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拉哈塘油田为缝洞型酸盐岩油藏,缝洞之间连通关系复杂,不同缝洞单元原油饱和压力和流体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利用哈拉哈塘油田已取PVT资料的原始溶解气油比、饱和压力等数据,拟合出不同区块饱和压力计算的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表明其准确度要高于国内外已有公式。利用求得的饱和压力和油藏目前压力资料,判断油藏是否进入溶解气驱阶段并制定提前注水保压措施,为开发决策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已有注水开发指标的局限性和缝洞型油藏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以塔里木盆地塔北区块奥陶系油气藏为 例, 开展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提出了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评价新指标———有效周期增油指数和有效周期增油率, 并给出 了其计算公式。与传统量化指标比较, 新指标能较好地评价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效果; 不同类型缝洞型储集体注水开发 的适应性: 洞穴型和裂缝—孔洞型注水开发效果最好, 孔洞型次之, 裂缝型最差且不适合采用注水开发。并指出了可采 地质储量是单井和多井注水替油选井的优先要素。  相似文献   

3.
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洞穴、溶蚀孔洞、裂缝为主,后期生产大都表现为天然能量不足的特征,通常采用注水替油作业来有效地补充能量、提高油气采收率。对于单井不同的缝洞体,注水替油效果差异很大,结合缝洞模型的理论研究和矿场试验将该油田单井所钻遇缝洞体分为孤立洞穴+强底水型、孤立洞穴+弱底水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孔洞+底部洞穴型4种类型。对4种缝洞体类型的注水替油效果进行分析表明:孤立洞穴+弱底水型、裂缝—孔洞+底部洞穴型缝洞体注水替油效果较好,适宜实施注水替油开采;对于裂缝—孔洞型、孤立洞穴+强底水型缝洞体,注水替油效果较差,不适宜采用注水替油的方式开采。  相似文献   

4.
针对哈拉哈塘油田缝洞型油藏连通单元井组实施注水驱替开发效果差异较大这一问题, 开展了缝洞单元连通方式及注水开发对策研究。对于3种不同的缝洞单元连通方式: 暗河岩溶管道、大尺度缝、弥散缝伴有大尺度缝, 开展机理性和矿场试验研究, 提出了合理的注水开发对策。暗河体系连通井组低注高采、洞注暗河驱洞采的注采关系; 大尺度缝沟通缝洞单元, 建议以单独机采为主;弥散缝伴有大尺度缝沟通缝洞单元, 因不同单元之间的匹配具有差异性,应控制合理的注采比。后续动态调整, 提高了注水开发采收率, 极大改善了区块连通单元注水驱替效果。该研究对相同或类似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连通单元注水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轮古油田奥陶系油藏非均质性强, 储集体类型及油水关系复杂, 开发难度大。前期主要依靠弹性驱动和注 水补充能量提高油藏采收率, 但注水难以动用溢出口以上顶部阁楼油。针对井周高部位大量剩余油无法采出的难题, 论 述注气开发机理和适用性, 并在注N2 吞吐现场试验基础上,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原油黏度、水体能量等因素对 单井注气吞吐开发效果的影响, 优化轮次注气量、注气速度、焖井时间等注气参数, 进一步优化轮古油田碳酸盐岩缝洞 型油藏的单井注气开发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6.
塔中奥陶系油气藏为礁滩型和层间岩溶储集体控制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准层状凝析气藏,整体富气局部含油,储层非均质性强,相态特征复杂,气油比变化大。通过对塔中I号气田气油比变化特征,划分出基本稳定型、上升型、波动型和先升后降型4种气油比变化类型。分析了不同变化特征的主控因素,储集空间类型、驱动方式、相态变化及钻井轨迹是影响气油比变化的重要原因。根据这些影响因素,结合生产需要,提出了根据气油比变化在该气田的应用方法,如出水预警机制、钻井轨迹优化、提高采收率对策等。  相似文献   

7.
塔中Ⅰ号气田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开发中存在复杂相态特征,为此将这种特殊的凝析气藏分为Ⅰ、Ⅱ、Ⅲ类,分别对应带底油凝析气藏、无底油中高含凝析油凝析气藏、无底油低含凝析油凝析气藏。其中,Ⅰ类为饱和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相图由凝析气逐渐过渡到原油;Ⅱ类为未饱和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随着反凝析的发生相图逐渐收缩,井流物反凝析油饱和度降低,但整个试采期间均呈凝析气藏特征;Ⅲ类为低饱和凝析气藏,在开发过程中会发生轻微反凝析,后期相图逐渐过渡到干气。基于相态分类研究提出了适合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的开发对策:Ⅰ类控制合理生产压差,衰竭式开发后优先考虑注水开发;Ⅱ类优先考虑进行注水保压提高凝析油采收率,分为单井注水保压和单元注水保压;而Ⅲ类则可直接采用衰竭式开发。  相似文献   

