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120例胃病组及31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常规胃内窥镜检查,取材做细菌培养、直接尿素酶试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该菌组织切片内阳性率为42.9%,细菌培养为53.2%,直接尿素酶试验为67.5%,其中胃病组三者分别为17.5%,68.3%,72.5%。发现此菌感染率在活动性慢性胃炎组显著高于仅呈慢性胃炎组(P<0.01),重度活动性慢性胃炎组高于轻度者(P<0.01),表明该菌与活动性胃炎有明显关系。正常对照组亦有感染弯曲菌者。作者认为控制此菌感染可降低活动性胃炎的发生率,从而可阻止胃粘膜的萎缩。在正常人特别是青年当中应戒绝其他致胃炎因子,以减少此菌在胃内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已有报告胃粘膜尿素酶试验可以预测幽门弯曲菌感染及活动性炎症程度。本文报告164例胃病患者胃粘膜尿素酶试验结果。胃粘膜大致正常者该试验结果全部阴性;慢性活动性胃炎阳性率为63.5%;消化性溃疡82.1%;轻度浅表性胃炎为14%、中度87.3%、重度100%。结果提示尿素酶试验阳性率与胃内炎症活动性有关,该试验简单、迅速,临床可常规用来判断胃内炎症程度及有无幽门弯曲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对196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粘膜组织进行幽门弯曲菌(CP)检查、病理切片及尿素酶试验。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炎的CP 检出率分别为90.91%;48.31%和24.40%。尿素酶阳性率分别为94.55%;55.62%和33.33%。活动性炎症的 CP 检出率和尿素酶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炎症。正常粘膜组织则均为阴性。表明 CP 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02例胃癌及35例胃异型增生的活检标本进行了光镜及电镜观察,胃癌、胃异型增生的幽门弯曲菌(CP)检出率分别为52.94%、62.86%,与对照组22.0%比较,P<0.01。CP 均在癌旁及异型增生旁组织中检出。癌旁活动性胃炎的 CP 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胃炎,P<0.01,萎缩性胃炎 CP 检出率高于浅表性胃炎,0.01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进一步研究慢性胃炎的发病机理、大鼠胃粘膜螺旋样菌(GHLO)感染情况及中药“实痞通”“甘平养胃”及“胃乐”三种方剂水煎液对实验性慢性胃炎(ECG)大鼠胃粘膜GHLO的影响。方法采用幽门弹簧插入法及去氧胆酸钠口服法复制大鼠慢性胃炎病理模型,并用改良Ploton法显示大鼠胃粘膜螺旋样菌(GHLO)。结果模型组及自然恢复组GHLO明显高于正常组,“实痞通”及“胃乐”方剂治疗组GHLO明显降低。结论GHLO感染参与了大鼠胃炎的发生和发展“实痞通”及“胃乐”方剂对其感染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汉源  林庚金 《上海医学》1989,12(4):194-196
134例接受胃镜检查者同时进行胃粘膜幽门弯曲菌培养、病理检查和组织尿素酶测定。幽门弯曲菌培养阳性率以胃炎伴消化性溃疡患者最高(83%),垂例病理检查正常者无一例阳性。除去胃癌7例(1例培养阳性),幽门弯曲菌培养阳性率或胃粘膜尿素酶试验阳性率和胃炎严重程度显著相关(P<0.001)。两种方法检出幽门弯曲菌感染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7.
本校学生27名,男生15名,女生12名,年龄15~20岁。平素健康,无胃肠道症状。应用常规胃镜检查,并在胃窦部活检粘膜3~4块,分别进行幽门弯曲菌培养,涂片革兰氏染色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查找细菌,HE染色作组织学诊断。结果:27例中胃炎的检出率,胃镜诊断为51.8%(13/27);组织学诊断为74.1%(20/27),其中浅表性胃炎伴灶性萎缩2例。幽门弯曲菌阳性者18例,占66.7%,均发生在有组织学胃炎的患者。组织学正常者7例,无一例检出此菌。两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提示幽门弯曲菌与慢性胃炎相关,认为幽门弯曲菌感染很可能是这些学生慢性胃炎的病因。同时也说明,这种与  相似文献   

8.
