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HIV/AIDS患者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于2022年5-7月采用方便抽样法纳入杭州某传染病医院感染科门诊840例HIV/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疾病相关资料、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等,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感维度1融合和维度2毅力的因素。结果 840例HIV/AIDS患者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感较好,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感总分为(111.07±14.54)分,维度1融合评分为(55.44±7.86)分,维度2毅力评分为(55.63±7.61)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抑郁与HIV/AIDS患者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感维度1融合(β=-0.455,P<0.001)和维度2毅力(β=-0.445,P<0.001)相关。全身慢性疼痛(β=-3.020,P<0.05)、基线CD4细胞计数(β=-0.580,P<0.05)与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感维度2毅力相关。结论 改善HIV/AIDS患者抑郁、疼痛等不适症状可以提高HIV/AIDS患者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州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ART)服药依从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改善服药依从性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共纳入729例HIV/AIDS患者,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外出务工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医疗服务情况等,依从性评估采用艾滋病临床试验小组(ACTG)依从性问卷,并从当地医疗机构获取治疗方案资料,用SPSS22.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729例HIV/AIDS患者ACTG依从性指数均值为(96.10±14.86)分,其中12.48%(91名)的依从性指数不到95分。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医生督促吃药的频率(β=2.868,P0.001)、坚持治疗时长(β=2.109,P0.001)是服药依从性的正相关因素,年龄(β=-0.274,P0.001)、外出务工时间(β=-1.785,P=0.007)、受教育情况(β=-4.787,P0.001)是服药依从性的负相关因素。结论凉山州HIV/AIDS患者ART服药依从性仍待提升,需要通过加强随访督促的频率来提高依从性,年龄较大的患者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应成为下一步干预策略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四川省某县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的心理弹性与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关系,为制定改善老年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现状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应用中文版10条目心理弹性量表(CD-RISC-10)对调查对象进行心理弹性测试,并探索其与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关系,采用SPSS 24.0进行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共调查493名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好者占76.67%,依从性差者占23.33%,心理弹性总评平均得分(26.08±9.11)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弹性与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呈正相关关系(OR=1.04,95%CI:1.01~1.06,P0.01)。结论某县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相对较低,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有待提升,要进一步加强中老年HIV/AIDS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工作,为老年HIV/AIDS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提高其服药依从性,从而改善其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HBM)和自我效能在预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中的作用。方法采用HBM量表、糖尿病(DM)自我管理效能量表(DM-SES)和自我管理量表对270例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T2DM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预测因素有年龄(β=-0.171,P<0.05),独居(β=0.154,P<0.05),感知益处(β=0.144,P<0.05),感知障碍(β=-0.300,P<0.001)和自我管理效能(β=0.189,P<0.01)。自我管理效能可以强化对健康行为建议的认知所起到的行为促进作用。结论 DM健康教育干预可以融合HBM和自我管理效能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广州市新开始抗病毒治疗(ART)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感知的医生同理心对ART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在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招募新开始治疗的HIV/AIDS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在治疗第一天时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HIV感染相关的变量以及感知的医生同理心,3个月后调查研究对象的ART依从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IV/AIDS病人感知的医生同理心对ART依从性的影响。结果调查对象共346人,ART服药依从率为78.9%,感知的医生同理心总分为(44.5±6.89)分。校正背景变量后,HIV/AIDS病人感知的医生同理心总分与依从性呈正相关[比值比(OR)=1.04,P=0.03]。10个条目中,"医生仔细听您说话"(OR=3.60,P=0.002)、"医生从各个方面关心您"(OR=2.14,P=0.026)、"医生会清晰地解释您的疑问"(OR=2.85,P=0.018)和"医生与您一起制定治疗计划"(OR=2.17,P=0.047)对ART依从性有影响。结论新治疗策略下,广州市新开始ART的HIV/AIDS病人依从性较好。通过提高医生同理心,可进一步提高ART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静安区HIV/AIDS患者ART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改善依从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1-4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静安区HIV/AIDS患者纳入分析。