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对塔里木盆地区域的蜱类群落进行分类,了解和掌握不同蜱类群落的结构特征,探讨这些群落在整个区域范围的多样性。 方法 2004年3~5月,按地理区域和生态景观类型选择塔里木盆地区域19个县52个不同生态景观为调查点进行蜱类种类和数量调查,采用群落生态学技术方法,计算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并结合地质和植被环境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法,对该地区的蜱类群落进行分类。 结果 调查点共采获蜱类5属10种18 181只,以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占35.7%)和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Hyalomma asiaticum asiaticum,占33.6%)为该地区的优势种类。根据环境的地质类型,植被的种类、丰富度和覆盖度将该地区的生态景观划分为7个群落类型。 结论 塔里木盆地存在着丰富的蜱类群落,且这些群落在该地区整个生态幅度上存在连续的梯度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新疆克拉玛依地区蜱种类及其携带病原体。方法 于克拉玛依市不同区采集游离蜱和寄生蜱,鉴定蜱种类,利用荧光定量PCR或套氏PCR/半套氏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蜱传脑炎病毒、巴贝斯虫/泰勒虫、贝氏立克次体、查菲埃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和伯氏疏螺旋体等9种病原体。结果 共采集蜱683只,分3属3种,其中亚东璃眼蜱数量(n=362)最多,其次为银盾革蜱(n=311)、图兰扇头蜱(n=10)。银盾革蜱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阳性率为3.2%(10/311),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1.0%(3/311);亚东璃眼蜱中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0.8%(3/362),泰勒虫阳性率为0.3%(1/362);其他病原体检测结果均呈阴性。PCR扩增阳性基因序列分析显示银盾革蜱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与劳氏立克次体最相关,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携带驽巴贝斯虫。结论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优势蜱为亚东璃眼蜱和银盾革蜱,银盾革蜱携带劳氏立克次体,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携带驽巴贝斯虫,提示该地区存在斑点热、巴贝斯虫病的自然疫源地,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些蜱携疾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并掌握塔里木河流域新疆出血热自然疫源地生态系统主要宿主和媒介的群落构成,及其与新疆出血热流行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塔里木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在上、中、下游3个区段设立调查研究样方,采集家畜、啮齿动物和蜱类样本,采用生态学方法分析不同生态景观下宿主和媒介的群落结构组成和特征,检测蜱类样本的新疆出血热病毒携带率和家畜抗体携带率,统计分析流行病学的相关性。结果塔里木河流域新疆出血热自然疫源地啮齿动物和蜱类群落组成简单,啮齿动物7种,以子午沙鼠为主,占73.6%,蜱类3种,以亚洲璃眼蜱为主,占98.4%以上:不同地理生态景观上,干旱、半干旱的沙质盐碱地是亚洲璃眼蜱和啮齿动物分布的最优生态景观;空间分布上,亚洲璃眼蜱在优生景观中的数量由上游至下游逐步增加的变化趋势一致,游离蜱指数分别为37.0、44.7和64.7;塔里木河流域上、中、下游3个区段羊血清抗新疆出血热病毒抗体阳性率由13.2%增加至43.1%,自然界中亚洲璃眼蜱病毒分离率由零增加至6.9%,亚洲璃眼蜱指数和羊血清CCHFV(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阳性率呈正相关(r=0.992)。结论塔里木河流域新疆出血热自然疫源地呈现丰富的多样性,其自然界新疆出血热流行强度与疫源地宿主媒介及植被构成的丰富度密切相关,可因自然界中亚洲璃眼蜱指数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流行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澄清三种扇头蜱的存在,列出3种扇头蜱的鉴别要点.方法 从不同自然景观和家、野生动物体上采集蜱类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共获得蜱类18 000余只.经鉴定隶属2科5属10种.结论 其中优势蜱种为璃眼蜱属Hyalomma中的种类.