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痞是临床常见病,冀爱英教授认为胃痞的发病,病位在中焦脾胃,与脾胃运化功能失司密切相关,但在胃痞的发病过程中,与肝的功能失常亦联系紧密,肝主疏泄,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势必影响中焦脾升胃降之气机,乃发为胃痞。故在胃痞的治疗中,无论实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从肝论治常可获奇效。  相似文献   

2.
<正> 肝主疏泄,助脾胃纳运、升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正如《血证论》所说:“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然而导致这种脏腑之间正常生理功能的破坏,多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遂致犯胃、乘脾、犯扰脾胃。有人囿于脾胃互为表里,肝气犯胃,胃病脾亦病,治胃亦即治脾,笼而统之,混为一谈。从临床实际来看,非皆如此。笔者认为探析肝气犯胃、肝气犯脾、肝气犯扰脾胃三者之间在病因病机、犯扰脏腑、证候特点及治疗上的异同,对于析疑解惑,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胃痞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病位在脾、胃,与脾、胃、心、肝等多个脏腑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于心气郁、肝气结、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引发胃痞病。李永成教授应用“开心气,泻肝气”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开心气之郁,散肝气之结,以平调脾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最常见的疾病。作者自1954年开始,对本病进行了中医中药的治疗研究观察等工作。兹从临床实践中所获得的效果的基础上,对病因和病机方面,提出个人的看法。一、病因(1)一般因素:脾和胃,在病机方面常相互影响,前贤论之甚详,如:李东垣《脾胃胜复论》:“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倦则脾病,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张景岳《论脾胃》:“脾胃之伤于外者,惟劳倦最能伤脾,脾伤则表里相通,而胃受其困者为甚。”(可见脾和胃有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在许多情况之下,脾胃很容易受病。)  相似文献   

5.
胃脘痛古人称为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多由忧思郁怒,肝气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所致。笔者禀承师训,结合临床,自拟娑罗饮治疗,应用20余年,疗效满意,现介绍于下。1立方依据胃脘痛的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脾胃为仓凛之官,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所以往往脾胃同病。肝属木,其体阴而其用阳,喜条达而主疏泄,而疏泄之正常,又有赖于脾胃气机升降。若肝气横逆,木旺乘上;或中土滞,肝失条达;或肝火亢盛,灼伤胃阴;或肝血瘀阻,胃失滋养;可见胃病多与肝…  相似文献   

6.
耕雲医话     
五、传脾慢性肝炎,比较常见而反复难治。黄疸型肝炎,中医一向有治黄疸之法,疗效甚佳,故有人以此引伸,喜用清利湿热与清肝利胆之法治疗本病。不知慢性肝炎之病位虽然在肝,但其所表现之证,却以脾为突出。从临床表现来看,慢性肝炎患者,大都有怠倦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便溏等一系列脾胃的症状;亦有胁痛,胁部不适,头晕失眠等肝的症状。从脏腑辨证而论,应属肝脾同病而以脾病为主之  相似文献   

7.
“脾胃虚弱”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病之本.基本证型有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脾胃阴虚,治当补脾、益胃、助运;“邪踞胃脘、久酿成毒”是CAG及其癌前病变发展、演变的病理基础和关键因素。常见证型有湿热中阻、痰湿困脾、气滞血瘀,治以解毒、清热、除湿、化痰、行气、化瘀:“脾(胃)肝同病”是CAG及其癌前病变必然的病机特征。分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论治,前者调肝健脾,后者疏肝和胃:“脾虚及肾”是CAG及其癌前病变病机演变的转归,有脾肾阳虚、肝肾阴亏两型,治用温肾健脾、滋补肝肾;“脾虚络阻、虚实夹杂”是贯穿CAG及其癌前病变始终的基本病机,据邪实与正虚的主次分别对待.治疗原则是“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相似文献   

8.
调肝助脾胃以治慢肝杜廷贵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调和肝脾,肝炎,慢性活动性/中医药疗法治疗慢性肝炎调肝助脾为其要,现浅论如下。1疏肝助用随证而变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赃受病,主要在于肝经气郁。胁为肝之分野,故常见胁痛之症。“木郁达之”为治疗...  相似文献   

