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间日疟控制地区1986~1991年净化疫情态势分析,揭示残存疟疾病例少而分散,仍有一定的季节性;新疫灶点现症疟疾病例少于残存疫灶点,并多发生在原高发和防治技术力量薄弱、人口流动量大的地区。指出在传疟媒介未得到有效控制时,疟疾复燃甚至重新流行的危险性始终存在。  相似文献   

2.
宝应县地处江苏省中部,江淮之间,自然地理条件适宜疟疾传播,是以中华按蚊为唯一传媒的间日疟非稳定性疟区。多年来,本县一直采取以控制传染源和全民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随着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特别是去非洲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疟疾发病呈明显增长态势。为探讨疫情成因,提供预防控制依据,现将本县2006年~2009年疟疾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鄂西山区远安县1983~1992年不同阶段疟疾监测情况。控制期(1983~1986年),基本消灭期(1987~1989年)和基本消灭后(1990~1992年)本地感染病例由多到少,所占比例分别为95.60%、54.55%和0%;输入病例则相反,由少到多,所占比例分别为4.4%、45.44%、100%。达到控制疟疾标准后10年来,本地感染病例稳定下降,发病率由1983年的7.61/万降至1987年的0.8/万,1990年后降至0。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一起疟疾疫情的调查分析,探讨对流动人口疟疾的管理办法及病例的治疗方式。方法对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采血镜检,对患者进行服药治疗,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结果发现间日疟病例7人,均为外出回归人员,经采取有效措施后,疫情得到了控制。结论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提高外出回归人员的防疟知识是防控疟疾的关键,同时改进疟疾治疗方式,由3d治疗改为8d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南阳市疟疾发病规律,分析疟疾回升原因。方法采用“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对南阳市疟疾疫情进行分析。结果1995年桐柏县南部山区发生疟疾局部暴发流行并波及相邻的唐河县部分乡镇,全市疟疾发病数由上年的119例突增之2616例,2000年发病数达到3688例。通过采取控制传播媒介和传染源管理并重的综合性防治策略,疟疾发病出现稳步下降的态势,自2001年-2005年,连续五年均为散发病例。但是,2006年疟疾疫情回升,2007年继续回升到1363例,比2006年上升25.85%,部分县乡出现暴发点。结论此次疟疾回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疟疾周期性流行特点的影响,也与传染源管理不力有关,还可能与社会和自然因素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相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阜阳市2001~2007年疟疾疫情快速回升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阜阳市2001~2007年疟疾疫情资料、个案调查、媒介监测等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阜阳市2001~2007年共报告疟疾4268例,年平均发病率6.76/10万,每年平均上升76.19%.其中58.11%的病例集中分布在颍上县,发病男女比例为1.6:1,10~19岁年龄发病最多,占统计总数的23.12%,农民和学生是主要发病人群,分别占60.95%和24.65%.全年各季节均有发病,7~10月份为流行高峰季节,其间发病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74.51%.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蚊媒密度与疟疾发病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9175,P<0.01).[结论]阜阳市疟疾疫情回升迅速,局部地区形势严峻.疟防措施落实不到位,传染源积累是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当地应加强疟疾防制措施并进一步落实,采取积极对策遏制疫情回升势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泰州市疟疾流行现状,为制定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泰州市疟疾疫情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共报告疟疾121例,年均发病率为0.48/10万,其中间日疟94例、恶性疟27例。94例间日疟病例中有22例(占23.40%)为流动人口,27例恶性疟病例全部为非洲高疟区输入性病例。结论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疫情管理,开展"三热"病人血检监测,是当前泰州控制疟疾传播与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杭州市疟疾疫情回升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杭州市曾在50~70年代发生过4次疟疾爆发流行,此后发病率逐年下降,1986年已降至1/10万以下21989年经省卫生厅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基本消灭疟疾后我市疟疾发病一直处于较稳定状态,年平均发病率为0.19/10万.近两年我市出现疟疾局部爆发点.为了解我市近年来疟疾局部疫情回升的原因和特点,特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本消灭疟疾后主动开展疟疾疫情监测的必要性及进一步净化疫区、如期实现国家提出的2020年消除疟疾目标的措施。方法结合临沂市多年的疟疾防制实践和外地经验,叙述为达到消除疟疾所采取的措施。结果疟疾疫情得到进一步净化,防制效果得到进一步巩固,疟疾传播被有效阻断。