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归纳分析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处方的用药特点。方法:检索2003年1月~2008年12月间各类医学期刊,获取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剂;统计方剂中不同功效类别药物的使用频次;比较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用药的差异。结果:共有85个方剂纳入研究。69个内服方剂中,补益药26味283次、活血化瘀药20味216次、解表药17味167次;16个外用方剂中,活血化瘀药18味62次、祛风湿药16味54次、解表11味42次。内服、外用方剂中的补益、活血化瘀、祛风湿以及常用药物,在使用上存在着不同。结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剂以补益、活血化瘀、解表、祛风湿类别药物为主要组成药物;内服方剂多使用补益、活血化瘀类药物,而外用方剂则多使用活血化瘀、祛风湿类药物。  相似文献   

2.
桑寄生始载《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补充,《本经》《新修本草》阐述与续断形态鉴别,《本草纲目》介绍功效,2015版《中国药典》明确性味归经及功效。祛风湿、强筋骨,常用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枝叶中富含黄酮、生物碱、萜类,多肽、蛋白、凝集素、多糖等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酸等小分子化合物,主要药物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桑寄生降压、扩张血管、利尿,可抗病毒、抗血栓、充当镇静剂,对于胆固醇性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有一定疗效,浸膏剂有明显降压作用,水煎剂在体外明显抑制脊髓灰质病毒和多种肠道病毒,抗伤寒杆菌及葡萄球菌的生长;药理研究凝集素抗肿瘤作用明显,主要成分萹蓄甘利尿作用明显。"平而有性,有性无用,以味为用",根据"性效同源",未来可针对苦、甘味,燥湿功效及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作用等研究,通过中医证候模型,观察药效及药理作用物质基础,体现味、性,丰富中医药性理论。  相似文献   

3.
洪国灿  顾凌  胡维 《国医论坛》2012,27(5):17-19
目的:通过文献统计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药治疗的用药特点。方法:检索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所有中药方剂,统计各味中药的使用频数,分析内服及外用方剂中的用药规律及差异。结果:共有104首方剂纳入研究,70个内服方剂中,补益药26味240次,活血化瘀药19味189次,祛风湿药14味62次;34个外用方剂中,祛风湿药15味117次,活血化瘀药17味113次,补益药8味30次。内服、外用方剂中的补益、祛风湿、活血化瘀类药物以及常用药物,在使用上存在着不同。结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剂以补益、祛风湿、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其内服方剂以补益、祛风湿、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而外用方剂则侧重于祛风湿、活血化瘀类药物。  相似文献   

4.
祛风湿中药镇痛抗炎的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祛风湿中药的药性理论。方法:采用药理学研究手段研究20味祛风湿中药的镇痛抗炎的药性理论。结果:4类祛风湿中药都有镇痛作用,相比较,其中舒筋活络药和祛风湿强筋骨药镇痛作用较强。祛风湿止痹痛药和辛温(热)合归脾胃经药(温经强肢肌药)镇痛作用相对较弱,然而在抗急性渗出性炎症方面,这两类药作用更强,祛风湿强筋骨药相对最弱。20味药中只有续断1味抗急性渗出性炎症作用强度等级之和为3个 ,没有达标,即其抗急性渗出性炎症的作用价值不大。5味祛风湿止痹痛药和5味祛风湿强筋骨药抗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强度全部达标,都在 以上,而在5味温经强肢肌药中却有半夏、砂仁、厚朴3味未能达标。在抗滤纸肉芽肿中,5味祛风湿强筋骨药的作用强度全部为 ,温经强肢肌药也有较强的抗肉芽肿作用。结论:镇痛抗急性渗出性炎症是这4类祛风湿中药的共同药效谱。抗佐剂性关节炎可能是祛风湿止痹痛药和祛风湿强筋骨药的共同药效之一。抗肉芽肿可能是祛风湿止痹痛药、祛风湿强筋骨药和温经强肢肌药的共同药效之一。所以辛温(热)合归脾胃经药也是可以作为温经强肢肌药融入到祛风湿类药物中,此类药的祛风湿共同药效谱包括镇痛、抗急性渗出性炎症和抗肉芽肿。舒筋活络药的祛风湿共同药效谱包括镇痛、抗急性渗出性炎症和抗佐剂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文献研究为临床服务的宗旨,找出豆科药物治疗乳病的共性和个性,为完善中药学理论提供支撑,同时为指导临床应用豆科治乳病药物提供借鉴。方法:从《中华本草》中筛选出治疗乳病的豆科药物(豆科治乳病药物)共60味,分析选取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结果:豆科治乳病药物多甘平,主归肝、脾经,无毒者占大部分,可入食者多,第一高频功效为解毒,以治疗乳痈为主;甘平归脾胃经的豆科药物多可治疗产后缺乳的虚证,即乳汁不足;有通乳作用的豆科药物多性甘辛温,且有利尿作用的药物多有通乳的效果;而性味苦寒,多归肝、肺经的豆科药物以治疗乳痈为主,说明乳痈的致病因素与患者的情志变化密切相关;性味偏于辛苦温的豆科药物则有软坚散结的功效。结论:豆科治乳病药物主要高频功效为解毒、利水利湿、健脾、散结等,以治疗乳痈、水肿、淋证、乳汁不通、乳汁不足、乳癖等为主,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探求中药外敷熏洗治疗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选取外敷熏洗治疗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中药处方,建立数据库,对药物的来源、使用频次、功效分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外敷熏洗治疗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中药处方37首,包含药物共114味,其中植物药100味,占87.7%。药物使用频次分析结果显示,没药、乳香、红花、当归是中医外敷熏洗治疗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高频药物;药物功效分类分析结果显示,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补虚药、清热药是中医外敷熏洗治疗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高频药物。结论:中医外敷熏洗法治疗膝关节软组织损伤多使用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湿、补虚、清热作用的药物,并以植物药为主。临床使用外敷熏洗法治疗膝关节软组织损伤时可着重考虑乳香、没药、当归、红花等药物。  相似文献   

