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圆锥型套筒冠义齿对中老年患者牙列缺损伴有重度磨耗进行咬合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1例有牙列缺损且伴有重度磨耗的中老年人辅以俄亥俄型咬合板、圆锥型套筒冠义齿等序列治疗,重建中老年人咬合功能。客观临床检查及问卷调查患者主观满意度。结果经过圆锥型套筒冠义齿等序列咬合重建治疗,患者主观感觉满意,修复前牙周膜增宽的基牙,修复后牙周膜宽度基本恢复正常,修复后基牙牙槽嵴顶高度未见降低,部分角形吸收牙槽骨可见牙槽嵴顶高度增加。结论圆锥型套筒冠义齿可有效地重建正常的咬合关系,使口颌系统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对中老年伴有重度磨耗的牙列缺损的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2.
圆锥型套筒冠义齿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庆华 《淮海医药》2009,27(4):316-317
目的观察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治疗牙周炎及牙周炎伴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对11例牙周炎及牙周炎伴牙列缺损的患者进行修复治疗,追踪观察患者使用6个月-3年后的主观感觉,咀嚼功能改善,义齿固位与稳定,基牙情况及X线检查。结果患者均感觉义齿稳定舒适,咀嚼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检查见义齿固位稳定性好,基牙松动度减小,牙周无损伤,X线片示所有基牙3年内牙周膜无异常,牙槽骨无进一步吸收。结论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治疗牙周炎及牙周炎伴牙列缺损,疗效显著,能获得较好的修复效果,值得临床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多数牙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作者对16例多数牙缺失的患者,采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观察其咀嚼的效果、主观感觉、义齿的固位和稳定度以及舒适度。结果经过2年的随访,16例患者临床效果良好,患者均感觉到咀嚼效率提高,固位好,适应快,舒适,异物感小,效果满意。结论圆锥型套筒冠义齿是修复多数牙缺失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杨洁  孟翔峰 《江苏医药》2012,38(17):2072-2073
目的探讨使用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和套筒冠义齿对老年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患者进行咬合重建1-3年后采用问卷和临床评估进行分析。结果牙合垫式义齿问卷满意度为80.10%,临床评估满意度为79.57%;套筒冠义齿问卷满意度为90.27%,临床评估满意度88.89%。结论咬合重建修复对于余留牙重度磨耗、咬合异常的老年患者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治疗牙列缺损及牙体缺损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的8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2011年2年~2012年12月门诊的牙列缺损及牙体缺损患者,都采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治疗。结果经过修复后,有效率为97.5%,基牙松动度得到明显改善,与修复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修复后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牙周袋深度都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列缺损及牙体缺损临床多见,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治疗稳定良好,改善牙齿健康,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连文伟  严晖  王建鸿  张强 《江西医药》2008,43(12):1397-1398
目的观察20例圆锥型套筒冠义齿的修复效果。方法对20例双侧游离缺失的患者行铸造支架义齿和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分别于修复后2周、3个月、6个月测定咀嚼效率。结果圆锥型套筒冠义齿的咀嚼效率比同期铸造支架义齿的咀嚼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效果较好,患者适应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7.
郑煊 《云南医药》2010,(2):251-252
圆锥型套筒冠具有理想的固位和稳定,且能恢复较好的咀嚼功能,兼有固定义齿和活动义齿的优点,本文对2008~2009年门诊的13例患者进行了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均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研究隐形义齿在牙列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应用作参考。方法选取近几年牙列缺损患者共109例。采用隐形齿对患者进行牙列缺损的修复,观察患者在修复后满意度、固位稳定性、咬合情况和耐用性等情况。结果对牙列缺损患者进行隐形义齿修复,修复成功率为96%,在4例失败的患者中有2例固位不良,有1例基牙松动脱落,有1例因佩戴后反复摘戴不方便未坚持佩戴。结论隐形义齿对于牙列缺损的修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是目前临床上较好的一种牙列缺损修复方法。特别是个别前牙缺失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牙列缺损患者进行附着体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不同类型的牙列缺损患者分别采用球帽式附着体,磁性附着体,栓体栓道式附着体以及套筒冠义齿修复,对义齿的固位、稳定、美观性及患者使用满意度进行临床定期随访。结果 30例病例经过1~3年的临床观察:1例基牙出现继发龋,给予对症治疗重新粘固内冠后,义齿行使功能良好。3例15个月后基托与黏膜间不密合,给予重衬处理后义齿使用良好。1例磁性附着体使用2年活动义齿支架处断裂,其余附着体义齿均获得良好的支持稳定效果,患者的咀嚼效率明显提高,美观要求达到满意。结论附着体义齿对于牙列缺损患者的修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在中老年人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门诊2009~2013年15例年龄>60岁患者随访1~3年。结果1例牙冠折断,1例出现牙龈炎,1例颈缘瓷脱落,其余功能良好。结论圆锥型套筒冠义齿是修复中老年牙周病伴牙列缺损,多数牙缺失、少数牙残存的牙列缺损,咬合面严重磨耗等疑难病例的有效的临床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套筒冠义齿在修复上下颌多数牙齿缺失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菊红  孙浩  兰青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242-2243
目的:观察上下颌多数牙齿缺失患者戴用套筒冠义齿后的修复疗效。方法:在患者戴牙后第三个月,通过问卷调查表了解患者对义齿的满意度以及咀嚼功能变化,观察套筒冠义齿修复的疗效。结果:80%以上的患者对所戴用的义齿表示满意;90%以上的患者咀嚼功能变好;60%以上的患者修复前后饮食结构有变化。结论:套筒冠义齿能够较好的恢复多数牙齿缺失患者的咀嚼、美观及发音功能。  相似文献   

12.
