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分析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和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81例患者血清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 181例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患者55.2%表现为皮肤症状(丘疹、红斑、皮肤瘙痒等),16.6%为消化道症状(口腔溃疡、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肾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肾炎或哮喘等)各为12.7%,其他症状(关节痛等)为2.8%.皮肤病症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症(P<0.05).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肾脏病4组患者对鸡蛋的不耐受阳性率分别为82.0% (82/100)、63.3% (19/30)、73.9%( 17/23)和65.2%( 15/2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物不耐受筛查有助于对某些病因不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谢莉 《现代临床医学》2013,39(3):210-210
目的:了解常见的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探讨检测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在一些慢性疾病的诊断与预防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7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患者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总阳性率65.1%,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有不同程度增高,其中蛋清/蛋黄最高。不同年龄组过敏食物比较有一定特异性。结论:对慢性荨麻疹以及其他慢性病的病人应做食物不耐受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慢性3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32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及对照组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及检测不同分组的IgG抗体阳性率。结果 320例患者食物特异性IgG总阳性率72.8%高于对照组。特异性IgG阳性率较高(20%以上)的主要致敏食物有2种,分别为蛋黄/蛋清和牛奶。过敏性紫癜组患者敏感食物蛋黄/蛋清类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荨麻疹及湿疹组。儿童组食物不耐受明显高于其他组。过敏性紫癜食物不耐受多见于儿童组。不同性别间食物不耐受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与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有明显相关性,儿童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食物不耐受发生率较高,食物不耐受与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在慢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22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患者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总阳性率为70.22%。结论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检测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对该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的关系,指导其临床防治。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1年3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或门诊治疗的再发性腹痛患儿,经消化道钡餐、胃镜、腹部B超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的患儿100例,随机分成腹痛1组和腹痛2组,分别60例和40例;同时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水平。结果腹痛1组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阳性54例,占90%,其中蛋清/蛋黄49例、牛奶41例;腹痛2组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阳性35例,占87.5%,其中蛋清/蛋黄30例、牛奶29例;对照组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阳性17例,其中蛋清/蛋黄15例,牛奶14例。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1组根据检验结果,对相关食物进行回避治疗2周后,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35例,症状有改善9例,症状无改善或加重16例,总有效率73.33%;腹痛2组总有效率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物不耐受可能是再发性腹痛的原因之一,再发性腹痛患儿有必要进行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并进行食物回避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荨麻疹的发病原因与食物不耐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来我院皮肤科治疗荨麻疹的患者90例,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的10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食物过敏原IgG检测阳性的患者根据结果调整饮食,食物过敏原IgG检测阴性的患者饮食结构不改变,于初次检测3个月、6个月之后再次检测,对比阳性率和IgG抗体浓度。结果 90例患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存在阳性项目的患者62例,对这62例患者进行严格禁食3个月之后,患者全身症状明显好转者28例,治愈者10例,抗体检测阳性的患者下降到48例;禁食6个月之后,治愈患者21例,明显好转者32例,抗体检测阳性者下降到23例。90患者禁食前、禁食3个月、禁食6个月三次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7.78%、53.33%、25.56%,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部分荨麻疹患者的发病原因与食物不耐受有较大的相关性。对这部分患者,进行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对某些事物产生了不耐受,并以此为根据调整饮食,减轻荨麻疹症状,对预防和治疗荨麻疹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126例患者和42例健康对照者14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比较,了解并探讨食物不耐受与肠易激综合征(IBS)之间的联系。方法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人血清中14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结果 126例IBS患者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85例,阳性率达67.5%,其中1种食物不耐受抗体阳性的39例,2种以上食物不耐受抗体阳性的46例;42例健康对照者中阳性6例,阳性率为14.3%,其中1种食物不耐受抗体阳性的4例,2种以上食物不耐受抗体阳性的2例;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食物不耐受在具有临床症状的IBS中起较为重要的作用。食物不耐受可能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IBS)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发病与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1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慢性荨麻疹组)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并与30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1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79例(阳性率为71.17%),与对照组阳性率(4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71,P〈0.01)。且慢性荨麻疹组以鸡蛋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最高(51.35%),其次是虾(43.24%)、牛奶(38.74%)、螃蟹(34.23%)、大豆(27.93%),慢性荨麻疹组鸡蛋、虾、螃蟹、鳕鱼、大豆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慢性荨麻疹发病具有相关性,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水平检测对慢性荨麻疹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过敏性疾病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减少儿童发生过敏性疾病必须从预防着手[1],明确过敏原是诊断、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的首要问题.我科应用食物不耐受检测试剂盒对169例患儿进行血清特异性IgG水平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患儿童异位性皮炎与血清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相关性及针对性对不耐受食物进行禁食后的疗效。方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并进行等级判定食物不耐受的程度。并将阳性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其未禁食组与禁食干预组第2、4周、3、6个月的疗效积分比较。结果43例中40例为阳性,食物不耐受总阳性率为93%,两种以上不耐受率为70%。其中前4位分别是蛋清/蛋黄(72.09%)、牛奶((58.14%)、鳕鱼(16.23%)、大豆(11.63%)。禁食组在第4周、3、6个月疗效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优于未禁食组。结论食物不耐受与儿童异位性皮炎有密切的相关性,根据测定结果针对性的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测定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对诊治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于静 《中国医药指南》2008,6(5):123-124
目的测定再发性腹痛患儿血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并进行脱敏治疗,观察脱敏治疗后患儿腹痛缓解情况。方法采用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测定法检测38例再发性腹痛患儿血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结果15例再发性腹痛患儿经脱敏治疗后腹痛消失,明显好转7例,好转6例。结论食物不耐受可能为再发性腹痛原因,反复功能性腹痛患儿有必要进行血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测定并进行脱敏治疗。  相似文献   