7.
反相高效色谱法测定紫丁香苷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槲寄生为祛风湿药物,其味苦、平,归肝、肾经,临床上用于治疗祛风湿、降血压、安胎等,国外还用于治疗癌症。我们以反相高效色谱仪测定了其主要成分紫丁香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杜鹃花验方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花、根、茎叶均可入药。其味酸、甘,性温,具有和血、调经、祛风湿之功效。一般粉红色杜鹃花入药,黄色、白色者不可入药或食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中医外治法治疗多激酶抑制剂相关手足皮肤反应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Pubmed、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2010年1月—2021年6月中医外治法治疗多激酶抑制剂(MKIs)相关手足皮肤反应(HFSR)的文献,建立中医外治MKIs相关HFSR用药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并对药物分类、功效、性、味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高频中药使用R语言3.6.0的“arules”包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寻找关联性较强的中药组合。此外应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治疗HFSR最主要的功效集合。结果:共纳入文献20篇,涉及方剂20首,药物71味,药物使用频次共计165次。纳入统计分析的70味中药按功效可分22类,使用频次最高的是活血祛瘀药24味(14.55%),其次是祛风湿药19味(11.51%)、清热凉血药18味(10.91%)、补血药17味(10.30%)、补气药15味(9.09%)、清热解毒药15味(9.09%)、发散风寒药14味(8.48%)、清热燥湿药9味(5.45%);使用频数≥3的药物共19味,前13味...  相似文献   

10.
对2010版《中国药典》中性、味、归经、功效记载齐全的药物进行整理观察,发现部分中药功效文字组成极为相似,作用范围亦存在交叉。本文选取祛风湿、祛风除湿、胜湿作为讨论对象,对其作用范围进行展开,运用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这组功效内涵进行相似性探讨,为中药功效术语规范仅起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11.
陆庆旺  周红海  田君明  陆延  李东阳  陈龙豪 《中草药》2021,52(19):5996-6004
目的通过研究维吾尔族医药治疗骨伤科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医学》以及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选取符合标准的文献及方药,采用Office Excel 2019、SPSS Modeler 14、IBM SPSS Statistic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筛选验方(含单方)209条,其中内服方120条,外用方89条,涉及342味药物及骨伤科常见痹证关节疼痛、肌痹、腰痛(痹)3种疾病。内服药常见的高频药物有小茴香、玫瑰花、干姜、秋水仙、肉桂、荜茇、胡椒、番泻叶、芹菜子;外用药常见的高频药物有秋水仙、除虫菊根、玫瑰花、巴旦杏仁、洋甘菊、荜茇、芸香、芦荟、石菖蒲。内服药及外用药均以温性药为主,药味均为辛、甘、苦,内服药物多数归脾、胃、肝、肾经,外用药多数归肺、肝、大肠经。在聚类分析中,内服和外用药均获得4类用药聚类组合。关联规则分析中,内服药以温里药、理气药为主,常配伍清热药、祛风湿药;外用药以清热药、祛风湿药、理气药为主。结论维医药治疗骨伤科常见痹证多用辛温、甘温、苦温药物,常选用温里药、理气药、清热药、祛风湿药,以促进致病体液成熟并清除痹证的黏液质体液,体现了维医药的致病体液成熟和致病体液排泻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中医治疗湿证配伍规律。[方法]以湿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医案部分收录的医案,提取医案中用药信息,采用The R Programming Language软件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并基于Gephi 0.9.2软件实现复杂网络分析。[结果]纳入医案453个,包括中药257味,总用药频次为3321次。按功效、性味对药物进行分析,发现利水渗湿药物共使用16味,其用药频次达619次,占总用药频次的18.6%;温性药物75味,使用频次达1062次,占总用药频次的32%;苦味药物120味,使用频次为1701次,占总用药频次的31.3%。关联分析得到陈皮-茯苓、泽泻-茯苓、白术-茯苓、厚朴-茯苓等可能为治疗湿证的核心药对。基于关联分析结果通过Gephi0.9.2软件运算,以K核心算法并参考节点介数中心性得到核心药物37味。通过社区探测算法进行模块化处理结合专业知识,分析核心药物网络,总结得出以五苓散、二陈汤、平胃散、黄连解毒汤、三仁汤为代表的湿证治疗代表方药和以利水渗湿法、健脾祛湿法、燥湿运脾法、苦寒燥湿法、宣气化湿法为代表的常用治法。[结论]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总结古代医案治疗湿证的处方规律及常用治法,可供现代临床参考并为今后进一步挖掘中医临证经验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凉血清热利湿方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对照组予氯雷他定,治疗组予凉血清热利湿方。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以及瘙痒程度、中医证候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8%、71.9%,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瘙痒程度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减少(P<0.05),且治疗组瘙痒程度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凉血清热利湿方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中药治疗痛风相关专利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中药治疗痛风的用药规律和特点,为中医治疗痛风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近10年相关专利,将符合标准的484篇中医治疗痛风专利中的中药归类,并分别查出其功效、性、味、归经、证型、治则,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痛风出现频数最高为茯苓,其次是牛膝、当归,占全部用方的85.96%;从功效角度以利湿为主共达29.68%,其次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此3类药物占全部功效组成的48.60%;药物归经以归肝经的药物为最多,其次是归肺经、胃经、脾经、肾经的药物,药物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74.76%;从药味角度以甘味为最多,其次是辛味、苦味药,此3药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62.56%;从药性角度主要是性温,其次是性寒、性平的药物,此3种药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69.65%。从中医证型角度主要为:湿热蕴结证45.94%、瘀血阻滞证24.48%、肝肾亏虚证17.75%、脾虚湿盛证11.83%等四大主证。[结论]从以上规律中可以看出常用药物临床上多选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补肾、健脾化浊之法。  相似文献   

