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喉癌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喉癌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比浊法,对50例喉癌患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并以良性肿瘤病人、喉慢性炎性疾病病人及正常人作为对照,应用SAS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与其他组病人相比,喉癌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并且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有增强趋势。结论 喉癌病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一定的增强;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恶性肿瘤的疗效判定、预后评估及预测转移有一定的意义;血小板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68例鼻恶性肿瘤病人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并以100例正常人和10例鼻良性肿瘤病人为对照。结果发现恶性肿瘤疗前组、复发组、远隔转移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均数高于正常组、良性肿瘤组和疗后组(P<0.05);疗前组中MAR均数则随肿瘤的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增高;有效治疗后降低或恢复正常。表明恶性肿瘤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增强。研究提示血小板聚集功能可作为观察、判断肿瘤性质、发展、疗效、预后的参考指标。本文对恶性肿瘤病人血小板聚集增强的机制、血小板在肿瘤生长、转移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血小板抑制剂抗肿瘤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用二磷酸腺苷(ADP) 诱导血小板聚集来检测剌五加注射液应用前后脑栓塞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结果示:刺五加注射液明显抑制脑栓塞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给药组血小板聚集双相波消失,最大聚集率明显降低且抑制程度呈剂量依赖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血脂异常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09例血脂异常患者及110例血脂正常者进行血脂分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和血脂异常患者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比较,其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甘油三脂(TG)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的增高对血小板的聚集有增强作用,在治疗高三酰甘油血症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时,还应防止氧化修饰脂蛋白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慢性肺心病血小板功能变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8例慢性阻塞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血小板功能进行了观察,其中缓解期42例,急性期36例,并与4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表明,缓解期病人血小板粘附,血小板聚集较对照组增强(P<0.01);而急性期病人血小板聚集较对照组降低、且血小板数较少,平均出血时间较延长(P<0.01),急性期病人经治疗后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数有所改善,提示慢性阻塞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小板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定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功能,探讨血小板在恶性肿瘤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Fura-2/Am荧光双波长测定胞浆游离钙([Ca2+]i)技术观察恶性肿瘤患者静息状态及二磷酸腺苷(ADP)激动后的血小板[Ca2+]i变化;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 (1)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ax)为(0.92±0.08),较正常对照组(0.70±0.06)明显增高(P0.05);(2)恶性肿瘤患者静息血小板[Ca2+]i为(134.28±27.9)nmol/L,较正常对照组(90.43±21.13)nmol/L明显增高(P0.05);(3)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PAGmax与静息血小板[Ca2+]i呈正相关;(4)ADP激动的血小板峰位[Ca2+]i为(481.38±136.55)nmol/L,比正常对照组(253.34±32.26)nmol/L增高(P0.05),其中恶性肿瘤患者钙释放和钙内流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常有血小板功能异常,说明血小板在恶性肿瘤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尤其在转移和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抗血小板治疗以抑制血小板钙内流或钙释放可让肿瘤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功能与慢性肝病病情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用血小板聚集计分别检测63例肝硬化患者、15例慢性肝炎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肝硬化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低于慢性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随肝功能障碍而减弱,可以间接地反映慢性肝病病情程度,可作为肝功能损害程度评估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血小板的形态变化。方法:在电镜下观察60例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血小板整体形态变化,并与132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脑梗塞组血小板的聚集数和聚集型血小板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为脑梗塞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9.
万建华  郭琼  金燕 《当代医学》2014,(5):100-10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后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I2年2月-20I3年4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6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9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服用阿司匹株抗血小板治疗,连续服用】个月,于用药前后分别测定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GMP140分子数、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OMP—I40分子数、血小板聚集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GMP140分子数、血小板聚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及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全血血小板聚集仪阻抗法对34例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和 ATP 释放进行了同步测定。结果表明: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和 ATP 释放明显低于正常。提示白血病患者不仅有血小板投量减少,亦存在其聚集及释放功能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龚林  叶有坤 《四川医学》1989,10(1):18-19
本文报告对16例外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的观察结果。发现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改变主要表现在血小板对诱聚剂 ADP、Adr 引起的聚集速率(ADP 1′A;Adr 1′A、Vmax)指标较术前有明显变化;血小板对 Adr的反应比 ADP 更为敏感。本组实验结果还表明,虽然手术后血小板对肾上腺素的反应性增加,但并未就此引起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而促成高凝状态。另一方面,肾上腺功能的增强可能带来血液粘度的增加,有可能形成局部血栓而发生 DVT,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讨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检测100例偏头痛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液流变学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脑血液动力学改变,以同期门诊健康查体者6例为对照组。结果:偏头痛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全血粘度、粘浆粘度均增高,颅内动脉的平均流速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ITP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改良的模式法出血时间测定。方法:以正常人洗涤血小板悬浮于ITP患者PPP中,测定其对Adr、SJAMP、Ristocetin、collagen的诱导的聚集功能。结果:ITp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障碍,模式法出血时间延长。结论:ITP患者血浆中有在抗血小板膜蛋白抗体,特别是与抗胶原受体(GPⅥ)抗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功能对预测脑梗死复发的价值。方法:将38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既往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未预防组和为规范组,对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比较,并对其与脑卒中的复发进行比较。结果:服用阿司匹林主要表现为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而氯吡格雷主要表现为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可以显著减少脑梗死复发的风险,但两组患者均存在对血小板无显著抑制和复发脑梗死的患者。结论使用血小板聚集率可以有效评估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tic purpura,ITP)患者血小板的功能。方法:应用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血块收缩试验(CRT)和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活性测定(PF3aT)共三个试验检测105例ITP患者的血小板,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部分ITP患者对二磷酸腺苷(ADP)和肾上腺素诱导的PAgT比对照组增高,但个别患者减低;ITP患者血块收缩百分率和血小板3因子活性均减低。结论:ITP患者血小板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出血症状不仅与血小板的数量相关,还与血小板的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6.
张远梅 《吉林医学》2012,33(9):1815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对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意义。方法:对204例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和CD62p的检测,与单纯高血压组及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组的PAgT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单纯高血压组的PAg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组及单纯高血压组患者的CD62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及CD62p检测,可以减少患者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采用我校研制的全血血小板聚集仪,以电阻法检测正常人和血小板减少患者全血中血小板聚集功能。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与聚集电阻值的关系用指数曲线拟合。用曲线回归方程式推算不同血小板数值的正常电阻值,可正确、简便地判断血小板计数不一或血小板减少受检者的全血中血小板聚集功能,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国外研究发现,血小板功能异常参与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生和发展.2002年1月国内毕胜等报道,AD患者血小板处于激活状态,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增强,其原因可能与AD患者血浆中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β-淀粉样肽(β A4)浓度增高有关,故推测血小板活化可能参与了AD的发病机制.本研究检测了15例AD患者、24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及25例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血小板粘附(PadT)和血小板聚集(PAgT)情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18例不同年龄的健康人进行了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测定。结果表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老年组、老年前组与青壮年组之间有明显差异。探讨老年期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研究老年期抗血小板措施和预防老年期血栓形成疾病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对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29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同时用流式细胞仪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Ⅱb、Ⅲa和CD62P表达水平的改变。2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移植患者预处理前血小板对ADP的最大聚集率为(56.73±20.38)%,和正常人的(57.66±12)%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预处理后血小板对ADP的最大聚集率降至(31.38±25.81)%,与预处理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GPⅡb、GPⅢa与CD62P在预处理后较正常组及预处理前明显升高(P〈0.05),GPⅠb变化不明显。预处理过程中血凝常规无明显改变。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会引起血小板的活化,导致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血小板膜GP的改变,这可能是导致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