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子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幼年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24枚息肉)患儿行黏膜切除术,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并发出血2例,无穿孔及麻醉意外等并发症。结论电子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幼年性息肉效果良好,较安全,创伤小。  相似文献   

2.
<正>大肠息肉是小儿便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笔者所在医院2000-06~2007-03对58例小儿结肠息肉患者应用电子结肠镜高频电凝切除,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8例。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1~10岁,≤2岁2例,≤7岁50例,≤10岁6例。临床表  相似文献   

3.
大肠息肉264例临床与内镜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内镜、病理特点及内镜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里大肠息肉26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结肠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23.40%,其中67.33%为腺瘤性息肉;息肉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最多;息肉癌变者均为腺瘤性息肉;腺瘤体积越大、呈分叶或菜花形、无蒂或广基、含绒毛成份越多者,越易发生癌变;高频电凝切摘除息肉19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0.4%。结论腺瘤癌变与体积大小、形态、绒毛成份含量等因素相关;息肉不论大小应尽可能予以切除;高频电凝切摘除息肉安全有效,是大肠息肉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邵平 《河南医药信息》2010,(23):117-117,119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施行肠镜下息肉切除的8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息肉均顺利切除,1例发生术后出血,经内镜下电凝止血后出血停止,并发症发生率为1.1%。结论肠镜下摘除息肉简单、快捷、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王小琼  喻德暄 《江西医药》1999,34(5):265-266
目的 研究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对大肠息肉的疗效。方法 采用单纯圈套摘除术,热活检钳烧灼术、圈套摘除术或息肉分块切除术加热活检钳烧灼术等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除8例术后中小量出血外无穿孔等其他并发症,5颗息肉术后病理诊断局灶区癌变。结论 大肠息肉应切除,术前术后应送病检,局灶区癌变息肉应追加外科手术,内镜下电切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幼年性息肉是小儿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我科于2008年6月-2010年1月对86例小儿幼年性息肉采用小儿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小儿结肠镜检查并经病理活检确诊的幼年性息肉86例,男52例,女34例;年龄2—11岁,  相似文献   

7.
幼年性息肉是小儿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我科于2008年6月~2010年1月对86例小儿幼年性息肉采用小儿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小儿结肠镜检查并经病理活检确诊的幼年性息肉86例,男52例,女34例;年龄2~11岁,其中  相似文献   

8.
刘莹 《医药世界》2006,(12):96-96
消化道息肉临床发病率高,其中肿瘤性息肉(例如腺瘤性息肉)可发生癌变,被视为癌前病变,故主张及早切除。如何对其实施有效的治疗已引起广泛重视。目前内镜治疗胃肠息肉方法有高频电凝切除、激光凝固、微波凝固、酒精注射法等。我们医院自2003年以来,采用内镜下氩气刀治疗息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服用塞来昔布结合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结直肠腺瘤消退的影响。方法 12例根据家族史并经结肠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随机分为塞来昔布联合结肠镜治疗组和结肠镜治疗组,每组6例。塞来昔布联合结肠镜治疗组患者,行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束后即口服塞来昔布800 mg/d,疗程为12个月;结肠镜治疗组患者每4个月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疗程为12个月。两组患者均每4个月复查结肠镜1次,观察腺瘤的数目、类型。结果塞来昔布联合结肠镜治疗组于治疗后4、8、12个月腺瘤消退率分别为89.0%、93.1%和97.8%,而结肠镜治疗组分别为87.9%、86.9%和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塞来昔布联合结肠镜治疗可使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结直肠腺瘤保持长期显著消退状态,其治疗效果肯定,且优于单纯结肠镜下息肉切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电子结肠镜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大肠息肉的大小、形状类型分别采用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微波、黏膜注射圈套高频电凝切除治疗116例大肠息肉。结果全部息肉一次切除,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经电子结肠镜治疗大肠息肉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院2000年10月至2004年12月行无痛肠镜下摘除息肉,不但患者无痛苦,而且治疗时问缩短,安全性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黄华  李世良 《云南医药》1996,17(6):457-457
28例儿童大肠息肉特点及内镜下治疗黄华,李世良,张四代,沈玲波我院自1988年至1994年行纤维结肠镜检2969人次,发现大肠息肉369例,其中14岁以下儿童28例,占总检人数的0.94%。对20例儿童息肉用成人纤结镜进行高频电切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  相似文献   

13.
李媛  梁冬生  杜瑜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674-1674
目的:总结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无痛苦(芬太尼和丙泊酚静脉麻醉)结肠镜下检查确诊的大肠息肉老年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例共388颗息肉,治疗368颗息肉.全部病例无重大并发症.结论: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大肠息肉的主要手段,结肠镜下治疗大肠息肉方法简单、安全、经济、疗效好、并发症少,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镜下大肠息肉电切治疗的病例选择、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对280例大肠息肉肠镜下电切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280例共切除496枚息肉,其中15例Ⅱ期切除,余均一次切除成功。术中大出血1例,术后肠穿孔1例。结果表明,病例选择适当,术中仔细操作,术后严密观察随访,是肠镜下行大肠息肉电切治疗成功的关键。结论该疗法是一种损伤小、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图雅 《黑龙江医药》2014,(6):1391-1392
<正>近年来,胃肠内镜的问世,全面更新了消化道疾病尤其是直肠息肉的诊断和治疗,使这方面工作达到了更高的水平[1]。直肠息肉是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其病理性质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性增生的结果,从肉眼观察大体相似。病理有腺瘤、绒毛状瘤、幼年型息肉、炎性息肉及家族性息肉病等。一般为单个,少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方法。方法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心电图,常规胃肠道准备,经内镜插入完全暴露息肉后,采用电凝/电切相结合方法,将息肉完全切除。结果术后无1例发生出血及穿孔,术后2个月内镜复查,残端愈合良好,随诊6个月~1年未见异常。结论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具有安全、经济、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大肠息肉是消化内科一组临床症状隐匿的疾病,是大肠癌的癌前疾病。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就诊时易被忽略或误诊为炎症,病情发展到便血甚至息肉癌变时才被发现,从而延误诊治。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提高,凡原因未明的腹胀、腹泻、便秘、黏液血便等症状均选择结肠镜检查,使得大肠息肉的发现率、确诊率明显提高。本文收集我院2009年1~12月电子结肠镜检查有症状患者2441例,现将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肠息肉是消化内科一组临床症状隐匿的疾病,是大肠癌的癌前疾病.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就诊时易被忽略或误诊为炎症,病情发展到便血甚至息肉癌变时才被发现,从而延误诊治.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提高,凡原因未明的腹胀、腹泻、便秘、黏液血便等症状均选择结肠镜检查,使得大肠息肉的发现率、确诊率明显提高.本文收集我院2009年1~12月电子结肠镜检查有症状患者2441例,现将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接收的98例肠息肉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并根据患者具体病症情况给予对症处理,观察其疗效。结果 98例患者在结肠镜下治疗后,病情全部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有效率为100.00%;其中息肉切除部位发生少量出血的有3例,占3.06%,经相应处理后恢复,且均未发生穿孔等重症并发症。结论对肠息肉患者采用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创伤性小、痛苦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内镜下诊治大肠息肉5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97年6月至2006年12月,应用纤维结肠镜Olym-pusCF-P40型及电子结肠镜OlympusCF-Q260型共检查3076人,检出大肠息肉546例,息肉检出率17.75%,切除息肉1357颗,现将大肠息肉的大小、形态、分布,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46例大肠息肉患者,男327例(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