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目的观察比较青蒿琥酯片对HIV/AIDS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人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单纯ART组(简称对照组),ART+青蒿琥酯片A组(青蒿琥酯片50 mg qd,简称A组)和ART+青蒿琥酯片B组(青蒿琥酯片50 mg bid,简称B组)。于治疗基线、治疗24周及48周评定比较分析免疫重建有效率、CD4细胞计数、CD45RA~+分子表达水平、CD45RO~+分子表达水平和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24周,与对照组、A组比较,B组CD4细胞计数水平明显升高(P_(adj)0.05);治疗48周,三组间CD4细胞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48周,对照组、A组及B组三组间比较免疫功能重建有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周,与对照组和A组比较,B组CD45RA~+分子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_(adj)0.05)。治疗24周、48周,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CD45RO~+分子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adj)0.05)。治疗24周、48周,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在安全性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adj)0.05)。结论青蒿琥酯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HIV/AIDS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人群的CD4细胞计数水平,通过改善初始T细胞计数水平以促进患者重建免疫功能,HIV/AIDS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人群在获得病毒学有效抑制后应尽早启动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方案,且其具备良好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经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从微生态的角度分析不同免疫状况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肠道菌群在结构和数量上的改变。方法收集经HAART后不同免疫状况的HIV/AIDS病人的粪便,提取粪便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6种菌属(种)进行定量。结果免疫重建不良组与免疫重建完全组病人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肠道总菌群(11.60±0.21;11.41±0.33)、拟杆菌属(10.93±0.35;10.64±0.55)、大肠杆菌(8.68±0.68;8.19±0.96),免疫重建不良组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重建不良组与免疫重建完全组的B/E值分别为(0.84±0.13;0.91±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B/E值均小于1,说明三组的肠道定植抗力均有明显的下降,以免疫重建不良组下降最为显著。结论不同免疫状况的HIV/AIDS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定植抗力下降与肠道菌群失调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无症状HIV感染者肠道真菌菌群变化及其分泌蛋白与肠黏膜损伤的关联.方法 收集未治疗、经ART的无症状HIV感染者及健康对照者三组人群的粪便及血液标本分别进行:内转录1区(ITS1)高通量测序、反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ELISA.分析三组人群真菌菌群及其分泌蛋白、细胞免疫状...  相似文献   

4.
青蒿素衍生物治疗AIDS合并脑弓形虫感染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琥酯片)治疗AIDS合并脑弓形虫感染患者2例,详细描述了该患者诊断、治疗的过程,并做出了相应的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菏泽市HIV/AIDS患者ART一年后病毒学效果,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精准随访管理、进一步提高艾滋病ART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描述2011-2020年菏泽市HIV/AIDS患者ART一年后病毒学效果,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645例HIV/AIDS患者纳入分析,其中485例(75.2%)在ART一年后达到病毒抑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接受ART一年后,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OR=1.80,95%CI:1.16~2.79)、大专及以上(OR=2.29,95%CI:1.05~5.01)的HIV/AIDS患者达到病毒抑制的可能性相对高,治疗基线CD4细胞计数≥500个/μL(OR=2.37,95%CI:1.09~5.15),免疫恢复情况较好(OR=2.21,95%CI:1.45~3.38),治疗基线无临床症状(OR=4.08,95%CI:2.43~6.86)的HIV/AIDS患者达到病毒抑制的可能性相对高;确诊后超过180天启动ART(OR=0.28,95%CI:0.14~0.57),ART期间曾漏服药物(OR=0.29,95%CI:0.12~0.67)的HIV/AIDS患者达到病毒抑制的可能性相对低。结论 HIV/AIDS患者的病毒学效果与文化程度、治疗基线CD4细胞计数、免疫恢复状况、治疗基线临床症状、确诊后启动ART的时间、服药依从性有关联,建议尽早启动ART,加强随访和治疗监测,提高依从性,促进病毒抑制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对MRL/lpr狼疮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MRL/lpr鼠随机分为青蒿琥酯治疗组、环磷酰胺(CTX)治疗组和对照组.16周龄时青蒿琥酯组给予青蒿琥酯125 mg ·kg-1·d-1治疗16周,CTX组给予CTX 100 mg/kg ×2 d腹腔注射.