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晓 《微创医学》2004,23(4):465-466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在正常人群中发生率为0.4%~2.0%[1].临床上将房颇分为阵发性、持续性、持久性,可用药物治疗或非药物治疗.笔者试用维持量胺碘酮治疗持久性房颤亦获得疗效,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海军离休干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病因和治疗等相关情况。方法选择68例70岁以上海军离休干部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诊断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持久性房颤的分别为14.7%、13.2%、72.1%;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引起房颤的主要原因(67.6%、50.0%、52.9%);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9.1%。结论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引起海军离休干部房颤的主要原因;房颤患者中持久性房颤比重高;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率低,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我站收治的32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2例心房颤动患者中主要以风湿性心脏病最为常见21例,高血压6例,高血压3例,心肌病2例。其中阵发性房颤5例,持续性房颤2例,持久性房颤25例。结论通过临床药物治疗,控制心室率,进行抗栓治疗预防血栓栓塞性事件,控制节律。  相似文献   

4.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在人群中发生率为0.4%,在大于60岁人群中为2%~5%。现在,一般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前两者主张转复为窦性心律,后者主张用华法令抗凝治疗,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的理想目标。但我们临床观察发现对于永久性房颤,采用胺碘酮复律与不复律对其预后无显著性差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因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房颤)住院的老年患者的伴随疾病及心律和心室率控制的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余年住院患者的240例资料,分析其房颤病程和伴随的疾病,药物治疗和起搏治疗的情况,心率和心律的变化。结果:合并心力衰竭、传导系统病变和脑卒中者分别为57.1%、31.7%和20.4%。对房颤病程不清楚者在阵发性房颤中占13.9%、在持续性房颤中占20.1%。在阵发性房颤中单独应用普罗帕酮(心律平)、B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治疗者分别占37.6%、25.7%和21.8%,用两种以上药物治疗者占14.9%,有7.9%的患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在持续性房颤中单用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治疗者分别占57.6%、23.7%和7.2%,用两种以上药物治疗者占10.8%,有20.1%的患者无需用药物控制心室率。有10.9%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和14.4%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均行VVI起搏,主要原因分别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常伴随心力衰竭、传导系统疾病和脑卒中,部分患者未及时发现和治疗房颤,大部分阵发性房颤单用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可转复为窦性心律,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57.6%用地高辛、20.1%不用控制心率的药物就可维持心室率。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的起搏指征和方式均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现阶段房颤病人的流行病学变化、临床特征、评价目前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4月出院诊断为房颤的590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目前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结果瓣膜性房颤221例,占房颤病人总数的37.5%,非瓣膜性房颤369例,占房颤病人总数的62.5%(其中冠心病占31.6%,高血压病占28.3%,心肌病占10.1%,孤立性房颤占15.4%,其他占14.6%);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139例(23.7%),缺血性脑中风98例(16.8%),瓣膜性房颤伴缺血性脑中风41例,非瓣膜性房颤伴缺血性脑中风57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房颤发生缺血性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年龄〉75岁、外周血栓、心衰等;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的脑卒中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应用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65例,脑血栓患病率16.3%,应用华发林抗凝治疗217例,脑血栓患病率9.2%(p=0.041),提示华发林抗凝治疗的脑率中患病率明显低于阿斯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结论现阶段房颤的病因已发生明显的变化,非瓣膜性房颤已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房颤发生缺血性脑率中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年龄〉75岁、心衰、外周血栓等,应予积极抗凝治疗,持续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的脑率中发生率是相同的,要加强对阵发性房颤的抗凝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62例老年患者心房纤颤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并了解抗栓治疗现状。方法收集本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的老年心房纤颤患者162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对照组为老年无心房纤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心房纤颤的病因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房颤组和对照组心力衰竭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6.7%、30.3%和37%、11%,房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房颤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占33.7%和43.8%),其次为高血压病并冠心病(占26.5%和23.4%),高血压病(占18.4%和10.9%);三组患者抗栓治疗成功率分别为房颤伴栓塞组70.8%,房颤不伴栓塞组69.3%,对照组44%,房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病率高,其心力衰竭和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抗栓治疗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并加强华法林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其治疗现状。方法:对287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此组病人最常见病因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分别占58.2%、43.9%、9.6%。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高,约占51.9%。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成功率高,有效率达78.8%。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以洋地黄、B阻滞剂等控制心室率占56.9%,应用抗凝治疗患者占74.2%。结论:287例心房颤动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胺碘酮转复房颤成功率高,持续性及永久性心房颤动药物控制心室率效果佳,预防卒中,高危组需用华法林,低危组可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9.