肖银蓉 《安徽医药》2014,(9):1715-1717
目的比较不同全口义齿在重度牙槽嵴吸收的无牙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6月期间于该院收治的80例重度牙槽嵴吸收的无牙颌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为患者制作长正中咬合型全口义齿和解剖式咬合型全口义齿,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决定不同义齿戴用顺序。戴用3个月后,使用牙列置换技术,戴用另一种咬合型全口义齿,并测量患者戴用后的满意度与咀嚼效率。结果戴用2、4、6、8、10、12W后,两种咬合型全口义齿咀嚼效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解剖式咬合型全口义齿的满意度显著低于长正中咬合型全口义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正中咬合型全121义齿在重度牙槽嵴吸收的无牙颌患者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李玫  黄聪  邱荣华 《安徽医药》2012,16(3):322-323
目的分析磁性附着体在全口覆盖义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Magfif EX 600磁性附着体对15例全口覆盖义齿修复。粘固磁体前后进行固位力和咀嚼效率测试。并对义齿的固位、基牙健康状况,进行10~20个月的跟踪随访。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粘固磁体后,全口覆盖义齿的固位力和咀嚼效率显著提高(P0.01)。12例修复效果满意,2例效果良好,1例效果改善。结论应用磁性附着体全口覆盖义齿可以显著提高义齿的固位力和咀嚼效率。  相似文献   

14.
卡环可摘局部义齿与附着体义齿咀嚼效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庶男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0):1459-1461
目的:比较卡环可摘局部义齿和附着体义齿的咀嚼效率。方法:选择20例下颌牙列末端游离缺损患者,每例分别在卡环可摘局部义齿和附着体义齿修复后1个月,采用吸光度法测试其咀嚼效率,佩带两种义齿后的咀嚼效率进行自身前后比较,作配对t检验。结果:卡环活动义齿的平均吸光度值为0.813,附着体义齿的平均吸光度值为0.894,两种义齿的咀嚼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101)。结论:在下颌游离缺损修复中,冠外附着体义齿的咀嚼效率高于卡环可摘局部义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Bicon短种植体修复第二磨牙缺失的疗效。方法以非种植义齿侧为对照组,采用吸光度法测定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科收治10例Bicon短种植体修复第二磨牙缺失患者种植后的咀嚼效能。同时对患者种植义齿修复后咀嚼功能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Bicon短种植体单冠的咀嚼效能与其咀嚼功能问卷调查得分的相关性。结果 Bicon短种植体单冠修复的咀嚼效能与天然牙列无统计学差异(P〉0.05),咀嚼效能的测试与患者的主观评分并不相关(W=0.141,P〉0.05)。结论 Bicon短种植体单冠修复第二磨牙的咀嚼效能与天然牙列咀嚼效能相似,绝大多数患者对咀嚼功能表示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畸在前牙美容修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68例需美容修复的牙颌畸形的前牙缺失(损)患者为对象,首先正畸治疗,后行义齿修复。结果正畸修复治疗后,68例患者均恢复牙列完整性,牙列高度与解剖形态均良好,且患者在总体满意度还在是固定功能、美观程度、咀嚼功能、舒适程度以及语言功能等方面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术后随访26年,修复体稳定,基牙紧固,基牙龈缘无松动,患者非常满意。结论对伴有牙颌畸形的前牙缺失(损)的患者,先进行正畸治疗,可以降低修复难度,达到口腔美学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覆盖全口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覆盖全口义齿与普通全口义齿的比较观察在有无牙根保留的情况下,牙槽骨的吸收状况。通过问卷调查纵向观测病例,考察义齿修复后各项使用功能(固位和稳定功能;咀嚼功能;语音;外观;舒适度;耐用性)的评价。结果牙槽骨吸收情况:覆盖全口义齿组:3个月前牙区(0.47±0.023)mm,后牙区(0.83±0.032)mm;6个月前牙区(0.63±0.028)mm,后牙区(1.02±0.031)mm;1年前牙区(1.11±0.026)mm,后牙区(1.67±0.035)mm;②普通全口义齿组:3个月前牙区(1.02±0.027)mm,后牙区(1.12±0.033)mm;6个月前牙区(1.53±0.029)mm,后牙区(1.83±0.036)mm;1年前牙区(1.99±0.026)mm,后牙区(2.25±0.024)mm。覆盖全口义齿组各项指标满意率分别为100%,70.1%,89.2%,100%,82.3%,77.3%。普通全口义齿组各项指标满意率分别为100%,66.2%,88.5%,100%,66.4%,88.9%。结论覆盖全口义齿修复后牙槽骨吸收较普通全口义齿明显缓慢。覆盖全口义齿和普通全口义齿都能满足固位和美观的要求。在咀嚼功能的恢复及舒适性方面,覆盖全口义齿优于普通全口义齿,而普通全口义齿较覆盖全口义齿耐用。  相似文献   

18.
牙周常规治疗和夹板固定对咀嚼效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组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常规治疗和夹板固定,通过测定其各临床指标的变化及咀嚼效率的改变,探讨牙周炎临床指标与咀嚼效率的关系,及牙周常规治疗和夹板固定对咀嚼功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牙周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牙齿的咀嚼功能,夹板固定松动牙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咀嚼效率是一种简单、快捷判断牙周损害程度和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刘霜△  闫卉 《天津医药》2018,46(2):195-198
