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调查不同职责护士护理中断事件发生情况,分析护士应对护理中断事件的特点与规律,为针对性的干预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跟班调查,调查全院5个科室15名护士共30个工作日的中断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护理中断时间的发生频率为7.17次/h;中断事件来源前3位分别为护士同事290次、本人287次、环境285次;中断的当前事务排前3位的是处理医嘱377次、用药工作356次、记录类工作202次;不同职责护士上述项目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护士对中断事件的主要应对措施排前3位的是交流835次、取送物品142次、操作135次,不良事件结局为积极型护理中断事件222次,消极型护理中断事件中,暂停当前事务909次,丢失当前记忆48次,增加工作量153次,不良事件隐患30次。结论护理中断事件来源广泛、发生率高,可针对护理中断事件高发来源及当前事务采取积极性干预措施。管理者应将护理中断事件纳入系统管理,注重护理中断事件管理文化的形成,提高护士对护理中断的应对能力、优化中断发生时护士当前事务,为护理质量提升及患者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血液透析上机阶段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现况,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观察血液透析护士在上机过程中发生的护理中断事件,包括次数、持续时间、来源及结局等。结果 共观察34名血液透析护士1 630例次上机操作,发生护理中断2 611次,平均每个上机过程发生中断1.6次。中断事件主要来源于护士同事(46.3%)、患者或家属(42.0%);中断原因前3位为协助双人查对(45.5%)、与治疗相关的交谈(22.0%)、与治疗无关的交谈(16.4%);护士采取的应对方式为立即应对(57.2%)、多任务(20.2%)、延迟执行(18.6%)、拒绝执行(4.0%);中断事件导致消极型结局2 354次(90.2%),其中43次上机错误/隐患事件(1.6%)。结论 血液透析上机阶段护理中断事件发生频率高,来源多,原因复杂,且多为消极型结局,可诱发护理不良事件。应加强对护士透析工作的支持,同时加强中断事件认知培训,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U)护理中断事件现况,探讨ICU护理中断事件与护士心理负荷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制的ICU护理中断事件调查表、护士一般资料调查表及任务负荷指数量表对180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ICU 6:00~20:00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频次为9.5次/h,其他护士为中断事件的主要来源,中断事件发生时ICU护士最常见的当前任务是护理记录,中断任务主要与患者事务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护理中断事件发生频次与ICU护士心理负荷呈正相关(r=0.531,P0.01)。结论 ICU护理工作中断事件发生频繁,并使护士心理负荷加重。护理管理者需要对中断事件发生前、中、后的风险因素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评估,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士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分析手术室护士护理中断事件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为开展相关培训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制护理中断事件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问卷,方便抽取2827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28.16%手术室护士接受过护理中断事件培训,87.37%手术室护士认为有必要接受相关培训.不同性别、学历、年龄、职称、工作年限及岗位类别的护士护理中断事件培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手术室护士护理中断事件培训需求较高但培训不足,管理者应加强手术室护理中断事件的规范化培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在不良结局护理中断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13例不良结局护理中断事件进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实施专项管理,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改进措施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及不良结局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率较改进措施实施前显著下降(均P0.01)。结论根本原因分析法用于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及不良结局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不良事件上报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理管理者对不良事件进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临床不良事件上报态度量表对沈阳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165名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不良事件上报总分为(65.69±11.89)分。4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报的标准、上报的影响、上报的目的、上报的环境。年龄、护龄、岗位、职称、学历是急诊科护士不良事件上报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急诊科护士不良事件上报态度处于中等水平,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者应完善不良事件上报标准,加强对低年资、低职称、低学历护士的相关培训,以提高护士对不良事件上报的认知,提高不良事件上报率。  相似文献   

7.
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护理中断事件的运行轨迹及管理现状,提出护理管理者应运用安全心理学理论,结合护理中断事件的行为心理学特点进行管理和干预,优化护理中断事件结局,保障临床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标准化预警在护理中断事件及护理结果指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结合前期护理中断事件的来源、类型及不良结局制定标准化预警项目,进行解读与督查;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率及护理中断导致的不良事件。结果实施标准化预警后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率及护理中断导致的不良事件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标准化预警的制定与实施可降低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科病房护理中断事件干预性管理的效果,降低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方法观察16名护理人员高峰工作时段临床工作中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情况,并针对护理中断事件来源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次数、中断持续时间及中断的结局。结果干预后护理中断事件明显减少,中断时间较干预前显著缩短,因中断导致的消极型结局和不良护理事件显著减少(均P0.01)。结论护理中断事件干预性管理可以降低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减少中断护理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分泌科给药执行护理中断事件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理中断事件和安全给药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观察工作日内给药高峰时段9:00~12:00的10名白班临床护士给药执行环节中所发生的护理中断事件,并分析每小时段发生频率与来源、主体角色与时间分布、类型及结局等。结果给药执行护理中断事件发生频率为8.83次/h,11:00~12:00发生频率最高,为13.20次/h。主要来源于患者及其家属(62.3%)、护士同事(20.0%)和环境(12.8%)。主体角色主要为预期接收型(73.2%)和物资中断型(12.8%)。类型以侵扰型(52.1%)和分心型(41.5%)为主;结局以消极型为主(98.1%)。结论内分泌科给药执行护理中断事件发生频率高。