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胃癌患者实施胃镜活体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的价值进行对比及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0例胃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对其实施胃镜活体检查措施,将外科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并将其进行对比。结果 30例胃癌患者经胃镜活体检查的准确率为86.67%(26/30),疑诊率为10.00%(3/30),漏诊率为3.33%(1/30),与病理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统计学不具有意义,P> 0.05,但患者经胃镜活体检查的IV型及分化程度中分化型的结果与手术病理学诊断的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0.05。结论对于胃癌患者的诊断、判定,其胃镜活体检查及外科手术病理诊断均有显著的效果,但胃镜活体诊断易出现取材不当,故导致准确率降低,故临床中对于病变形态的分化程度及变化形态仅可作为临床胃癌的诊断依据,其可依据术后病理诊断分析后才可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52例,分别采用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检查两种方法对其进行诊断,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以外科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胃镜活体组织检查中确诊率、疑诊率分别为93.4%和4.6%,两者病变形态中的BorrmannⅣ型和分化程度的判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对胃癌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胃癌全面评估时,仍然需要以外科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主,才能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胃癌诊断中的实施外科手术病理及胃镜活体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取本院收治的110例胃癌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外科手术病理及胃镜活体检查,并以外科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胃镜活体检查的确诊、疑诊率、漏诊率与外科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患者实施胃镜活体检查对病理Borrmann分型Ⅳ型及分化、分化不良诊断准确性与外科手术病理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在胃癌诊断中的实施外科手术病理及胃镜活体检查均具有良好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通过胃镜下行幽门螺杆菌(Hp)检查在胃部疾病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本文研究中将选取经胃镜常规检查诊断的346例胃部疾病患者行胃镜下行幽门螺杆菌(Hp)检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随机分为50岁以下组(20~50岁)和51岁以上组(51~80岁),分析两组患者的不同疾病不同年龄阶段Hp检测阳性率。结果本文选择的346例胃部疾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检测的总检出率为76.59%,其中阳性率最高疾病为十二指肠溃疡(94.74%)、胃溃疡(89.86%);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疾病的Hp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明显的上升,其中51岁以上组患者的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Hp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1.83%、97.33%,明显高于50岁以下组患者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胃癌患者的Hp检测阳性率方面两组患者分别为66.67%、69.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胃镜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检查幽门螺杆菌(Hp),可有效诊断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炎、胃癌的Hp感染率,从而利于制定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于英 《中国处方药》2020,(1):151-152
目的评价甲状腺弥漫性病变合并结节在超声检查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体检后疑诊甲状腺弥漫性病变合并结节患者70例,利用超声对70例患者再次检查,观察诊断的准确性,同时,观察被确诊后良恶性结节的检出率。结果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采取超声检查后甲状腺弥漫性病变合并结节的诊断准确率为92.9%,与金标准97.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良性结节检出率为71.2%,恶性结节检出率为38.3%,与金标准(良性66.3%、恶性33.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在甲状腺弥漫性病变合并结节的检查中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同时能够准确诊断出良恶性结节,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癌术前新辅助化疗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确诊为胃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术前新辅助化疗前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将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应用于胃癌患者TNM分期中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多层螺旋CT的T分期诊断准确率为97.50%,与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的N分期诊断准确率为96.25%,与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的M分期诊断准确率为100.00%,与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在对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前,将多层螺旋CT应用于患者的病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并且将其应用于中晚期患者的病情判断中,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具有可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6,(23):19-21