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路径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游离端牙列缺失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 130 例肯氏 Ⅰ、 Ⅱ类牙列缺损患者, 按口腔内余留牙和牙槽嵴黏膜条件相近、 肯氏分类及亚类相同的 2 例为一对, 分为 65 对, 均分为临床路径组和传统修复组。比较 2 组的适应期调改次数, 适应期结束后咀嚼是否有力, 咀嚼时游离端基托是否存在肉眼可见活动度、 基牙龋坏、 基齿松动和食物嵌塞情况。结果 临床路径组在适应期调改次数低于传统方法组[1.0 (1.0, 2.0) 次 vs. 3.0 (2.0, 4.0) 次]; 适应期结束后调改后咀嚼有力的比例 (93.85% vs. 76.96%) 高于传统方法组, 出现肉眼可见动度 (0 vs. 15.38%)、 基牙龋坏 (1.54% vs. 13.85%)、 基牙松动 (0 vs. 12.31%) 及食物嵌塞 (1.54% vs. 15.38%)比例均低于传统方法组 (均 P<0.05)。结论 临床路径可以提高可摘局部义齿的固位和稳定, 遵循临床路径方法制作可摘局部义齿能够减小功能状态下义齿的不稳定性, 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0.
The physiological homeostasis of the masticatory complex in short-faced patients is too robust to be disintegrated and reconstructed due to the powerful masseter muscle. This study innovatively introduced the botulinum toxin-A (BTX-A) into the field of dental occlusal treatment, providing a novel and 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y perspective for the two major clinical problems in these patients (low treatment efficiency and high rates of complications). In total, 10 adult patients with skeletal low angle seeking occlusal treatment (age: 27.0 ± 6.1 years; 4 males and 6 females) were administered 30–50 U of BTX-A in each masseter muscle and evaluated before and 3 months after injection based on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We foun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thickness of the masseter muscle (MMT) (p < 0.0001). With regards to occlusion, we fou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height of the maxillary second molar (U7-PP) (p < 0.05) with significantly flattened occlusal curves (the curve of Spee [COS] (p < 0.01), and the curve of Wilson [COW] (p < 0.05)). Furthermore, the variations in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anterior joint space (AJS) (p < 0.05) and superior joint space (SJS) (p < 0.05). In additio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masticatory complex provided the basis for the following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 MMT = 10.08 − 0.11 COW + 2.73 AJS. The findings from our pilot study indicate that BTX-A, as a new adjuvant treatment attempt of occlusal therapy for short-faced patients, can provide a more favorable muscular environment for subsequent occlusal therapy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the biting force and may contribute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healthier homeostasis of the masticatory complex. However, further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establish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se fin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