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AFP、CA125和TSGF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血清中AFP、CA125和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的含量,观察其对原发性肝癌(PLC)的临床诊断及疗效观察的价值。方法7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8例肝良性疾病患者血清样品,分别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和生物化学比色定量法测定AFP、CA125和TSGF含量。结果与良性肝病组相比,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CA125和TSGF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3项标志物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80.0%、44.0%和69.3%,三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3.3%。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CA125、TSGF含量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3项肿瘤标志物对肝肿瘤的良恶性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联合检测不仅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阳性诊断率,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和术后监测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血清F对AFP不同浓度的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自1993年1月至1994年12月,对243例原发性肝癌和46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血清AFP、F的检测。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的血清AFP(〉400μg/L)、F(男〉250μg/L、女〉150μg/L)的阳性率分别为47.7%、72.4%,与对照组比较二者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在AFP阴性、低浓度和阳性中F阳性率分别为73.2%(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唾液AFP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唾液AFP与血清AFP的相互关系,以便寻求一种作为肝癌辅助诊断的更简便易行的方法,我们根据唾液的许多成份来自血清这一原理,采用酶标参比电泳法对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唾液与血清AFP同时作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了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FP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8例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76例癌旁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AFP表达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HCC的AFP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预后有关(P<0.05),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HCC中AFP表达与血清AFP测定值曲线不完全一致,但大体走势基本相同。结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AFP水平可作为判断HCC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AFU、AFP及CEA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甲胎蛋白(AFP)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自应用于临床以来已使肝癌的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至今仍作为肝癌诊断的首选肿瘤标志物。但仍有约20%~4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AFP呈阴性犤1犦。因此,对于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的患者,通过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以明确病变性质是必要的。以往研究结果均分别证实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AFP、AFU(α-L-岩藻糖苷酶)和CEA(癌胚抗原)水平与非肿瘤患者之间的差异,进而证明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本研究从临床实际出发,选取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癌和肝良性肿瘤3…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CA12 5和AFP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 采用放免分析对 6 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血清CA12 5和AFP的检测 ,统计分析两项指标的表达情况 ,并进行比较。结果 CA12 5和AFP的含量分别为 172 8± 2 0 0 5ku/L ,2 6 2 4± 2 86 3ug/L。以CA12 5 >35ku/L ,AFP>2 0ug/L为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其阳性率分别为 6 9 8%和 6 8 3% ,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 87 3%。统计学Ridit分析 ,两者表达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关性分析 ,两者无线性相关关系存在。CA12 5和AFP单项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与联合检查的阳性率进行X2 检验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CA12 5是一项较好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志物 ,与AFP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与AFP无相关性。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诊断的最主要的特异性标志物,但能否用于高危人群的早期发现以及帮助预后管理,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我国肝癌高发区顺德地区血清中AFP浓度的升高与PLC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术后复发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09-01-2014-10-01在顺德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PLC患者601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影响血清AFP浓度升高的临床特征因素,并分析血清AFP浓度与肝癌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在601例PLC患者中,64.6%的肝癌患者(n=388)AFP浓度升高(AFP>20 μg/L).