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动脉型颈椎病CT、MRI、MRA检查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CT、MRI、MR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本组32例患均行CT、MRI、MRA检查。据不同病因及椎动脉受累的影像学特点选用了7种手术方式治疗,其中横突孔切开减压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减压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横突孔切开术3例,椎间植骨融合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椎间孔扩大术8例,前路减压及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12例,横突孔切开、钩椎关节切除、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3例。结果:CT、MRI、MRA从不同角度直接、间接反映椎动脉受累情况。全部手术经过顺利,疗效满意,总优良率为93.8%。结论:全面分析CT、MRI、MRA影像学特点可为该病的诊断、手术方法的最佳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20例颈椎病患者影像学资料,提高诊疗水平。方法选择120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和CT检查,85例行MRI检查。结果行X线平片检查表现为交感神经型颈椎而CT显示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15例;表现为脊髓型颈椎病而CT表现为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或硬膜囊、脊髓受压、变形、移位的有18例;表现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而CT表现为神经根受压/移位12例、食管型颈椎病9例;表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而CT表现为钩突肥大和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横突孔变/b/分隔的有12例、混合型颈椎病54例。结论CT、MRI检查对于诊断用X线平片诊断较困难的颈椎病患者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X线平片、CT、MRI、椎管造影等方面系统阐述脊椎滑脱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表现。认为对本病的影像学诊断,X线平片即可确诊,但CT、MRI及椎管造影不仅可以确诊本病,还可以使诊断更加精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形态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术方式与手术技巧及术中如何保护椎动脉。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6~65岁,平均54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5年。32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有眩晕、旋颈试验阳性或猝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27例视力、记忆力减退,10例伴有脊髓症状,8例伴有神经根症状,3例伴有脊髓和神经根症状。X线片示钩椎关节横向增生30例,颈椎失稳2例,椎间孔狭小8例。均行X线、CT、MRI、MRA检查,据不同病理形态及椎动脉受累的影像学特点选用了7种手术方式治疗,其中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3例,椎间植骨融合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椎间孔扩大术8例,前路减压及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12例,横突孔切开、钩椎关节切除、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3例。结果:全部手术顺利完成并经1~2年随访,依据疗效标准,优22例,良8例,可2例,总优良率93·8%。术中2例误伤椎动脉,其中1例行缝扎,另1例骨块外包明胶海绵填塞压迫止血,未见明显椎动脉缺血症状。结论:对不同病因的椎动脉型颈椎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取得满意疗效。术中使用显微手术环钻,环钻直径1·3~1·4cm,术中要注意安全区解剖标志才能不误伤椎动脉。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A分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A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A特点,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分型,并据此选择治疗方式。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分V型:Ⅰ型(椎动脉受压型)、Ⅱ(型(椎动脉硬化型)、Ⅲ型(椎动脉畸形型)、Ⅳ型(神经-血管型)、Ⅴ型(特殊型)。