其次是扇头蜱属Rhipicephalus、革蜱属Dermacentor、血蜱属Haemaphysalis和钝缘蜱属Ornithodoros的种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疆灰旱獭和长尾黄鼠体外寄生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及其在时间和营养资源上的变化.方法用生态位的原理和方法.结果 (1)在时间资源维上灰旱獭和长尾黄鼠主要寄生蚤类都占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而次要媒介的生态位宽度则相对较小;(2)在营养资源维上,人蚤、似升额蚤、宽新蚤和猫栉首蚤4种蚤在5~8月生态位宽度为0.5,以一种宿主作为其营养源.方形黄鼠蚤5月和6月的生态位宽度为0.5,7月和8月略高于0.5;谢氏山蚤和方形黄鼠蚤的类似,表明这2种蚤在数量较多的6~8月可偶尔扩散到其他宿主.斧形盖蚤和腹窦纤蚤6月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5和0.597 9,以一种宿主为营养源,7~8月2种蚤的生态位宽度迅速上升,超过0.8接近1,其中以7月最高,表明这2种蚤在这一时期对2种宿主的选择有一定的趋同性;(3)灰旱獭和长尾黄鼠主要寄生蚤之间在时间资源维上存在较高的生态位重叠,而次要寄生蚤之间的重叠值则较小.结论在营养资源维上不同宿主的蚤类,在气温较低的5月和6月生态位完全不重叠或重叠值较小,而同种宿主蚤类则完全重叠或重叠值较高.7月不同宿主的蚤类发生生态位重叠,而同种宿主蚤类的生态位重叠有所下降;8月各种蚤类的生态位重叠与7月发展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内蒙古中西部草原蜱类的群落结构、携带病原体多样性及基因型。方法于2016-2019年春夏季,在内蒙古中西部草原,采用动物体表搜集法采集蜱标本,进行蜱种鉴定。解剖摘取蜱的唾液腺并提取基因组DNA,以斑点热立克次体柠檬酸合成酶A (gltA)、疏螺旋体以鞭毛蛋白B (flaB)、埃立克体属以外膜蛋白质1 (omp1)、无形体属主要表面蛋白2 (msp2)为靶基因进行PCR扩增初筛。立克次体gltA初筛阳性样品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类,再根据蜱种和地区每类选20~30个代表性样品进行gltA、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 (rOmpA)基因测序。扩增序列测序后用BLAST、 Clustal W和MEGA 7.0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共采集成蜱3 822只,经形态学特征和特异性18S r RNA基因分型法鉴定,隶属于2属3种,分别为草原革蜱、亚东璃眼蜱和边缘璃眼蜱,其中草原革蜱占55.7%(2 129/3 822)、亚东璃眼蜱占30.0%(1 147/3 822),为该地区的优势蜱种。PCR检测结果显示,立克次体gltA基因阳性蜱1 899只,阳性率为49.7%(1 899/3 822), gltA基因阳性样品根据RFLP结果分为两类,两类样品的gltA基因序列均为581 bp,与R. raoultii (DQ365804)或R. aeschlimanni (KT873466)的同源性为100%;两类样品的rOmpA基因均长367 bp,与R. raoultii (AH015610)或R. aeschlimanni (U83466)的同源性为100%,与gltA基因的结果相符。3 822只蜱中,R. raoultii和R. aeschlimanni的阳性率分别为37.2%(1 422/3 822)和12.5%(477/3 822),其中草原革蜱中分别为58.5%(1 245/2 129)和11.1%(477/2 129);亚东璃眼蜱中分别为15.4%(177/1 147)和0;边缘璃眼蜱中分别为0和44.0%(240/546)。疏螺旋体flaB基因阳性蜱28只,阳性率为0.7%(28/3 822),其中草原革蜱中为0.8%(16/2 129),亚东璃眼蜱为1.0%(12/1 147)。共获得疏螺旋体flaB基因序列10条,与莱姆病主要病原体B. garinii (AB035602)和B. afzelii PKo (NC008277)的同源性分别为90.6%~100%和95.6%~100%。亚东璃眼蜱中B. garinii和B. afzelii的阳性率分别为0.9%(10/1 147)和0.2%(2/1 147),草原革蜱中均为0.4%(8/2 129)。3 822只蜱中omp1基因阳性1只,TA克隆后获得8个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克隆和3个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的克隆,11个克隆的氨基酸序列与E. muris的同源性最高,但仅为65%~69%。3 822只蜱中均未检出无形体属菌群。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3种蜱感染的立克次体均与R. raoultii和R. aeschlimanni聚在一簇。在获得的10条疏螺旋体菌群flaB基因序列中,源于草原革蜱和亚东璃眼蜱的1条序列与B. garinii聚在一簇,草原革蜱的另1条序列与B. afzelii聚在一簇,其余8条序列与B. garinii和B. afzelii的flaB基因序列处在不同的分支。草原革蜱感染的埃立克体属菌与目前已知的埃立克体属菌群关系较远,形成独自的聚类。