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查难字阅读古代医学著作,常会遇到一些不明读音和意义的难字,成了“拦路虎”。如: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恶埃烟,(?)不得息。(《灵枢·刺节真邪》)阳明病,心下鞭满者,不可攻之。(《伤寒论》)(痹)谓(?)痹也。(《素问·五藏生成篇》王冰注文)(雩重)、(?)、鞕、(?)四字,一般字典不收,要到《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大型字典中才能找到。“(雩重)”在雨部,音中,意义为“气往来”;“(?)”在食部,音噎,义为“食不下”(《中华大字典》又释为郁结的结);“鞕”在革部,音硬,义为坚牢:“(?)”在疒部,音还,义为手足麻痹。《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间官方编订的,收字  相似文献   

2.
刺法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其遗篇有“刺法论”。是否为《内经》原文难于卒考,从其内容看,当与“运气七大篇”相同,与其他篇之内容多有不合者。但在《素问·评热病论篇》中有“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王冰注曰:“《刺法》,篇名,今经亡”。可见《刺法  相似文献   

3.
脑户是督豚腧穴之一。腧穴的部位,据晋皇甫谧《灸甲乙经》,是“在跳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把“跳骨”二字改为“枕骨”,并记载“禁不可针”。还有不少针灸文献记载脑户穴禁针。《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脑户穴禁針与《素问》里这句话有关.这一句  相似文献   

4.
扬刺针法,出自内经《灵枢·官针篇》,经云:“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五日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又云:“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清代名医张志聪也对本法作了解释,如“扬刺者,从中而发扬于四傍也。”它是在病变正中刺一针,而后在病变周围下四针,进针较浅的一种刺法,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广而浅的病证。《素问·刺要论》的“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名至其理,无过其道。”《素问·刺齐论》的“……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以及《素问·长刺节论》的“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再结合“而浮之”三字,不难悟到进针之浅深当视具体病情而  相似文献   

5.
“精”是《黄帝内经》中出现率比较高的一个字。仅《素问》81篇就达140余次,而且义项颇多。既有与文学经典中相同的用法;又有古医籍本身特有的含义。为了正确理解原文经旨。笔者现数列《黄帝内经》中“精”的不同义项,用法分析如下,供读者参考。一、“精”字的渊源《说文》云:“精,择米也,从米青声”寥寥几个字,便点出了“精”字的造字本义和形声结构。这在古文典籍中是不乏其例证的。如:司马云:“简米曰精,简即柬俗作(?)者是也。”如:《庄子人世间》曰:“鼓(?)播精”。即用小簸  相似文献   

6.
三经将通行本《素问》与日本仁和寺卷子本《太素》逐篇逐句对照核实,并在吸取龙伯坚、小曾户洋等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理成《(素问)(太素)正文对照表》。《素问》《太素》正文对照表说明一、凡《太素》所栽《素问》某篇全文者,在“素问·内容”栏内出“全文”两字,如《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所载基本全者,在“素问·内容”栏内出“基本全”三字,并在“备注”栏  相似文献   

7.
“缪刺”本应作“缭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刺”本应作“缭刺”李书田辽宁中医学院(沈阳110032)“缪刺”是中医学上的一个名词术语,讲的是一种针刺方法。它出自于《素问·缪刺论篇》。现在出版的中医辞典都已将它作为一个条目收入到里面。何谓“缪刺”?《简明中医辞典》云:“缪刺,古刺法。出《素问...  相似文献   

8.
《内经》“缪刺”探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中医药学报》2001,29(4):66-66
缪刺是《内经》对疾病治疗的特殊刺法 ,属络脉的浅刺法。对于具体的针刺方法 ,后世医家多定义为“病在络脉而左病取右 ,右病取左的一种针刺方法”。代表医家如张介宾、吴等。《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素问注释汇粹》、《内经讲义》(五版教材 )、《内经选读》(六版教材 )等均取此注。其根据是《素问·缪刺论》篇中多次论及“左刺(取 )右 ,右刺 (取 )左”的缪刺法。亦有注家认为“缪” ,谬也 (错误的意思 ) ,并将此义引申为交错 ,如《针灸医藉选》注[1] :缪刺 ,“《辞海》 :‘缪通谬 ,错误’。如纰缪 ,在此有交错之意。”还有少数医家认为“…  相似文献   