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尿蛋白定量(24 h),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滴度,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检测补体C3沉积,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鼠脾脏B细胞刺激因子(BAFF)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24、28、32周尿蛋白定量(24 h)青蒿琥酯组[(4.9±1.2),(5.2±1.0),(6.4±1.2)mg]显著低于对照组[(9.0±1.3),(9.3±0.6),(10.0±1.6)mg](均P<0.01),28、32周尿蛋白定量(24h)青蒿琥酯组显著低于CTX组[(5.2±1.0)US(7.7±1.0),(6.4±1.2)vs(9.6±1.9)mg](P均<<0.05).②32周龄时青蒿琥酯组体质量[(36.3±5.5)g]高于对照组[(32.8±30)g](P<O.05),血清肌酐青蒿琥酯组[(15.9±2.4)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20.8±5.1)μmol/L](P<0.05).③青蒿琥酯组和CTX组肾脏病理损伤较对照组减轻,肾脏内补体c3沉积较对照组减少.④青蒿琥酯组脾脏BAFF mRNA表达(0.81±0.05)和CTX组脾脏BAFF mRNA表达(0.74±0.13)均低于对照组(0.98±0.07)(P<O.05).结论 青蒿琥酯治疗MRL/lpr狼疮鼠有效,可以改善肾脏病理损伤,降低尿蛋白,延长狼疮鼠生存期.抑制BAFF的产生可能是青蒿琥酯治疗MRL/lpr有效的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中、高海拔地区高血压患者其肠道菌群是否存在各自特征性的分布,探究是否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进行预防、治疗高血压。方法 分别收集世居于中海拔地区(1500~2500 m)及高海拔地区(2500~4500 m)的高血压患者粪便样本各20例,中、高海拔地区健康者粪便样本分别为21、20例,四组分别为:中海拔地区高血压患者组、中海拔地区健康者组、高海拔地区高血压患组、高海拔地区健康者组。提取样本DNA,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肠道菌群分布特点。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及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中、高海拔地区高血压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是否存在其各自的特点及差异。结果 与MA-HTN相比,HA-HTN组肠道高表达Akkermansia、Catenibacterium、Slackia和Senegalimassilia(P<0.05);与HA-HTN相比,MA-HTN组肠道高表达Candidatus_Saccharibacteria、Clostridium_ⅩⅧ和Lachnospiracea_incertae_sedis(P<0.05)。结论 HA-...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肠道菌群与一般人群相比有显著差异,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虽然能控制外周血中病毒载量,但无法逆转肠道菌群的变化。菌群紊乱与菌群移位与系统性炎症反应和异常的免疫激活密切相关,也影响HIV感染者的免疫重建和疾病进展。近年来的研究已发现菌群发挥作用的几个代谢通路,在肠道菌群的干预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尝试。肠道菌群有望成为接下来HIV感染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胃癌患者的胃黏膜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的15例胃癌患者为胃癌组;对照组包括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组以及健康对照组2个亚组,每组各15例。收集胃黏膜标本,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3组受试者的胃黏膜菌群的组成并分析其结构。结果:3组受试者的胃黏膜菌群Alpha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eta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fSe分析发现胃癌组棒状杆菌属、漫游球菌属、链球菌属等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组普雷沃菌属、德沃斯菌属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的胃黏膜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棒状杆菌属、漫游球菌属、链球菌属等菌属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抗蒿甲醚的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刚果耐药恶性疟疾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青蒿琥酯。给药前和给药后每6 h涂厚、薄血片各1张,在第7d、14d和28d采血检查疟原虫,观察原虫转阴时间及28d复燃情况。结果在治疗7d后,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100%和96.7%(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退热时间分别为(24.25±2.78) h和(48.68±3.46,P〈0.05)h,血疟原虫清除时间分别为(29.38±3.56) h和(59.65±4.29) h,P〈0.01);联合组在治疗后血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恶性疟疗效优于青蒿琥酯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患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早产儿肠道菌群。方法 66例早产儿(胎龄<37周),其中发生NEC44例(观察组,其中观察1组22例、观察2组22例)、未发生NEC 22例(对照组),观察1组在诊断NEC 24 h内收集粪便标本,观察2组在治疗后(NEC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全量喂养时)收集粪便标本,对照组于入院24 h内收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三组患儿粪便肠道菌群DNA,对肠道菌群进行物种分类学分析(优势菌群占比),测算三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Sobs指数、Simpson指数及Chao值)。