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人工关节感染的发病率已经从过去的>10%下降到2%左右[1],但其仍旧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最常见的并发症[2]。感染一旦发生,常常导致手术的完全失败,严重者造成患者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行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感染的早期、准确诊断十分必要。但是,对于人工关节感染的诊断是一直困扰医务工作者的难题,因为各种检测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目前尚无任何一种通用的、普遍接受的方法可以成为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精确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2.
祝晓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3):146-147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在人工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09年7月—2010年7月在我院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便秘、脱位及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对护理质量的总满意度为94.4%(34/36),高于对照组的86.1%(3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人工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4.
<正>患者女性,72岁。主因"双膝关节疼痛10年加重伴活动受限2个月"于2008年5月7日入院。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自感双膝关节疼痛,休息后减轻,经口服消炎镇痛药、关节腔封闭、针灸等治疗后好转,此后双膝关节疼痛反复发作,以右侧膝为著,并逐渐出现膝关节变形,近2个月 相似文献
5.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TKA)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经验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TKA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800例(939膝)。男246例(296膝),女554例(643)膝。参照改良Krackow分型,Ⅰ型480例(512膝),Ⅱ型225例(278膝),Ⅲ型93例(147膝),Ⅳ型2例(2膝)。对手术情况、术后影像学、KSS评分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单膝平均手术时间(60±7)min。66膝骨缺损进行植骨或垫块填充,除5例深部感染外无假体松动发生。术后7~10dX线检查提示胫股关节角(TFA)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2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获1~4年随访。术后4年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内翻角度分型的Ⅰ、Ⅱ、Ⅲ型患者术后4年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0例患者中52例(6.5%)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结论:TKA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短期随访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改良Krackow内翻膝分型方法对术中软组织松解、骨缺损填充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对生活高质量的需求,各种骨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需要实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越来越多,它是严重膝关节疾病的终末治疗方法。由于人工材料不断发展和技术的日益成熟,全膝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成熟的技术,是目前最有效的关节重建手术之一。因此,围手术期的护理和康复护理将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和功能锻炼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雪梅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0):54-54,56
人工膝关节置换可解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骨缺血坏死、骨肿瘤等所致的关节疼痛,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和膝关节完整性,纠正膝关节畸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器械的改良,膝关节置换术尽管比较复杂,但也已在市级医院开展起来。我院在五年前开展了全膝关节置换术,现在手术技术已非常成熟。膝关节置换术最担心并发症,并发症中术后感染对患者无疑是灾难性的。笔者对我院骨伤科此类手术72例患者,实施预防、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成形术和髌骨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6例(39膝),按髌骨的处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髌骨成形组10例(18膝),髌骨置换组16例(21膝),术后随访15~64个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髌骨功能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膝评分及功能评分改善值均无明显差异,髌骨成形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髌骨置换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3%,两组对比物显著性差异。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才有髌骨成形术尽可能地保留髌骨骨量,从近期临床疗效分析,并发症较低,疗效可靠,与髌骨置换术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二期假体再置换治疗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延迟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二期假体再置换治疗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后延迟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2月至2007年2月对12例TKA后延迟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实验室检查平均血沉53.2mm/h,平均C反应蛋白(CRP)35.3 mm/L.术前行<'99mm>锝扫描,感染关节均有核素浓聚.细菌培养阳性2例,阴性10例.采用一期彻底清创、假体取出、抗生素骨水泥旷置和二期翻修的手术方法 .旷置期监测血沉和CRP,二次翻修术前停用抗生素至少2周.结果 术后6周内血沉和CRP均降至正常11例,再次行关节内清创1例,最终将旷置骨水泥垫取出后伤口愈合.平均随访30.8个月,12例感染均未复发.KSS评分平均提高47分(P<0.01).结论一期手术清创、血沉和CRP监测及适当的二期翻修时机是成功控制TKA后延迟感染的关键,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膝关节局部注药联合股神经阻滞镇痛方式用于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康复镇痛的效果。方法将30例ASAⅠ-Ⅲ级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A组镇痛措施采用股神经阻滞,B组采用关节腔局部阻滞,C组采用股神经阻滞加关节腔局部阻滞。观察3组患者静息、活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肌力分级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C组术后4、12、24、36、48h静息痛和被动活动痛VAS评分均低于A和B组(P〈0.05),C组在术后的第3天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较A、B组有较好恢复(P〈0.05)。两组副作用无差别。结论TKA关节周围注药联合股神经阻滞可在术后早期减轻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康复,且不会增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①评价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早期间断夹闭切口引流对术后出血量和输血量的影响;②评价术后早期间断夹闭切口引流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40例拟行骨水泥型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0)与对照组(n=20).实验组患者于切口缝合完毕并加压包扎后即夹闭引流管,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针对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科行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9例,随机分成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针对深静脉血栓实施干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和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术后观察组中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85%(1/54)]明显低于对照组[14.55%(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在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等护理质量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实施干预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临床意义显著,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研究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并发髌骨低位的机制. 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科自2003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60例380个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的资料.把insall-salvati指数大于0.8和关节线抬高4 mm定义为有临床意义.按照HSS膝关节评分(以75分为标准)将患者分成2组,观察高分组和低分组术后低位髌骨发生的情况.对2组的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 高分组352膝,未发现低位髌骨患者;低分组28膝,其中22膝关节线抬高平均(7.0±2.0)mm.HSS膝关节评分结果:低位髌骨组评分低于正常组(P<0.05). 结论 在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要最大程度地恢复原有的膝关节线位置,并加强早期的膝关节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医药指南》2015,(21)
目的分析探讨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人工表面关节置换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接收并治疗的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6例作为观察对象,并将所有患者随机性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中所有患者均采用保守性的治疗方式,而研究组中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人工表面关节置换的应用,然后比较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观察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表面关节置换在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恢复关节活动,提高患者关节稳定性,是一种科学、高效的临床医学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采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多孔钽金属髋臼假体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6年9月-2010年3月我科对53例(59髋)采用多孔钽金属髋臼假体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临床功能及患者满意度评价、影像学评估来评价疗效.结果 42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3.0±7.4)个月,与术前比较,术后髋关节活动范围及临床功能评价均显著提高(P<0.05).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假体移位、假体周围骨溶解情况的发生,其中34例(80.1%)在假体骨界面发现有明显的骨长入.结论 多孔钽金属髋臼假体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理想假体,能有效改善功能,假体骨长入明显,对年轻患者或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尤其适合. 相似文献
17.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膝关节晚期疾病最普遍、最成功的外科手术技术,但是由于其过程较为复杂且术中会造成较大损伤,导致患者在术后会产生剧烈疼痛。近年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鸡尾酒"疗法逐渐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镇痛选择,但是目前临床上对于"鸡尾酒"的配方、注射部位等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某些药物及注射部位的选择还存在一定争议性。本文就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鸡尾酒"疗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的适应证、疗效。方法对2006~2009年施行的403例人工膝关节置换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403例中,优283例,良82例,可31例,差7例,优良率90%。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病的有效方法;严格按适应证选择病例,规范置换操作及系统地康复训练,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