结论切实主动开展疟疾疫情监测,及时发现、消除传染源是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辽宁省丹东市2015年8月发生的2例间日疟疫情调查处置进行描述和分析,指导继续开展消除疟疾工作。方法 收集病例基本信息、流行病学资料、疫点自然情况、媒介监测情况等;收集本次疫情及既往间日疟病例全血,针对间日疟裂殖子表面蛋白基因进行套式PCR扩增并对产物测序分析。结果 2例病例为间日疟病例,主动病例搜索快速检测试验(RDT)检测病例周围居民467人,PCR检测103人,结果均为阴性;表面蛋白基因测序分析显示本次2例病例病原体间日疟裂殖子核酸序列高度同源,而与本省前几年本地病例则同源性不高,感染来源难以确定。结论 2例病例为本地感染病例,丹东地区存在传疟媒介,下一步应加大监测力度,继续调查感染来源;同时密切关注输入性病例,防止二代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现场试验,评价永城市不同媒介防制方法的防制效果。方法在不同媒介防制措施处理村,以旬为单位,采用清晨室内50顶蚊帐内捕捉按蚊、夜间室外人饵诱捕按蚊方法进行媒介监测。结果清晨室内50顶蚊帐内共捕获按蚊79只,占33.33%,其它蚊虫158只,占66.67%。对照组平均按蚊密度为0.18只/(顶·次),浸泡蚊帐组、滞留喷洒组、浸泡蚊帐+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分别为0.03、0.03、0.05和0.06只/(顶·次);几种措施均对降低按蚊密度有效(F=4.553,P〈0.01),但还不能认为各处理措施之间在降低蚊密度方面存在差异。对照组平均按蚊叮人率为0.10只/(人·夜),浸泡蚊帐组、滞留喷洒组、浸泡蚊帐+生物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生物灭蚊幼组分别为0.02、0.01、0.03和0.03只/(人·夜);几种处理措施均对降低按蚊叮人率有效(F=5.261,P〈0.01),但还不能认为各处理措施之间在降低按蚊叮人率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监测点夜间室外人诱按蚊183只,占15.69%,其它蚊983只,占84.31%。对照组平均按蚊密度为2.48只/h,浸泡蚊帐组、滞留喷洒组、生物灭蚊幼组、浸泡蚊帐+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分别为0.76、2.12、0.24、1.08和0.64只/h。与对照组相比,浸泡蚊帐组、生物灭蚊幼组、浸泡蚊帐+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按蚊密度较低;滞留喷洒组与浸泡蚊帐组、生物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相比,按蚊密度较高。对照组平均叮人率为12.40只/(人·夜),浸泡蚊帐组、滞留喷洒组、生物灭蚊幼组、浸泡蚊帐+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分别为3.80、10.60、1.20、5.40和3.20只/(人·夜)。与对照组相比,浸泡蚊帐组、生物灭蚊幼组、浸泡蚊帐+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按蚊叮人率较低,滞留喷洒组与浸泡蚊帐组、生物灭蚊幼组、滞留喷洒+灭蚊幼组相比,按蚊叮人率较高。经Pearson相关分析,10月室外人帐诱按蚊密度与11月疟疾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r=0.945,P〈0.01);10月校正叮人率与11月疟疾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r=0.927,P〈0.05)。结论不同媒介防制方法对降低永城市室内外按蚊密度、叮人率效果均较明显,但各处理措施在降低室内外按蚊密度、叮人率效果方面孰优孰劣,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疟疾传播媒介中华按蚊的飞行距离,为消除疟疾媒介按蚊控制范围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标记-释放-重捕技术,在河南省永城市对中华按蚊的飞行距离进行初步研究;用电动吸蚊器捕捉中华按蚊3000只,进行荧光标记染色;将标记好的中华按蚊转移至释放点释放;释放后连续10d进行回收捕捉,回捕后进行荧光检测。结果研究期内,共释放3000只绿色荧光粉标记的中华按蚊,回收25只,重捕获率0.83%;释放后不同时间回收数量不同,释放后当天回收1只(4.0%),第1天14只(56.0%),第2天8只(32.0%),第3天1只(4.0%),第6天1只(4.0%),其他时间均未捕获到;不同方位回收数量不同,村东部与南部回收数量明显多于西部和北部;不同距离回收数量不同,80%的标记中华按蚊在100m范围内捕到;荧光标记中华按蚊最大飞行距离为400m。结论在国内首次应用标记-释放-重捕技术来研究中华按蚊的飞行距离;荧光标记释放后中华按蚊的重捕获率较低,最远飞行距离为400m,大多数在100m范围内捕到;因此,当消除疟疾过程中出现疟疾疫点时,疫情的最大处理范围应覆盖以疫点为圆心,500m为半径的地区,其中,疫点周围100m内的范围需做重点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江苏省疟区中华按蚊种群数量、密度的发展变化趋势和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方法在疟疾流行季节,采用人饵诱捕法、猪舍捕蚊法和WHO推荐的接触筒强迫接触法,观察接触10、15、20、30、40、50、60min时蚊虫对杀虫剂的击倒率和24h时死亡率。结果 2008年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半通宵帐内人饵共捕获按蚊322只,经鉴定均为中华按蚊,平均叮人率为1.61只/(人.h);猪舍内共捕获按蚊886只,经鉴定均为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147.66只/人工小时;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已达到抗性(R)水平;对氟氯氰菊酯为初步抗性(M)水平。2009年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半通宵帐内人饵共捕获按蚊349只,经鉴定均为中华按蚊,平均叮人率为1.25只/(人.h);猪舍内共捕获按蚊652只,经鉴定也均为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108.67只/人工小时。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抗性为R级水平;对马拉硫磷抗性也为R级水平。