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汪群英  徐芸 《山东医药》2008,48(13):23-24
目的 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CD4 /CD8 T细胞比值及CD4 CD25 T细胞和CD4 CD28-T细胞的数量,探讨其在PBC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CD8 、CD4 CD25 和CD4 CD-28T细胞的数量.结果 59例急性期PBC患者的CD4 CD T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正常组;CD4/CD8和CD4 CD28-T细胞显著高于正常组(P<均0.05);PBC治疗后的CD4 CD25 T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CD4 CD28-T细胞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CD4 /CD8 无显著变化.结论 随治疗后症状改善,PBS患者外周血CD CD T细胞数量明显上升,CD4 CD28-T细胞明显下降,提示PBC的发病和发展与该群细胞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中国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存在状况及意义。方法 选未经特殊治疗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2 5例 ,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 2 0例作为对照组。以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L_2、IFN_γ、IL_4、IL_10、TNF_α水平。以S_P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PBC患者CD+ 4 T细胞升高 ,CD+ 8T细胞下降 ,CD+ 4 /CD+ 8比值上升 (P <0 0 1)。PBC组IL_2、IFN_γ、TNF_α明显升高 (P <0 0 1) ,IL_10轻度上升 (P <0 0 5 ) ,IL_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PBC外周血CD+ 4 T细胞和Th1细胞因子占优势 ,提示其在PBC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  相似文献   

3.
肺部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被认为是COPD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淋巴细胞在调节 COPD气道炎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效应T细胞、抑制性 T细胞与耗竭 T细胞三者在 COPD的炎症调节中发挥着不同的正负调节效应,它们分化上互相关联,功能上互相拮抗,一旦发生免疫失衡,可加重气道结构的破坏、加速COPD的进展和恶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DNT)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36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包括33例无症状携带者、28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2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9例健康人外周血DNT细胞及T细胞亚群。结果健康人群和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NT细胞比例分别为(4.82±3.43)%和(4.75±2.71)%,显著低于无症状携带者[(5.43±3.31)%,P〈0.05]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NT细胞比例为(7.97±4.12)%,显著低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36±5.01)%,P〈0.05];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NT细胞比例为(8.41±4.93)%,也显著低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健康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之间 T 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无明显差异,但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加重,外周血 CD3+、CD3+CD4+CD8-细胞比例降低(P〈0.05),CD3+CD4-CD8+细胞比例升高(P〈0.05)。结论外周血DNT细胞比例的升高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慢性化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疾病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5.
6.
炎症性肠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8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9例Crohn病(CD)患者,于疾病的不同时期用荧光单克隆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UC患者缓解期时的CD3+、CD8+和自然杀伤(NK)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活动期时,其CD8+和NK细胞数明显下降(CD8+活动期23.1%±1.0%,对照组31.3%±1.2%,P<0.05;NK活动期9.8%±1.0%,对照组15.1%±1.1%,P<0.01),CD4+/CDs+比值上升(活动期1.8±0.1,对照组1.4±0.02,P<0.05);活动期CD患者的CD8+细胞和CD4+/CD8+比值(43.0%±44%和0.6±0.1)变化却与UC组活动期呈相反趋势(P<0.01).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在IB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UC和CD的细胞免疫机制不同;外周血CD4+、CD8+、NK细胞和CD4+/CD8+比值可作为检测UC病情变化和疗效考核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弓形虫感染大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弓形虫感染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方法将58只清洁级SD成年大鼠随机分成9组,其中8组为实验组,1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每鼠腹腔注射2×105/LCF-11纤维素纯化的活弓形虫速殖子悬液2ml,对照组腹腔注射2ml生理盐水,并留4只为正常对照鼠。分别于弓形虫感染后1、3、7、14、28、35、42、60d时取大鼠外周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比。结果弓形虫感染后3d、7d时,CD3+水平降至最低,但与正常鼠和对照鼠无显著性差异(P>0.05),至感染14d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此后再无明显变化。CD8+亚群水平在感染后3d、7d、14d时均显著低于正常水平(P<0.05),至感染后28d恢复正常水平。而CD4+亚群水平在整个感染过程中无明显变化(P>0.05)。CD4+/CD8+比例在感染后3d、7d、14d时显著高于正常鼠和对照鼠(P<0.05)。结论弓形虫感染影响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但可自行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含量的变化,了解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方法乙肝肝硬化患者81例,并按Child-Pugh分为A、B、C三级,26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中CD3+ T淋巴细胞、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结果 Child-Pugh B级和C级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CD3^+ T淋巴细胞、CD4^+ T淋巴细胞和NK 细胞的含量明显降低,而CD8^+ T淋巴细胞含量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hild-Pugh A级的乙肝肝硬化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并且随着其肝功能下降及Child-Pugh 分级的增加而显著,对判断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收治的冠心病或疑诊为冠心病行冠脉造影的患者126例,按临床表现,冠脉造影诊断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和冠脉造影正常胸痛综合征组(对照组)2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4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分为CD4+CD25+T细胞和CD4+CD25++T细胞)、NK(CD3-CD16+CD56+)细胞亚群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同时分析各组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与Gensini积分相关性.结果:AMI组和UAP组CD4+T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CD8+T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NK细胞显著降低(P<0.05);SAP组较对照组NK细胞显著升高(P<0.05).CD8+T细胞,CD4+CD25+T细胞,CD4+CD25++T细胞与Gensini积分均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CD4+升高,CD8+T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NK细胞降低可能反映了冠心病患者异常增强的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受损,其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随着免疫调节受损加重,冠脉病变的数最和狭窄程度可能加重.  相似文献   

