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休克、肝脏外伤及肝移植所致肝功能衰竭都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其中枯否细胞(KC)的作用不容忽视。KC可因补体系的激活和钙超载或噬作用而激活,活化后的KC除主要释放活性氧外,还可入蛋白酶及各种细胞因子,介导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导致严重的肝脏再灌注损伤。干扰KC功能的药物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肝胆外科手术常发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术后肝功能恢复及预后与之密切相关。虽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复杂多样,但线粒体结构功能障碍是重要的参与者。本综述旨在总结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线粒体变化、线粒体自噬和凋亡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为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谷氨酰胺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  戴朝六 《消化外科》2002,1(4):290-292
  相似文献   

4.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外科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是集肝窦血管内皮损伤、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与自噬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肝切除、肝移植等肝脏外科手术后肝功能恢复和围手术期安全具有显著影响.然而,迄今为止,其具体的损伤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临床上也始终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因此,对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以及防御举措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结合近年来最新文献报道,对该领域的实验研究进展予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预缺血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有较多的实验证明,预缺血处理对多种缺血再灌注器官有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预缺血对缺血再灌注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6.
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组织器官损伤之一,细胞凋亡在肝脏I/R损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I/R导致线粒体通透性改变,由此引起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和促凋亡蛋白的释放等一系列变化,在细胞凋亡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趋化性细胞因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复杂肝切除术中常涉及到的共同病理过程。迄今为止,人们对其确切机理尚无完整认识。近年来随着对趋化性细胞因子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趋化性细胞因子恰恰参与并介导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多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重要的临床问题,本文就中性粒细胞(PMN)的作用阐述其发病机制。PMN在缺血后再灌注肝脏聚集、粘附并活化,释放活性氧和蛋白酶等毒性物质攻击肝细胞,导致严重的肝组织损伤。抑制PMN粘附和活化是防治肝脏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已有较多的实验证明,预缺血处理对多种缺血再灌注器官有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预缺血对缺血再灌注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10.
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相似文献   

1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和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是指缺氧器官细胞损伤在恢复氧供之后更加加重的现象。Toledo Pereyra 等在 1975 年首先认识到IR损伤是肝移植过程中一种重要病理损伤状态,可发生移植肝淤血、进行性血栓形成和/或器官坏死,导致移植失败。直到80年代中期,“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 injury)”才逐渐在肝移植文献中应用。  肝脏IR损伤可分为热缺血和冷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热 IR 损伤(warm ischemia reperfu sion injury)与肝脏外科、肝移植、低血容量性休克、毒性肝损害、静脉阻塞性疾病和 Budd Chiari综合征等普遍相关…  相似文献   

1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介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复杂的肝切除等临床过程中常涉及到的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迄今,人们对其确切机理尚无完整的认识。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肝脏内一些介质的产生及释放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It自由基氧自由基是一种含一未配对电子的化学物质,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在机体内,氧自由基可对蛋白质、脂肪及核酸等几乎所有的生物活性物质均具有损伤作用。研究证实,肝脏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氧自由基主要产生于下列三种渠道:(1)黄源吟氧…  相似文献   

1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肝脏是一易受再灌注损伤的器官,原位缺血再灌注〔1〕、移植肝脏〔2〕、离体肝脏〔3〕及孤立肝细胞(如枯否氏细胞〔4〕和肝实质细胞〔5〕)实验都表明肝脏可产生再灌注损伤。近年来实验表明,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多种机理有关。1氧自由基暴发性形成氧自由基的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白术多糖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细胞线粒体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5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HIRI组)、白术多糖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AMP组),分别于缺血60 min再灌注1h,6h,24h后取材,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定量分析线粒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脏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 30只大鼠均分为3组,利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l检测缺血30min再灌注组及缺血60min再灌注组及对照组的肝脏中共刺激分子B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肝脏B7-1、B7-2表达处于极低水平(0.035±0.005、0.025±0.004),缺血再灌注后肝脏B7-1、B7-2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缺血再灌注60min组的B7-1、B7-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缺血30min再灌注组(B7-1:0.070±0.017比0.051±0.008,B7-2:0.042±0.004.比0.037±0.004,P<0.01).结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共刺激分子B7蛋白表达升高,提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使移植肝免疫原性升高,这些均能促进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预防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60年Jenn ings首先提出了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 i-a-reperfusion in jury)的概念: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Toledo-pereyra则指出:在临床移植中,再灌注损伤实际上是器官的供体维持、热缺血、保存、移植、再灌注期间总的损伤。再灌注损伤不仅见于临床,而且也为不同种属的大量动物实验所证明,在机体内,许多组织器官,如心、肾、肝、肺、胃肠、脑、肢体和皮肤等都可发生再灌注损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 IR I)是肝脏外科中常见的病理过程,多发于…  相似文献   