12.
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测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过敏性疾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据统计全世界约有20%的成年人及40%的儿童受到各种过敏性疾病的困扰。食物不耐受和过敏性皮肤病是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据英国过敏协会统计,人群中有高达45%的人对某种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受,婴儿和儿童的发生率高于成人。因此深入研究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寻找有效的防治途径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复杂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是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可能会引起所有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并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1]。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观察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E(IgE)联合检测在小儿过敏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0例食物过敏患儿作为第一观察组, 40例吸入性过敏患儿作为第二观察组, 4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后,对比三组IgG、IgE水平,基于约登指数最大点的IgG、IgE临界值, IgG、IgE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 第一观察组、第二观察组IgG、IgE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观察组IgG、IgE低于第二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G的最佳截断值为58.341 U/ml, IgE的最佳截断值为3.324 U/ml;且IgG、IgE、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单独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25%和80.00%;IgE单独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75%和82.50%;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50%和97.50%。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IgG单独检测、IgE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  相似文献   

16.
食物不耐受IgG抗体在过敏性紫癜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云  王建美  朱敬先 《河北医药》2007,29(10):1121-1121
为探讨食物不耐受IgG抗体在过敏性紫癜中的意义,对85例患者进行了IgG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食物过敏性疾病发病率持续升高,食物过敏已成为21世纪人类日益关注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国外文献报道,欧美国家及澳大利亚食物过敏发生率逐年增加。 IgG介导的食物不耐受是过敏性疾病研究领域的新课题,其起病隐匿,涉及食物较多,患者难于自身发现过敏食物,长期食用引起慢性症状。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得到较广泛认可的是Fooker阐述的食物不耐受的发生机制即机体免疫系统把进入体内的一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产生过度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发生炎性反应。并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本研究旨在对过敏性疾病患者14种常见食物的不耐受分布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常见的三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愈后疾病的预防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12例慢性荨麻疹、364例湿疹、44例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 720例患者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总阳性检出率为80.4%。三组皮肤病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出率有一定的差异,但三组均为蛋黄/蛋白最高。结论变应性皮肤病患者能够产生特异性IgG抗体,提示变应性皮肤病与食物不耐受有相关性,对临床诊治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本研究对75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进行了食物不耐受检测,并对经调整饮食治疗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75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均来自我院皮肤科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男性34例,女性41  相似文献   

20.
戴夫  甘惠中  彭琼  夏云玲 《安徽医药》2011,15(5):590-592
目的观察剔除特异性IgG阳性食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 iarrhea-predom inant irritab le bowel syndrom e,d-IBS)的效果。方法对符合罗马Ⅲ的d-IBS患者56例,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依据检测结果对IgG阳性达2以上的患者剔除相应食物治疗,观察治疗后第四周和第八周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同时观察第八周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指数的变化。结果 d-IBS患者中至少对1种过敏原出现阳性反应为38例,总阳性率为67.8%;正常对照组4例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13.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25例IgG阳性达2以上的患者完成8周饮食治疗,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频率指数[(3.52±1.32)vs(1.41±0.43)]和严重程度指数[(3.15±1.50)vs(1.34±0.65)],均有显著降低;4周和8周生活质量评分除挑食外均明显改善。结论剔除特异性IgG检测阳性食物,能有效改善d-IBS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