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研究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等。方法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32例,其中Ⅱ度损伤5例,Ⅲ度损伤8例,Ⅳ度损伤19例;术中腓骨接骨板均放置在腓骨后侧,后踝21例采用空心螺钉固定,6例采用接骨板固定,术中均未行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记录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踝关节评分情况。结果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周拆线。本组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2~14个月,平均12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腓骨后侧疼痛,考虑为内固定所致的腓骨肌腱刺激征,待骨折愈合拆除内固定后疼痛消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12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优23例,良8例,差1例,优良率为96.8%。结论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复位和固定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具有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手术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踝关节骨折脱位是临床上常见的踝部损伤。目前有多种分型方法。最常用的是Lauge -Hansen分型。这种分型根据受伤时足部所处的位置、外力作用的方向和不同的创伤病理改变将踝关节骨折分为旋后 -内收型、旋后 -外旋型、旋前-外展型、旋前 -外旋型、垂直压缩型。在旋前 -外旋型骨折中 ,有一种特殊类型的骨折叫Maisonneuve骨折。这种骨折是腓骨近端的骨折伴随下胫腓分离和踝关节内侧结构的损伤 (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撕裂 )。这种骨折的腓骨骨折位置位于腓骨上 1/ 4部位并呈螺旋型 ,下胫腓可以发生完全分离 ,骨间膜损伤有时可以一直达到腓骨骨折…  相似文献   

3.
论踝部外旋Ⅲ°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踝部外旋Ⅲ°骨折浙江绍兴市中医院(311817)沈国海,黄欢明一般将踝部骨折分为三度;即单踝骨折为I°,双踝骨折为II,三踝骨折为III°。在严重的踝部III°骨折中,以外旋为最多见,现就踝部外旋111°骨折,谈谈认识。受伤机制及X表现造成外旋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腓骨后外侧入路、经腓骨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AF)的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旋后外旋型Ⅳ度AF患者126例,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采用经腓骨入路内固定术治疗的50例为腓骨入路组,2019年11月至2021年3月采用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的76例为腓骨后外侧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术后康复情况,术后6个月的踝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腓骨后外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低于腓骨入路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腓骨入路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腓骨后外侧入路组高于腓骨入路组(P<0.05)。腓骨后外侧入路组踝关节伸、屈、旋前、旋后活动度高于腓骨入路组(P<0.05)。术后6个月,腓骨后外侧入路组骨折愈合、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腓骨入路组(93.4%vs. 86.0%,P=0.025;88.2%vs. 76.0%,P=0.034),腓骨后外侧入路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腓骨入路组(3.9%vs. 22.0%,P=0.004)...  相似文献   

5.
旋后-外旋型或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存在稳定型和不稳定型骨折。不稳定性骨折通常在腓骨骨折的同时存在内踝的骨折或三角韧带的撕裂。现在的共识是对于不稳定型的踝关节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式能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内侧韧带撕裂的诊断有很多研究,但对于评估内侧韧带撕裂的最合适方法仍未达成共识。由于外旋引起的三角韧带断裂的患者数量要远比过去想象中的多。在Lauge-Hansen分型中,根据损伤的机制可以提供可能的韧带损伤的信息。通过X线的表现,运用Lauge-Hansen分型系统在评估三角韧带是否损伤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考究。体格检查、应力位X线片、MRI、关节镜、B超现在已用于踝关节骨折中内侧副韧带的完整的评估,但是这些方法没有一种是便宜、简便、可靠的。现在临床医师习惯使用重力应力试验进行评估,对于可疑的病例,行关节镜探查是非常有价值的。最新的观点认为单纯腓骨骨折,可仅行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合并外踝骨折的三角韧带撕裂进行修复是没有意义的,也没有证据证明暴露并修复三角韧带对内踝结构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旋前、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目的总结旋前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1996年3月~2002年10月,对48例旋前、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男27例,女21例;年龄l7~85岁.平均42.8岁。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20例.旋后外旋Ⅳ度三躁骨折28例。受伤距手术时间2h~21d。内侧采用标准内踝切口显露内踝骨折,外侧采用腓骨后缘纵行切口显露外踝骨折。如需行后踝骨折处理.则将内踝的切口延长.外侧采用经腓骨的Gatellie-Chastang手术入路同时切开显露内、外及后踝。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后踝,内踝、外踝和下胫腓联合。骨折复位固定完成后,行踝部正侧位及踝榫(Mortise)位X线检查。满意复位的标准为:(1)踝榫的正常关系恢复,(2)踝的负重排列与下肢纵轴成直角.(3)关节面的外形轮廓光滑,结果仝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愈台时间为12~16周。随访时疗效评定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26例,良15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5.4%。术后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但发生1例下胫腓三皮质固定螺钉断裂。结论躁关节的解剖复位可获得最佳的临床结果,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可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的常见骨折,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分类方法是Lauge-Hansen和AO的分类方法,我们将Lauge-Hansen旋后外旋和旋后外展型骨折简称为旋后型骨折.此类骨折占踝部骨折的70%以上,其共同特点是均由旋后应力引起骨折,外踝的骨折块较小,内固定后骨折的稳定性差,早期功能锻炼易造成复位丢失.我们从2002年9月至今对25 例旋后型踝部骨折病例采用改良的1/3管型钢板固定外踝骨折,均得到稳定固定,可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加深对足踝部损伤的认识,提高手术治疗水平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期发表了多篇有关足踝部骨折与疾患的文章,对进一步提高这方面的诊治水平十分有益。目前,对踝关节骨折的分型多采用Lauge-Hansen和AO分型方法,这两种分型方法不仅重视骨折的特点,而且强调韧带损伤的重要性及是否存在下胫腓分离。踝关节内侧结构完整可保证距骨在踝穴内不发生外移,因此在对内踝骨折和腓骨骨折行内固定后,一部分病例可获得踝穴的稳定。对以下几种情况应行下胫腓固定:(1)固定后腓骨仍有外移或在外旋、外翻应力下踝穴增宽、距骨向外侧移动;(2)伴有三角韧带断裂;(3)内踝骨折较小,可能仅波及前结节(anteriorcolliculus),但同时…  相似文献   