结论内蒙古中西部草原存在草原革蜱、亚东璃眼蜱和边缘璃眼蜱,蜱类中广泛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和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是R. raoultii、R. aeschlimanni、 B. garinii和B. afzelii潜在的自然疫源地。有必要加强该地区蜱媒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了解上海市犬体表蜱虫寄生情况。方法2011年3-12月,在上海市18个区(县)采用动物体表采集法捕获犬体表蜱类样本,将蜱虫样本带回实验室,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成蜱形态,通过形态学鉴定蜱种类。结果在上海市18个区(县)共调查犬1 950只,其中在嘉定、闵行、浦东、松江、黄浦、金山6个区的犬体表共捕获蜱虫328只,经实验室鉴定分为2属2种;宠物犬体表寄生的蜱种为血红扇头蜱和长角血蜱,实验犬和警犬体表寄生的蜱种为血红扇头蜱。结论血红扇头蜱是上海市犬体表寄生的优势蜱种,长角血蜱是新发现的寄生于上海市犬体表的硬蜱蜱种;应加强对媒介蜱的防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比较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和小亚璃眼蜱(H. anatolicum)新疆地理株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差异。方法2019年4—5月,于新疆奇台和吐鲁番2个蜱流行地采集硬蜱,利用形态学特征鉴定蜱种,提取全蜱总DNA, PCR扩增蜱虫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 (CO1)基因保守片段,使用pEASY R-T1载体系统对目的基因进行克隆,挑取单菌落无菌扩大培养,培养后的菌液进行测序。采用NCBI中Blast在线分析软件,对测序后的靶基因序列与其他序列的同源性进行比对,分析CO1基因序列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供血饲喂不同发育阶段的亚洲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分别为幼蜱(200只)、若蜱(150只)和成蜱(50只),每个发育期分别取2只大白兔进行供血饲喂。采用饲蜱装置将蜱接种于兔子耳部饲血,每天对吸血蜱进行观察,直至各发育期蜱饱血脱落,记录各个阶段的发育时间,观察各蜱种不同发育期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于奇台和吐鲁番两地共采集317和291只硬蜱,分别为亚洲璃眼蜱(317只)和小亚璃眼蜱(291只)。经生物学特性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扩增Ha7.7,获得包含该EST的基因全长,以便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以Ha7.7-GSP-和Ha7.7-GSPz和Ha7.7-GSP。为引物,RACE法扩增亚洲璃眼蜱雌成蜱唾液腺总RNA,获得基因的5’-端。根据Ha7.7和5’-端序列设计全长引物(Ha7.7-FLP^+和Ha7.7-FLP-),扩增cDNA第1链获,得全长cDNA。结果 分析表明,基因大小为449bp,由吸血诱导亚洲璃眼蜱成蜱唾液腺表达。结论 与数据库资料比对显示,GP15为新纪录(Genbank登录号DQ020265)。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小型哺乳动物寄生恙螨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云南省恙螨的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特征。方法选取云南省16个县(市)为调查点,现场用鼠笼加食饵诱捕小型哺乳动物(小兽),收集耳廓和外耳道全部恙螨,常规分类、鉴定。恙螨的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特征分别用香浓-威纳(Shannon-Wiener)指数(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辛普森(Simpson)多样性指数、丰富性指数和优势指数分析。结果捕获小兽6888只,属5目10科26属,在双耳部检获恙螨共87416只,属3亚科21属192种,存在9种优势恙螨。宿主动物寄生恙螨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指数依次为啮齿目〉食虫目〉攀驹目。各生境群落中,丰富性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山区森林灌丛〉山区耕地室内〉坝区草甸耕地〉坝区室内房周。优势指数均较低。9种优势恙螨种类的生态位宽度依次为寒冬纤恙螨0.81,乡野纤恙螨0.57,小板纤恙螨0.52,绒鼠纤恙螨0.51,中华纤恙螨0.42,西盟合轮恙螨0,39,枪棒爬虫恙螨0.39,树驹纤恙螨0.27,副须纤恙螨0.04,其中任意两螨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在0~0.54间。群落内主要恙螨种类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型。