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青蒿琥酯片对艾滋病患者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纳入40名健康受试者和ART后免疫重建不良HIV/AIDS患者62例,包括ART组20例和ART联合青蒿琥酯片组(简称青蒿琥酯片组)42例,共治疗24周,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观察上述两种干预方法对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基线时,ART组和青蒿琥酯片组患者血浆CD4细胞计数未见明显差异,经2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CD4细胞计数均升高,且青蒿琥酯片组患者[(237.99±71.61)个/μL]明显高于ART组[(198.34±53.42)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4,P=0.01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ART组和青蒿琥酯片组患者基线粪便肠道微生物组成基线相似,而该两组患者与健康受试者之间微生物的组成差异较大。经24周治疗后,患者粪便微生物菌落结构及组成分析发现,不同治疗组患者粪便菌群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其中青蒿琥酯片组治疗后,与健康受试者较为接近,而ART后与健康受试者差异显著。结论 HIV/AIDS患者肠道微生物群发生明显改变,青蒿琥酯片干预肠道失调和抑制免疫激活可能是改善HIV-1感染个体免疫重建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序贯抗结核治疗(antituberculosis therapy,ATT)中ART启动时间对结核病(tuberculosis,TB)/HIV患者CD4+T、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的影响.方法 收集云南省传染病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入院的TB/HIV患者病历资料.根据ART启动时间分为A组(ART基础上启动ATT)、B组(ATT 8周内启动ART)、C组(ATT 8周后启动ART).分析比较48周随访期内3组的免疫学指标差异.结果 共收集TB/HIV患者193例,分为A组90例、B组77例和C组26例.基线时B组的CD4+T细胞计数低于A组和C组(P均<0.05).3组患者在48周随访期内CD4+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均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P均<0.05).A组和B组的CD4+T细胞计数在序贯治疗后开始上升(P均<0.05),而C组则延迟至24周开始上升(P<0.05).24周、48周时3组的CD4+T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的CD4+T细胞计数增幅高于A组和C组(P均<0.05).48周时,3组中仅少数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恢复至≥500 cells/μl,以B组恢复最为明显(12.99%).24周和48周时,CD4+T细胞计数≥500 cells/μl患者所占比例在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尚未开始ART的TB/HIV患者应尽早接受ART,以恢复免疫功能,ATT 8周内启动ART,免疫重建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序贯抗结核治疗(antituberculosis therapy,ATT)中ART启动时间对结核病(tuberculosis,TB)/HIV患者CD4+T、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的影响.方法 收集云南省传染病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入院的TB/HIV患者病历资料.根据ART启动时间分为A组(ART基础上启动ATT)、B组(ATT 8周内启动ART)、C组(ATT 8周后启动ART).分析比较48周随访期内3组的免疫学指标差异.结果 共收集TB/HIV患者193例,分为A组90例、B组77例和C组26例.基线时B组的CD4+T细胞计数低于A组和C组(P均<0.05).3组患者在48周随访期内CD4+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均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P均<0.05).A组和B组的CD4+T细胞计数在序贯治疗后开始上升(P均<0.05),而C组则延迟至24周开始上升(P<0.05).24周、48周时3组的CD4+T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的CD4+T细胞计数增幅高于A组和C组(P均<0.05).48周时,3组中仅少数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恢复至≥500 cells/μl,以B组恢复最为明显(12.99%).24周和48周时,CD4+T细胞计数≥500 cells/μl患者所占比例在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尚未开始ART的TB/HIV患者应尽早接受ART,以恢复免疫功能,ATT 8周内启动ART,免疫重建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5~+T淋巴细胞亚群的特点及其与肝病病情的关系。方法对52例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和48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以及50名健康人群的外周血进行CD3~+/CD4~+/CD8~+,CD4~+CD45RA~+、CD4~+CD45RO~+、CD8~+CD45RA~+、CD8~+CD45RO~+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CD3~+,CD4~+,CD4~+CD45RA~+,CD4~+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在三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CD8~+,CD8~+CD45RA~+,CD8~+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程中慢性化的发生CD8~+CD45RO~+T细胞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病情进展呈正相关;CD3~+,CD4~+,CD4~+CD45RA~+、CD4~+