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特征、生活习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ART依从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计调查280名患者,其中依从性好者的比例为79.64%。ART时间>1年(OR=2.328,95%CI:1.080~5.037,P=0.032)、有机会性感染(OR=3.900,95%CI:1.320~11.508,P=0.014)、焦虑(OR=2.425,95%CI:1.090~5.393,P=0.030)的调查对象依从性更差,有中等水平(OR=0.347,95%CI:0.120~0.973,P=0.044)及高水平(OR=0.203,95%CI:0.090~0.450,P<0.001)依从性自我效能的调查对象依从性更好。结论 上海市静安区HIV/AIDS患者的依从性水平较低,应重点关注治疗时间较长或有机会性感染的患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和干预,从而可能提高HIV/AIDS患者ART依从性水平,改善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为制订提高服药依从性相关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7-8月在南京市某医院,对参加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人进行一对一的匿名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418名HIV/AIDS病人,服药依从性均数为86.27%。多因素分析显示,社会支持、治疗时间、抑郁评分是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抑郁量表得分越高[β=-0.151,95%可信区间(CI):-0.364~-0.075]、治疗时间24个月(治疗时间≤24个月:β=-0.144,95%CI:-8.320~-1.757),社会支持越低(β=0.118,95%CI:0.045~0.509)的病人服药依从性较低。结论南京市HIV/AIDS病人服药依从性较好。应加强对抑郁量表得分较高、治疗时间长、社会支持低的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教育,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支持方案,加强随访频率来提高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西安市目前启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服药依从性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影响依从性的因素及其与治疗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病人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依从性相关信息知晓情况、服药行为、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535例服药病例,474例(88.6%)报告最近一个月无漏服或超过固定时间2小时服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影响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有:宗教信仰[比值比(OR)=15.837,P=0.011]、每天服药次数(OR=3.905,P0.001)、饮酒(OR=3.058,P=0.007)、服药提醒装置(OR=3.012,P=0.001)、按时随访(OR=2.079,P=0.025)、依从性相关信息知晓状况(OR=1.558,P0.001)。治疗过程中发生病毒学失败31例。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治疗时间和依从性是影响病毒学应答的关键因素。结论 HIV/AIDS病人的服药依从性直接影响治疗结局,它的建立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与信息-动机-行为(IMB)技能模型契合,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通过强化病人对ART相关信息的认知、服药动机及服药行为技能提高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宁波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依从性情况,进一步分析抗病毒治疗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提高病人依从性的政策和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样调查宁波市2004-2015年开始接受ART的HIV/AIDS病人,对一般情况和服药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卡方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ART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依从性评价采用依从性支持评价中心(CASE)指数为判断标准。结果共调查ART的HIV/AIDS病人207例,依从性良好的182例,占87.9%。停服和漏服药物的主要原因是遗忘,占48.4%。最显著的不良反应是服药后引起的恶心、呕吐、皮疹等不适,占45.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受调查者知识1(如果服药出现不良反应,可否自己停药或少吃些药)知晓情况差,是影响ART依从性的危险因素[调整比值比(aOR)=8.24,95%可信区间(CI):2.0~33.90,P=0.003]。受调查者知识2(如果不能坚持按时遵医嘱服药,是否可能会导致治疗失败)知晓情况好,是影响ART依从性的保护因素(aOR=0.26,95%CI:0.07~0.97,P=0.044);服药采用提醒方法,是影响ART依从性的保护因素(aOR=0.26,95%CI:0.07~0.90,P=0.034)。结论宁波市HIV/AIDS病人ART依从性整体良好,针对影响ART依从性的原因,加强服药依从性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倡导患者使用多种服药提醒方法,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周口市艾滋病(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现状,分析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病人疾病自我管理效能量表(HIV-SE)及病人自陈法(patient self-report)问卷,对75例AIDS病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抗病毒服药依从性现状,进行相关分析,探明其与病人自我效能的关系。结果 75例AIDS病人HIV-SE评分为(6.61±1.59)分,以7天实际服药量计算,依从性好的病人有55例,占73.33%(55/75),依从性差者20例,占26.67%(20/75)。漏服药物主要原因有:忘记服药、忙于其他事情、在服药时间睡着、出门不在家、不想他人注意到自己服药以及生活规律改变。相关分析显示,病人服药依从性与自我效能管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AIDS病人自我效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服药依从性的高低。AIDS防治管理者应该重视并提高AIDS病人的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贵阳市50岁及以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艾滋病(AIDS)患者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疗效,并探索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感染科门诊就诊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521例HIV感染/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HIV感染/AIDS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521例HIV感染/AIDS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6个月后,显效262例,有效207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为90.02%。