门脉高压性胃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 Hp)在门脉高压性胃病 ( PHG)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Hp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 ( rapid urease test,RUT)和 Hp- PCR检测法。结果 :肝硬化门脉高压组 Hp阳性率显著低于慢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 ( P<0 .0 1 ) ;Hp感染和肝功能分级无显著相关性 ;PHG慢性活动性胃炎 Hp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胃炎 ( P<0 .0 1 )。结论 :Hp感染不是PHG的主要致病因素 ,但 Hp感染和 PHG胃粘膜的慢性活动性胃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iceA基因亚型与胃炎的关系.方法 105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儿的胃窦处取3块胃黏膜,分别进行快速尿素酶反应、病理检查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抽提胃黏膜基因组DNA,用3对引物检测H.pylori ureA和iceA基因,分析H.pylori iceA基因亚型与胃炎的关系.结果 105例样本中,快速尿素酶反应、病理检测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三者均阳性的标本52例,H.pylori iceA1亚型菌株单独检出率78.84%(41/52),H.pylori iceA2亚型菌株单独检出率1.92%(1/52),H.pylori iceA1和iceA2亚型均阳性的检出率3.84%(2/52),iceA1和iceA2亚型均阴性的比率15.38%(8/52),H.pylori iceA1亚型阳性率与其它基因亚型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感染H.pylori iceA1亚型菌株的患儿中轻度慢性胃炎3例,中度慢性胃炎15例,重度慢性胃炎25例;未感染H.pylori iceA1亚型菌株的患儿中轻度慢性胃炎2例,中度慢性胃炎4例,重度慢性胃炎3例,感染H.pylori iceA1亚型菌株患儿与未感染H.pylori iceA1亚型菌株患儿的胃黏膜病变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pylori iceA1亚型是广州地区儿童感染H.pylori的优势基因亚型,H.pylori iceA1菌株容易引起较严重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飞  陈宏雄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7):529-530
目的 探讨Hp感染与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方法 对64例通过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用胃活捡组织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22例,Hp阳性16例;慢性糜烂性胃炎24例,Hp阳性2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8例,Hp阳性5例.3组间Hp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3种常见慢性胃炎均可伴有不同程度Hp感染,且不同胃炎中Hp感染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340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而做胃镜检查的患者,取胃粘膜活组织做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幽门弯曲菌的检查。病理切片 W—S 银染色 CP 阳性率最高(73.9%),直接涂片、尿素酶试验及染色次之,分离培养阳性率较低。CP 的检出率在消化性溃疡为96.2%,慢性活动性胃炎为95.1%,胃癌63%,CP 总检出率为83.2%。研究结果表明,胃粘膜中 CP 与消化性溃疡及慢性活动性胃炎有密切关系,该菌可能是上述疾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周文敬  朴熙 《延边医学院学报》1991,14(2):113-116,118
对60例不伴门脉高压的慢性胃炎和35例伴门脉高压的慢性胃炎的幽门弯曲菌检出率及其胃窦部粘膜上皮细胞内中性粘液体密度的研究表明:幽门弯曲菌感染与不伴门脉高压慢性胃炎有密切相关,与伴门脉高压的慢性胃炎及残胃炎无关,幽门弯曲菌感染与不伴门脉高压的慢性胃炎的活动明显相关,而与伴门脉高压的慢性胃炎的活动无关;慢性胃炎幽门弯曲菌阳性者胃窦部粘膜上皮细胞内中性粘液体密度明显低于幽门弯曲菌阴性者,慢性胃炎胃窦部粘膜上皮细胞内中性粘液体密度与有无门脉高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中的检出率及分型。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我院155例确诊上消化道疾病(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住院患者血清中Hp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CagA)和尿素酶(Urease)等Hp抗体,并分为Ⅰ型和Ⅱ型。结果 155例患者中,Hp阳性129例,检出率为83.23%;3组中,消化性溃疡组Hp检出率最高(96.66%),其次是胃癌组(83.95%),慢性胃炎组的检出率最低(72.98%),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和消化性溃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和胃癌组中HpⅠ型检出率分别为67.57%、83.33%、77.27%,HpⅡ型检出率分别为5.41%、13.33%、5.68%,HpⅠ型检出率均明显高于Ⅱ型(P<0.01),但各组间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抗体的表达中CagA+Vac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单个抗体阳性率(P<0.01)。结论 3种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均伴有较高的Hp感染率,其中消化性溃疡最高。HpⅠ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Hp感染的优势亚型,且以CagA+VacA抗体阳性多见。  相似文献   

14.
