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对比合并HIV的神经梅毒及非神经梅毒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为提高诊断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HIV合并梅毒、进行了脑脊液检查的住院患者分为HIV合并神经梅毒组(简称神经梅毒组)与HIV合并非神经梅毒组(简称非神经梅毒组),对比分析其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及影像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合并与未合并HIV感染的肺癌患者临床特征,以期为HIV感染人群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感染科、呼吸科收治的肺癌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合并HIV感染,分为HIV感染合并肺癌患者和非HIV感染的肺癌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基本情况、临床表现、病理分型、ECGO评分、营养不良风险评分、分期及肺癌治疗等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44例患者,年龄分布64.5(25~90)岁,男性112例,占77.8%。其中HIV感染合并肺癌患者(HIV组)73例,非HIV感染的肺癌患者(非HIV组)71例。与非HIV组比较,HIV组患者平均年龄较小[62.0(25,83)岁vs. 76.0(47,90)岁],在性别、肿瘤家族史、吸烟史、COPD病史、肺结核病史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临床表现方面,咳嗽、咳痰为最常见临床表现,占86.1%(124/144),其次为淋巴结转移(79.9%)和体重下降(57.6%)。两组在体重下降、发热、营养不良风险评分、ECOG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腺癌为最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恶性梅毒(MS)病例的临床、血清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等进行总结,为MS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在北京地坛医院就诊的10例MS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血液学检查特点、组织病理学、治疗及转归情况,对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为HIV抗体阳性的MSM,年龄在23~41岁,病程在3周到4个月之间;其最常见的表现是多部位的溃疡性斑块结节,中央附着蛎壳样结痂,可累及面部、躯干和四肢。实验室检查示TRUST滴度均≥1∶32,CD4细胞平均(332±240)个/μL。9例患者进行了苄星青霉素G治疗,1例患者进行了头孢曲松治疗,所有患者在抗生素治疗后皮疹很快消退。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预防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没有出现吉海反应。结论患者尤其是年轻的HIV阳性的MSM,出现结节坏死性皮损时,皮肤科医生应该警惕MS,及早行血液学的辅助检查,以便早诊断和治疗,驱梅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梅毒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了解其治疗效果。方法对武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治的43例梅毒合并HIV感染病例的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病例中,显性梅毒占65.12%、隐性梅毒占34.88%。显性一期梅毒硬下疳大多不典型,可出现多个形态不一的溃疡面。二期梅毒疹皮损较非HIV感染者严重、复杂。经抗梅毒治疗后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阳性的转阴率低,持续时间长,血清固定比例增加。结论梅毒合并HIV感染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临床工作中必须对所有梅毒患者或HIV感染者同时作梅毒血清学检查和HIV抗体筛查,避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5.
梅毒合并HIV感染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梅毒合并HIV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探讨梅毒对已进行高效反转录抗病毒治疗(HAART)的HIV感染者血浆CD4^+T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对41例梅毒合并HIV感染患者的性别、好发人群、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选择24例HIV单独及共梅毒感染者进行HAART,分析梅毒对CD4^+T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的影响。结果在340例HIV感染者中,梅毒阳性者41例(10.2%)。男性同性恋人群是梅毒和HIV共感染的高危人群。经有效驱梅治疗梅毒滴度降低较满意。共感染者经HAART后CD4^+T细胞计数增加不明显或降低,但病毒载量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梅毒不仅能增加传播HIV的几率,而且能够降低HIV感染者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6.
1病例资料男,26岁。因"全身泛发红色丘疹2周"于2011年3月至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追问病史,患者半年前出现头皮溃疡,因无自觉症状,未曾诊治,自觉左背部红斑瘙痒3个月,自行涂抹多种外用药膏(药膏名称不详),瘙痒能部分缓解。2周前,躯干及手足心突然出现大量红色斑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患者既往曾有吸毒史,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或体重减轻等情况。否认结核及麻风患者接  相似文献   

7.
正从1985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以来,AIDS在我国已进入广泛流行期[1]。龚向东等[2]调查我国梅毒年报告发病率从2000年的6.43/10万增长到2013年的32.86/10万。梅毒和HIV的传播途径基本一致,有着相似的感染人群和高危影响因素。性病的存在,不仅可以增加HIV的传染性,还可以增加对HIV的易感性[3],临床上HIV/梅毒合并感染病例越来越多见。昆明市AIDS的病例报告数7年间增加了28.7倍[4],2010-2014年梅毒病例报告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9%[5]。本研究通过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昆明市的HIV/梅毒合并感染病例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梅毒可以促进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该文从病理学、免疫学角度解释了这一原因,并归纳了HIV感染对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自然病程、治疗反应和实验室检查的影响;以及梅毒合并HIV感染者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所引起的一种经典性传播疾病,从发现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近些年来,梅毒患者在我国不断增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除了以往不洁的异性性接触之外,同性性行为是近年来传播梅毒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往往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对于梅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产生了重要影响,应该引起注意。在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梅毒是由梅毒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而恶性梅毒(malignant syphilis)则是梅毒的罕见亚型,首先由Bazin于1859年以三期梅毒报道,直到1896年才被公认为二期梅毒~([1])。笔者在工作中遇到恶性梅毒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1例,现对其诊断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26岁,未婚,因全身多发溃疡半年,于2018年5月就诊。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HIV/AIDS合并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及长期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病毒学、免疫学效果以及梅毒复发和/或再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进行初始ART的HIV/AIDS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ART后病毒学、免疫学效果以及梅毒复发及再感染情况。结果?共纳入728例HIV合并梅毒感染者,其中99.6%为男性,97.7%为同性性传播感染者,ART时间中位数为950(691,1217) d,从诊断到开始ART的中位时间为15.5(8.0,41.0) d,诊断至开始ART时间≥180 d以上的患者占14.7%(107/728)。经过治疗,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了242(130,369)个/μl,99.3%(723/728)的患者HIV载量控制在400拷贝ml以内。经足量、规律驱梅治疗6~12个月后,梅毒复发和/或再感染率为18.4%(134/728)。结论?HIV/AIDS合并梅毒患者经长期ART后病毒学、免疫学效果良好,梅毒的复发和/或再感染率较高,梅毒足量规则治疗的同时,加强性健康宣教和定期随访复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其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例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阴性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点。结果20例神经梅毒患者中,无症状神经梅毒2例,间质型神经梅毒9例,实质型神经梅毒8例(麻痹性痴呆5例和脊髓痨3例),特殊类型神经梅毒(多颅神经损害)1例。实验室检查示,63.16%的患者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CSF-RPR)阳性,100%的梅毒螺旋体抗原凝集试验(CSF-TPPA)阳性,脑脊液蛋白和细胞数增高分别为75%和50%;头颅CT和MRI表现脑萎缩、梗死或脱髓鞘病变。结论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与其分型密切相关,实质型神经梅毒应引起重视;TPPA或许在神经梅毒脑脊液检测中可以使用,但神经梅毒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实验检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新疆首次发现梅毒患者感染HIV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4.