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治疗前WHO临床分期、合并症、服药依从性的HIV感染/AIDS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无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60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治疗前WHO临床分期3期、有合并症、服药依从性差均是HIV感染/AIDS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贵阳市50岁及以上HIV感染/AIDS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疗效相对较好,治疗期间需关注年龄、文化程度、治疗前WHO临床分期等因素,以便调整治疗方案,改...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对抗病毒治疗(ART)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该人群健康管理的对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9-12月在北京市佑安医院参加爱心家园活动的HIV/AIDS病人,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病人的相关信息,包括社会人口学信息、服药依从性信息、社会支持信息等。结果共计调查HIV/AIDS病人500例,有277例(55.40%)已经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其中依从性好的215例(77.62%),依从性差的62例(22.38%)。影响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为婚姻状况、户籍状况、经济状况、发病与感染状况和社会支持信息等;多因素分析中,服药时间、发病情况、社会支持利用度等因素对依从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中,影响HIV/AIDS病人的依从性因素是多方面的。应针对具体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在临床工作中,应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强沟通,增加社会支持力度和措施以增加依从性,改善艾滋病治疗和预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基因型耐药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HIV/AIDS病人血液样本和基本资料,并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病人发生基因型耐药的影响因素。结果获得可供分析序列的121例病人中,29例(23.97%)发生基因型耐药。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离婚或丧偶、治疗时间≥6年、病毒载量水平≥10 000拷贝/mL [比值比(OR)=6.22,95%可信区间(CI):1.85~22.29]、(OR=9.92,95%CI:1.35~26.77)、(OR=14.85,95%CI:6.34~36.18)是HIV/AIDS病人发生基因型耐药的危险因素。而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600个/μL和服药依从性≥95%(OR=0.18,95%CI:0.05~0.981;OR=0.39,95%CI:0.267~0.68)是发生基因型耐药的保护因素。结论 HAART后HIV/AIDS病人发生基因型耐药受多种因素影响,HAART过程中应加强患者CD4细胞数及病毒载量水平的监测,加强服药依从性教育,降低HIV/AIDS病人体内HIV耐药毒株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伊犁州乡级艾滋病(AIDS)治疗机构的AIDS病人生存质量状况,分析影响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改善其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三个乡级艾滋病治疗服务机构为研究现场,以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且年龄在18岁以上的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在取得知情同意后,采取问卷调查和查询艾滋病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资料,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生存质量评定、抗病毒治疗相关知识和治疗依从性、吸烟和饮酒行为、抑郁和焦虑症状等。结果在412名调查对象中,平均年龄为41.1岁,男性占60.9%(251名);已婚者占63.8%(263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80.6%(332名);调查对象生存质量总评分为(54.16±7.71)分,已婚或同居者生存质量在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和生存质量总评分均较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生存质量评分随着漏服药次数的增加(β=-0.021,P 0.001)而降低;个人年收入更高(β=0.003,P=0.028)、确证HIV感染时间越长(β=0.006,P=0.007)以及抗病毒治疗知识掌握更充分者(β=0.021,P 0.001)生存质量更高。通径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状对生存质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43和0.31,焦虑症状对生存质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17和-0.19;漏服药次数对生存质量的直接效应为-0.2。结论伊犁州乡级艾滋病治疗机构的AIDS病人生存质量较高,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和社会心理支持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感知歧视现状及相关因素,为降低感知歧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共调查武汉市HIV/AIDS病人519例。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分析感知歧视的相关因素。结果共调查519例HIV/AIDS病人,男486例,女33例;平均年龄(34.48±11.95)岁(16~73岁)。感知歧视量表总分为(85.49±18.57)分,其中担心公开维度条目均分最高(3.00±0.66)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女性[β=7.002,95%可信区间(CI):0.313~13.690],年龄越大(β=3.657,95%CI:1.475~5.840),经济状况越差(β=-3.017,95%CI:-5.765~-0.269),身体状况越差(β=-3.750,95%CI:-6.108~-1.392),朋友不知晓感染状况(β=-7.547,95%CI:-10.763~-4.332)的HIV/AIDS病人感知歧视水平较高。