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镇中学生开展艾滋病性病知识同伴教育效果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针对乡镇中学生采取同伴教育措施预防艾滋病的策略。方法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某市,随机选择2所乡镇中学,共征募并培训20名同伴教育员在校开展同伴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知识宣传活动。在干预前后用相同的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后(相隔6个月)分别调查192名和191名在校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从干预前的22.92%提高到干预后的66.49%(P<0.05);最近半年有性行为的比例从干预前的18.23%下降到干预后的9.95%(P<0.05);最近一次性生活中采取安全措施的比例从干预前的52.71%增加到干预后的94.74%(P<0.05)。结论在乡镇中学生中开展同伴教育活动能显著提高中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减少对艾滋病的歧视,减少危险性行为,对发挥中学生在控制艾滋病蔓延的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不同干预模式对戒毒人员艾滋病、毒品相关知识培训的效果,为建立有效综合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6年12月-2007年5月,对戒毒人员采用直接培训、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三种干预措施进行艾滋病和毒品知识培训,并在培训前后调查其对毒品和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等.结果 通过三种方法干预后,戒毒人群对艾滋病、毒品一般知识知晓率,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不安全性行为、可能感染艾滋病方式和降低吸毒感染艾滋病危险的方法的认知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幅在10%以上.其中毒品、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率提高最大,从培训和自我教育前的61.25%提高到79.32%,同伴教育后提高到96.61%.降低吸毒感染艾滋病危险的方法认知率提高到89.41%.而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由直接培训和自我教育前的68.22%提高到93.41%,而同伴教育后仅提高2个百分点.结论 对戒毒人群采取综合干预模式进行干预,可显著提高其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阻断艾滋病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接受艾滋病健康教育情况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城市、县城及乡镇中学生接受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情况。方法以不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某高校一年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接受艾滋病教育和目前的艾滋病相关知识进行调查。结果188名学生接受了调查,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78.1%。初、高中阶段分别有39.4%和73.4%的人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χ2=44.18,P<0.01)。初中驻地在城市、县城、乡镇的学生接受健康教育率分别为64.3%、50.0%和31.5%;高中分别为78.3%、71.7%和72.2%。结论应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对中学健康教育工作的督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学生家长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的态度,探索和评估流动人口家庭内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对家长的影响。方法选取丰台区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7所中学,通过健康教育课对初中学生开展艾滋病防控健康教育后,学生将艾滋病知识宣传资料带回家中让家长学习。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前,从每所学校初中一、二年级各随机整群抽取1~2个班级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第2学期再次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家长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前后分别对754名和756名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干预后学生家长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从52.5%提高到88.1%(χ2=228.96,P〈0.01),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率从71.2%降低到59.5%(χ2=19.34,P〈0.01)。结论学校主导、中学生与家长学习的方式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流动人口学生家长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降低了对HIV感染者的歧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新和县针对吸毒人群开展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及行为干预的效果,为今后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吸毒人群2007-2009年的知晓率、吸毒共用针具率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知晓率由2007年的59.6%提高到2009年的86.1%;吸毒共用针具率由2007年的83.4%下降到2009年的24.1%。结论随着同伴教育为主的针具交换活动深入,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吸毒共用针具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将有助于遏制艾滋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6.
李芳  耿文奎  刘金纪  覃彦香 《内科》2012,7(5):518-520
目的探索建立针对男男同性恋(MSM)人群预防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干预模式。方法采用“家庭式同伴教育”的方式,针对300名MSM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及高危行为干预,通过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性取向及性行为的改变,评估该干预模式的效果。结果干预前后,300名MSM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同性间安全套使用率情况明显改善。结论“家庭式同伴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MSM人群艾滋病知识水平并相应改变其高危行为,同时应该将坚持使用安全套作为MSM人群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健康教育中同伴教育的应用对不良情绪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进行手足口病治疗的98例患儿家属作为本研究对象,随机设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同伴教育。比较两组的紧张情况、疾病总知晓率以及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评分。结果研究组总紧张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疾病知识总知晓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不良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手足口病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实行同伴教育,能够促使家属的参与度得到显著提升,更加有助于患儿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准确了解,且有效缓解其紧张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利于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对孕妇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干预效果,为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条件接近的两个地区作为干预地区和对照地区,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研究。干预措施包括举办讲座和发放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宣传资料等。通过干预前及干预后的两次问卷调查,了解孕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及艾滋病一般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变化,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共完成1 541名孕妇的调查,其中干预组933人,对照组608人。干预前两组对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对艾滋病一般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干预组。实施干预后,干预组孕妇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及艾滋病一般防治的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高了孕妇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的提高较为明显,因此,应继续开展综合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当前校园防艾工作现况,针对存在问题调整工作重点,提高中学生防艾能力。