17.
一、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分子组成mPTP是多蛋白复合体,能在线粒体内膜上组成一个大的无选择性通透孔[1]。关于mPTP确切的分子组成目前尚存在争论,一般认为线粒体内膜上的腺苷酸转运酶(ANT)、基质中的亲环素D(CyP-D)、外膜上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VDAC)蛋白是其关键成分[2],其他的一些蛋白,例如苯二氮类药物受体、己糖(磷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可能起着调节性作用。但最近有报道,缺少ANT的线粒体也能发生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引起细胞色素C释放[3]。不少能导致细胞死亡的因素仍能引起缺少ANT的细胞死亡,只是在缺少ANT的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假手术组;B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C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肠缺血后处理组,实验结束后取小肠标本进行小肠上皮细胞形态和呼吸功能指标测定。结果A、C两组线粒体的数目、周长均大于B组,A、C两组问比较,A组较大(P〈0.05)。A、C两组线粒体的面积、最大直径、最小直径、等效直径均小于B组(P〈0.05),A、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线粒体的体积密度小于A组,面积密度、比表面和粒子数密度均小于其余两组(P〈0.05)。A、C两组间三维平面形态计量学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线粒体呼吸控制比率(RCR)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B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小肠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缺血后处理(IPO)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机制中关于线粒体途径发挥的作用.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3组,IRI组和IPO组建立肝移植模型,IRI组受鼠在供肝植入后,立即开放门静脉恢复血液供应 ;IPO组受鼠在门静脉完全开放前行IPO,即对门静脉行开放60 s、夹闭60 s,共重复6次.假手术组大鼠在开腹后仅游离肝周韧带,未进行肝移植.术后6 h(IRI组和IPO组为血流完全开放后6h,下同),取各组受鼠的血液和肝组织样本,检测肝功能,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肝组织B淋巴细胞因子-2(Bcl-2)mRNA和Bcl-2共存蛋白质(Bax) 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细胞色素C(Cyt-c)蛋白的表达,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组织的细胞凋亡与坏死率及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电镜下观察肝细胞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IRI组和IPO组肝功能明显受损(P<0.05),肝组织Bax 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Bcl-2 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Cyt-c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细胞凋亡坏死率明显增加(P<0.05),肝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明显下降(P<0.05).而IPO组以上各项指标的改变均较IRI组明显减轻(P<0.05),肝细胞线粒体的形态结构改变也明显改善.结论 IPO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途径来减轻大鼠肝移植中肝脏的IRI.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霉素和缺血联合预处理对肝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2)缺血再灌注损伤前3组肝硬化大鼠分别行阿霉素预处理、缺血预处理、阿霉素 缺血联合预处理,比较3组和对照组AST、ALT、LDH和盯、TNF-α、NO、热休克蛋白70(HSP0)差异有显著性。结果阿霉素预处理、缺血预处理、阿霉素 缺血联合预处理能明显抑制AST、ALT、LDH水平升高,其中以阿霉素 缺血联合预处理作用最显著;缺血预处理能显著降低ET、TNF-α水平;阿霉素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使N0显著升高;阿霉素预处理能使肝细胞HSP70显著增加。结论阿霉素和缺血预处理都能减轻肝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阿霉素 缺血联合预处理对月十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协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