目的通过对胃癌前疾病的胃镜下诊断及病理诊断结果资料分析,了解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之间不一致性,进一步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通过分析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GIN)和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及胃息肉的相关性,提示癌前疾病的治疗和随访是预防胃癌的关键环节。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5月~2015年3月胃镜下诊断萎缩性胃炎71例,胃溃疡317例,胃息肉70例,内镜下取活检组织、息肉切除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 resection,EMR)进行病理检查,判断胃镜及病理诊断癌前疾病的符合率,以及病理诊断不同癌前疾病伴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的风险性。结果胃镜与病理诊断胃息肉的符合率为90.7%,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为87.5%和胃溃疡的符合率为60.1%。萎缩、溃疡及息肉伴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癌前病变的诊断仍以病理诊断为主,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仍有一定的差异。萎缩性胃炎伴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的比率高于胃溃疡及胃息肉(P0.05)。因此,对溃疡、萎缩及息肉的干预、逆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对胃癌的预防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与巴氏涂片法临床比较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TCT与传统的巴氏涂片法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对两者异常细胞检出率和病理学诊断进行比较。方法检查TCT3626例和巴氏涂片法4062例中异常检出率,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与最终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阳性检出率TCT(TBS分级)8.61%(312/3626),巴氏涂片(巴氏Ⅴ级分类)5.32%(216/406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者最终诊断符合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筛查阴性者中,选择可疑病例TCT23例,巴氏54例,活检病理诊断结果TCTCIN3例、巴氏涂片CIN7例、AC2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CT检查比巴氏涂片大幅度提高异常细胞检出率,宫颈细胞学检查配合阴道镜下活检病理学检查能及早发现癌前病变,并能提高CIN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放大胃镜下黏膜微血管改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5例常规胃镜观察下有胃黏膜粗糙、糜烂、斑块、颜色异常、微隆或凹陷等改变的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应用放大胃镜观察,根据胃镜下黏膜微血管改变将放大胃镜下黏膜像分为4型。对病变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将胃镜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5%(19/20)健康志愿者符合Ⅱ型微血管改变;80.53%(91/113)Hp相关性胃炎符合Ⅰ型微血管改变;92.86%(13/14)的早期胃癌患者符合Ⅲ型、Ⅳ型微血管改变,应用χ2检验对构成比进行比较,早期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与Hp相关性胃炎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80.0%的黏膜癌符合Ⅲ型改变,75%的黏膜下癌符合Ⅳ型改变,黏膜癌组与黏膜下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血管改变与组织诊断密切相关,放大胃镜可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且有助于判断癌变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情况。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80例作研究对象,所选患者术前均行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并在术后行外科病理诊断,对比术前术后两种检查方法的确诊率、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结果胃镜活检、术后病理检查的胃癌确诊率、疑似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术前胃镜活检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4%、33.3%、31.7%、96.9%和50.0%。术前胃镜活检发现管状腺癌7例,乳头状腺癌37例,黏液腺癌36例,术后病理诊断分别发现管状腺癌20例、乳头状腺癌31例、黏液腺癌24例、低粘附性癌5例,两种方法的病理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胃镜活检和术后病理分化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胃癌大体标本病理与术前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结果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术前胃镜活检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均较高,其在胃癌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控制中具有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少杰 《黑龙江医药》2023,(5):1155-1158
目的:探讨一次性电子胃镜与常规电子胃镜在上消化道检查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4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94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电子胃镜检查,观察组采用一次性电子胃镜检查。比较两组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比较两组检查方式图像质量的差异;比较两组检查期间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结果:观察组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为95.74%,与对照组的97.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图像质量平均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查期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8.51%,低于对照组的29.79%(P<0.05)。观察组灵活性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辅助功能、治疗性操作以及操作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一次性电子胃镜与常规电子胃镜在上消化道检查的应用均具有较好的效果,相较而言,一次性电子胃镜具有同常规电子胃镜基本一致的疾病检出率与图像质量,且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纤维胃镜直视下刷取的细胞学检查,成为诊断胃癌的一种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方法。本文就一组经手术或追踪证实的胃癌108例,试分析和比较直视下刷取的细胞学检查与活检病理检查对胃癌的诊断价值,以期进一步提高胃癌的诊断率。资料与方法本文108例,76例经外科手术及术后标本病理证实为胃癌,并排除胃内其他肿瘤;32例经胃镜追踪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早期胃癌胃镜活检的病理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80例疑似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均接受胃镜活检,术后接受外科病理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胃镜活检的诊断准确率,并分析其病理特点。