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区康复教育对脑卒中康复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均在住院期间经过系统康复治疗2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康复教育组与对照组,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及治疗方法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果社区康复教育组与对照组康复效果各项指标评价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面有效的系统康复教育,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平衡功能,是实施WHO长期康复模式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级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32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在医院接受一级康复护理后,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护理,康复组恢复期在医院接受二级康复护理,维持期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在家接受三级康复护理。采用生活质量测评表(QO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康复前,两组患者QOL总得分及各项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6个月后,组内比较发现得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组间比较发现康复组得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三级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对宁波市集仕港社区内49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社区康复、生活方式指导、心理护理等综合治疗,并于3个月后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患者(或家属)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改良Barthel氏指数由康复前的(45.2±10.4)分上升到康复后的(61.7±11.2)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71,P〈0.01)。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由康复前的38.8%上升到康复后的81.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8.78,P〈0.01)。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既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又可提高其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黄慧敏 《现代保健》2014,(11):128-130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合理性、科学性及效用性,为今后康复护理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5月县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康复护理、良姿位及肢体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吞咽训练及语言训练、社区卫生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等。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后评估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组内干预前后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改善幅度更为明显(t=6.84,P=0.000;t=5.99,P=0.000);干预组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肌肉萎缩、异常运动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模式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减轻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该社区脑卒中患者66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2组患者出院后遵医嘱服药,定期复诊。实验组给予护理康复干预措施,对照组未给予护理康复干预。对比治疗效果和生活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护理组治疗效果、生活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具有很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区-家庭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及康复效果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195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法随机分为社区心理干预组(n=65)、家庭心理干预组(n=65)及联合组(n=65),三组患者均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社区心理干预组施行社区医院内心理干预,家庭心理干预组施行出院后家庭心理干预,联合组采用医院内心理干预联合出院后家庭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和干预6个月后三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和康复效果。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3个月后和干预6个月后三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干预3个月后和干预6个月后联合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3个月后和干预6个月后三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显著升高(P<0.05),干预3个月后和干预6个月后联合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3个月后和干预6个月后三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显著降低(P<0.05),干预3个月后和干预6个月后联合组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社区-家庭心理干预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运动功能,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遗症社区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社区2013年9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62例予以分组研究,按照抽签法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31例患者,分别予以常规治疗和社区康复治疗,评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2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该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我管理小组在社区脑卒中患者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桐乡市龙翔街道2012年6月—2013年6月脑卒中患者100例,以行政村为单位组成脑卒中自我管理小组5个,进行每月1次的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经过1年12次的活动,观察其效果。结果:通过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改善。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脑卒中自我管理小组的活动,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与运用。  相似文献   

9.
刘丽伟  钟强 《职业与健康》2011,27(7):820-821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的国家行列,脑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在我国分别为219/10万、719/10万、116/10万及80%、40%[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信心和康复耐心。脑卒中的致残率很高,存活的患者中70%~80%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系统康复治疗效果,并探讨影响康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门诊患者和住院病人70人,经过一个疗程(6个月)的康复治疗后,测量其相关指标。结果康复治疗后,患者的上肢、手和下肢功能的Brunnstrom分级得到提升,改良Barthel指数从82.86上升到89.50。结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对患肢或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会有效果。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是多发病,其致残率高,康复治疗是脑血管病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理论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神经康复治疗不断发尽.本研究总结并展望康复治疗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在脑卒中偏瘫(SIH)患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收治的S I H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C S T,比较两组患者的希望水平、步行功能和平衡状态.结果...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病康复期患者心理状况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216名脑血管病康复期出院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患者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易怒、烦恼、累赘感、无用感、忧虑、灰心丧气及无望感。对影响脑血管病患者心理状况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躯体功能差、曾罹患过脑卒中及女性患者等是心理康复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4.
鉴于临床康复医疗实践现状,设计和开发了一套中风康复评定系统。该系统可对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和康复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自动生成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社区康复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疗效,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康复模式。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在入组时、康复干预第4、12周时采用Fugl·Meyer(simplified Fu—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出院时2组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第4、12周康复组FMA、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社区康复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 15 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均采用常规药物和功能锻炼进行治疗 ,康复组加用双侧电刺激治疗 ,对照组加用单侧电刺激治疗。疗程 1月。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FMA) ,改良Barthel指数 (MBI)于初期、末期 ( 3个月 )对两组病人评定并进行t检验。结果 治疗后 ,康复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减少 ,与对照组相比 ,P <0 .0 1;FMA、MBI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相比 ,P <0 .0 1。结论 双侧电刺激治疗可明显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康复 ,降低致残率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三级单位卒中单元模式对脑卒中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级单位卒中单元在降低医疗费用、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方面的作用效果。方法:建立三级单位卒中单元,包括急性卒中病房、康复中心和家庭护理单位。通过完备的专人随诊体系,对卒中病人提供卒中管理,随诊1年。于急性期、康复期、3个月末、6个月末和12个月末共进行5次评价,统计各阶段的医疗费用。结果:三级单位卒中单元内患者,脑出血及脑梗塞急性期例均住院费用分别为7547元和6078元,仅为全国同类省级医院平均住院费用的57.30%及59.30%;平均住院日分别为14日和11日,均较全国同类省级医院为短。脑卒中患者发病1年内例均疾病负担为15074元,其中,入院急性期费用占45.57%,康复期占21.86%,出院康复期及间接费用占32.57%。结论:三级单位卒中单元是治疗脑卒中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明显减少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到疾病全程,有助于调整医疗费用的结构,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遗症康复的疗效。方法入选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63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试验组33例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加运动疗法。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Fugl-Meyer评分)的差异,并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显著增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增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康复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家庭康护理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26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纽各63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家庭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GMFCSI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有52例总儿可独立行走,占82.5%,对照组有39例,占61.9%(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脑性瘫痪患儿实施家庭廖复护理,可有效促进患儿运动功能改善,提高康复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