8.
流动单元的划分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流动单元划分的方法主要以静态的地震资料为主,结合动态的压力和流体进行定性的验证和调整,但是静态划分的精度较低,而目前动态调整和验证的方法均为定性分析。结合地质资料,建立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数值试井模型,提出了流动单元“背景区域”的概念,利用数值试井和背景区域,提出了一种确定流动单元边界的定量方法。以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一口井为实例进行了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利用现有井控计算的储量呈现出含油(气)面积大、地质储量大、可采储量低、动用程度低的特点。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的缝洞量化雕刻技术更准确地刻画了非均质油(气)藏储层的特点。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某区块为例,提出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缝洞雕刻及储量计算方法——缝洞雕刻容积法。该方法在地质建模的地震缝洞体储层雕刻基础上,按照探明储量以缝洞系统、控制储量以缝洞带、预测储量以区块为计算单元开展三级储量研究。该方法创新性地将储层量化雕刻技术应用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储量计算中,实现了分储层类型的储量计算,该方法在科学、合理开展储量评估的同时可有效指导井位部署,实现有效动用。  相似文献   

10.
哈拉哈塘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南低凸起西斜坡哈拉哈塘鼻状构造带上,为典型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哈拉哈塘油田油井主要采用裸眼完井方式,生产过程中由于井壁失稳,部分井裸眼段发生不同程度井壁垮塌,造成油井减产或者停产,对油井正常生产产生严重影响。通过对垮塌井返出岩样及井径测井的综合分析,确定了井壁垮塌层位主要为良里塔格组及一间房组。从井壁垮塌机理角度,对地应力场及垮塌井的垮塌层位、完井方式、储层类型、生产特征等进行了分析,井壁垮塌的原因主要由油井外因和内因综合作用引起,其中内因包括储层性质、储集规模和区域地应力,外因包括完井方式和储层改造措施。认为井眼轨迹与天然裂缝的匹配关系对井壁稳定有一定的影响(内因),而地应力失衡、岩石强度低、地层压力释放以及酸压、射孔是哈拉哈塘油田井壁垮塌的外因也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碳酸盐岩储层超深长井段水平井分段酸压改造需要综合考虑选层、分段级数的合理性、分段工具有效性和后期作业的可操作性等多种因素。本文以HA6H井为例,在油藏中深6590m,水平段长498m井况进行了“套管封隔器+可钻式压裂滑套”分段酸压改造。酸压分段设计考虑裂缝间压力干扰的影响,依据井筒与优势储层之间的距离来设计缝高,再结合间距比和流动阻力的关系来优化段数和裂缝间距,同时在较长井段内考虑采用化学暂堵转向技术,尽可能实现长井段均匀酸压。经优化设计该井分10段超大规模酸压改造,酸压后采用4mm油嘴掺稀求产,油压22.65MPa,日产油77.9m3,日产气11792m3,分段酸压效果显著。酸压施工中的压力响应特征表明:“套管封隔器+可钻式滑套”分段针对性强、可靠性较高,以井筒与优势储层之间的距离作为水平井分段设计依据的出发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大宛齐油田新近系库车组油藏含油砂体厚度薄,砂体规模小,该井区油井生产均采用衰竭式、多层合采方式,层间矛盾突出,影响了开发效果。结合该区油藏地质及生产特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通过数模技术研究单因素影响程度,认为大宛齐油田多层油藏合采时影响单层采收率的控制因素主要为水体能量,其次为砂体延伸长度和砂体厚度;而单层产量贡献的控制因素主要为砂体延伸长度,其次是砂体厚度和水体能量。据此提出砂体分类、精细注水、分级补充能量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3.
牙哈凝析气田地层压力普遍下降,部分采气井开始出水,井口压力也呈下降趋势,有些井井口压力低于集输管线压力,难以利用油井自身能量将油气带入集输管线。应用单井气液混输增压技术,成功使得因压力低关井的YH23-1-14井恢复生产,日增油10~13.0t,气产量为(4.0~5.0)×104m3/d。YH23-1-14井的复产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连通性差,井间是否连通是加密井部署和增产措施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常用的井间连通性判断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生产数据试井和数值试井分析两种技术:生产数据试井技术可初步判断单井的泄油范围,通过相邻井之间泄油范围是否重叠判断井间连通关系;用数值试井分析技术进行压力历史拟合验证,进一步明确各井间的连通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对TZ62-2和TZ62-11H井组间“一注一采”措施建议,增油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塔中Ⅰ号气田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在衰竭式开发下采收率低,需要采取注水注气方式来提高采收率。