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华东  杜辉  于志谋  黄梦媛  陈祎 《新中医》2010,(11):126-127
<正>"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是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总结多年临证经验得出的重要学术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笔者运用路老的学术思想指导实践,治疗燥痹甚或疑难杂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体会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不寐是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健康。赖氏通元针法认为不寐的病机为阳不入 阴,阴阳失衡,治疗以神元为本,以任督二脉为总纲,重视脑-心-肾并调,善于调引阳气以平衡阴阳;重视 培元固本,使诸气归原、互相平衡。临床上以百会、印堂、大椎通督脉,安元神,引阳下达;膻中理宗气,宁 心神,引阳入阴;中脘、天枢、风池和营卫,健脾胃,畅运枢机;气海、关元、命门培元气,固精气,养阴纳 阳;随证配穴泻实火,清痰瘀,使邪去正安。笔者系统总结了通元针法治疗不寐的思路及应用方法,为临床治 疗不寐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赖新生教授所创赖氏通元针法包括通督养神和引气归元两大治疗法则,其以人体元气及脏腑神气为调治核心,以任督二脉为调节全身阴阳的关键环节,从而通督养神以安脏腑,引气归元以调气机、固本原,通元以达阴平阳秘。主要对通督养神之立法依据及处方组穴原则作以分析,以提供一新针灸治病组方体系。  相似文献   

4.
元气乃一身之本,通元调治人体元阴元阳是治疗脏腑、经络、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及一切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核心所在。通元针法的临床运用法则主要有引气归元、通督养神、阳气引领阴气、扶正以祛邪,具有突出任督两脉、统领阴阳而调节脏腑、充分发挥经络治疗效应的特点,极大地扩大了针灸适应症。  相似文献   

5.
吴跃峰  赖新生 《新中医》2017,49(5):140-141
<正>呆病又称痴呆,是一种以记忆和认知功能进行性损害为特征的疾病。中医古籍对本病的专论甚少,其相关症状的描述常混杂见于健忘、善忘、多忘等论述。如《灵枢·天论》"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古代呆病的专论首见于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则千奇万怪,无所不至。"清代陈士铎、王清任等人也对呆病  相似文献   

6.
探究赖新生教授用通元针法结合中药治疗梅核气的临证经验.赖教授指出本病病因病机为情志失宜,气血失和,肝气易郁,气痰胶结.病理因素以气、痰为主,久则生瘀、化火,甚至导致阴阳虚损.治疗上予通督调神,安养脏腑;引气归元,通调气血,并重视疏导情志,心身同调.附验案一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路志正“持中央”而“调升降”以治燥痹学术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志正教授是著名的中医药学大家,临床经验丰富,在治疗慢性病和疑难病方面疗效卓著。脾胃为水谷之海、气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功能正常在气、血、津、液的生成与运行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讨论调理脾胃在临床上的指导作用,以总结路志正教授"持中央"而"调升降"的学术思想,及其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路老临证时无论内伤、外感,均终始顾养后天之本。路老总结自己70年的行医历程,提出了"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此学术思想来自于临床,同时以此为理论指导临证,治疗临床常见疾病甚至是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是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总结多年临证经验得出的重要学术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许多临床病证得到有效治疗。在临床过程中,我们运用路老这一学术思想指导实践,治疗痹病及其他疑难杂症取得很好的疗效。也正是经过了临床实践后,我们对这一学术思想的理解和体会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赖氏"通元针法"结合中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12月期间本院接收的不孕症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中药治疗,共接受为期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之上联合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对两组患者的妊娠率、出生率、临床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妊娠率和出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卵泡最大直径、子宫内膜厚度、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相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较治疗前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赖氏"通元针法"结合中药治疗不孕症的疗效显著,其对妊娠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路志正教授是著名的中医药学大家,临床经验丰富,在治疗慢性病和疑难病方面疗效卓著。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顾护脾胃的正常功能,在风湿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情绪亦在风湿病病情的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介绍路志正教授"持中央,怡情志"的学术思想,并就脾胃与情志的关系加以论述,以说明其在治疗风湿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李月梅基于月经周期疗法,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降调期、控制性超促排卵期、取卵至移植期及移植后期与"通元针法"相结合,通过通督调神(督脉及背俞穴为主)、引气归元(任脉、腹部募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以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及内膜增生,改善子宫内环境,提高IVF-ET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3.
“通元针法”改善反复种植失败妊娠结局5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反复种植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的诊断尚未统一,目前较为通用的诊断是经历3次以上优质胚胎移植或累积移植胚胎数量≥10枚未获临床妊娠[1],其在辅助生殖治疗中的发生率可达5%~10%[2]。西医以对因治疗为主,常用的治疗手段有宫腔镜、抗凝治疗、免疫治疗、调整降调方案等,  相似文献   

14.
路志正教授为中医药大家、首届国医大师,从医七十余载,在继承古人基础上,将脾胃、温病学说于临床中的应用做了更系统的阐述及发展,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将路老"持中央、运四旁"的调理脾胃思想用以临床指导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取穴,效果显著,此法改变了只对局部腧穴、阿是穴的运用,不但提高了临床疗效,也为临床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调任通督针刺法”联合通元针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疗效及对FSH、LH、E2和T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85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43例)与治疗组(42例)。对照组给予通元针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调任通督针刺法”,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子宫内膜厚度、卵泡发育和排卵情况、临床妊娠率和生化妊娠率、胰岛素抵抗指数及FSH、LH、E2和T水平。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治疗组患者成熟卵泡排卵、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情况及卵泡发育改善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妊娠率和生化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SH、LH、E2和T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大(P<0.05)。结论:采用“调任通督针刺法”联合通元针法治疗PCOS不孕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降低FSH、LH、E2和T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路志正"持中央"而"调升降"以治燥痹学术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志正教授是著名的中医药学大家,临床经验丰富,在治疗慢性病和疑难病方面疗效卓著.脾胃为水谷之海、气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功能正常在气、血、津、液的生成与运行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讨论调理脾胃在临床上的指导作用,以总结路志正教授"持中央"而"调升降"的学术思想,及其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路志正教授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针刺治疗颈椎病眩晕时遵路老"持中央、调升降"学说思想,以脾胃为中心,通调周身气血津液,或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或祛风化痰,或补土平肝熄风,或活血化瘀,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总结陈守强教授运用“融合针法”治疗经筋痹痛的临床经验,并对典型案例进行介绍。陈守强教授熟练运用多种中医传统特色针法,形成了根据不同部位的经筋痹痛与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相结合的“融合针法”诊疗体系。多种诊疗技术联合使用,增强了治疗效果,并对不同部位使用的针具进行了总结,临床使用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通督调神针法与普通针刺在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通督调神针法对于治疗广泛性焦虑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采用通督调神法和普通针刺法各治疗4周。疗效观察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疗效用HAMA减分率判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AMA量表和SAS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83.33%,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对于改善广泛性焦虑障碍疗效略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笔者尝试探讨从“通”立法理论的源流及其可行性,为临床中医辨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1从“通”立法的理论源流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经络的通调、气血运行的调畅,是人体健康的根本。因此,《素问·调经论篇》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即五脏是人体之本,经脉之所络属,都通过经脉发挥作用,通过经脉以运行气血;人若出现血气不和,就会由此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要保持经脉通畅,不失其常。从“通”立法,即指临证要从“通调”立意,辨证施治,正如清代高世栻《医学真传·心腹痛》指出:“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故切不可狭义理解“通调”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