42例正规非手术治疗,30例行椎动脉减压术及颈前路椎间植骨稳定术,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按分型确定治疗方法。大部分可经正规非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当正规非手术效果不佳,影像学支持临床症状时,应考虑行椎动脉减压术或颈椎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前充分影像学评估的重要性及解剖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7例,男48例,女19例;年龄16~69岁,平均45.4岁。开放性骨折10例,闭合性骨折57例。术前均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检查、螺旋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MRI检查,根据影像学资料对患膝骨、软骨及软组织损伤进行评估。采用解剖钢板或结合关节镜进行治疗。结果:X线片、CT、MRI在明确诊断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在分型诊断中,CT、MRI明显优于X线片;经MRI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软骨损伤,常多种表现并存;CT、MRI检查发现伴随的软组织损伤分别为17例、59例;参考CT、MRI扫描后手术方式发生改变21例(31.3%)。术后随访9~31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Rasmussen影像学及临床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6.7%(58例)、94.0%(63例),Resnick-Niwayama分级评价呈现骨性关节炎的患者21例(31.3%)。未出现切口不愈合或感染,无膝内、外翻畸形,无钢板、螺钉断裂。结论:结合X线片、CT、MRI能获得对手术方案制定及手术效果预测的重要图像信息;解剖钢板或结合关节镜治疗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安全可靠、损伤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并找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X线片、MRI特点以及其相关性,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自2005年4月~ 2011年7月门诊及住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560例患者的X线片、MRI及临床相关数据.对患者临床的表现特点,影像学(X线、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引起症状的责任椎间隙,颈椎侧位X线片发现椎体后缘向后增生216例,占38.57%;斜位X线片发现椎间孔增生、狭窄187例,占33.39%;侧位及斜位均发现增生75例,占13.39%;正位X线片发现钩椎关节增生19例,占3.39%,无增生表现63例,占11.25%.颈椎MRI显示单纯椎间盘突出63例,占11.25%;椎间盘突出合并骨质增生者497例,占88.75%.结合X线片和MRI可将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为5型,其骨质增生的部位发现率依次为侧位X线片向后>斜位X线片向外>侧位、斜位X线片向后外>骨质无增生>合并正位X线片向外侧增生型.[结论]通过对神经根压迫因素的X线和MRI综合诊断与分析,找出责任椎间隙神经压迫的部位和原因;针对骨质增生最常见的颈椎间盘后外侧骨质进行减压,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MRI与MRA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位居颈椎病第2位.由于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尚存在分歧,目前该病仍是临床较难诊断的疾病之一.MRI作为一种新型无创性检查技术,主要显示颈椎的组织、结构等异常改变,而MRA可以显示椎动脉的全貌,以椎动脉为主要观察对象,两者联合应用是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准确率的关键.本研究在常规MRI基础上进行了MRA检查,重点探讨MRA与MRI联合应用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限度.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各项影像学检查在胫骨三平面骨折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与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7例三平面骨折的影像学资料。通过影像学观察计算出该项影像学检查的真阳性率;根据各项影像学检查提供的有价值信息累计评分,推算出该项影像学检查所提供信息占所需总信息量的百分比。结果:正侧位、正侧及斜位X线片,CT平扫及3D—CT作为影像学诊断工具的真阳性率分别为41.2%,77.8%,0,100%;正侧位、正侧及斜位X线片,CT平扫结合X线片及3D—CT为治疗提供的信息占总信息量的百分比约为52.8%,51.4%,83.8%,100%。