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不能有效地反映肝病的进展,CD8~+,CD8~+CD45RA~+、CD8~+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联合检测能够更好地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和临床预后,从而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抗病毒治疗(ART)早期阶段,艾滋病(AIDS)病人CD4+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免疫重建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分析21例接受ART规律治疗的艾滋病病人,收集病人服药前及服药第2、4、8、12周时的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染色技术检测CD4+T细胞的水平,分析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免疫活化间的相关性。结果 ART后,CD4中心记忆细胞(CD4CM)和CD4幼稚细胞两种形式的CD4+T细胞增加,且在前4周治疗增长迅速。治疗4周时CD4CM的变化与治疗12周时CD4+T细胞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而与CD8+CD3+8T细胞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ART能有效地重建AIDS病人的T淋巴细胞免疫,并且CD4CM可能是免疫重建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联合热疗对肺腺癌细胞A549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将A549分为四组:A组给予不同浓度的青蒿琥酯;B组给予热疗(43℃加热1 h);C组给予青蒿琥酯联合热疗;D组为正常培养A549(对照组)。分别在处理24、48 h时用MTT法检测四组A549的生长抑制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青蒿琥酯对A549生长抑制作用与剂量—效应—时间呈正相关系,在100~800μmol/L的范围内呈线性关系。青蒿琥酯及青蒿琥酯联合热疗作用24 h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396μmol/L和172μmol/L。与D组相比,A、C组G_0/G_1期细胞数增多,S期和G_2/M期细胞数减少(P<0.01)。A、C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6.77%和28.90%,均高于D组的2.08%(P<0.01)。结论青蒿琥酯、青蒿琥酯联合热疗可抑制A549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对MRL/lpr狼疮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MRL/lpr鼠随机分为青蒿琥酯治疗组、环磷酰胺(CTX)治疗组和对照组.16周龄时青蒿琥酯组给予青蒿琥酯125 mg ·kg-1·d-1治疗16周,CTX组给予CTX 100 mg/kg ×2 d腹腔注射.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尿蛋白定量(24 h),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滴度,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检测补体C3沉积,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鼠脾脏B细胞刺激因子(BAFF)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24、28、32周尿蛋白定量(24 h)青蒿琥酯组[(4.9±1.2),(5.2±1.0),(6.4±1.2)mg]显著低于对照组[(9.0±1.3),(9.3±0.6),(10.0±1.6)mg](均P<0.01),28、32周尿蛋白定量(24h)青蒿琥酯组显著低于CTX组[(5.2±1.0)US(7.7±1.0),(6.4±1.2)vs(9.6±1.9)mg](P均<<0.05).②32周龄时青蒿琥酯组体质量[(36.3±5.5)g]高于对照组[(32.8±30)g](P<O.05),血清肌酐青蒿琥酯组[(15.9±2.4)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20.8±5.1)μmol/L](P<0.05).③青蒿琥酯组和CTX组肾脏病理损伤较对照组减轻,肾脏内补体c3沉积较对照组减少.④青蒿琥酯组脾脏BAFF mRNA表达(0.81±0.05)和CTX组脾脏BAFF mRNA表达(0.74±0.13)均低于对照组(0.98±0.07)(P<O.05).结论 青蒿琥酯治疗MRL/lpr狼疮鼠有效,可以改善肾脏病理损伤,降低尿蛋白,延长狼疮鼠生存期.抑制BAFF的产生可能是青蒿琥酯治疗MRL/lpr有效的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青蒿琥酯与萘酚喹不同联用方案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青蒿琥酯、萘酚喹不同联用方案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的效果。方法 分别用青蒿琥酯200mg、萘酚喹400mg2d分服(A组)和青蒿琥酯300mg、萘酚喹600mg3d分服(B组)治疗恶性疟现症患者。结果 A组、B组各治疗48例和57例,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24.8±5.3)h和(27.4±6.7)h,平均原虫无性体转阴时间分别为(31.4±9.9)h和(33.6±10.9)h,观察28d的治愈率分别为93.7%和94.4%,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别(x~2=0.0177,P>0.001)。结论 青蒿琥酯与磷酸萘酚喹联用是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的有效组方。