结论武汉市HIV/AIDS病人感知歧视状况较为严重,尤其是女性、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经济状况较差的感染者,应促进其疾病告知,进而降低感知歧视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抗病毒治疗(ART)知识知晓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为HIV/AIDS病人的管理和行为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数据来自2013年首都护理学研究专项课题"HIV/AIDS病人参与的‘关爱-支持’管理模式探讨",调查内容为HIV/AIDS病人的人口学信息以及抗病毒治疗相关知识。统计分析采用F检验,对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知识知晓情况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HIV/AIDS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知识的平均得分为(13.5±1.33)分,最高得分为16分。对抗病毒药认识得分较高,为(3.96±0.41)分,正确用药认识较为薄弱为(2.06±0.62)分。不同发病情况(F=20.21,P=0.00)、医疗保障形式(F=14.16,P=0.00)、婚姻状态(F=6.40,P=0.00)、感染时间(F=3.78,P=0.00)、服药时间(F=2.28,P=0.02)以及确诊地点(F=29.33,P=0.00),对于抗病毒治疗知识知晓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健全和完善对于HIV/AIDS病人防治组织,提供更全面、体系的抗病毒治疗知识,增大宣传力度,能遏制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抗病毒治疗(ART)知识知晓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为HIV/AIDS病人的管理和行为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数据来自2013年首都护理学研究专项课题"HIV/AIDS病人参与的‘关爱-支持’管理模式探讨",调查内容为HIV/AIDS病人的人口学信息以及抗病毒治疗相关知识。统计分析采用F检验,对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知识知晓情况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HIV/AIDS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知识的平均得分为(13.5±1.33)分,最高得分为16分。对抗病毒药认识得分较高,为(3.96±0.41)分,正确用药认识较为薄弱为(2.06±0.62)分。不同发病情况(F=20.21,P=0.00)、医疗保障形式(F=14.16,P=0.00)、婚姻状态(F=6.40,P=0.00)、感染时间(F=3.78,P=0.00)、服药时间(F=2.28,P=0.02)以及确诊地点(F=29.33,P=0.00),对于抗病毒治疗知识知晓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健全和完善对于HIV/AIDS病人防治组织,提供更全面、体系的抗病毒治疗知识,增大宣传力度,能遏制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哈尔滨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服药依从性现状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人口学问卷、服药依从性量表、AIDS耻辱量表等收集信息,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调查104名HIV/AIDS病人,在耻辱量表、症状量表、敌意心理趋势、经济费用担忧以及医生信任度方面的得分,分别为(33.83±3.98)分、(18.64±15.16)分、(83.57±19.65)分、(45.51±29.31)分及(73.20±23.78)分;病人在过去的7天内平均服药依从性为90.24%;41.35%的病人在过去1个月内曾发生过漏服药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AIDS耻辱得分,以及经济费用担忧得分对服药依从性有影响(P〈0.05)。结论有近一半HIV/AIDS病人存在漏服药物的现象,必须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提高HIV/AIDS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州成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中,已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病人退出治疗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更好地提高民族欠发达地区ART依从性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取凉山州HIV/AIDS病人退出治疗较严重的两个县作为研究现场,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488名调查对象中,退出ART的病人占37.91%(185人),维持ART的病人占62.09%(303人)。能够维持ART的最主要原因是:认为接受ART后可以延长生命的占68.98%(209/303);退出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外出务工领药不方便占30.27%(56/185),强制戒毒停药17.84%(33/185),药物不良反应12.43%(23/185)和由于农忙等原因未去领药11.35%(21/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药后外出务工[比值比(OR)3.823,95%可信区间(CI):2.384~6.131]、男性(OR=1.839,95%CI:1.133~2.983)、服用过中药(OR=1.836,95%CI:1.097~3.071)、就医不便捷(OR=1.694,95%CI:1.002~2.866)是退出ART的危险因素;而病人在ART过程中得到家人支持(OR=0.250,95%CI:0.093~0.671)、接受过ART服药依从性教育(OR=0.107,95%CI:0.044~0.260)、ART知识(按得分≥5分计)(OR=0.203,95%CI:0.095~0.434)是HIV/AIDS病人退出ART的保护因素。结论针对HIV/AIDS病人退出ART的问题,可通过完善抗病毒治疗的异地转介机制、推进戒毒所内ART的开展、加强ART人群的依从性教育等措施来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武汉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后1年期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生存质量简表(WHOQOL-HIV BREF)对武汉市ART队列中治疗满1年的病人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抗病毒治疗病人1年期生存质量在环境领域、精神/支柱/个人信仰领域及生存质量总分均高于中国常模(P0.05);在生理领域、独立性领域低于中国常模(P0.001),在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总体生存质量得分与中国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机构为远城区定点医院的HIV/AIDS病人心理领域(β′=-0.161)、独立性领域(β′=-0.127)、社会关系领域(β′=-0.141)、环境领域(β′=-0.122)以及生存质量总分(β′=-0.113)得分低于中心城区定点医院;无职业和低收入的HIV/AIDS病人较有职业和高收入者在心理领域(β′=0.158)、独立性领域(β′=-0.163)、环境领域(β′=0.135)得分低;近1周内曾漏服或错服药物的HIV/AIDS病人在心理领域(β′=-0.113)、独立性领域(β′=-0.196)、环境领域(β′=-0.121)以及总体生存质量(β′=-0.155)得分低于未漏服者。结论 HIV/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1年后生存质量部分领域高于中国常模,抗病毒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同时应该在治疗初期重点关注无职业、低收入以及远城区病人的生存质量,加强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