重点管控中断事件的主要时段、主要来源、主要主体角色分布等要素,以及分时段区别管理中断事件,对护理安全给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灾害专科护士的角色体验和对临床实践感知,为灾害专科护士的职业发展和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对广东省三甲医院急诊科的15名灾害专科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 结果 提炼出灾害专科护士工作体验的3个主题(感知个人专科角色、参与专科临床实践、融入医院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9个次主题。 结论 灾害专科护士在灾害护理继续教育、多学科合作和医疗紧急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医院需结合灾害护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明确灾害专科护士角色定位和岗位范围,进一步发挥专科护士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对医院安全氛围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急诊科开展医院安全氛围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和中文版葛森医院安全氛围量表(C-HSCS)对急诊科护士157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对医院安全氛围认知得分为(1.40±0.38)分,总体正向率为74.52%。5个维度正向率均大于50%,由高到低依次为冲突与沟通、安全工作的阻碍、管理支持、反馈与培训、清洁度与整洁度。是否自愿从事护理工作及是否需要更多安全培训者对护士的医院安全氛围认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急诊科护士对医院安全氛围认知整体偏正向。科室应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加强工作环境管理,对护士进行安全防护知识培训,以促进医院安全氛围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急诊科自杀未遂青少年心理弹性,预防再自杀。 方法 将158例自杀未遂青少年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干预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心理护理;干预组采取渐进式暴露结合引导式心理干预,干预至患者出院时评价效果。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自杀意念、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理弹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渐进式暴露结合引导式护理可降低青少年自杀意念,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增强心理弹性,有利于预防青少年再自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急诊患者输液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方法将自愿选取常规流程行静脉输液的2 911例急诊患者归为固定组,将选取护士流动站行静脉输液的3 763例归为流动组。固定组患者到护士站静脉输液穿刺成功后自行返回病床休息;流动组自行设计流动护士站,由护士到患者床旁进行静脉输液。结果流动组输液操作时间、输液外渗率显著少于固定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固定组(均P0.01)。结论采用流动护士站为急诊患者静脉输液,可有效提高静脉输液效率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岗位动态管理对急诊科护士职业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对急诊护士人力资源和绩效考核实施岗位动态管理,制定岗位说明书和岗位动态管理方案,加强岗位动态管理人员培训和实施绩效考核方案。比较岗位动态管理前后急诊科64名临床护士的职业满意度。结果岗位动态管理后,急诊科护士总体职业满意度及除专业或社会上交流的机会和工作被称赞或认可外,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管理前(均P0.01)。结论急诊科实施岗位动态管理有利于提高护士职业满意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设立急诊抢救缓冲区对急诊科拥挤现象的缓解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6月的二级抢救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1~6月的二级抢救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在急诊室施行传统急救,观察组在急诊公共区域开辟抢救缓冲区,采用医护联合分诊,即时检验,再造抢救流程等方法。对两组的候诊时间、滞留时间、120担架滞留时间,以及对患者满意度、医生及护士满意度调查进行统计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候诊时间平均缩短2.28min,患者滞留时间平均缩短4.86h,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采用抢救缓冲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缩短了二级患者的候诊及治疗时间,加速了科室和院内分流,提高了工作效率,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提升;缓解了急诊拥堵现象,维持了抢救室良好的秩序,医生及护士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院门急诊护理质量指标的应用现状,为构建门急诊护理质量指标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医院护理门急诊质量指标调查表"对全国52所医院进行调查。结果收回有效调查表46份。根据护理质量指标名称、定义及公式,经合并整理,归纳为18项门诊护理质量指标,24项急诊护理质量指标。46所医院使用门诊指标数3.96±2.92,使用急诊指标数5.24±2.45。结论我国门、急诊护理质量指标涉及结构-过程-结果3个维度,但各医院使用的门急诊指标数量和指标构成不一,离散程度较大,现行门、急诊护理质量指标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诊留观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防的护理专案管理效果。 方法 在对前期(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急诊留观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现状及要因分析的基础上,对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急诊留观病房收治的患者521例实施非计划性拔管预防的护理专案管理,即细化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相关制度及管理策略、强化护士相关培训和考核、优化患者健康教育和反馈、增加护士人力配备、落实持续质量改进等专案管理措施。 结果 实施专案管理后,护士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知识、实践得分及患者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知识得分显著高于专案管理前,急诊留观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显著降低(均P<0.05)。 结论 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非计划性拔管预防的护理专案管理,可提高护士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知识和实践水平,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促进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发急诊危重患者信息化转科交接单,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组建研发团队,设计新增、填写、统计三大功能模块的信息化转科交接单。以便利抽样法选择急诊抢救室200例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纸质版转科交接单,试验组应用信息化转科交接单。结果 试验组转科交接单书写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应用后,交接班护士满意度显著优于应用前,且再次核对/确定患者信息的频次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急诊危重患者信息化转科交接单的应用有利于提升交接单书写质量,降低护士反复核对患者信息次数,从而提升护士工作效率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诊临时输液室中应用责任分区管理的效果。方法将输液室42个座位分3个区实施责任小组工作制,责任小组成员负责该区患者输液、观察与健康教育等,护士长或责任组长组织业务学习和进行质控。结果责任分区管理实施4个月来完成输液16 464例次,输液室铃声由以前每日1 000多次减少到100次左右,患者满意率由91.0%上升至98.3%,用药指导患者满意率达100%等。结论责任分区管理有利于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