结论:(1)正侧及斜位X线平片应作为诊断三平面骨折常规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单纯CT平扫不能作为诊断工具;(2)3D—CT不仅可以确定诊断,而且还可为治疗提供全部有价值信息;(3)提出针对三平面骨折诊断与治疗合理的影像学检查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骶部硬膜外囊肿(SE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与外科治疗,以便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本组18例,其中腰骶部钝痛17例(95%)、下肢放射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16例(90%)、神经功能损害14例(77%)、盆腔或下腹部无痛渐进性肿块并压迫临近器官2例(11%)。18例均行腰骶部及骨盆X线片检查,其中17例行CT扫描、11例行MRI检查、7例行脊髓造影、4例行CTM扫描。[结果]本病临床误诊率为78%,X线诊断率17%,CT诊断率72%;MRI检查、脊髓造影、CTM扫描诊断率100%。18例均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硬膜外囊肿,椎管内型、积液型、单发囊肿为多数;随访15~32个月,平均24个月,未发现症状加重和复发病例。[结论]骶部硬膜外囊肿临床与影像学具有特征性表现;微创术和腹腔镜、脊髓或椎管镜摘除骶椎管内囊肿的临床应用疗效有待于定论;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SEC全切除率,手术是治疗和防止本病复发的最主要和最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MRA与DS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比椎动脉磁共振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意义。方法自2001年11月至2004年2月,共收集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35例,男11例,女24例;年龄23~76岁,平均58.3岁。同时行MRA及DSA检查,观察椎动脉的走行、管径、是否存在狭窄及狭窄部位等。结果DSA检查有阳性发现者32例,其中单侧椎动脉受累19例,双侧受累13例。MRA有阳性发现者29例,其中单侧椎动脉受累14例,双侧受累15例。除5例MRA阳性而DSA阴性外,其他MRA与DSA均为阳性。两种方法对管腔变细的诊断吻合率为100%。DSA对局限性狭窄及单侧缺如的诊断优于MRA。MRA对颈椎不稳及增生导致的椎动脉迂曲变形等表现的诊断阳性率高于DSA。结论(1)椎动脉DSA检查对局限性压迫及动力性压迫的诊断较准确,对椎动脉压迫来源较易作出判断,检查中可变换体位。缺点是为有创检查,存在造影剂副反应及用量的限制。(2)MRA为无创检查,容易诊断弥漫性、长节段狭窄及闭塞,对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患者较适用。可同时扫描颈椎间盘、脊髓及颈部其他血管,以进行鉴别诊断。适用于临床诊断不明确、高龄不能耐受DSA检查的患者。MRA的不足之处是对局部微小部位的狭窄或非闭塞性病变的诊断率低,检查中无法随时变换体位。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医学中 ,影像学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肛肠外科领域亦同样如此。影像学检查技术包括普通 X线、DSA、CT、MRI、B超及核医学等 ,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成像原理和特点 ,它们的功能互有重迭 ,既各有所长 ,也各有“盲区”,只有了解了这些 ,才能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各种检查的诊断价值。影像学检查的选择应本着有效、简便、快速、无(少 )创伤和痛苦及价格低廉为原则。由于纤维结肠镜的广泛使用 ,一般情况下肛肠外科疾病的影像学检查以普通 X线摄片和气钡双对比造影为主。普通X线摄片主要是指胸片和…  相似文献   

13.
比较研究几种影像学检查对颈椎病的术前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研究颈椎X线摄片、核磁共振(MRI)、脊髓造影螺旋CT重建几种影像学检查对颈椎病的诊断效能和术前评估价值。方法选择一组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术前分别行颈椎全套平片(包括正侧位、左右前斜45度位、侧位过伸过屈动态摄片)、脊髓造影螺旋CT扫描重建以及磁共振成像,三种影像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分别对疾病进行病情评估和术前计划,结合手术所见比较这三种影像检查各自诊断效能和对手术的指导价值。结果颈椎全套平片总体上显示颈椎退变情况和骨性发育异常,动态摄片可判断颈椎不稳和动态狭窄因素;磁共振显示脊髓、硬膜囊受压及神经根受压表现,其独到之处能显示椎动脉血流异常及髓内病变;螺旋CT扫描示造影剂弥散均匀、显影满意,能显示硬膜囊、脊髓、神经根袖受压及椎间孔狭窄情况,并能判断压迫来源是骨性、软骨性还是软组织性,多维重建图像清晰、逼真,提供的影像信息更全面也更直观。结论(1)颈椎全套平片+MRI检查基本满足颈椎病诊断和术前评估需要;(2)颈髓造影螺旋CT扫描重建能提供更多影像信息,显示颈椎各部位细微解剖结构,更有助于病情全面评估、指导术前计划,是颈椎病最有力的影像工具,可用于病情复杂的颈椎病的诊断和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4.