从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角度等综合考虑,采用青蒿琥酯300mg、萘酚喹600mg3d分服方案治疗恶性疟患者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对老年帕金森病病人免疫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帕金森病病人100例,依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多奈哌齐治疗,研究组采用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联合多奈哌齐治疗,比较2组病人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病人统一帕金森评分量表(UPDRS)总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项目评分、免疫功能指标、神经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病人UPDRS总评分,CD4~+CD45RA~+百分比,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显著降低,SF-36量表各项目评分,CD4~+CD45RO~+、CD4~+CD25~+high FOXP3~+百分比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UPDRS总评分,CD4~+CD45RA~+百分比,S-100β和NSE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F-36量表各项目评分,CD4~+CD45RO~+、CD4~+CD25~+high FOXP3~+百分比及BND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可显著改善老年帕金森病病人的免疫功能及神经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是否能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方法 用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A组)和单用青蒿琥酯(B组)间断刺激体外连续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在接触药物前后不同时间用Rei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同时观察每次接触药物后恶性疟原虫恢复正常生长时间。结果 A组用药前及用药后65d青蒿琥酯/萘酚喹的ID50分别为2.42/37.81、1.70/26.73nmol/L。B组用药前及用药后68、129d青蒿琥酯的ID50分别为9.60、30.61nmol/L和85.10nmol/L。A组接触药物后恶性疟原虫第1、2次恢复正常生长时间分别为24、37d,第3次接触药物后连续观察90d,疟原虫未能恢复正常生长。B组疟原虫平均恢复正常生长时间为16.7d。结论 可用体外间断药物刺激培育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能有效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硫酸羟氯喹(HCQ)对MRL/lpr狼疮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MRL/lpr鼠随机分为HCQ治疗组、青蒿琥酯(ART)治疗组和对照组.18周龄时HCQ组给予HCQ 150 mg·kg-1·d-1,ART组给予ART 50 mg·kg-1·d-1治疗14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尿蛋白定量(24 h),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水平,观察肾脏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和淋巴结中CD4+Foxp3+T细胞百分率.结果 ①尿蛋白定量(24 h)28周时HCQ组[(2.5±2.0)mg]和ART组[(2.4±2.0)mg]低于对照组[(4.8±3.2)mg](P<0.05),30周时HCQ组[(2.8±1.1)mgj和ART组[(2.4±1.9)mg]显著低于对照组[(6.4±1.9)mg](P<0.01).②32周龄时HCQ组体质量[(41.4±1.6)g]显著高于对照组[(37.1±1.0)g](P<0.01),血清肌酐[(7.8±4.0)μmol/L]低于对照组[(12.5±2.3)μmol/L](P<0.05),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3047±1025)U/ml]显著低于对照组[(6093±2935)U/ml](P<0.05).③HCQ组和ART组肾脏病理损伤较对照组减轻.④HCQ组[(2.3±0.7)%]和ART组[(2.2±0.5)%]脾脏中CD4+ Foxp3+T细胞百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5±0.5)%](P<0.05),HCQ组[(0.68±0.33)%]和ART组[(0.97±0.28)%]淋巴结中CD4+Foxp3+T细胞百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5±0.72)%](P<0.01 o结论 HCQ治疗MRL/lpr狼疮有效,可以改善肾脏病理损伤,降低尿蛋白.HCQ和ART均能上调脾脏中的CD4+Foxp3+T细胞百分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云南省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患者CD4~+ 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云南省接受国家中医药治疗,并在入组前已接受HAART满2年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CD4细胞数据。结果共有781例病人纳入研究,其中免疫重建不全组135例,对照组646例,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两组病人CD4细胞计数上升或稳定。治疗后12个月时,免疫重建不全组有效占74.0%,稳定占22.0%,对照组有效占33.9%、稳定占57.4%;治疗24个月时,免疫重建不全组有效占78.0%、稳定占18.1%,对照组有效占39.1%、稳定占51.6%。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一定程度提高或稳定HIV/AIDS病人CD4细胞计数水平,且对免疫重建不全病人作用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总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T细胞、CD8~+T细胞、CD45RA~+T细胞、CD45RO~+T细胞的百分率以评价患者的免疫状态。方法试验组选择女性原发性乳腺肿瘤患者40例,其中Ⅰ期乳腺癌23例,Ⅱ+Ⅲ期乳腺癌17例;以女性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采用三色荧光免疫标记技术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统计分析各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CD3~+T细胞、CD4~+T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Ⅱ+Ⅲ期患者明显低于Ⅰ期患者(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CD45RA~+T细胞明显减少,而CD45RO~+T细胞明显增多(P0.05);与Ⅰ期乳腺癌患者比较,Ⅱ+Ⅲ期乳腺癌患者CD45RA~+T细胞明显减少,而CD45RO~+T细胞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细胞亚群检测是评价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与肿瘤恶变的发生、发展及临床分期有一定相关性,随着病情的进展,机体免疫功能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甲硝唑伍用的体内、外抗疟作用。 