对食管癌高发区慢性胃炎的患病情况作了调查,并与低发区慢性胃炎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25岁年龄组高发区慢性胃炎检出率为53.98%。≥25岁人群中,高发区慢性胃炎检出率(77.66%)明显高于低发区(68.64%)(P<0.01)。高发区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为93.02%,其中弥漫性胃炎的检出率最高(97.69%)。癌家族史阳性人群中慢性胃炎检出率高于非癌家族人群(P<0.05)。食管炎病例中慢性胃炎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食管炎组(P<0.005)。  相似文献   

15.
李本华 《吉林医学》2010,31(12):1597-159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124例胃镜检查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胆汁反流性胃炎,分别给予胃黏膜组织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炎性反应情况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3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90.63%;慢性糜烂性胃炎36例,阳性率69.44%;慢性浅表性胃炎33例,阳性率66.67%;胆汁反流性胃炎23例,阳性率34.78%。慢性萎缩性胃炎阳性率最高,胆汁反流性胃炎阳性率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几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同胃炎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胃幽门弯曲菌感染对胃癌发生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Warthin-starry镀银技术检查胃幽门弯曲菌,对中国胃癌高发区及美国胃癌高发区新奥尔良检查了300例具有胃症状的胃粘膜标本。结果发现幽门弯曲菌阳性率为60~62%,并且看到这种细菌的感染与慢性胃炎病变的程度有明显的关系。本文探讨了幽门弯曲菌的感染与胃癌癌前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问题解答     
<正> 问:慢性胃炎治疗方面有何新观点? 答:1983年、1984年Warren及Marshar等先后报道在胃炎粘膜上(此外尚有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检测出螺旋状弯曲杆菌。以后有多篇报道,经胃粘膜涂片、培养、透射及扫描电镜等方法,均表明在胃炎病灶内可见弯曲菌样菌,并考虑可能系慢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585例胃粘膜活检组织幽门螺旋杆菌(HP)的检出率。在各种慢性胃炎中,活动性胃炎154例,非活动性胃炎254例,HP检出率分别为88.96%和61.80%,两者差别极为显著(P<0.01),且与胃炎活动性程度呈正相关;44例胃溃病HP检出率61.36%,与慢性胃炎之间无显著差别(P>0.1);44例胃癌与正常粘膜HP检出率均较低,分别为22.72%及8.93%。说明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有关,尤其与活动性胃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与幽门弯曲菌检出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H.E、Gram、吖啶橙荧光染色及Warthin-Starry镀银技术,观察分析了50例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活检标本的胃幽门弯曲菌的检出情况。31例标本做了幽门弯曲菌的培养。结果表明: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之幽门弯曲菌检出率与对照组胃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再生型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之幽门弯曲菌检出率与隐窝型之检出率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再生型异型增生可能与胃炎有关。  相似文献   

20.
张湘筠 《现代医学》1989,17(5):312-314
Salomo 于1896年首次发现人胃粘膜中有螺旋状细菌,直到纤维内镜的使用和发展,这一问题才逐渐受到重视。Warren 于1979年观察到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粘膜中有弯曲杆菌样细菌,又于1982年发现其与活动性胃炎有密切关系,并成功地培养了这种微量需氧菌,命名为幽门弯曲杆菌(Campy lobacter pylorid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