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齐连生 《当代医学》2010,16(12):8-9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与帕金森病(P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对比分析22例VP及PD的病例资料。结果VP的发病年龄(64±4.7)岁,大于PD(54±5.6)岁,全部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多急性起病(12例,54.6%),发病时症状多较对称(15例,60%),四主征中震颤少见(3例,13.6%),与PD有明显不同;影像学上VP均可见脑梗死,以双侧基底节区脑梗死多见(20例,90.9%),PD组中特征性改变为T2WI上黑质致密带(SNc)变窄、边缘模糊,纹状体区信号减低。结论VP与PD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上均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分析结合影像特点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临床和影像特点,及其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区别,方法对54例VP及53例PD住院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床上VP患者以偏瘫、强直、球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锥体束损害表现明显,而静止性震颤少见,PD患者则以震颤-齿轮样强直为主;影像学上VP患者可见明显的影像学异常,主要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部位可位于单侧、双侧基底节或额叶白质,此外部分病例在大脑脚、侧脑室旁可见缺血性改变。而PD组则未见可见的缺血性改变;抗PD药物治疗的疗效方面,PD组明显优于VP。结论VP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与PD有所不同,其影像学改变也不同于PD;用左旋多巴替代疗法,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和帕金森病(P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探讨VP和PD的鉴别及诊断方法。方法:对20例VP病例及50例PD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归纳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病例在起病年龄、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初始症状、有无锥体束损害、尿失禁、尿频数及神经症状和体征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单用或以不同组合使用安坦、金刚烷胺、L-多巴类等抗PD药物治疗,除外疗效不详或未用抗PD药物治疗者,以症状(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减轻为准,VP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PD组(P〈0.05)。两组病例在病程、确诊时间、Hoehn-Yahr分级、油脂分泌增多、多汗、便秘、焦虑抑郁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P发病与长期高血压有关;基底节、脑室周围多发腔梗是导致VP的主要原因;VP临床表现不同于PD:出现PD表现后,及时行MRI或CT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parkinsonism,VP)临床和影像特点,及其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区别。方法对54例VP及53例PD住院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床上VP患者以偏瘫、强直、球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锥体束损害表现明显,而静止性震颤少见,PD患者则以震颤-齿轮样强直为主;影像学上VP患者可见明显的影像学异常,主要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部位可位于单侧、双侧基底节或额叶白质,此外部分病例在大脑脚、侧脑室旁可见缺血性改变。而PD组则未见可见的缺血性改变;抗PD药物治疗的疗效方面,PD组明显优于VP。结论VP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与PD有所不同,其影像学改变也不同于PD;用左旋多巴替代疗法,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原发性帕金森病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怡 《医学综述》2009,15(12):1901-1903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与原发性帕金森病(PD)临床特点的区别。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在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确诊的VP患者54例与PD患者59例的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VP患者大多有高血压病、脑卒中病史;VP组临床表现以偏瘫、对称性双下肢铅管样僵直为主,静止性震颤少见,可伴有椎体束损害和智能障碍,PD患者则以震颤、齿轮样强直为主。VP影像学表现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不同于PD患者。抗PD药物治疗疗效优于VP。结论VP发病可能与长期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有关,VP临床表现与PD不同,脑MRI或者头部CT检查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改变、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确诊为VP的患者56例及帕金森病(PD)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VP组起始症状均表现小碎步态,姿势不稳;四肢多为对称性或非对称性铅管样肌张力增高,以双下为重。两组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延髓麻痹、认知功能障碍、锥体束征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患者均行头颅CT或头颅磁共振检查,两组基底节区多发性脑梗死、皮质下白质梗死、侧脑室周围低密度灶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同型半胱氨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VP是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不同于PD的一种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s,LI)和轻度帕金森样体征(mild parkinsonian signs,MPS)及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在襄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LI患者264例,行颅脑MRI平扫确定颅内LI的数量和位置,采用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对所有纳入研究的受试者进行运动症状的评分,进行调整年龄、性别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LI与MPS及VI的关系。结果颅脑MRI平扫≥3个LI与MPS、VP相关(MPS:OR=2.4,95%CI1.4~3.8,P<0.01;VP:OR=1.9,95%CI1.2~3.0,P<0.05);LI与MPS和VP的运动迟缓症状独立相关(<3个LI:OR=1.7,95%CI 1.1~3.6,P<0.05;≥3个LI:OR=2.8,95%CI 1.6~4.2,P<0.01)。丘脑区域的LI患MPS和VP的风险较高(MPS:OR=2.2,95%CI 1.4~3.6,P<0.01;VP:OR=1.5,95%CI0.7~2.5,P<0.05);而额叶区域的LI与MPS有关(OR=1.8,95%CI 0.8~3.2,P<0.05)。结论研究表明LI,尤其是特定部位和一定数量的LI,与MPS、VP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牛海帆 《中外医疗》2009,28(32):60-60