9.
略论"缪刺"与"巨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刺”与“巨刺”是古代针灸中的两种刺法,最早见于《素问》、《灵枢》,而后《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均有记载。笔者试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高玉明 《新中医》1989,21(5):33-34
作者以中医学理论《素问·痿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多种痿(?)标证,进行辨证论治。用梅花针蘸马钱子酒浸液,选穴和分区叩刺并配合内服“起痿汤”,对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5例进行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解读《素问·缪刺论》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曾先后发表了“缪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1]和“缪刺法临证新探”[2]两篇文章,最近笔者又对《素问·缪刺论》(在本文中简称为《缪刺论》)进行了研究,现就其中几个问题求教于诸同行。1“络”字的理解“邪客于……之络”的“络”,《缪刺论》指为“大络”:“今邪客于皮毛……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黄帝内经太素》[3]注:“大络,十五络也。”但十五络脉有自己的循行、主病、络穴。《灵枢·经脉》中十五络脉的大部分主病与《缪刺论》中的病候不合,而《缪刺论》中病候又没有一条用络穴治疗。这是为什么?《缪刺论》最后一句对…  相似文献   

12.
传世之《刺法论》、《本病论》二篇系王冰之后人所著,非《素问》旧文。据王玉川教授考证,这二篇《素问》遗篇约成书于北宋咸平四年至景 二年(公元1001~1035年),原文、注文均出自同一人,作者为兼通医学的道人[1]。林亿等重修《素问》时以此二篇晚出而轻之,宋以后人亦不甚留意。其实《刺法论》是一篇非常珍贵的针法文献,是继《内经》、《难经》之后对针刺法的又一次较系统的总结,对金元时期的针法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代高武将该篇的刺法总结为“气交暴郁刺”、“司天不迁正刺”、“司天有余不退位刺”、“司气失守刺”及“…  相似文献   

13.
华佗夹脊穴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夹脊穴的命名夹脊,原指挟于脊柱两旁的经穴,又作“挟脊”、“侠脊”,最早见于《素问·刺疟篇》“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素问·缪刺论》也有“邪客于足太阳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背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宥,立已。”...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中医经典医籍,全书25篇,论述病证40余种,较之《伤寒论》更有病因、病机、病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内涵极为丰富,被历代医家及治《金匮》之学者尊称为“杂病专著”、“群方之祖”,但常忽略其中关于灸刺学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金匮》中有关条文.分为治疗未病、把握要点、辨别预后、防止误治等四个方面作一粗浅探析。灸刺适时宜治未病“治未病”是《金匮》(?)重要治疗思想,是来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说,根据人体内脏俯之间的整  相似文献   

15.
略论《内经》刺血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是针刺方法之一。在《内经》中刺血疗法散在四十多篇文章中,对刺血原则、依据,应用方式以及作用均作了广泛的论述。本文根据《内经》有关记载予以整理,探索其规律,使之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一、刺血原则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特点,刺血疗法也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四诊,辨明证候属性,根据病情选用适当腧穴或部位进行治疗。 (一)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张景岳解释说:“决为泄去其血也。”《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泻其盛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学术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一种较高的医学境界。其思想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刺热篇》记有:“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灵枢·逆顺》记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未劢者也……故日,上工治未病,  相似文献   

17.
“交经缪刺”是针灸临床的一种取穴方法。缪与谬通,错也,有交错之义。就是一种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交错健侧取穴法。“缪刺”的原始记载,见于《素问·缪刺论》。但是“交经缪刺”一词,则首见于金·窦汉卿所著的《标幽赋》一文,他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也就是交叉取穴法。窦氏不分刺经刺络,凡是左病而刺右,右病而刺左,则称交经缪刺。《素问·缪刺论》也是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的交叉健侧取穴法。所不同者,  相似文献   

18.
针刺的深浅属于针灸学的刺法范畴,是直接影响针刺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灵枢·宫针》篇所载“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及半刺、短刺等刺法,都是直指针刺的深浅而言。在《素问·刺要论》更有“病  相似文献   

19.
在既往研究基础之上,结合《素问·缪刺论篇》《针灸甲乙经·缪刺》及出土汉代医简等现有证据,并基于胡天雄、黄龙祥的学术观点,考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外三阳五会”具体指代何经、何穴。认为《素问·缪刺论篇》尸厥一条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关系密切,应采录自扁鹊医书,但因传世本《素问·缪刺论篇》对扁鹊医书原文抄录有误,具体为心主之误、阴阳之误、穴位之误,造成了“外三阳五会”解读上的错误。经考证与校订,认为“外三阳五会”所指应为关冲、足窍阴、少泽、至阴、厉兑五穴。  相似文献   

20.
严家凤 《东方养生》2022,(2):120-121
<正>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蕴含了祖国传统医学的抗疫智慧。通过分析“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渊源、基本思想、生命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可以略一斑而窥全豹,进一步认识中医药抗疫的科学性,发掘中医药学的当代价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渊源和基本思想理论渊源。“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刺法论》是素问遗篇。关于素问遗篇的内容最早见于宋代刘温舒的《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