随着STD发病率逐年升高,通过性途径感染HIV的患者也将逐渐增多,目前国内已有这方面的报道。本中心于1998年9月份对新疆喀什市的高危人群进行梅毒血清RPR检测,并对RPR阳性的梅毒病人血清标本进行HIV抗体的筛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接受ART和未接受ART的HIV/AIDS合并神经梅毒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脑脊液检测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研究,探讨ART对神经梅毒脑脊液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HIV/AIDS合并神经梅毒患者,按是否ART分为ART组和非ART组。对两组患者血清及脑脊液(CSF)检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入组58例患者,其中ART组20例,非ART组38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33岁。非ART组有症状患者比例(78.9%)、CD4细胞计数<200个/μL患者比例(68.4%)、合并机会性感染(OI)患者比例(52.6%)均高于ART组(25.0%,35.0%,10.0%),驱梅治疗患者比例(15.8%)低于ART组(90.0%)。在血清及脑脊液检查中,非ART组CSF-TRUST阳性率(73.7%)、CSF蛋白含量异常率(84.2%)、白细胞计数(35个/μL)及蛋白含量值(87.0 mg/dL)均高于ART组(35.0%,45.0%,14个/μL,41.0 mg/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RT可对HIV/AIDS...  相似文献   

16.
HIV感染合并结核病临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敏 《传染病信息》2006,19(2):56-57
2000年全球约9%(非洲31%)新感染结核的成人病例是由于H IV/AIDS引起的,而12%结核病患者的死亡原因是H IV/AIDS。一些国家的结核年发病率由于H IV/AIDS上升到6%以上[1]。H IV/AIDS合并结核的诊断与治疗已成为艾滋病诊疗中的重要问题。1临床特点活动性结核病可以出现在H IV感染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特征,进一步明确影响HIV/HBV重叠感染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了解单独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单独HIV感染组)和合并HBV的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HIV/HBV重叠感染组)的初始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调定点,以及两组病人感染HIV一年内CD4细胞计数和HIV病毒载量的动态变化,和HIV急性期/早期合并HBV感染的临床特征。结果 20例HIV/HBV重叠感染组的初始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443.55±197.00)个/μL(213~985个/μL),病毒载量调定点(4.34±0.99)Log10拷贝/mL(1.82~5.47Log10拷贝/mL)。30例单独HIV感染组病人的初始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497.37±121.29)个/μL(196~792个/μL),病毒载量调定点(3.87±0.62)Log10拷贝/mL(2.77~5.19Log10拷贝/mL)。HIV/HBV重叠感染组的初始CD4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单独HIV感染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HBV重叠感染组的病毒载量调定点明显高于单独HIV感染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我国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中,HIV/HBV重叠感染者与单独HIV感染者比较,初始CD4细胞计数明显降低,病毒载量调定点明显升高,HIV病毒复制更为活跃。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了解献血员中HIV感染者与其它传染病合并感染情况,我们检测了12名并经确认为HIV感染者合并HBV、HCV、梅毒感染的情况报告如下。1996—1998年间收集了12名在昆明地区各类献血员经我室筛选为HIV抗体阳性后经送艾滋病监测中心确认为HIV感染者。12名HIV感染者的情况结果显示,HIV感染者合并HBsAg感染1人,阳性率为8,3%(l/12);合并感染HCV阳性7人,阳性率达58.3%(2/17);梅毒2人,阳性率为16.7%(2/19;三重感染2名,即HIV、HCV、梅毒阳性率为16.7%。其中1名为女性,经性途径传播。11名为男性,其中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神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特征及其治疗和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本院收治的符合神经梅毒诊断标准的18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MRI结果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以间质型梅毒,尤其以脑膜血管梅毒常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清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特异性较高,而脑脊液的阳性率低于血清;头部MRI以梅毒树胶肿表现典型;治疗上除梅毒树胶肿需手术切除外,余类型首选青霉素治疗,有效率93%(14115例)。结论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无特异性,易误诊,血清或(和)脑脊液梅毒抗体阳性即可确诊,青霉素仍为有效的首选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0.
慢性HBV感染合并HIV感染患者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病毒(HI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均可经血液(静脉吸毒和血制品输入)、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感染。因此,HIV/HBV共感染情况很常见。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广泛应用,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和机会性感染等合并症已明显减少,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然而,由HBV共感染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已经成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