本文总结了33例临床病人的特点,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Vascularparkinsonism,VP)病人的临床特点给与了细致观察总结,为基层医院鉴别诊断VP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提醒同道VP的发生率在我国脑血管病中较高,对预防和治疗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VP患者(VP组)和3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PD组)的主要危险因素、起病时间、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VP组的主要危险因素的发生率高于PD组;VP组的13例患者(占46.4%)急性、亚急性起病,起病时间短于PD组;VP组的肌强直、早期行走困难、步态不稳或跌倒、情感失控、延髓麻痹、尿失禁、锥体束征的发生率均高于PD组,VP组的静止性震颤、小碎步或慌张步态、言语障碍的发生率少于PD组;影像学检查显示VP组的脑叶损害、白质病变、丘脑病变、脑干病变、基底节病变及小脑病变发病例数均多于PD组(均P〈0.05)。结论 VP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与PD均存在明显差异。结合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改变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正确诊断VP。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评价无症状脑梗死的影像学特征及敏感性。方法:对健康查体中CT发现脑梗死或疑似脑梗死,经MRI复诊确诊,并询问以排除以往有症状的脑梗死史,同时进行影像学分类及病因追查。结果:本组70例中,CT检出腔隙性脑梗死灶59例(占84.3%),共检出病灶170个;UR检出70例(100%),共检出病灶248个,比CT多检出78个病灶。结论:比较影像学评价,CT、HR是发现无症状脑梗死最有效的检查方法,在显示病灶方面,MR比CT敏感性、特异性高。MR多序列的信号改变可相互印证,尤其是DWI序列可发现超急性脑梗死、FLAIR序列可发现缺血灶,MR是无症状脑梗死最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嘉  顾承志  朱连海  李丹  黄怀宇 《海南医学》2016,(22):3618-3621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嗅觉功能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探讨Sniffin' Sticks方法(SST)嗅觉功能检查在PD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12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PD、VP患者及性别、年龄匹配的同期体检正常对照者(HC组)各40例。采用SST检查方法分别评价PD、VP、HC三组受检者的嗅觉阈值(OT)、嗅觉辨别阈值(OD)、嗅觉识别阈值(OI)及三项得分之和(TDI)总分,比较三组受检者间嗅觉功能的差异,并评估其嗅觉功能与年龄、性别、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病程、H-Y分级、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Ⅲ)等变量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TDI在PD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PD、VP、HC三组受检者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嗅觉障碍发生率为92.5%,显著高于VP组(37.5%)及HC组(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VP、HC三组受检者的TDI总分分别为(20.07±4.45)分、(30.53±5.90)分和(31.00±4.99)分,PD组TDI总分明显低于HC组和VP组(P<0.05),而VP组与H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组TDI总分与年龄呈负相关(r=-0.987,P<0.05),与MMSE呈正相关(r=0.866,P<0.05);PD组TDI总分与病程呈负相关(r=-0.484,P<0.05),与MMSE呈正相关(r=0.618,P<0.05),与性别、年龄、H-Y分级及UPDRS-Ⅲ评分无关;VP组TDI总分与年龄、病程、H-Y分级均呈负相关(分别为r=-0.989,P<0.05;r=-0.770,P<0.05;r=-0.353,P<0.05),与MMSE呈正相关(r=0.838,P<0.05),与性别、UPDRS-Ⅲ评分无关;区分PD组和HC组时TDI总分曲线下面积(AUC)为0.944,临界值为23.313,灵敏度为82.5%,特异度为97.5%;区分PD组和VP组时,TDI总分AUC为0.911,临界值为23.563,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2.5%。结论 SST嗅觉检测方法临床应用简单、结果可靠、可操作性强;PD存在较为显著的嗅觉障碍,VP嗅觉功能与HC比较无显著差异;使用SST能够为P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各种影像检查诊断桥本氏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桥本氏病的超声、核素扫描、CT、MRI检查结果,总结其特点。结果 桥本氏病在超声下特点为:弥漫性增大,网格样结构,血流异常丰富,可以有结节;^99mTcO4^-核素扫描显示甲状腺弥漫肿大,放射性分布不均。结节以凉结节和冷结节多见,^99mTc-MIBI可鉴别冷结节是否为恶性肿瘤,而CT、MRI也可鉴别合并恶性肿瘤,并可发现有无侵犯及颈淋巴结转移,为手术提供依据。结论 各种影像检查对桥本氏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颅CT平扫在老年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患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收治的101例痴呆患者,其中55例阿尔茨海默病者作为AD组,4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VD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头颅CT检查结果。结果AD组大脑半球最大横径、大脑半球最大横径与侧脑室最大宽度比值小于VD组,AD组外侧裂池最大宽度大于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腔隙性脑梗死和大面积脑梗死/出血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D组,AD组侧脑室颞角扩大发生率高于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颅CT平扫在鉴别老年患者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6):118-120