15.
黄永宾  胡培森 《河南中医》2020,40(3):411-414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病机为肾虚督亏、寒湿热痹阻、脉络瘀阻,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因以肾阳虚衰,外邪入侵和病理产物蓄积为主,内因为肾督阳虚,外因为寒、湿、热、风邪,病理产物主要包括痰浊、瘀血,外因中寒邪入侵尤为关键。故笔者临床治疗AS多从肾督辨治,从脾胃辨治,从痰浊、瘀血辨治,强调从肾督、脏腑、脾胃、血瘀等方面论治,临证中把本病分为肾虚督寒证、寒湿阻滞证、瘀血痹阻证、湿瘀互结证四型,根据不同的症状体征标本兼顾,应用固肾通督、温经散寒、祛风健脾除湿、化瘀通络等治疗方法,灵活用药。常用的药物有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及平肝熄风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痤疮净配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痤疮患者,辨证分为肺经风热、湿热蕴结、痰湿凝结3型,以痤疮净加减内服配合中药面膜倒模术。结果:肺经风热型疗效最好,湿热蕴结型次之,痰湿凝结型最差,有效率为92%。结论:痤疮净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脾胃论》风药应用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脾胃论》中具体方药,从解表升散、升阳举陷、疏肝解郁、发散郁火、调理气机、散化内外湿邪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脾胃论》中风药的应用。并提出“辛温发散”乃是风药治疗作用的根本。以期对拓展风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文献挖掘及复杂网络方法探讨中医治疗寻常性痤疮常见证型及核心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 Database,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近15年已公开发表的中医治疗寻常性痤疮核心期刊,对其进行医案提取及规范化后,运用复杂网络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78篇,医案数据195条,涉及中药184味,药性多以寒、微寒为主,药物归经归肺经最多,其次肝经、胃经、心经,药物功效多以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为主,常见中医证型及对应核心加减处方4个。结论 系统总结了寻常性痤疮近年发病的主流证型、核心处方及用药规律,为之后的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临床中药热熨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用药规律及其毒性中药应用情况,为临床应用和组建新热熨方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中药热熨治疗KOA的处方,运用Microsoft Excel2019...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小血管病(Hypertensive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HT-CSV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其与靶器官损伤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15例HT-CSVD患者,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相关证候分型标准对其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采集其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血压等一般资料,并检测血脂、血糖、凝血功能、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HCY)等相关指标。结果 215例HT-CSVD患者中医证型的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痰湿壅盛证>气血亏虚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瘀血阻络证。五组证型中,痰湿壅盛证BMI水平最高,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肌酐(Cr)、血尿酸(UA)水平较其余四组证型偏高,与气血亏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气血亏虚证HCY水平与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甘油三酯(TG)水平与阴虚阳亢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二分类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TG、BMI与阴虚阳亢证存在相关性,HCY与气血亏虚证存在相关性(P < 0.05)。结论 痰、虚、风、火与瘀是HT-CSVD的主要发病因素与病理枢机;BMI、Cr、UA、TG、HCY水平与各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将其作为HT-CSVD中医证型分型客观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