9.
介绍张照兰主任医师从燮理肝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经验。痞满病机虚实夹杂,病位在胃, 与肝脾密切相关,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张照兰以“燮理肝脾”为思路,提出“厚土气, 挑萌芽,通气路”的治法,创立燮肝理脾消痞方,通过灵活化裁,联合非药物处方,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胃痞病是以上腹部满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往往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临床上胃痞病病机明确,多认为是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成,故治疗角度以脾胃为主;但荣辉教授认为胃痞病虽病位在脾,但与肝、大肠关系密切,并强调情绪对胃痞病的影响,主张从调肝和中的角度治疗胃痞病,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脾胃病多与肝胆有关小议于莹黄茂△范焕芳△△(050091)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器,其他脏器功能失调亦可影响到脾胃,临床上以土不营木及肝木侮土最为常见。虽云中焦脾胃为气机之枢,但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亦赖于肝胆之气的疏泄,脾无肝胆不能升清,胃无肝胆不能降浊...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痞证”、“纳呆”等证的范畴,多由于情志不遂。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等因素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功能减退,中焦痞塞不通所致。其病位在胃,FD不仅和脾胃功能直接相关,还有赖于肺气之肃降,肝木之疏泄,肾阳之温养。其中尤与肝的关系密切。肝主疏泄,如《内经》云“木郁达之”,肝对全身气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并对脏腑经络和经气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调和肝胃(脾)法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江苏省中医院(210029)张继泽关键词脾胃病调和肝胃(脾)〔作者简介〕张继泽(1927—),江苏省丹阳市人,主任医师。曾任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顾问。现任《江苏中医》编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市中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院专...  相似文献   

14.
“疏肝达脾”对糖尿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疏泄”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具有疏畅气血,调节情志,控制胆汁分泌与排泄,协调脾胃消化吸收和能量代谢等作用。“肝木达脾土”集中反映了肝的疏泄作用对脾的影响,肝脾协调共同维持脾胃消化吸收和能量代谢功能的正常。若肝疏泄不及,就会出现“木不疏土”的肝气郁结证;若肝疏泄太过,就会出现“木旺克土”的肝气横逆证。故临床治疗必须注重肝脾同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疏肝达脾”等等。这一理论对于糖尿病的辨证论治很有指导意义。 一般认为,糖尿病的病位主要在肺、胃、肾,主要病理变化是阴虚燥热。然而,中焦脾虚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脾病者,身重善饥”(《素问·脏气法时论》),“脾脆,善病消瘅”(《灵枢·本脏篇 》)。近年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  相似文献   

15.
<正>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灵魂)。治病必求于本(道+医德双馨)。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上工(国医名师)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进一步阐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并成为肝病的基本治则,“肝为罢极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肝脾胃胰小肠(生命营养中心)。“新冠”见“气证之病,知气传血(证)”,当先“气血湿炎虚”辨证病情,“新冠”之  相似文献   

16.
李郑生教授继承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脾胃病“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学术思想,深刻认识肝、胃与脾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临床从湿祛脾自醒、肝疏脾复运、胃降脾可升3个角度“健脾”,在此基础上,明确药嘱对于临床治疗的重要性,尤其强调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服药时间、服药方法等。该文整理、探讨李郑生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健脾”常用药物及特殊药嘱,概括其包含的指导思想,以期提高临床治疗脾胃病的有效率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试论肝和脾胃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振生 《陕西中医》2002,23(1):89-91
肝和脾胃之关系 ,历代医家均有论述 :早在《素问·玉机真脏论》就说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 ,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于脾 ,当先实脾 ,”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而来的。再者 :肝和脾同居膈下 ,足厥阴肝经挟胃两旁 ,且肝能制胆汁。所以 ,肝和脾胃之关系比较密切。   1 肝和脾胃生理上相互为用 肝藏血而主疏泄 ,脾主运化 ,主统血 ,为气血生化之源 ;胆贮“精汁”,胃主受纳 ;肝脾宜升 ,胆胃宜降。肝得脾所输布的精微滋养以后 ,疏泄功能才能正常 ;脾得肝之疏泄。运化功…  相似文献   

18.
何璠  陆为民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193-1195
胃食管反流病病在食管,属胃所主,关乎心肝.病机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心与胃生理上位置毗邻、经络连属,病理上相互影响、上下传变;肝主疏泄之职,司脾升胃降,“土得木而达”,肝郁可致土壅.从心肝论治胃食管反流病是在调理脾胃功能的基础上,酌加清心、宁心、养心、疏肝、清肝及养肝之品,使心肝调和,胃降如常,诸症得缓.  相似文献   

19.
正刘惠武教授系武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肝胆病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从医几十载,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重视从肝论治脾胃病。现将相关经验,小结如下。1胃脘痛与肝脾的关系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常见于西医中的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临床上常见胃脘部的胀满,嗳气,嘈杂,反酸,疼痛等主要症状,它的病位在于胃部[1]。肝脾与胃脘痛的病机病因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为胃与脾以膈膜相  相似文献   

20.
抑郁症临床分为初、中、末三期,初期病位在肝脾,病变涉及少阳,病性为实,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中期肝气郁滞较重,其病位涉及肝胆脾胃,病性亦为实证,主要病机为肝气郁滞,可伴痰浊内生;末期虚证多见,病位涉及心肺肝肾等,可兼痰浊瘀血阻滞,也有因虚致实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