目的 探讨CT影像学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接诊的78例经CT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血管性痴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78例非痴呆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样接受CT影像学检查,使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对比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对比两组患者CT影像学检查表现及两组患者的脑萎缩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21.65±1.45)分和(40.25±5.36)分,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27.20±1.66)分和(60.78±3.26)分,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面积比对照组大,部分患者在脑出血后出现梗死,病变的位置以皮质和皮质下为主,双侧和左侧为主要倾向;观察组患者的脑萎缩率达到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且准确的反映出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病灶位置和脑萎缩情况等,临床诊断价值较高,是一种高效、可靠的血管性痴呆检查方法,值得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比较帕金森病合并痴呆患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及情绪变化。方法:收集帕金森合并痴呆患者资料33例,以及血管性痴呆患者31例;观察分析帕金森合并痴呆组患者与血管性痴呆组患者Mo CA评分,SDS及SAS评分。结果:帕金森合并痴呆患者空间执行能力及定向能力均显著低于血管性痴呆组,而命名能力,语言能力及注意力均显著高于血管性痴呆组(P<0.05),抽象能力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合并痴呆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血管性痴呆患者(P<0.05)。结论:帕金森痴呆患者认知能力及情绪状况不同于血管性痴呆,此结果可以进一步帮助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CT表现与临床的相关性,探讨CT对AP的诊断价值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AP患者的CT平扫和增强检查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结果 CT诊断水肿性AP184例,出血坏死性AP16例。其中12例合并脓肿,3例死亡。按Balthazar分级:A级24例,B级32例,C级64例,D级52例,E级28例。结论 CT对AP的诊断与分类有很大的价值;Balthazar分级可以评价AP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电子束CT三维重建的应用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和评价电子束 CT(EB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不同病变中显示和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 2 13例不同病变的患者作了 EBCT检查和三维图像重建处理 ,包括电子束 CT血管造影 (EBCTA ) 117例、复杂骨折 30例、先天性心脏病 15例和肿瘤等病变 5 1例。三维重建分别采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多平面重建 (MPR)和表面遮盖显示 (SSD)方法 ,部分采用了 VRT技术。 结果 :117例 EBCTA检查中 ,在 MIP、MPR和 SSD重建图像上清晰显示了正常血管及其分支、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和血管狭窄以及它们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30例骨折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轴位难以显示的骨折和移位、骨折的类型和周围关系。在 MPR和 SSD图像上能对 1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作出正确诊断、分型和评估。对肿瘤等病变 ,MPR和 SSD图像能清晰显示其位置和空间关系 ,同时在 SSD上能准确测量其体积。 结论 :EBCT三维重建图像是诊断和评价血管性病变和复杂部位骨折的可靠方法 ,对先天性心脏病和肿瘤等病变的定位、分型和治疗前后的评估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以冻结步态为主诉的帕金森综合征(PDS)的诊疗过程,为延缓该症状进展提供线索。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10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专病门诊随访、以冻结步态为主诉的PDS患者,跟踪随访2~6年。所有患者均采用阶梯性诊治措施,即初始使用左旋多巴行基础治疗并观察疗效,如无效则先后选用其他抗帕金森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其他治疗方案(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等)。患者初诊时,采用Hoehn-Yahr分级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的第二部分(Ⅱ)、第三部分(Ⅲ)评价运动功能,UPDRS的第一部分(Ⅰ)评价总体精神、行为和情绪情况,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抑郁、焦虑状态;初诊和每次随访时均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价冻结步态的严重程度。结果 15例冻结步态患者中帕金森病6例,非帕金森病9例(包括2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3例原发性进展型冻结步态、1例额颞叶痴呆、1例血管性PDS、1例药物性PDS、1例原因未明PDS)。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初诊时Hoehn-Yahr分级、UPDRS-Ⅰ总分、UPDRS-Ⅱ总分、UPDRS-Ⅲ总分、MMSE总分、HAMD-17总分、HAMA总分和TUGT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线时帕金森病组冻结步态病程为(7.50±2.66)年,长于非帕金森病组[(2.56±0.8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帕金森病组左旋多巴治疗有效率高于非帕金森病组(4/6 vs 0/9,P=0.01)。结论 以冻结步态为主诉的PDS病因具有异质性,冻结步态病程长短有助于诊断原发性帕金森病,冻结步态严重程度对病因提示意义不大。增加左旋多巴剂量对帕金森病中晚期出现的冻结步态有效,对其他原因导致的冻结步态疗效不确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I线性测量对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根据ICD-10诊断标准,选取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临床确诊为AD和VD的患者各50例,观察和测量所有患者的海马高度、颞角宽度、外侧裂宽度、第3脑室宽度、额角指数及尾状核指数6个参数值。结果 AD组患者的海马平均高度为9.47 mm,颞角宽度平均高度为5.03 mm,外侧裂平均宽度为4.51 mm,第3脑室平均宽度6.56 mm;VD组患者的海马平均高度为13.01 mm,颞角宽度平均高度为2.96 mm,外侧裂平均宽度为3.09 mm,第3脑室平均宽度为5.73 mm,AD组与VD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患者的额角平均指数和尾状核平均指数分别为34.76和15.32,VD组分别为33.99和14.59,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鉴别诊断依据主要是靠临床症状联合影像学检查,MRI能作为辅助诊断,应用海马高度、颞角宽度测量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