首先,运用离散裂缝方法针对不同储层类型的理想模型建立了相应概念的地质模型;其次,根据不同储层类型及不同油气藏特征而采取注水或注气开采方式下的采收率进行了数值模拟;最后进行综合对比,得出适用于不同凝析油含量和不同储层类型情况下的合理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6.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目前的模型建立主要以渗流、管流或渗—管流结合等理论为基础,但是当储层内具有大尺度溶洞时,渗流理论不能准确表征宏观缝洞储集体;当储层内具有大开度裂缝时,其内部流体流动特征与平板流特征更为接近。因此,需要建立以裂缝平板流与宏观非均质性理论为基础的储层模型。根据气体物质守恒方程与流体力学方程,推导了更接近于真实大型裂缝中气体流动特征的平板流动模型,建立了串珠状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方法求解出该模型定产量生产时井底压力与各溶洞压力数据。绘制出溶洞压力导数半对数曲线和井底压力双对数曲线,发现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可以分为4段:井筒储集反应段、裂缝反应阶段、溶洞反应阶段和边界反应阶段。随后,分别研究了各类缝洞参数对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形态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缝洞参数会影响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上相应阶段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7.
轮南油田属于超深碎屑岩油藏,目前主要采用稀井网,以天然能量和水驱开发为主,尚未形成三次采油,其地质油藏特征(埋藏深、地层温度高、地层压力高、地层水矿化度高、原油黏度低)决定了注天然气是其三次采油的现实方向。通过细管实验、长岩心驱油实验和在现有组分模型基础上提取局部地质模型,数值模拟计算连续注天然气波及系数为48.75%,提高采收率10.72%,明确了轮南油田在目前水驱剩余潜力较小的情况下,注天然气开发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8.
M 油田TⅠ油组为典型的层状边水中低渗透砂岩油藏, 纵向发育的2 个含油小层TⅠ2、TⅠ3 因层间矛盾 突出导致注入水利用率低、无效循环严重。在搞清井间剩余油分布和注水优势通道的基础上, 优选耐温抗盐性能突出的 纳米微球、体膨型颗粒、改性聚合物冻胶及改性聚合物凝胶等4 种调驱剂, 根据油水井井况选择不同的体系组合, 在剩 余油富集、注水优势通道发育、连通性较好的4 个井组下部TⅠ3 高吸水层段开展深部调驱先导性矿场试验。调剖后单 井平均视吸水指数由20. 2m3 / (d·MPa) 降至8. 7m3 / (d·MPa), 单井平均注入压力由7MPa 上升至18MPa, 含水率 由89. 1%下降至85. 4%, 截至2015 年12 月试验区累计增油2. 31×104 t, 区块整体递减减缓。阐述此技术的配方、用量 及应用效果, 从而为中低渗透砂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利用单井动态响应判断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体的连通性, 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为例, 在研 究区储层分布特点和油水空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 充分分析生产井的开发特征, 建立了单井上可以判识的5 种多缝洞体 样式: 隔油底水连通式、隔油边水连通式、隔水底水连通式、隔水边水连通式和复合裂缝连通式, 并相应地指出了其形 成原因和生产特征。提出了多缝洞体单井判识的3 种动态分析方法: 试采数据分析法、水驱特征曲线分析法和弹性产率 分析法, 并指出了5 种多缝洞体样式相应的差异识别方法。结合缝洞体平面范围确定原则, 利用3 种方法识别出研究区 多缝洞体3 个, 有效扩大了多缝洞体的供油面积, 多缝洞体的识别为研究区优化井网部署及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英买力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深井裸眼段井径不规则,大裂缝、大溶洞发育,漏失严重,高温,超深,给挤水泥作业带来了困难。为提高挤水泥成功率及降低成本,根据油田地质特点和生产实践,采取平推注水泥浆、桥塞暂堵打塞等工艺,取得了很好的堵水效果,进一步挖掘了油气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