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建立食品及保健品中维生素D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食品及保健品中的维生素D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柱(50.0 mm×2.1 mm,1.7μm),进样量5μL,柱温40℃,流速0.3 m L/min,流动相A为0.05%甲酸-5 mmoL甲酸铵溶液,流动相B为0.05%甲酸-5 mmo L甲酸铵-甲醇溶液,梯度洗脱;电离方式为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模式(ESI+),离子化电压5 500 V,鞘气和辅助气为氮气,传输管道温度550℃,鞘气流速35 L/min,碰撞气为氩气,喷雾气压力55 psi,采用动态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扫描。结果维生素D2的回归方程为Y=508X-10 100,r=0.999 7,线性范围20~1 000μg/L;维生素D3的回归方程为Y=415X-8 110,r=0.999 7,线性范围20~1 000μg/L。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检出限均为2μg/kg,定量限均为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联合25-羟基维生素D3(25-(OH) D3)在2型糖尿病肾脏病(DKD)患者的检测意义.方法 以100例DKD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析二者诊断DKD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D-D、UACR水平高于对照组,25-(OH) D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电化学发光法(ECLIA)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浓度结果的相关性与一致性,探讨ECLIA法诊断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缺乏程度的最佳诊断切点。方法 收集209例住院糖尿病患者血清样本,分别采用LC-MS/MS法和ECLIA法检测25(OH)D浓度,以LC-MS/MS法为金标准,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及一致性检验分析两种方法检测值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评估ECLIA法诊断维生素D缺乏程度的诊断效能,并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别确定ECLIA法的最佳诊断切点。结果 ECLIA法检测25(OH)D水平的中位数为18.88 ng/mL,LC-MS/MS法检测25(OH)D水平的中位数为14.61 ng/mL,与LC-MS/MS法相比,ECLIA法结果呈正偏倚(26.402%),两者组内相关系数是0.531,两者相关系数rs=0.491(P<0.001),回归方程为YLC-MS/MS=-3.486+0.987XECLIA。以LC-MS/M... 相似文献
4.
1α,25-二羟基维生素D[1α,25(OH)2D]是一种类固醇激素衍生物,在维持钙磷稳态、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1α,25(OH)2D循环水平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疗,因此需准确测定血清1α,25(OH)2D浓度.本文主要总结了生物样本中1α,25(OH)2D检测方法,包括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免疫法,并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与初诊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酮症(diabetic ketosis,DK)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于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住院治疗的186例初诊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血清25OHD水平、尿酮体、糖脂代谢指标以及胰岛功能等。根据尿酮体检测是否阳性将186例患者分为酮症组(119例)和非酮症组(67例)。根据25OHD水平对186例患者进行分组,25OHD<10ng/ml为25OHD严重缺乏组(38例),10ng/ml≤25OHD<20ng/ml为25OHD缺乏组(100例),20ng/ml≤25OHD<30ng/ml为25OHD不足组(41例),25OHD≥30ng/ml为25OHD充足组(7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初诊T2DM患者发生DK的危险因素。结果 酮症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为(14.53±6.37)ng/ml,显著低于非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白细胞介素10(IL-10)与25-羟基维生素D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3月-2013年1月新入院肺癌患者78例,其中腺癌40例,鳞状细胞癌28例,小细胞癌10例,选取年龄和性别与其相匹配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25-羟维生素D与IL-10在各组间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肺癌患者血浆25-羟基维生素D浓度为(24.5±6.8)ng/m L,低于健康对照组的(35.1±8.7)ng/m L;肺癌患者血浆IL-10浓度为1 031 ng/L[(805~1 243)ng/L],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45 ng/L[(320~580)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腺癌患者血浆25-羟基维生素D浓度与肺鳞状细胞癌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患者血浆IL-10浓度为1 255 ng/L[(1 050~1 440)ng/L],高于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840 ng/L[(530~1 010)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血浆IL-10与25-羟基维生素D不存在相关性(r=-0.011,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浆25-羟基维生素D与IL-10浓度异常,提示肺癌患者血浆25-羟基维生素D与IL-10浓度检测对治疗和预后监测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3水平的差异,分析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测定1,25(OH)2D3及相关临床及生化指标并统计分析。结果:血清1,25(OH)2D3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差异明显(P〈0.01),血清1,25(OH)2D3与空腹血糖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1,25(OH)2D3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明显低于正常人。空腹血糖越高,血清1,25(OH)2D3越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DR)患者与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的关系。方法将114名病人分成3组,非糖尿病组33,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3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4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结果 DR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与糖尿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亦有差异(P<0.05)。结论 25羟基维生素D在DR患者外周血中明显降低,它在糖尿病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正常妊娠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不同孕周的血浆25-O H 维生素 D水平,探讨其在 GDM发病及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检测并比较88例 GDM孕妇(GDM组)及88例正常妊娠孕妇(正常妊娠组)血浆25-O H 维生素 D水平。结果 GDM组及正常妊娠组的血浆25-O H维生素 D水平随着孕周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各孕周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孕16~20周、孕24~28周,GDM组血浆25-OH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水平(P<0.01);孕37~41周各组血浆25-OH维生素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孕16~20周,血浆25-OH维生素D小于63.5 nmol/L时,预测GDM的灵敏性为76.5%,特异性为61.8%。