经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在校正了性别、年龄后,乙肝感染史(OR=2.43,95%CI=1.62~3.66)、门静脉癌栓形成(OR=2.34,95%CI=1.54~3.56)、手术治疗史(OR=0.51,95%CI=0.33~0.78)和TACE治疗史(OR=1.72,95%CI=1.19~2.50)仍与AFP浓度升高(AFP>400 μg/L)有相关性.此外,术前血清中AFP升高(>400 μg/L)可显增加肝癌术后1年复发风险(OR=2.78,95%CI=1.29~6.01).结论 HBV感染和门静脉癌栓形成是AFP升高的独立预测因素,AFP>400 μg/L的肝癌有较差的肝脏背景和较大的肿瘤负荷,而术前AFP>400 μg/L可能预示术后肝癌复发.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血清F对AFP不同浓度的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自1993年1月至1994年12月,对243例原发性肝癌和46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血清AFP、F的检测。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的血情AFP(>400μg/L)、F(男>250μg/L、女>150μg/L)的阳性率分别为47.7%,72.4%,与对照组比较二者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在AFP阴性、低浓度和阳性中F阳性率分别为73.2%(93/127)和71.6(83/116),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表明:F对原发性肝癌有诊断意义,尤其对AFP阴性、低浓度的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通过对314例原发性肝癌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分析,了解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和对应关系。方法:APP酶标醋纤膜对流参比电泳测量法。结果:原发性肝癌测定AFP的阳性率为72%,且多数数值较高(>400ug/L者为63.4%),结论说明AFP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诊断价值。但有局限性,应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资料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FG)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TIDC和血清中TSFG水平,分析TSFG、TIDC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中的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肿瘤组织中TIDC明显降低(P=0.000);MHC-Ⅱ阳性树突状细胞(DC)(%)明显降低(P=0.000);CD54阳性DC(%)明显降低(P=0.000)。与非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相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TIDC、MHC-Ⅱ阳性DC(%)、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0.05)。与临床TNM分期为Ⅰ或Ⅱ期的患者相比,Ⅲ或Ⅳ期的患者TIDC、MHC-Ⅱ阳性DC(%)和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0.05)。与肌层浸润≤1/2的患者相比,肌层浸润>1/2的患者TIDC、MHC-Ⅱ阳性DC(%)和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0.05)。与中、高分化的患者相比,低分化患者组织中TIDC、MHC-Ⅱ阳性DC(%)和CD54阳性DC(%)均明显降低,TSFG明显增高(P<0.05)。结论:TIDC在肿瘤组织中低表达,且多为不成熟的调节性DC细胞。低分化、TNM分期为Ⅲ或Ⅳ期、淋巴结发生转移、肌层浸润>1/2的患者血清中TSFG水平明显升高,而肿瘤组织中TIDC明显降低。提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TSFG和肿瘤组织中TIDC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targeted therapy is a promising treatment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but its clinical benefit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acquired resistance. In animal studies, antiplacental growth factor therapy is effective with less resistance. The role of placental growth factor (PlGF) in the progression of HCC is not clear. In our study, we used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tissue microarrays to investigate PlGF expression in tumor and peritumoral liver tissues from 105 patients with HCC. Intratumoral and peritumoral PlGF mRNA expression was analyzed in another cohort of 37 patients. Peritumoral PlGF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tratumoral PlGF expression (p < 0.001). Intratumoral PlGF expression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patients' overall survival (OS) or time to recurrence (TTR). However, peritumoral PlGF expression, which was associated with tumor size, presence of intrahepatic metastasis, TNM stage and 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stage,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OS (p = 0.026) and TTR (p = 0.041).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peritumoral PlGF expression was further validated in a validation cohort (n = 394). We inferred that the elevation of PlGF in peritumoral liver might be induced by hypoxia. We found that peritumoral PlGF expres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p = 0.017). PlGF expression was elevated in L02, a hepatic cell line, under hypoxic conditions in vitro.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high peritumoral PlGF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tumor recurrence and survival after resection of HCC. PlGF could be a target of adjuvant therapy and deserves further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13.