方法在主题巡讲活动前后,调查学生的防艾知识知晓情况、接受防艾教育现状、对防艾知识需求以及防艾相关态度行为。结果主题活动前和后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 697份,活动前825份,后872分。活动前调查学生的防艾核心知识总体知晓率为49.0%,担心自己会感染艾滋病的学生占比38.3%,认为感染者值得同情占比25.6%,会对其避而远之占比41.7%;主题巡讲活动后,学生的防艾核心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0.2%,担心自己会感染艾滋病的学生占比73.2%,认为感染者值得同情占比48.9%,会对其避而远之占比25.2%。学生防艾知识来源:专家主题讲座/老师课堂教育,占53.0%;学生的防艾知识需求:专家主题讲座/老师课堂教育和网络新媒体宣传分别为60.3%和39.1%。在主题活动前,学校的性质、学生所在年级以及之前是否接受过防艾教育均是学生防艾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主题活动后,仅仅学生所在年级会影响学生防艾知识知晓率。结论该区当前中学生防艾知识知晓率较低,主题讲座是对高中学生进行防艾教育的有效方法,对于初中学生则需要辅助多种宣教途径进行。网络新媒体防艾宣传是今后需要关注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高中生在短期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程度及态度的改变,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在南昌市13个县区随机抽取13所高中,根据年级分层整群抽样,对被抽到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前后分别抽取3 846名和3 641名高中生,高中生健康教育后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3.4%,较健康教育前的34.2%有很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前基础知识知晓率为69.0%,健康教育后为82.9%,在4部分艾滋病知识中知晓率最高。不同年级(P=0.00)、父亲文化程度(P=0.00)和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得分(P=0.00),对艾滋病知识知晓均有影响。不同性别高中生的艾滋病危险行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结论健康教育后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增加,歧视态度减少,但存在危险行为,应在高中阶段积极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做好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同伴教育对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信行的干预效果。方法 2021年以武汉市江岸区育才汉口小学为研究现场,整群抽取该校所有4~5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血吸虫病同伴教育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信行变化,评价同伴教育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所有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血防态度和相关行为正确率分别为51.50%、93.70%、92.99%,干预后分别上升至86.50%、98.98%、98.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9.457、21.692、20.691,P均<0.05)。干预前,四年级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相关卫生行为正确率分别为49.19%、92.20%和92.72%,五年级小学生分别为53.83%、95.21%和93.28%,四、五年级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相关卫生行为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14、2.034、0.096,P均> 0.05);干预后,四年级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相关卫生行为正确率分别上升至75.9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在医院护生艾滋病反歧视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为实习护生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的教育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广西某医院2013-01~2014-01实习护生240名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实习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教育,观察组接受常规教育和同伴教育。干预前后对护生的相关知识、相关态度及护理意愿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生在相关知识、护理意愿方面的得分显著提高,相关态度得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伴教育在对医院实习护生进行艾滋病反歧视教育中的效果明显,可作为针对实习护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的常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西安市7所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对艾滋病教育的需求,为合理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西安市七所高校12 955名学生进行匿名封闭式问卷调查。结果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UNGASS)核心指标问题的绝对正确回答占8.94%;量化赋分的知晓率为18.54%;医学类院校知晓率最高,各高校间有统计学差异;四年级学生的知晓率最高,各年级间有统计学差异。91.03%的人认为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应从大一开始;84.34%的人非常和比较愿意参加艾滋病知识培训;参加过的健康教育活动类型最主要的是宣传栏和传单(60.80%);艾滋病知识来源途径主要为互联网(70.44%)等;艾滋病预防和治疗措施(77.23%)等是最希望了解的艾滋病信息;缺乏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53.78%)等是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主要不足之处。结论西安市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较低,不及UNGASS的目标和国内防治艾滋病要求。应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有针对地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借助微信平台实施健康教育后,学生艾滋病知识和认知的变化情况。方法将中国民航大学机场学院一至三年级所有学生纳入研究,借助微信平台定时推送艾滋病相关消息,在推送消息前后分别对纳入研究的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调查584人;干预后调查451人,关注微信平台的比例为75.17%。调查组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干预前为82.88%(484/584),干预后为97.12%(438/451);两组进行比较,8个问题中除艾滋病可不可以治愈(χ2=3.800 9,P0.05)外,各问题知晓率和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知方面,两组进行比较,在婚前性行为的认知、同性性行为的认知、艾滋病离大学生很近的认知以及使用安全套的认知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认知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借助微信平台开展健康教育可提升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同时在改变认知方面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2010年江苏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方法 抽取江苏省高砷地区的9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1所小学和1个村作为调查点.每所学校抽取5年级1个班的30名学生,每个村抽取15名家庭妇女作为调查对象.对调查对象进行基线调查和开展健康教育后的效果评价调查.问卷参照《2010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技术方案》中健康教育问卷,共5题.第1~3题反映的是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原因、危害、预防措施,第4、5题反映的是对知识的获得途径和家庭饮用水的情况.通过计算知晓率了解小学生和家庭主妇掌握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知识的情况.结果 基线调查共调查5年级小学生309人,总应答问题数为927,正确答题数为537,知晓率为57.93% (537/927);调查家庭主妇144人,总应答问题数为432,正确答题数为234,知晓率为54.17%(234/432).效果评价调查共调查5年级小学生270人,总应答问题数为810,正确答题数为778,知晓率为96.05%(778/810);调查家庭主妇135人,总应答问题数为405,正确答题数为386,知晓率为95.31%(386/405).结论 江苏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防治地区在校小学生和家庭主妇防砷健康教育知识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RE-AIM模型探讨广东省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37所高校及其部分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基于RE-AIM模型从组织层面分析比较高校间艾滋病/性健康教育活动情况的差异,并采用二水平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探索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回收学生有效问卷45 392份。