结论江苏省部分疟区中华按蚊已对溴氰菊酯产生抗性,对氟氯氰菊酯已产生初步抗性。今后,在采用杀虫剂浸泡蚊帐或室内滞留喷洒等方法对暴发点或疫情不稳定地区进行处理时,应选择适合的杀虫剂,以达到防制效果;同时为控制疟疾发病,应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防蚊意识,减少人蚊接触机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丹东市中华按蚊密度及季节消长,为预防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人诱帐法。结果 2008年捕获的中华按蚊占捕蚊总数的3.85%,2009年捕获的中华按蚊占捕获总数的3.70%,2010年捕获的中华按蚊占捕获总数的2.90%,中华按蚊活动时间为6月上旬-10月下旬,高峰季节为7-9月。结论丹东地区中华按蚊和疟疾发病率相吻合,必须做到减少蚊虫叮咬,才能降低疟疾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苏州市消除疟疾后传疟媒介种群及密度现状,为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引起本地继发感染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6—10月苏州市所辖7个县(区),采用全通宵诱蚊灯法和半通宵人诱法进行按蚊种群和密度监测;在水稻田及周边灌溉水体等环境用500 mL勺取20勺水观察按蚊幼虫密度。结果苏州市2019年6—10月全通宵诱蚊灯法室内共捕获中华按蚊40只,密度为0.19只/灯·夜,外捕获中华按蚊44只,密度为0.21只/灯·夜;2019年6—10月半通宵人诱法共捕获中华按蚊89只,平均叮人率为0.21只/人·h;2019年6—10月份水稻田及周边环境中华按蚊幼虫密度为0.37条/勺。结论消除疟疾后,苏州市的传疟媒介主要是中华按蚊,未监测到嗜人按蚊的存在;2019年6—10月中华按蚊的密度低于往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云南及河南省部分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杀虫剂的抗药性状况及该抗性与击倒抗性基因型的关联性。方法2010年7-8月采集云南省勐腊和元阳县,河南省桐柏、淮滨县以及永城市中华按蚊样本,F1代成蚊用接触筒内成蚊药膜滤纸接触法,按照WHO区分剂量,调查5个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状况,并以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抽取部分样本对kdr相关钠离子通道1014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5个地区中华按蚊溴氰菊酯区分剂量死亡率均<98%,其中淮滨县、永城市、桐柏和元阳县中华按蚊的死亡率均<80%,为抗性群体;勐腊县中华按蚊为初步抗性群体。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河南省淮滨县、永城市和桐柏县中华按蚊样本中均发现kdr位点突变,云南省元阳和勐腊县中华按蚊样本中未发现kdr位点突变。结论河南省永城市和桐柏县的溴氰菊酯抗性与kdr位点突变相关;淮滨县中华按蚊kdr突变率高,但未发现其与溴氰菊酯抗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枝江市1979~2008年疟疾流行特征,评价其防治效果,为今后进一步巩固灭疟成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改进方案。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果30年共观察人年数15069884,发生疟疾1230例,发病率(IR)为0.82/万人年;近3年无感染病例,1990年后IFAT及居民带虫率调查结果阴性;灭疟后期现症病人根治率及休止期根治率为100%。结论枝江市疟疾发病具有典型的灭疟后期的流行特征;抗疟措施符合实际,效果明显;现症病人根治、休止期根治及病家防蚊灭蚊是主要关键技术措施;流动人口增加和传染源输入是影响流行趋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本溪市媒介按蚊种群构成、分布和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为科学防控疟疾提供全面准确的基础数据。方法采取灯诱法、栖息蚊虫捕捉法、人帐诱法。结果按蚊调查仅监测到按蚊属的中华按蚊,本溪按蚊对家畜具有较强的偏嗜性,按蚊的高密度主要分布于7月下旬至9月上旬期间。结论本溪市存在疟疾发病媒介,应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加强灭蚊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南阳市中华按蚊对DDT、马拉硫磷、溴氰菊酯及氟氯氰菊酯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以区分剂量死亡率判定抗性程度。结果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马拉硫磷3种药物的区分剂量死亡率在80%~97%之间,为初步抗性群体。对DDT的区分剂量死亡率<80%,为抗性群体。结论 DDT停用多年后仍有较高的抗药性,而菊酯类药物的抗药性初步形成,其未来抗药性发展可能成为媒介按蚊控制的最大障碍,应加强抗药性监测,以便有效控制媒介按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辽宁省疟疾传播媒介雷氏按蚊的构成和分布,为制定媒介按蚊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10年在辽宁省沈阳、大连、丹东、锦州和铁岭市等不同地理环境采集到的按蚊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沈阳、大连、丹东、锦州和铁岭市雷氏按蚊物种构成比分别为26%、66%、73%、33%和83%,铁岭最高,沈阳最低;形态学鉴定显示,沈阳、大连、丹东、锦州和铁岭市雷氏按蚊物种构成比分别为30%、74%、80%、33%和72%;5个市PCR鉴定和形态学鉴定雷氏按蚊构成结果的比对,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氏按蚊在沈阳、大连、丹东、锦州和铁岭市均有分布,并且在大连、丹东和铁岭市为优势种;初步证实中国雷氏按蚊分布的北部边界已向北推移至北纬43°26’的铁岭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