大连市房颤住院患者诊治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心房纤颤(房颤)住院患者年龄、病因、房颤类型、脑卒中等流行病学特征及不同类型房颤的治疗现状。[方法]对2003~2004年大连市6家综合医院诊断的房颤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共964例,房颤病因主要为高血压44.6%,冠心病30.4%。心力衰竭22.3%。(3)房颤类型中阵发性房颤28.6%,持续性房颤14.1%,持久性房颤57.2%。阵发性房颤复律及维持窦律治疗占56%,发作时治疗药物多为西地兰、胺碘酮,其次为普罗帕酮、β阻滞剂。慢性房颤78%采用心室率控制治疗,常用药物为地高辛、β阻滞剂,其次为钙拮抗剂及胺碘酮。(4)本组脑卒中患病率为9.4%,各种类型房颤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5)本组患者69.7%接受抗血小板治疗,长期华法林抗凝治疗者仅占4%,抗凝治疗严重不足。[结论]大连地区心房纤颤住院患者年龄、病因、房颤类型、脑卒中等流行病学特征与国内其他地区相似,阵发性房颤以节律控制为主,慢性房颤绝大多数采用心室率控制治疗。抗凝治疗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0.
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和方法。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将房颤分为五种类型: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持久性房颤、永久性房颤等,但临床上往往可以见到无明显基础疾病的房颤,即孤立性房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心房纤颤患者的病因、临床类型和抗凝治疗现状.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2007年3月共570例心房纤颤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房纤颤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持久性房颤各占19.8%、8.1%、72.1%.风湿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病因(61.8%),其次是高血压(11.1%)和冠心病(6.1%).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3.2%,其中风湿性房颤为非风湿性房颤的5.3倍.风湿性房颠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为88.6%,非风湿性房颤患者为23.1%,而37.3%的患者出院时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结论 风心病、高血压和冠心病是房颤最常见的病因;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到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减少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7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常规治疗的同时,予口服辛伐他汀20 mg/d;对照组35例,仅给予常规治疗.追踪24个月,观察血脂、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以及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房颤再次发作7例(15.6%),明显低于对照组11例(36.7%)(P<0.05).治疗组发生缺血性事件8例(17.8%),明显低于对照组12例(40.0%)(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不仅能够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而且能够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减少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治疗策略——是否转复窦性心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房颤动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4%,80岁以上高达20%。房颤也是最常见的需要用药物控制症状的心律失常。临床医生往往认为房颤的治疗较为简单,即首先力争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不然则控制房颤的心室率。ACC/AHA发表的最新房颤指南认为,心房颤动的治疗主要包括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两大方面。指南中关于血栓栓塞的研究信息十分丰富并且证据水平较高,而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则主张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房颤,选择不同的治疗策略。症状轻微、新发生的阵发性房颤,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疗。慢性永久性房颤控制心室率即可,而对持续性房颤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D-Dime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将10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有无合并房颤发作分为两组:房颤组67例(又分四个亚组:首诊房颤10例,阵发性房颤13例,持续性房颤20例,持久性房颤24例)和不合并房颤发作组(对照组)42例。比较患者的D-dimer、hs-CRP水平。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D-dimer,hs-CR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持续性房颤组和持久性房颤组D-dimer,hs-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首诊房颤与阵发性房颤组D-dimer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hs-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持续性房颤、持久性房颤与首诊房颤、阵发性房颤相比较,D-dimer,hs-CRP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D-dimer,hs-CRP可为早期诊断及进一步预防与治疗并发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药物转复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治疗有所发展,寻找有效而安全的药物治疗房颤已是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983年1月至1985年6月我院应用胺碘酮治疗持续性房颤25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它分为急性房颤(即阵发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即持续性房颤)。慢性房颤常见于器质性心血管病变患者。其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但多为单一用药,并且房颤复律后易于复发。本文用胺碘酮与洋地黄药物联合治疗43例转复后复发的慢性心房纤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且多数发生在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等,也可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称“特发性房颤”)。房颤的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电复律、经导管射频消融为主,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被广泛采用的方法。现将我院近3年来用乙胺碘呋酮(胺碘酮)治疗的房颤患者52例,观察其疗效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玉光 《广东医学》1998,19(6):405-406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ion,M)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成人发生率约为0.3%-04%。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升高,在某些老年人群统计资料中发生率高达15%,常常引起快而不规整的。室率,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使原有病情加重,并易发生血栓和栓塞而致残,增加死亡率。房颤早期药物治疗能使房颤转为窦性心律,但当异常心律不能控制时,药物治疗则只能减少心率,而不能减轻不规则心律造成的不适症状,不能恢复心脏血流动力学的正常状态。可见对于八时间长、药物转复无效、用药过程中经常复发和不能耐受药物的病人,选择非药物方法是…  相似文献   

19.
房颤的主要危謇是什么?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在美国大约有220万人患有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郑浩  郑烈  杨福星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2):1634-1635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和诊疗等相关情况。方法:对244例60岁以上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持久性房颤分别为27.87%,17.21%,54.92%,244例患者有78%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结论: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是老年房颤患者的重要原因,应根据老年房颤临床特点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