结果 观察1组患儿肠道菌群的优势菌群主要为肠球菌、厚壁菌、变形菌及双歧杆菌;观察2组患儿肠道菌群的优势菌群主要为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厚壁菌门及变形菌门;对照组肠道菌群的优势菌群主要为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及厚壁菌门。观察1组、观察2组及对照组患儿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分别为0.93±0.50、0.91±0.51、1.10±0.34;Sobs指数分别为19.36±7.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序贯抗结核治疗(antituberculosis therapy,ATT)中ART启动时间对结核病(tuberculosis,TB)/HIV患者CD4+T、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的影响.方法 收集云南省传染病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入院的TB/HIV患者病历资料.根据ART启动时间分为A组(ART基础上启动ATT)、B组(ATT 8周内启动ART)、C组(ATT 8周后启动ART).分析比较48周随访期内3组的免疫学指标差异.结果 共收集TB/HIV患者193例,分为A组90例、B组77例和C组26例.基线时B组的CD4+T细胞计数低于A组和C组(P均<0.05).3组患者在48周随访期内CD4+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均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P均<0.05).A组和B组的CD4+T细胞计数在序贯治疗后开始上升(P均<0.05),而C组则延迟至24周开始上升(P<0.05).24周、48周时3组的CD4+T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的CD4+T细胞计数增幅高于A组和C组(P均<0.05).48周时,3组中仅少数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恢复至≥500 cells/μl,以B组恢复最为明显(12.99%).24周和48周时,CD4+T细胞计数≥500 cells/μl患者所占比例在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尚未开始ART的TB/HIV患者应尽早接受ART,以恢复免疫功能,ATT 8周内启动ART,免疫重建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HIV/AIDS)患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后发生免疫重建不良的关系。方法纳入2007年5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和马山县人民医院艾滋病门诊的接受ART≥1年的HIV/AIDS患者, 并分为免疫重建不良组和免疫重建良好组。使用序列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测定KIR基因型, 计算16个KIR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PF), 统计学比较采用χ2检验,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KIR基因与免疫重建不良的关系。结果共纳入HIV/AIDS患者102例, 其中免疫重建不良患者44例, 免疫重建良好患者58例。免疫重建不良组中KIR2DL5的PF为59.09%(26/44), 高于免疫重建良好组的36.21%(21/5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 P=0.022)。对混杂因素年龄和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校正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KIR2DL5与免疫重建不良具有相关性, KIR2DL5表达阳性可能是HIV/AIDS患者接受ART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序贯抗结核治疗(antituberculosis therapy,ATT)中ART启动时间对结核病(tuberculosis,TB)/HIV患者CD4+T、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的影响.方法 收集云南省传染病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入院的TB/HIV患者病历资料.根据ART启动时间分为A组(ART基础上启动ATT)、B组(ATT 8周内启动ART)、C组(ATT 8周后启动ART).分析比较48周随访期内3组的免疫学指标差异.结果 共收集TB/HIV患者193例,分为A组90例、B组77例和C组26例.基线时B组的CD4+T细胞计数低于A组和C组(P均<0.05).3组患者在48周随访期内CD4+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均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P均<0.05).A组和B组的CD4+T细胞计数在序贯治疗后开始上升(P均<0.05),而C组则延迟至24周开始上升(P<0.05).24周、48周时3组的CD4+T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的CD4+T细胞计数增幅高于A组和C组(P均<0.05).48周时,3组中仅少数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恢复至≥500 cells/μl,以B组恢复最为明显(12.99%).24周和48周时,CD4+T细胞计数≥500 cells/μl患者所占比例在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尚未开始ART的TB/HIV患者应尽早接受ART,以恢复免疫功能,ATT 8周内启动ART,免疫重建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中医药干预对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重建的影响,并对影响免疫功能重建的多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已发生免疫重建不良的HIV/AIDS患者109例,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分成中药干预组和非中药干预组,中药干预组采用ART+中药治疗,非中药干预组采用ART+安慰剂治疗,疗程12个月。采用Logistic回归对免疫功能重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中药干预组患者50例,非中药干预组59例,两组人口学特征及ART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治疗12个月后,中药干预组患者免疫重建成功率为34.0%(17/50),非中药干预组为16.9%(10/59)。