乔蕾  武秋林 《癌症进展》2009,7(2):205-207,2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30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20例肝脏良性疾病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清中VEGF水平进行检测。结果PHC组与良性肝脏疾病及正常对照组中血清VEGF的含量比较,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合并门脉瘤栓组血清VEGF含量明显高于无门脉瘤栓组血清VEGF含量(P〈0.05);发生肝内转移组患者血清VEGF含量亦明显高于无肝内转移组患者血清VEGF含量(P〈0.05)。结论PHC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和良性肝病患者;患者血清中VEGF的高表达预示着PHC的高侵袭转移能力,可以作为评估PHC转移潜能、预测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衍生生长因子(hepatoma-derived growth factor,HDGF)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0例HCC患者术后的癌组织标本和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及其临床病理资料.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CC、癌旁以及正常肝组织中的HDGF蛋白表达.结果:HDGF在细胞核和细胞质表达,在HCC组织中阳性率为58%,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4%和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GF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HDGF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HDGF与HCC分化程度和TNM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定MUC1和p53在肝脏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MUC1和p53在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肝癌(28例肝细胞癌,7例胆管细胞癌),8例肝硬化,8例肝血管瘤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MUC1和p53的表达。结果:MUC1和p53基因均阳性表达于肝癌组织,它们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它肝脏组织(P〈0.01),MUC1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其表达与肝癌的病理分型和组织学分化无相关性(P〉0.05),但肝癌伴有门静脉癌栓组与不伴有门静脉癌栓组之间MUC1表达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p53表达于细胞核,在Ⅰ、Ⅱ、Ⅲ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现递增趋势。结论:p53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UC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特点可以作为肝癌诊断、判断预后的指标,同时,MUC1作为一种靶抗原,为今后的肝癌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杨晓辉  彭焱 《现代肿瘤医学》2016,(23):3863-3867
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生存期不长。合并癌栓是进行肝癌临床分期、选择治疗方法、评估预后等方面的重要参考指标。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方法众多,主要包括外科手术、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系统化疗等。目前多学科治疗(MDT)开展综合治疗是趋势,也是提高疗效的途径及发展方向。最近,国内首个肝癌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达成中国专家共识,将为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推动我国肝癌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排列第三位的肿瘤相关致死疾病。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在细胞的生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突出,相关研究表明IGF信号通路参与了多种肿瘤的致瘤过程。深入研究IGF在HCC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寻找对应基因位点,将有助于揭开新的肿瘤相关发生机理,也为开发相关靶向治疗药物提供可能性,从而可能使HCC患者从中获益。本文系统复习相关文献,讨论IGF信号通路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分子机制及相关以IGF为靶点的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胰腺癌组织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研究了33的胰腺癌标本中 VEGF的表达及分布,并研究了VEGF的表达强度与肿瘤血管计数的关系。结果(1)22例(66.7%)强表达VEGF, 8例(24.2%)表达呈中等强度,3例(9.1%)呈弱阳性。VEGF在癌细胞呈胞浆内染色,肿瘤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及瘤周正常组织中也可见 VEGF着色。(2)VEGF中等强度以上染色的病例中7例(23.3%)血管计数不足 20个,弱阳性的标本中 1例计数达 15个。(3)VEGF表达强度与肿瘤血管计数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VEGF在胰腺病组织血管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肿瘤血管抑制治疗的靶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诱导的基因蛋白与肿瘤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分别用载有 TGFBI 基因质粒以及空质粒转染人卵巢癌细胞株 SKOV3,采用 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转染后两组细胞 TGFBI 蛋白的表达情况,用 MTT 法检测不同浓度紫杉醇、顺铂对上述两组细胞的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紫杉醇对上述两组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用载有 TGFBI 基因质粒转染细胞后其 TGFBI 蛋白表达情况显著高于用空质粒转染细胞后 TGFBI 蛋白的表达。在紫杉醇、顺铂同种药物浓度下,TGFBI 转染后细胞抑制率显著高于空质粒转染细胞(P <0.05)。TGFBI 质粒转染细胞凋亡率为(67.35±12.36)%,而空质粒转染细胞凋亡率为(50.21±14.85)%,TGFBI 质粒转染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空质粒转染细胞凋亡率(P <0.05)。结论:TGFBI 高表达能够降低人卵巢癌细胞 SKOV3的耐药性,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助于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0.
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条件 ,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对肿瘤的血管形成具有很突出的作用 ,就VEGF与肿瘤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