骶管内囊肿的诊断及其发生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发生机制。方法:观察24例手术证实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病人的X线片、CT、造影后CT、MRI等影像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术中的病理特点。结果:5例X线片显示骶骨侵蚀性改变,5例CT显示骶骨侵蚀性改变及骶管内囊肿,1例造影后CT囊肿内造影剂显影,22例MRI显示囊肿呈长T1及T2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囊肿与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交通孔为瓣膜样。结论:MRI是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生是由于先天的硬膜缺陷所致;瓣膜样交通孔是病程进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MRA-MRI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与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造影(MRA)与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应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2009年11月103例CSA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MRA和MRI检测,对CSA进行诊断分型,并依据分型选择手术治疗方式或非手术治疗。根据Nagashima疗效评价标准随访临床疗效及MRA及MRI检查。结果:MRA-MRI可将CSA分为局部狭窄型、迂曲型、全程变细(闭塞)型和正常型。MRA局部狭窄型、迂曲型中MRI显示椎动脉狭窄部位存在外在压迫因素者行钩椎关节切除、横突孔切开,术后疗效优良率达86.7%;MRA-MRI判定颈椎不稳导致CSA者行椎体间融合,术后优良率达84.6%;MRA全程变细(闭塞)型和正常型采取非手术治疗,术后优良率77.0%。结论:MRA-MRI分型对CSA治疗方案选择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先天性脊柱畸形诊断价值。方法:52例先天性脊柱畸形病例进行x线平片拍摄、CT扫描、MRI等检查。结果:X线平片、CT检出的52例中:①椎体异常、包括多节颈椎体融合7例;半椎体25例;蝴蝶椎14例;椎体序列旋转畸形14例;②椎体附件椎弓、棘突缺如2例;③椎管内异常、脊髓纵裂畸形21例;④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MPR及椎畸形处,脊髓受压、变细、成角;⑤MRI检出脊髓纵裂畸形7例、脊髓栓系6例、脊髓空洞症3例、脊髓脊膜膨出症2例、伴脂肪瘤6例。11例进行了手术矫治。结论:影像学检查在先天性脊柱畸形的诊断中很有价值,X线平片作为初查;CT作为椎体、椎管内畸形检出首选;MRI检出脊髓原发性、继发性各种合并症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形态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术方式与手术技巧及术中如何保护椎动脉。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665岁,平均54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5年。32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有眩晕、旋颈试验阳性或猝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27例视力、记忆力减退,10例伴有脊髓症状,8例伴有神经根症状,3例伴有脊髓和神经根症状。X线片示钩椎关节横向增生30例,颈椎失稳2例,椎间孔狭小8例。均行X线、CT、MRI、MRA检查,据不同病理形态及椎动脉受累的影像学特点选用了7种手术方式治疗,其中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3例,椎间植骨融合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椎间孔扩大术8例,前路减压及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12例,横突孔切开、钩椎关节切除、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3例。结果:全部手术顺利完成并经12年随访,依据疗效标准,优22例,良8例,可2例,总优良率93·8%。术中2例误伤椎动脉,其中1例行缝扎,另1例骨块外包明胶海绵填塞压迫止血,未见明显椎动脉缺血症状。结论:对不同病因的椎动脉型颈椎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取得满意疗效。术中使用显微手术环钻,环钻直径1·31·4cm,术中要注意安全区解剖标志才能不误伤椎动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影像学表现,评价各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敏感的检查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膝关节PVNS的MRI、X线平片和CT等影像资料,比较和评价PVNS的MRI信号特点,关节内结构侵犯、关节外侵犯和骨质侵蚀等征象。结果 10例膝关节PVNS,8例MRI具有典型的含铁血黄素沉着,T1WI和T2WI呈低信号。MRI可以准确显示X线平片及CT难以显示的关节内软骨和韧带侵蚀以及关节外侵犯的范围。结论 MRI在PVNS诊断中具有特征性的MRI信号及很高的诊断价值。可准确评价PVNS在关节内外的侵犯范围,对指导手术、减少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非典型骨髓炎的影像学表现探讨诊疗方法.方法观察24例非典型骨髓炎患者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4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骨髓炎.显示软组织肿胀:X线平片10例,CT 18例,MRI 21例;显示骨膜反应:X线平片15例,CT 18例,MRI未见;显示骨髓腔密度增高:X线平片11例,CT 16例,MRI 24例;显示骨皮质增厚:X线平片10例,CT 14例,MRI 18例.结论 MRI对非典型骨髓炎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帮助较大,X 线平片仍是基础.X线平片、CT结合MR检查是非典型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非典型慢性骨髓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误诊、漏诊率较高,认识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可以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20.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影像学诊断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影像学诊断特点并探讨其价值。方法 :对 3 2例经手术证实的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 2例中X线平片显示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2 1例 (65 6% )、CT平扫显示 3 2例 (10 0 % ) ,行MRI检查 2 1例 ,显示 2 0例 (95 2 % )。结论 :CT平扫是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MRI可显示髓核退变后突和硬膜囊受压的程度 ,X线平片则是检查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