多因素分析结果,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成功率中药干预组是非中药干预组的4.048(1.300~12.606)倍,ART时间大于5年是ART时间小于5年的17.619(3.591~86.457)倍,血液和母婴传播是同性性传播的11.343(1.213~106.04)倍。结论 中药干预治疗、ART时间长短及HIV传播途径是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的影响因素,排除其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服药训练策略对中国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0~48周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纳入北京协和医院艾滋病门诊2013—2014年进行初次ART的HIV/AIDS病人90例,按照就诊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服药训练策略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评价治疗期间两组病人服药依从性和病毒抑制情况。结果在干预12、24和48周时,干预组完全依从的病人占比达到97.73%、93.18%和95.45%,而对照组仅有58.14%、44.19%、72.09%的病人能够达到完全依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24和48周时,干预组的服药依从率分别为99.93%,99.81%和99.8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8.84%,98.31%和9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8周时干预组病人病毒抑制率97.73%,对照组为81.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药训练策略能够提高初始治疗HIV/AIDS病人48周内的服药依从性,从而进一步提高ART病毒抑制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对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志愿者分成3组,服药Ⅰ组服用青蒿琥酯6mg/kg,每周1次,连服4周;服药Ⅱ组于第1、3周服用青蒿琥酯6mg/kg,每周2次;对照组服用外观与青蒿琥酯相同的安慰剂。3组人员均于实验第4周末用吡喹酮40mg/kg驱虫处理,实验第8周末采用改良加藤法粪检观察早期治疗效果,第12周末评估预防再感染的效果。结果早期治疗阶段,服药Ⅰ组、服药Ⅱ组的粪检阳性率与实验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预防再感染阶段,服药Ⅰ组、服药Ⅱ组与实验前相比,粪检阳性率均显著下降(P均〈0.05);而对照组粪检阳性率在实验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青蒿琥酯具有较好的早期治疗和预防血吸虫再感染的效果,剂量6mg/kg,每周服药1次,连续4周的服药方式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差异及出现药物性肝损伤时肠道菌群的变化,分析肠道菌群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TLI)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确诊的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的粪便标本,并根据患者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4周内是否发生肝功能异常分为肝损组(ATLI组)与对照组(Non-ATLI组),采集发生肝损伤时的粪便标本。利用实验室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通过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比较抗结核前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物种组成及组件丰度的变化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差异的肠道菌属与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丰富度,菌群组成及相对丰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结构均发生了改变(P<0.05);通过LEfSe分析,两组患者之间共找到17个具有显著差异的分类群(P<0.05);进一步分析肠道差异菌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发现乳杆菌(Lactobacillus)、Herbinix、Anaerosporobacter、[...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肾病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提取肾病综合征患者和健康人群的粪便标本中DNA,PCR扩增细菌16S rDNA基因的V3~V5区,使用Illumina Miseq平台高通量测序,再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和注释分类单元(OTU),最后对患者组和健康组肠道菌群进行差异统计分析。结果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显著减少(P<0.05);肾病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中芽孢杆菌纲及乳杆菌目较健康人明显增多,而belta-变形菌纲、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目、伯克氏菌目、链孢囊菌目、放线孢菌目显著降低(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菌群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替诺福韦+拉夫米定+依非韦伦(TLE)方案对初治男男性行为者(MSM)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血脂及致动脉粥样硬化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MSM的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基线及抗病毒治疗(ART)96周血脂及致动脉粥样硬化率的变化特点.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