10.
2000年10月~2004年10月,我们对78例迁延性慢性腹泻病(PCDD)患儿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的测定,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其致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可抑制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维持机体的免疫稳定。转录因子FoxP3是控制Treg发育和功能的关键基因,可作为鉴定CD4^+CD25^+Treg的一个特征性标志。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了19例PBC患者肝组织FoxP3的表达及分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自身抗体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线粒体抗体(AMA)、抗核抗体(ANA)和抗平滑肌抗体(SMA);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MA-M2;采用BD 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结果 37例PBC患者NK细胞计数比正常人明显减少[(9.57±4.85)%对(21.5±28.60)%,P〈0.05];PBC患者血Ig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228.55±49.17)mg/dL对(108.06±64.66)mg/dL,P〈0.05];在37例PBC患者中,AMA、AMA-M2、ANA、SMA阳性分别为37例(100%)、20例(54.05%)、29例(78.37%)和10例(27.02%)结论 PBC患者免疫学指标异常表现在自然杀伤细胞减少,免疫球蛋白M升高。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老年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生化、免疫学及病死率等特征。方法对1991年1月至2004年3月期间临床诊断PBC的10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60岁)和中青年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物化学、免疫学及病死率等特征。结果确诊PBC时,2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中青年患者相似,老年组男性比例高于中青年组(214%对63%,P<001),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376±265)μmol/L和(647±630)μmol/L(P<005),其他肝功能实验和免疫学指标等差异无显著性。随访期间,老年组肝病相关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214%对25%,P<001)。结论和中青年患者比较,老年PBC患者肝病相关的死亡更为常见,提示年龄为影响PBC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miR-146a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T细胞增殖以及白细胞介素(IL)-2分泌的调控作用.方法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0例PBC患者和20名健康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B细胞和单核细胞内miR-146a的表达.将miR-146a表达载体和表达抑制体转染入PBC患者辅助性T细胞内,以抗CD3抗体和抗CD28抗体刺激辅助性T细胞,以CCK-8法检测辅助性T细胞增殖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培养基内IL-2水平,以RT-PCR法监测辅助性T细胞内miR-146a的表达.2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PBC患者PBMC内miR-146a的表达(0.46±0.20)较健康个体(1.00±0.26)明显降低(t=7.47,P<0.01).PBC患者辅助性T细胞和单核细胞内miR-146a的表达(分别为(0.33±0.13,0.56±0.11)较健康个体(分别为1.00±0.14,1.00±0.11))明显降低(t=6.15,4.97;P<0.01或P<0.05),但PBC患者与健康个体细胞毒性T细胞(0.98±0.15,1.00±0.12,t=0.22,P>0.05)和B细胞(0.91±0.06,1.00±0.14;t=0.97,P>0.05)内miR-146a的表达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CD3和抗CD28可以诱导辅助性T细胞表达miR-146a(刺激前:1.00±0.18;刺激后:9.12±2.05;t=8.81,P<0.01).PBC患者辅助性T细胞较健康个体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PBC:0.35±0.06[吸光度(A值)];健康个体:0.26±0.04(A值);t=2.83,P<0.05}以及释放IL-2[ PBC (686±109)pg/ml;健康个体(512±72) pg/ml;t=2.96,P<0.05]的能力.miR-146a可以抑制PBC患者T细胞的增殖以及分泌IL-2的能力.结论 miR-146a可以负向调控活化的PBC患者辅助性T细胞增殖以及分泌IL-2的能力.PBC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患者辅助性T细胞内miR-146a表达降低、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12):941-94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特征为肝内中小胆管的非化脓性进行性炎性损伤。颗粒溶素(granulysin,GNLY)是由自然杀伤细胞和激活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选择性表达的细胞毒分子。我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BC患者外周血GNLY的表达,研究GNLY表达在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 是一种慢性炎症、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以高滴度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AMA)和肝内小胆管特异损伤为特征。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能量代谢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PDC)、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和2-氧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是该病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人群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A、B)、Ⅱ类(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同时评估易感基因是否与一些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存在联系。方法利用序列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SSP-PCR)对65例确诊的PBC患者和431名健康人进行HLA—A、B和DRB1 等位基因以及有关基因亚型分析。结果PBC患者DRB1*07的频率增高到29.2%,与正常人13.9%的频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c<0.05,OR=2.55,95%CI:1.4~4.6);所有DRB1*07阳性患者经亚型分析均为DRB1*0701。未发现DRB1*08与PBC有关联性。Ⅰ类抗原中以A*2在PBC患者组的频率最高(53.8%),稍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其余HLA-A、B和DRB1的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人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RB1*0701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在一些临床、实验室指标上差异并不明显。结论PBC与HLA-DRB1*0701基因相关,与南美、北美、北欧、日本等其他国家PBC患者的易感基因明显不同;HLA-DRβ1第78位上的缬氨酸残基可能与PBC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8.
Liu Y  Ma X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5):328-330
寻找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潜在治疗靶点和开发新型且有效的药物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核受体是一组调节复杂基因网络活性的细胞内转录因子,其超家族可分为3个亚家族,包括类固醇激素受体、甲状腺素/视黄醇受体以及孤儿核受体等.很多孤儿核受体和一些其他核受体活跃地参与糖、脂和能量代谢过程,称为代谢性核受体.  相似文献   

19.
目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认为是环境因素作用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导致天然免疫耐受被打破,发生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通过自身抗原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或)自身抗体依赖的细胞毒反应造成相应的靶组织损伤、靶细胞凋亡和坏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