比较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表达情况。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80例早期胃癌患者均确诊为胃癌,胃镜活检确诊78例,诊断准确率为97.5%。病理特点:病灶直径:<3 cm 65例(81.25%),3~4 cm 10例(12.50%),>4 cm 5例(6.25%);浸润程度:黏膜下32例(40.00%),黏膜内48例(60.00%);肉眼分型:Ⅰ型10例(12.5%),Ⅱa型14例(17.5%),Ⅱb型14例(18.75%),Ⅱc型16例(20.0%),Ⅲ型15例(18.75%),Ⅱa型+Ⅱc型10例(12.50%)。淋巴结转移组VEGF阳性率87.50%显著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的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活检与临床病理检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以对早期胃癌初步诊断,并且准确率比较高,检测VEGF对淋巴结转移有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温建军 《江西医药》2015,50(2):160-162
目的探讨超声胃镜联合染色放大胃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染色放大胃镜检查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超声+染色放大组和染色放大组,观察超声胃镜及染色放大胃镜的检查结果。结果胃小凹Ⅰ、Ⅱ型主要为炎性病变,Ⅲ、Ⅳ型主要为肠腺化生、异型增生,Ⅴ型为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可见,胃小凹分型越高,病变程度越严重。超声胃镜检查病变部位:胃窦51例(56.7%),胃角11例(12.2%),胃体28例(31.1%)。T分期总准确率为87.5%(7/8),N分期总准确率为75.0%(6/8)。超声+染色放大组对异型增生及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染色放大组(P<0.05),但两组对炎性病变及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并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胃镜联合染色放大胃镜在早期胃癌的诊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翟真真 《北方药学》2012,9(1):70-71
目的:研究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1 年1 月17 日~2011 年7 月13 日在我院住院和门诊行胃镜和胃肠超声检查的患者98 例,均口服有回声型超声助显剂充盈胃腔后,行食管下段、贲门、胃、十二指肠超声检查.结果:超声检查慢性胃炎61 例,胃癌12 例,十二指肠球炎4 例,十二指肠溃疡4 例,胃恶性淋巴瘤1 例,与胃镜检查符合率89.16%(74/83),与病理检查符合率86.67%(13/15).超声造影检查慢性胃炎、胃恶性淋巴瘤与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与胃镜结合,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谭秋芬  温坤 《黑龙江医药》2022,(5):1199-1201
目的:研究外科病理检查与胃镜活检诊断早期胃癌的一致性。方法:选择80例我院2017年2月到2021年3月间诊治的早期胃癌患者。患者分别开展胃镜活检和外科病理检查进行诊断,将手术确诊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与胃镜活检和外科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明确两种方式的诊断准确性和一致性。结果:胃镜活检的确诊率为95.00%,略低于外科病理的97.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胃镜活检诊断管状腺癌准确率为10.00%、黏液腺癌为42.50%、乳头状腺癌为42.50%,与外科病理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科病理检查与胃镜活检诊断早期胃癌都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胃癌确诊、病理学分型诊断中二者有较高的一致性,但胃镜活检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出血、减轻疼痛,临床对两种检查方式的使用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标本病理诊断的临床比较。方法:择取2018年2月~2019年9月期间在某院进行治疗的56例胃癌患者为实验对象,本组患者术前均开展胃镜活检,术后均进行标本病理诊断,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胃癌确诊率以及胃癌病理诊断类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胃癌确诊率相比术前胃镜活检确诊率更高,差异显著,在统计学中有意义(P0.05);术前胃镜活检对粘液腺癌以及乳头腺癌诊出率相比术后标本病理检查更高,而对管状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检出率相比术后病理标本检查更低,差异显著,在统计学中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癌诊断中,术前胃镜活检和术后标本病理检查结果之间有差异,其中术前胃镜活检对患者早期治疗有重要作用,可结合两种诊断方法提升患者确诊率,以便对临床工作作出更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临床X线诊断价值。方法本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胃精细钡气造影X线检查,并与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48例患者X线诊断为疑似胃癌或者胃癌,其中32例患者为溃疡型胃癌,8例患者为蕈伞型胃癌,8例患者为肿块型胃癌;6例患者X线诊断为糜烂性胃炎或者良性胃溃疡;2例患者发生漏诊;X线诊断胃癌的检出率为96.67%。溃疡型、蕈伞型和肿块型胃癌的X线征象和发生部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检查可以有效地提高胃癌的临床检出率,与病理检查结果相结合,可以对胃癌做出准确的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的疾病特点,评价内镜结合病理检查对该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的40例UC患者与40例CD患者的内镜、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两种疾病患者的内镜下表现(卵石样改变、裂隙样溃疡、假性息肉)、病理表现(瘘管、非干酪样肉芽肿、裂隙样溃疡)。结果 CD患者内镜下卵石样改变、裂隙样溃疡占比分别为27.50%、32.50%,高于UC患者的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疾病患者内镜下假性息肉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患者病理瘘管、非干酪样肉芽肿、裂隙样溃疡占比分别为25.00%、52.50%、32.50%,均高于UC患者的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患者有卵石样改变、裂隙样溃疡明显的内镜下表现,有瘘管、非干酪样肉芽肿、裂隙样溃疡病理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UC与CD疾病,有利于患者早期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癌的发病特点及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0至2007年胃镜及病理诊断检出的139例胃癌病例。结果男女之比为1.67∶l,主要好发于胃窦74例(55.2%),局部溃疡型和浸润溃疡型共78例,占大多数(75.7%)。结论胃镜下注重观察微小改变,多部位挖洞式活检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