结论云南省恙螨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较高,群落内主要恙螨种类呈聚集型分布,优势恙螨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差异均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从内蒙古中部牧区成蜱体内首次分离Q热立克次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在内蒙古达茂旗腾格淖地区采集的亚东璃眼蜱、草原草蜱473匹,按照常规方法接种豚鼠和鸡胚卵黄囊,从亚东璃眼蜱分离出一株Q热立克次体。这是首次在内蒙古荒漠草原成蜱体内分离出的Q热立克次体,证实该地区存在Q热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中哈边境铁路线区域的亚洲璃眼蜱中弗朗西斯菌属及内共生体检测。方法 2015年在中哈边境采集的游离蜱进行形态学与分子学鉴定后,扩增弗朗西斯菌属及共生体16SrRNA和sdhA基因,对阳性产物测序后进行Blast分析,用Mega 6.0构建分子遗传进化树。结果对243只游离蜱经形态学与分子学鉴定为亚洲璃眼蜱后,经PCR病原学检测及测序得到35份(只)阳性,阳性率为14.4%。分析得到两株(Seq1和Seq2)不同基因型的序列,遗传进化树显示,这两株弗朗西斯菌属内共生体聚到1支,未检测到土拉弗朗西斯菌。结论在中哈边境铁路线区域亚洲璃眼蜱中首次检测到弗朗西斯菌样核酸。  相似文献   

13.
During June and July 2007, about 3125 adult ticks were collected from humans, animals, and vegetation in a hyperendemic region (Sivas and Tokat) of Turkey. A total of 2193 ticks were pooled in 225 pools and screened for the Crimean 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CCHFV) presence by antigen-captur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nfection rates were calculated as the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with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The dominant tick species was found to be Hyalomma marginatum with the following infestation rates in human, cattle and sheep, respectively: 47.43%, 66.07%, and 30.12%.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values of CCHFV in H. marginatum ticks collected from human, cattle, and sheep were 0.91% (CI 0.05-4.42), 2.10% (CI 1.12-3.64), and 3.11% (CI 1.18-6.87), respectively. CCHFV antigens were also demonstrated in Hyalomma excavatum, Haemaphysalis parva, and Boophilus annulatus ticks collected from cattle and Rhipicephalus bursa ticks from sheep.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tudied area might maintain its endemic properties in the near future unless effective tick control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相似文献   

14.
到目前为止,在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其毗邻的阿尔泰山地、萨吾尔山东段和准噶尔盆地北部共发现蜱5属11种;革螨6科15属33种,其中外贝加尔巨鳌螨Macrocheles transbaicalicus和欧亚异肢螨 Poecilochirus eurasiaticus是新疆地区首次记录的种类;恙螨4周4种。本文记述这些蜱螨的地理分布和宿主种类,并介绍了有关蜱类的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84年的春、秋季我们对新疆巴楚地区农三师所属几个农场附近的新疆出血热自然疫源地活动状况进行了考察,共捕获游离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2850只,野生啮齿动物33只和采集绵羊、山羊血清标本338份。从56批硬蜱中分离到新疆出血热病毒12株;从1只子午沙鼠的血、肝、脾标本中同时分离到1株病毒;部分连队羊群抗体的阳性率高达26.5~70%,调查结果表明当地新疆出血热的自然疫源地仍然具备良好的生态条件,对人类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必须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