9.
可吸收材料在同定下胫骨腓骨联合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胫腓联合分离(lower tibiafibular syndesmotie disruption)是在踝关节的损伤中,由于外翻外旋等性质的外力作用所导致在胫骨腓骨下端间起联系作用的解剖结构的破坏;踝关节因此失去了下胫腓联合各韧带的约束-维持作用,踝穴的稳定性及其对踝部活动的适应性随之丧失。并在晚期易造成创伤性骨关节炎这种损伤常伴发踝部的骨折,而单纯性下胫骨腓骨联合分离作为独立的主要病理诊断可古急性踝关节扭伤的1%~11%。  相似文献   

10.
赵萌  邹剑  曹学伟 《骨科》2015,6(4):183-185
目的:探讨一期修复三角韧带手术治疗伴三角韧带撕裂的踝关节旋后外旋Ⅳ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根据Lauge-Hansen分型,对19例伴三角韧带撕裂的踝关节旋后外旋Ⅳ型骨折采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三角韧带铆钉修复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末次随访应用Mazur踝关节评分系统,根据愈后疼痛程度、功能及踝关节活动范围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7.3个月(14.0~25.0个月),骨折处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7个月(4.2~6.9个月),踝穴正常,无创伤性关节炎。 Mazur 踝关节评分:优6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89.5%。结论伴三角韧带撕裂的踝关节旋后外旋Ⅳ型骨折采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三角韧带铆钉修复的手术方法,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层修复三角韧带联合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治疗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3—2018-03手术治疗的31例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先取仰卧位内侧入路探查三角韧带并评估损伤程度,在三角韧带深层止点预置锚钉,再取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复位腓骨、后踝固定或不固定,再取仰卧位前外侧小切口探查清理下胫腓联合并行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最后依次修复三角韧带深层、浅层。结果 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1(18~48)个月。骨折完全愈合时间为12~48周,无骨折延迟愈合、下胫腓螺钉断裂发生。末次随访时踝-后足AOFAS评分平均91(72~97)分,优27例,良3例,可1例。结论全层修复三角韧带联合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及三角韧带损伤的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可降低踝关节复位不良发生率,恢复踝关节稳定性,有利于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练,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在骨折复位固定的同时修复三角韧带,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64岁。交通伤15例,扭伤12例,重物压伤3例。损伤均为旋前外旋型,按照Lauge-Hansen分类,Ⅲ度12例,Ⅳ度18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3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8周。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4~99分(平均94.6分),VAS评分为0~6分,平均1.3分,无踝关节不稳定表现。结论对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患者,需要合理临床评估后选择治疗方案,根据断裂部位选择适当的手术缝合方法,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带线锚钉治疗Ⅳ度旋前-外旋踝关节骨折的初步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重度旋前-外旋踝关节骨折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7月-2007年4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带线锚钉修补治疗17例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旋前-外旋踝关节骨折.男13例,女4例;年龄21~56岁,平均36.5岁.均为闭合性损伤,不伴软组织缺损,关节活动受限.术前X线片及CT检查均可见外踝、后踝骨折,有明显外移的距骨,不伴内踝骨折.根据Lauge-Hansen分型均为旋前.外旋型Ⅳ度损伤,根据Danis-Weber分型均为C型.受伤至手术时间4~7 d,平均5.6 d.结果 术后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4个月,平均15.6个月.X线片示17例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1~16周,平均14.8周.按改良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价:优5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2.4%.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X线片测得术后内踝间隙为(3.16±0.37)mm,与术前(4.87±0.43)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侧重力应力位下内踝间隙为(3.55±0.44)mm,与健侧(3.47±0.43)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Ⅳ度旋前-外旋踝关节骨折,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同时应充分重视修复重建内侧韧带结构.  相似文献   