方法 采用青蒿琥酯与诺氟沙星 (A组 )或甲硝唑 (B组 )联用 3d疗法治疗无并发症的恶性疟。体外测定采用 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 3种药物单一用药及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或甲硝唑联用的敏感性。 结果 体内观察法共收治 70例病人 ,其中 A组 5 5例 ,B组 15例。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 (2 6 .5± 16 .5 ) h(8h~ 93h)、(19.2± 11.0 ) h(4h~ 4 1h) ;平均原虫无性体转阴时间分别为 (37.4± 15 .3) h(13h~ 93h)和 (42 .8± 14 .7) h(2 5 h~ 72 h) ;2 8d复燃率分别为 4 7.4 %和 75 .0 %。体外微量法测得青蒿琥酯与诺氟沙星伍用的 ID50 分别为单用组的 5 .9%和 0 .3% ;青蒿琥酯与甲硝唑伍用的 ID50 分别为单用组的38.8%和 5 .6 %。 结论 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甲硝唑伍用在体外对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有明显增效作用 ,但在临床治疗中未能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HIV/AIDS)患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后发生免疫重建不良的关系。方法纳入2007年5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和马山县人民医院艾滋病门诊的接受ART≥1年的HIV/AIDS患者, 并分为免疫重建不良组和免疫重建良好组。使用序列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测定KIR基因型, 计算16个KIR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PF), 统计学比较采用χ2检验,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KIR基因与免疫重建不良的关系。结果共纳入HIV/AIDS患者102例, 其中免疫重建不良患者44例, 免疫重建良好患者58例。免疫重建不良组中KIR2DL5的PF为59.09%(26/44), 高于免疫重建良好组的36.21%(21/5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 P=0.022)。对混杂因素年龄和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校正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KIR2DL5与免疫重建不良具有相关性, KIR2DL5表达阳性可能是HIV/AIDS患者接受ART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24个月以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免疫重建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方法在2003年7月至2012年3月,于北京地坛医院接受HAART的HIV/AIDS病人治疗24个月后病毒载量40拷贝/mL的1900例中,根据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水平,将CD4细胞250个/μL的100例病人作为免疫重建不良组,将剩余的CD4细胞250个/μL的病人按年龄进行分层随机抽样,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109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病人基本资料、基线及治疗3、6、12、24个月的临床数据,用单变量(t检验等)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建立ROC曲线,评价其影响程度。结果影响免疫重建的HIV感染相关因素包括HAART时间及基线CD4细胞水平,根据以上因素建立ROC曲线,显示评价免疫重建的最佳治疗时间界值为4.5年,敏感性34.9%,特异性81.0%;影响免疫重建效果的基线CD4细胞计数界值是136.5个/μL,敏感度64.2%,特异性86.0%。结论免疫重建不良现象更容易发生在基线CD4细胞计数136.5个/μL的病人,HAART后CD4细胞计数的重建周期约4.5年左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DNA损伤修复抑制剂Veliparib联合青蒿琥酯体外对细粒棘球蚴活性的影响,分析Veliparib联合青蒿琥酯抗囊型包虫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细粒棘球蚴分为空白组,DMSO组,Veliparib(10μmol/L)组,硝唑尼特(nitazoxanide,NTZ)组,H2O2组,青蒿琥酯低(65μmol/L)、中(130μmol/L)、高(325μmol/L)剂量组,H2O2+Veliparib组,青蒿琥酯低剂量+Veliparib组,青蒿琥酯中剂量+Veliparib组、青蒿琥酯高剂量+Veliparib组,共12组。采用1%伊红染色法检测药物干预2、3、4d细粒棘球蚴的活性,计算虫体死亡率。给药组干预细粒棘球蚴4d后,观察虫体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变化;通过彗星试验评价DNA损伤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虫体内DNA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xo-dG)的变化。结果与DMSO组和青蒿琥酯各剂量组相比,青蒿琥酯低、中、高剂量联合Veliparib组细粒棘球蚴死亡率均显著升高(P0.01);组织病理学观察青蒿琥酯各剂量联合Veliparib组细粒棘球蚴虫体损坏情况较青蒿琥酯各剂量组严重且明显固缩,着色加深,并有空泡形成;超微结构观察青蒿琥酯各剂量联合Veliparib组的细粒棘球蚴合胞体带混沌,细胞结构破坏,异染色质边际化,出现脂滴、空泡样结构,微绒毛明显破坏或减少;彗星试验显示青蒿琥酯各剂量联合Veliparib组细粒棘球蚴彗星拖尾较低、中、高青蒿琥酯组明显加长,Olive尾矩(OTM)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58,2.482和4.224,P0.05)。