)及阴性组(59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肝组织行常规病理染色判断炎症活动度。结果 HBeAg阴性组和阳性组平均年龄及病程分别为(36.95±8.5)岁和(33.23±10.42)岁(,118.79±72.29)个月和(82.45±52.24)个月(两组比较均P〈0.05);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HBV DNA定量及ALT水平分别为(6.43±1.18)IU.mL-1 vs(4.16±2.48)IU.mL-1(、222.54±272.68)IU.L-1 vs(134.88±120.85)IU.L-1(两组比较均P〈0.05);HBeAg阳性组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相关性检验rs=-0.095,P〉0.05;HBeAg阴性组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相关性检验rs=0.261,P〈0.05。结论 HBeAg阳性与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点有所不同,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变程度应综合一般临床资料、血清HBV DNA水平及肝穿刺病理来共同评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简称慢重肝)低血糖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其与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INS)、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呼吸商(RQ)的关系。方法以20例慢重肝低血糖患者为研究对象,20例慢性乙型肝炎(慢肝)患者为对照组,用免疫放射法测定比较2组患者血清IGF-1及INS水平,采用间接测热法应用CCM-D营养代谢测试系统检测2组患者的呼吸商,探讨其与IGF-1水平的关系。结果慢重肝组血清IGF-1水平(11.9±2.6)μg/L明显低于慢肝组(159.8±35.7)μg/L(P<0.01);慢重肝组中晚期IGF-1水平为(8.99±4.61)μg/L,病死率为60%,早期IGF-1水平为(15.43±3.70)μg/L,病死率为20%,2组间中晚期、早期IGF-1水平及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重肝组INS水平(19.2±10.9)mIU/L明显高于慢肝组(10.6±7.3)mIU/L(P<0.05);慢重肝患者IGF-1<19.03μg/L,提示预后不佳;慢重肝组血清IGF-1水平与ALB、PTA、RQ正相关性(B=0.O45、B=0.O32、B=0.O65,P均<0.05),与INS负相关(B=-0.053,P<0.05),与TBiL、FBG无相关性(B=0.32、B=0.78,P均>0.05)。结论慢重肝患者血清IGF-1水平显著下降,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提示IGF-1是反映慢重肝患者预后指标之一,且与低血糖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耐药发生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210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别服用拉米夫定治疗2年,观察不同证型的拉米夫定对HBeAg及HBV-DNA的转阴以及耐药发生与中医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湿热中阻型HBeAg及HBV-DNA的转阴率最高,而耐药发生率最低,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的抗乙肝病毒的疗效及耐药率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