14.
笔者2010年3月收治踝关节Bosworth骨折1例,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44岁,因扭伤致左踝外旋畸形、肿痛3h人院.查体:左踝关节畸形,左足向外旋转60°,可触及左踝关节向外脱位及左内踝骨折裂缝,左腓骨在踝穴水平斜行骨折,左腓骨骨折近端向后移位,压痛剧烈,左足及左踝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两种韧带修复方式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84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例)和观察组(n=42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组同时修复浅层、深层韧带,对照组修复浅层韧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手术修补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将52例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其中内踝骨质完整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三角韧带手术治疗组(治疗组)和术后内翻位石膏固定组(对照组)各23例,均行外踝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下胫腓关节以螺钉固定8周;治疗组同时行三角韧带修补,对照组术后行内翻位石膏固定治疗;随访11~34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估疗效。结果:52例患者均获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84.6%和65.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中三角韧带损伤,有必要同时进行修补。  相似文献   

17.
<正>踝关节骨折是需要骨科医生手术处理的常见损伤之一,其中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supination external rotation,SER)型骨折在外踝间接暴力引起的腓骨骨折中最为常见。超过30%的Lauge-Hansen SER型踝骨折病例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但骨折修复与胫腓韧带断裂的临床相关性目前尚不得而知。本研究针对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SER型踝关节骨折病例,通过中期随访比较固定和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腓骨后缘入路联合后前位中空螺钉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腓骨后缘入路联合后前位中空螺钉治疗56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15.24±4.37)个月。手术时间55~115(72.37±16.74)min,术中出血量15~45(33.06±12.73)ml。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无腓肠神经、腓浅神经、腓深动脉等术中损伤;无拇趾屈曲异常、螺钉激惹、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等术后并发症发生。骨折均一期愈合,时间8~16(11.8±3.2)周。术后12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72~96(87.74±9.86)分,其中优41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94.6%(53/56);踝关节活动度:跖屈35°~50°(39.4°±8.0°),背伸15°~25°(20.7°±4.6°)。结论 采用经腓骨后缘入路联合后前位中空螺钉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术创伤小、易复位、固定可靠、并发症少、患者术后踝关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2015年5月采用内固定结合下胫腓前韧带修复治疗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21~72岁,平均45.2岁。致伤原因:扭伤19例,交通事故伤6例,高处坠落伤1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无血管、神经损伤。左踝13例,右踝2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10 d,平均6.5 d。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和皮肤坏死。28关节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2.6~5个月,平均3.2个月。未发生内固定物断裂及下胫腓联合分离。末次随访时AOFAS疼痛评分(36.3±2.9)分,功能评分(44.3±3.2)分,韧带情况评分(9.2±0.5)分,总分(89.8±6.6)分;其中优11例,良15例,可2例。VAS评分为(1.6±0.5)分。踝关节活动度背伸(13±5)°,跖屈(38±9)°。结论在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中,下胫腓前韧带修复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有效方法,手术操作简便,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李嘉  孙晋客  王晨霖 《中国骨伤》2017,30(6):499-502
目的 :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部骨折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的手术技巧,并分析其疗效。方法 :自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采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35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部骨折患者,男22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38.2岁。受伤至手术2 h~10 d,平均5 d。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3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28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于术后10~18周(平均12周)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复位质量:解剖复位30例,复位可3例。根据Baird-Jackson评价系统,总分93.8±5.4,其中优17例,良12例,可2例,差2例。结论: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部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但对术者闭合整复技术手法要求较高;骨折端粉碎严重及关节面压缩骨折不适用于该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