结论孕妇血浆25-OH维生素D水平变化与 GDM发病及病情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男性T2DM患者87例为病例组,同期男性健康体检者90名为正常对照组。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及相关临床和生化指标。结果①T2DM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为(9.88±3.74)ng/mL,正常对照组为(12.38±3.51)ng/mL,T2DM组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将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与临床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T2DM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体重指数(r=0.230)和血钙(r=0.257)正相关,与肌酐负相关(r=-0.245);③T2DM组空腹血糖(FBG)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9.08±3.52)vs(4.55±0.46)mmol/L,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06±0.28)vs(1.40±0.55)mmol/L,P<0.05)。余临床生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体重指数、血钙正相关,与肌酐负相关,及时补充维生素D应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众多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建立测定兔血浆中葛根素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 血浆加入内标橙皮苷后经固相萃取处理,采用Aglient C18柱(150 mm×2.1 mm,3.5 μm)分离,流动相为甲醇-10 mmol·L-1醋酸铵缓冲液-乙腈(体积比70∶20∶10),流速为0.2 mL·min-1.样品在串联质谱中经ESI源离子化后以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测定.结果 葛根素在10~3 000 ng·mL-1线性良好(r=0.9986),检测限为10 ng·mL-1,回收率为99.91%~103.92%,绝对回收率为91.33%~100.40%,日内、日间变异(RSD)均≤15%,色谱峰保留时间为1.67 min.结论 方法灵敏、准确、快速、特异性强,适用于中药葛根素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血浆代谢组变化,寻找高血压病的特征代谢物,揭示高血压病的生物学本质。方法 根据临床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选择典型病例10例,健康志愿者12例,以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TOFMS)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血浆代谢物谱,以Mass-Profiler进行数据的匹配、对齐,将数据结果以文本文件贮存,用于模式识别分析,利用Simca-P 11.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寻找血浆内差异代谢物,并做出相关代谢途径的可能解释。结果 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 DA)方法处理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血浆代谢物谱数据显示,两组HPLC-ESI-TOFMS谱数据可以明显分开,与健康志愿者作比较,高血压病患者机体相关代谢发生显著变化,体内部分氨基酸代谢和磷脂代谢明显异于健康志愿者。结论 HPLC-ESI-TOFMS结合模式识别的代谢组学方法具有研究复杂条件下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的优势,为理解高血压病的生物学本质和诊断该类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UFLC-MS/MS测定大鼠皮下及血液微透析样品中鬼臼毒素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和验证一个测定大鼠皮肤下及血液微透析样品中鬼臼毒素浓度的超高速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FLC-MS/MS)方法.方法 微透析样品中加入依托泊苷为内标,经乙酸乙酯液,液提取后进行UFLC-MS/MS测定.采用Agilent ZORBAX XDB-C18色谱柱(2.1 mmx50mm,3.5μm),柱温为室温,以乙腈-10mmol/L乙酸铵(40:60,V/V)为流动相,流速0.3ml/min;质谱采用正离子模式和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进行检测.结果 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432.7→397.3(鬼臼毒素)和589.5→229.5(依托泊苷,内标),鬼臼毒素标准曲线线性范嗣为2.0~1000ng/ml.最低定量下限及最低检测限分别为2.0nedml和0.7 ng/ml.日内和日问精密度及准确度均小于15%.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用于测定大鼠皮肤下及血液微透析样品中鬼臼毒素含量. 相似文献
16.
串联质谱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检测遗传性代谢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应用串联质谱检测干血滤纸片中的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尿液中有机酸谱,对遗传性代谢病进行筛查和诊断.方法 留取4981例临床疑似遗传性代谢病儿童的干血滤纸片、尿或尿滤纸片,利用串联质谱仪检测血中氨基酸和酰基肉碱,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检测尿中有机酸,部分患儿结合相关酶活性测定及基因突变分析进行诊断.结果 在4981例患儿中共诊断319例(6.4%)24种遗传代谢病,其中氨基酸代谢病155例(48.6%),8种疾病;有机酸血症150例(47.0%),10种疾病;脂肪酸13氧化代谢病14例(4.4%),6种疾病.结论 串联质谱对氨基酸和脂肪酸代谢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气相色谱-质谱对有机酸血症的诊断具有特异性,部分氨北基酸代谢病需要这2种技术联合应用才能诊断.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维生素D(VD)缺乏对自发性糖尿病大鼠发病的影响。方法雄性5~6周龄Zucker对照鼠及模型鼠(ZDF)按照体重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ZL)、VD缺乏对照组(ZL+VD.Def)、模型组(ZDF)及VD缺乏模型组(ZDF+VD.Def)。各组大鼠喂养至12周龄,喂养过程中监测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尿量、尿糖、血糖,并于11周龄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胰岛形态结构的改变。结果 VD缺乏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模型组;饮水量及尿量增加的出现均早于模型组;VD缺乏模型组大鼠血糖升高明显早于模型组,并且各个阶段VD缺乏模型组血糖均显著高于模型组,12周龄时约为模型组的2.0倍;较模型组,VD缺乏模型组大鼠糖耐量受损、胰岛细胞损伤更为严重。结论 VD缺乏加快并加重ZDF大鼠糖尿病发病,VD缺乏是肥胖型T 2DM发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及其与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367例,根据有无周围神经病变分为非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n=192)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组(DPN,n=175),分析两组生化指标水平。结果:DPN组年龄、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HOMA-IR、水平较NDPN组明显升高(P<0.05);而血清25(OH)D水平、骨密度较NDPN组明显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Hb A1C与DPN呈正相关,HOMA-IR、25(OH)D与DPN呈负相关(r=-0.302,P=0.000)。年龄、糖尿病病程、25(OH)D为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维生素D缺乏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清25(OH)D的缺乏可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风险增加,随年龄、病程、Hb A1C、HOMA-IR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NP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