免疫荧光显示青蒿琥酯高剂量+Veliparib组8-oxo-dG的阳性核数较青蒿琥酯高剂量组增多。结论 DNA损伤修复抑制剂Veliparib增强青蒿琥酯抗囊型包虫病作用,其作用机制是使虫体的DNA损伤更严重,从而导致棘球蚴死亡,为开发新的抗包虫病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评估青蒿琥酯(ART)和双氢青蒿素(DHA)对华支睾吸虫所致小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BALB/c小鼠35只,每只小鼠灌胃感染3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饲养30 d,建立小鼠华支睾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7组,即青蒿琥酯组(ART组)、氯化钠组(NaCl组)、吡喹酮组(PZQ组)、吡喹酮+青蒿琥酯组[(PZQ+ART)组]、双氢青蒿素组(DHA组)、聚氧乙烯蓖麻油组(EL组)、吡喹酮+双氢青蒿素组[(PZQ+DHA)组],每组5只小鼠。采用腹腔注射法(ART)和经口灌胃法(DHA),用药剂量都为20 mg/kg,每天1次,连续用药30 d,合并PZQ用药组于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30 d后300 mg/kg PZQ连续灌胃治疗2次。取各组小鼠肝组织,应用苏木精-伊红(HE)和马松(Masson)染色显示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胶原增生情况,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α-SMA、TGF-β、Col I、Col III mRNA和蛋白表达,应用肝功检测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结果HE和Masson染色显示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30 d后肝脏汇管区有炎性细胞浸润,周围出现大量胶原纤维,有肝纤维化形成;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肝脏Col III表达量(1.26±0.01)高于未感染组(0.75±0.14)(t=2.01,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接受ART和DHA治疗的小鼠与各自对照组相比,各纤维化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差异。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接受ART治疗后,ART组(0.32±0.04、0.81±0.09)和(PZQ+ART)组(0.16±0.01、1.02±0.18)的Col I、Col III蛋白表达水平都低于NaCl组(1.54±0.38、2.24±0.35),而且PZQ+ART组的Col I表达水平低于ART组(t=1.98,P<0.05);接受DHA治疗的小鼠α-SMA、Col I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肝功能检测结果显示,ART组(197.75±8.84)U/L和(PZQ+ART)组(234.66±42.54)U/L血清AST水平与NaCl组(150±20.29)U/L比较明显升高;(PZQ+DHA)组(29±12.98)U/L血清ALT水平较EL组(107.25±54.26)U/L和PZQ组(58±8.71)U/L降低,(PZQ+DHA)组(143±27.43)U/L血清AST水平较EL组(207±42.48)U/L降低(t=0.75,P<0.05)。结论青蒿琥酯(ART)在20 mg/kg剂量下对华支睾吸虫所致小鼠肝纤维化有治疗作用,合并杀虫抗纤维化效果更好,但对肝功有一定影响。双氢青蒿素(DHA)在20 mg/kg剂量下没有明显改善小鼠肝纤维化,但合并吡喹酮(PZQ)可以起到一定程度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艾可清颗粒联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中,免疫重建不良者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在HAART基础上给予中药艾可清颗粒,对照组只进行HAART,评价5个时点(治疗前和治疗3、6、9、12个月)2组CD4细胞计数变化和免疫重建有效率。结果治疗9个月和12个月时,治疗组CD4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t=-2.664,P=0.011;t=-2.468,P=0.016),2个时点治疗组免疫重建有效率分别为58.06%(18/31)和48.39%(15/31),均高于对照组的31.25%(10/32)和21.88%(7/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49,P=0.019;Z=-2.045,P=0.041)。结论艾可清颗粒联合HAART可一定程度提高免疫重建不良HIV/AIDS病人的CD4细胞计数,并且提高免疫重建有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重庆市荣昌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ART)后免疫重建效果,探讨病毒抑制失败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的荣昌区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基本信息和随访数据,对资料进行清理分析。结果 218例HIV/AIDS病人经ART治疗一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从(238.47±141.89)个/mm~3上升至(386.57±215.04)个/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96,P0.001)。病毒抑制失败17例,占7.8%,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奈韦拉平+其他组[比值比(OR)=4.183,95%可信区间(CI):1.378~12.693]比依非韦仑+其他组更容易出现病毒抑制失败;漏服药物(OR=3.196,95%CI:1.060~9.635)比没有漏服药物更容易出现病毒抑制失败。结论 218例HIV/AIDS病例经ART一年后免疫重建效果显著,药物不良反应和治疗依从性是病毒抑制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加强医疗机构药物不良反应评估和并发症处置工作的能力,优化治疗方案,强化病人治疗依从性指导来提高ART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