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调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采用调胃汤治疗,对照组38例予以多潘立酮和奥美拉唑胶囊口服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评分和证候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4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2组症状积分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在上腹烧灼感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在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痛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81.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项目均正常.结论:调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舒肝和胃消痞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8例。治疗组给予舒肝和胃消痞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吗丁啉片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部疼痛、上腹烧灼感)改善情况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部疼痛、上腹烧灼感)改善的总体疗效比较(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疗效比较(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舒肝和胃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1剂/d,水煎300mL,三餐后口服。对照组43例予以多潘立酮10mg/次,三餐前15 min口服。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积分、总积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对照组为7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临床主要症状积分和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其中治疗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部疼痛积分及总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2组上腹部烧灼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片治疗,治疗组口服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的主要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餐后饱胀感、早饱感、上腹疼痛、上腹烧灼感等症状的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利胆和胃方对胆道术后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胆道术后消化不良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利胆和胃中药方,每日1剂,分2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复方阿嗪米特2粒,每日3次,餐中服;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和主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为87.5%,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消化不良症状经治疗后均明显好转,且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消化不良症状亦有明显好转(P<0.05,P<0.01)。[结论]利胆和胃方对胆道术后消化不良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改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周槐娜  周玉平 《光明中医》2014,(8):1641-1643
目的评价双枳术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双枳术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疗程4周;采用临床症状积分法,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上腹痛、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上腹痛、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烧灼感、早饱感症状(P〈0.05);治疗组症状总积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枳术汤可以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来要良  杨晋翔 《北京中医药》2012,31(11):851-853
目的观察益气消痞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脾虚气滞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益气消痞颗粒,对照组采用吗丁啉治疗。经过4周治疗,采用临床症状积分法,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上腹痛、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等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中药益气消痞颗粒可以明显改善上腹痛、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烧灼感及生活质量,优于吗丁啉对照组(P〈0.05)。2组临床总疗效、症候疗效及生活质量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益气消痞颗粒可以改善FD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结合"温通针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0例运用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选中脘穴行温通针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症状评分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疼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49/50),优于对照组的82.0%(41/50)(χ~2=15.914,P0.01)。结论:半夏泻心汤结合"温通针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温通针法"。  相似文献   

9.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存在一种或多种消化不良症状(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同时排除任何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病变的疾病。现代医学将其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S)。前者以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症状,属中医学"痞满"范  相似文献   

10.
《光明中医》2021,36(6)
目的 观察子午流注针法联合健脾疏肝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疗效。方法 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科病房选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经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虚气滞证患者,选取的时间段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30例采取子午流注针法联合健脾疏肝汤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即上腹胀、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以及早饱评分。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上腹胀、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以及早饱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予子午流注针法联合健脾疏肝汤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消痞通降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热错杂型F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消痞通降汤治疗;对照组30例予多潘立酮片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变化,胃排空率及胃肠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TL)、5-羟色胺(5-HT)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66.7%,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63.3%,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及上腹烧灼感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对照组治疗后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痛及上腹烧灼感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2组治疗后胃排空率、MTL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GAS、5-HT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排空率、MTL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GAS、5-HT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消痞通降汤治疗寒热错杂型FD,可能通过改善患者固体胃排空、调节胃肠激素水平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参苓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弱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弱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给予参苓健脾汤治疗,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每次0.2g,每日3次,口服,连服4周。观察指标为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症状的改变。结果: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2%,对照组7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P0.01),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积分比较(P0.01)。结论:参苓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弱型疗效显著,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香枳和胃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香枳和胃片,对照组服用莫沙必利片,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价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105例患者中,有91例患者在治疗前有不同程度餐后饱胀感(86.7%),87例有早饱感(82.9%),70例有上腹疼痛感(66.7%),34例有上腹烧灼感(32.4%)。治疗组52例患者治疗后痊愈9例,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9%,上述主要症状积分值均显著下降(P0.01)。Nepean消化不良指数治疗组由44.96下降至33.27(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枳和胃片能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对纳入的8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予逍遥丸加减口服;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治疗4周后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将2组的临床症状积分、总体症状积分、证候积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中药组方加减对改善临床患者主要症状:上腹痛、饱胀感、早饱感及上腹灼热感有较好的疗效(P0.05或P0.01);随访中,上腹痛、饱胀感、上腹灼热感的缓解作用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与西药治疗的比较中,治疗组在患者的主要症状疗效和总体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6):146-148
目的:观察研究参柴胃苏胶囊与多潘立酮联合应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于我科室就诊的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参柴胃苏胶囊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多潘立酮治疗。治疗1月后记录两组疗效结果及主要症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月后治疗组主要症状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评分分别为(1.32±0.73、1.83±0.56、1.22±0.7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95±0.79、2.42±0.68、1.74±0.87)。治疗1月后治疗组治HAMA/HAMD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7%。治疗1月后治疗组治血清胃动素(MTL)及血清生长抑素(SS)水平分别为(218.7±41.2、613.6±52.1)pg/ml明显优于对照组(188.1±30.2、702.1±57.0)pg/ml。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参柴胃苏胶囊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健胃消胀合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5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治疗组应用健胃消胀合剂治疗32例,对照组采用枸橼酸莫沙比利胶囊治疗20例,治疗4周后随访3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胁胀满、上腹疼痛、餐后饱胀、早饱、嗳气、反酸、饮食减少、恶心呕吐症状评分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腹烧灼感、抑郁或烦躁易怒的症状评分方面,2组患者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胃消胀合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在疗效及改善主要临床症状方面优于枸橼酸莫沙比利胶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及对消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3例)采用中药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评分、胃排空变化以及血清中胃动素和神经肽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5.7%)明显优于对照组(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胃排空情况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排空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血清胃动素、神经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胃动素、神经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有效提高患者血清中胃动素和神经肽水平,促进胃排空,改善其消化不良的症状,提高胃肠动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芒针针刺上髀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和常规毫针组,各32例。芒针组取上髀关穴即髀关穴上2~3 cm,芒针向腹中线耻骨联合上方横刺110~175 mm,施均匀提插捻转手法;常规组取治疗FD最常用的8个腧穴,针刺深度25~40 mm,施均匀提插捻转手法。两组均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主要症状的积分改善、主要症状总体疗效以及FD尼平消化指数NDI评分变化。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主要症状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积分改善与治疗前比较,芒针组与常规组均有改善(P 0. 05),芒针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主要症状总有效率芒针组为96. 87%(31/32),常规组为78. 12%(2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FD患者治疗前后FD尼平消化指数NDI评分变化,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 0. 01),且芒针组改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芒针针刺上髀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常规毫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哲  陶琳 《北京中医》2012,(2):158-160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为主要表现,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一组症候群。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肯定。本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健脾理气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FD(脾虚气滞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口服自拟健脾理气方;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片10mg,3次/d。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主要症状都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饱胀感、早饱感、上腹疼痛、上腹烧灼感等症状的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理气方治疗FD(脾虚气滞证)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