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81.10%。学生水平因素中,认同学校艾滋病/性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符合需求、形式受喜爱、对自己能有所帮助、数量频次适宜、对教育活动满意、作为组织者参与过教育活动与知晓率呈正向关系。高校水平因素中,专科学校与知晓率呈负向关系。医药、农业、青春健康项目类学校;2019年上半年出现艾滋病疫情的学校;RE-AIM总体得分等级优良;落实维度中成立校级工作小组、具有制度和文件、教师数量大于5人;覆盖维度中有组织新生活动、近5年活动数量11项以上、核心活动覆盖率80%~100%;实施维度中活动形式4~6个形式、大于等于7个、有活动方案、有固定经费支持;效果维度中等级中等及以上、有效果评估与知晓率呈正向关系。结论组织(学校)水平变量及个体(学生)水平变量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具有独立影响作用。要提高青年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在个体水平应加强关注女生、来自农村、非住校、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学生,在组织水平应加强落实国家有关疫情通报、组织制度、师资队伍的政策要求,加强新生和同伴教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应契合学生需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贵州省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开展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愿网络问卷方式调查2019-2020年参加贵州省艾滋病防治项目47所高校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结果 73 073名青年学生参与网络调查,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70.5%;学生对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是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高于非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x2=1 531.642,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女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于男生(OR=1.245,95%CI=1.203~1.288,P<0.05);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OR=0.684,95%CI=0.480~0.974)和专科生(OR=0.315,95%CI=0.221~0.450)知晓率较低(P<0.05);与贵阳市相比,黔南州(OR=0.514,95%CI=0.482~0.549)和铜仁市(OR=0.841,95%CI=0.791~0.894)学生的知晓率较低(P<0.05),毕节市(OR=2.379,95%CI=1.919~2.950)学生的知晓率较高(P<0.05).结论 在青年学生中仍需进一步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有针对性地强化不同性别和不同教育程度学生的薄弱知识点,着重对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流行状况、检测及治疗等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对性健康教育措施对四川省藏区学生的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的干预效果,为实行棘球蚴病分类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道孚县八美镇、龙灯乡中心小学所有在校学生作为干预组,七美乡、鲜水镇中心小学所有在校学生作为对照组。2016—2020年,对照组学生进行常规的棘球蚴病健康教育,干预组学生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特色干预工作。每年度按照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每所学校3~6年级每年级学生各150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结果干预前(2016年),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7.0%、74.3%,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68.5%、 7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采取干预措施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均较干预前有提高,从2017年的82.8%、 71.9%分别增加至2020年的93.1%和8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干预组的效果更优;两组学生知晓率差异在干预后第1年(2017年,干预组82.8%和对照组77.4%)开始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行为形成率差异在第2年(2018年,干预组78.5%和对照组75.1%)开始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行为形成有滞后效应。对照组学生各年度间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在2016—2019各年度之间、行为形成率在2017—2019各年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在2019—2020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干预措施已取得较稳定的干预效果。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经过连续4年的健康教育,2020年男生和女生的观察组与对照组间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6年级各年级的观察组与对照组间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汉族和藏族的观察组与对照组间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其他民族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女生的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健康行为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四~六年级各年级的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健康行为形成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藏族和汉族的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健康行为形成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生、三年级和其他民族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性健康教育措施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棘球蚴病的认知水平,促进形成健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天津市高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行为现状 ,针对学生需求进行健康教育 ,并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同时 ,为高校制定艾滋病健康教育规划提供参考。 方法 抽取天津师范大学和外语学院 2 0 0 0年入学新生 ,通过集体讲座 ,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在教育前后分别调查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 ,并利用EPIinfo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天津市高校一年级学生对艾滋病性质、主要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相对较高 ,能够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教育前后学生对性行为的态度无明显改变。学生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前四位方式均为电视、报刊书籍、卫生课和医生。 结论  从国情和现实需要出发 ,在大学生中开展适时、适度、适量的性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教育 ,对预防性病艾滋病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天津市高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行为现状,针对学生需求进行健康教育,并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为高校制定艾滋病健康教育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天津师范大学和外语学院2000年入学新生,通过集体讲座,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在教育前后分别调查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并利用EPI info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天津市高校一年级学生对艾滋病性质、主要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相对较高,能够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教育前后学生对性行为的态度无明显改变。学生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前四位方式均为电视、报刊书籍、卫生课和医生。结论 从国情和现实需要出发,在大学生中开展适时、适度、适量的性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教育,对预防性病艾滋病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