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MYC基因异常情况及其与BCL-2、BCL-6基因异常的关系。   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和FISH技术对194例DLBCL的MYC、BCL-2、BCL-6基因异常情况进行检测, 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0、BCL-6、MUM-1及Ki-67等蛋白标记物, 分析其相互关系。   结果   在164例MYC基因异常为38例(23.17%), 其中基因易位9例(5.49%), 基因扩增29例(17.68%); 同时存在MYC和BCL-6基因易位有2例, 未发现MYC和BCL-2同时易位或三者同时易位的病例; 资料完整(同时获得三种基因FISH结果) 的159例病例中, MYC基因扩增28例(17.61%) 与BCL-2基因扩增38例(23.90%) 呈显著正相关(r=0.291 6, P=0.000 4);MYC基因易位病例Ki-67高表达率(5/8, 62.50%) 明显高于非MYC基因易位病例(33/149, 22.15%, P=0.027 7), 2例MYC和BCL-6同时易位的病例均为Ki-67高表达, MYC基因扩增与Ki-67高表达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有关MYC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异常改变除基因重排外, 还有基因扩增等活化方式, 目前对其作用机制尚缺乏了解, 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及淋巴结反应增生组织中组蛋白甲基化酶G9a的表达情况,探讨G9a的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经淋巴结活检确诊的75例初治DLBCL患者病理标本及临床资料,同时选取2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LBCL和对照组中G9a蛋白的表达,分析G9a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无进展期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探讨其对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  结果  DLBCL组织G9a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5.3%,明显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2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G9a蛋白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性别、年龄、B症状、LDH水平、初治缓解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9a蛋白阳性患者组的β2-MG的值,临床分期,Ki-67均较G9a蛋白阴性组更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1、0.019和0.044),Non-GCB 的G9a表达率高于GC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虽然Cox多因素分析显示,G9a蛋白表达阳性并非是是影响DLBCL患者3年OS和PFS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单因素研究显示G9a蛋白阴性和阳性组的3年OS分别为89.5%和74.4%,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3年PFS分别为79.3%和59.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  结论  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相比,组蛋白甲基化酶G9a在DLBCL中表达明显增加,且G9a蛋白阳性DLBCL患者的β2-MG、临床分期、Ki-67指数均较G9a蛋白表达阴性患者更高,提示G9a阳性表达可能与DLBCL的发展增殖有关;G9a蛋白表达阳性是影响初治DLBCL患者3年OS和PFS的不良预后因素之一,但并非其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Pokemon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okemon蛋白和p53、Bel-6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okemon和p53、Bel-6在DLBCL中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LH)中的表达.结果:Pokemon在50例DLBCL和10例RLH中的表达分别为35例(70.0%)和1例(10.0%),Pokemon在DLBCL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RLH中的表达(P<0.01);Pokemon在20例GCB(Gernlinal Center origin ofB-cell)型(12/20,60.0%)和30例non-GCB(non-Geminal Center origin of B-cell)型DLBCL患者中(23/30,76.7%)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53在GCB型DLBCL中的表达率(5/20,25.0%)明'显低于在non-CCB型DLBCL中的表达率(16/30,53.3%),P<0.05;35例Pokemon阳性DLBCL中p53阳性18例、Bel-6阳性16例,而在15例Pokemon阴性DLBCL中p53阳性3例、Bel-6阳性2例,在DLBCL中Pokemon表达分别与p53和Bcl-6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Pokemon在恶性程度较高的non-GCB型的表达率较GCB型有更高趋势.Pokemon的阳性表达与突变型p53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提示Pokemon蛋白和突变型p53蛋白共同参与了DLBCL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存在Pokemon-p53细胞转化通路在DLBCL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MAPK10基因甲基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诊断明确的107例DLBCL患者标本进行回顾性研究。检测MAPK10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MAPK10基因甲基化与DLBCL各临床病理的关系,对65例经利妥昔单抗治疗的DLBCL患者进行预后分析,评估MAPK10基因甲基化在DLBCL中的预后价值。结果 107例DLBCL中,68例(63. 6%)患者发生MAPK10基因甲基化。MAPK10基因甲基化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Ann Arbor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肿瘤亚型、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髓受侵等均无关。MAPK10基因甲基化的DLBCL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与无MAPK10基因甲基化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DLBCL中,广泛存在MAPK10基因甲基化,可能与DLBCL的发生有关,与DLBCL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亚型,其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尽管许多患者应用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一线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但仍有部分患者之后发展为复发和难治性的DLBCL,而一旦发展为复发难治性的DLBCL,常规的放疗和化疗则收效甚微。近年来,免疫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如单克隆抗体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治疗、抗体-药物偶连物(ADC)治疗和嵌合体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治疗等。本文现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陶  周立强 《癌症进展》2006,4(5):384-39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目前最常见的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同亚型在临床表现、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所观察到的遗传学改变主要集中在BCL6,BCL2,cMYC,FAS(CD95)的突变和体细胞超突变的异常上。虽然CHOP方案化疗能够治愈部分DLBCL,但完全缓解率仅为45%~55%。强化化疗方案或干细胞移植可改善某些患者的长期生存,最突出和一致改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长期生存效果则是随着抗CD20单克隆抗体药物与化疗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53和c-my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3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标本中p53和c-myc的表达情况。结果 p53和c-my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与其IPI有关(P<0.05)。p53和c-my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12,P<0.05)。结论联合检测P53和c-myc蛋白有助于判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恶性程度、复发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彭过  戴冬秋 《肿瘤防治杂志》2007,14(24):1914-1917
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及磷酸化等共价修饰以及染色质的其他改变如DNA甲基化和ATP依赖的染色质重组在肿瘤形成的多阶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消化道肿瘤是我国的常见肿瘤。主要探讨组蛋白共价修饰中乙酰化和甲基化在消化道肿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对了解消化道肿瘤的发病机制、细胞免疫与防御、细胞分化以及预防治疗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BCL-6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发病最多的一型,与BCL-6基因高度相关。BCL-6主要分布于生发中心及生发中心起源的淋巴瘤中,在DLBCL中易发生易位、突变、缺失从而导致表达失调,作用于与细胞活化、分化、周期、凋亡相关的基因,使细胞处于快速增殖、幼稚状态。BCL-6对DLBCL预后的意义尚有争议,不同的统计数据得出了不同结论。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在临床特征、基因表达和治疗反应及预后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异质性.目前,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作为标准治疗方案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而近年的几项基于细胞起源分型进行的R-CHOP+X临床试验均未...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基因甲基化现象在DLBCL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研究SOCS-1基因CpG岛的甲基化状态,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分析SOCS-1基因的表达水平;收集3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结果 30例DLBCL患者中有17例(56.7 %)SOCS-1基因呈启动子区甲基化,而对照组则无SOCS-1基因的甲基化现象。SOCS-1基因甲基化组的SOCS-1基因表达量与非甲基化组相比,其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与临床资料相结合,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组和结外病灶数>1个的组中SOCS-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LDH正常组和结外病灶数≤1个组(P<0.05)。高危组的SOCS-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DLBCL患者中存在SOCS-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现象。SOCS-1基因甲基化后其表达水平受到抑制,提示SOCS-1基因及其甲基化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并对DLBCL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微小RNA(mi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与目标mRNA互补序列结合,在转录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内的不同恶性肿瘤中存在特定的miRNA表达谱。因此,体液、组织标本中miRNA的表达将有望成为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3.
99例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期间收治的99例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所有病例经过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胃肠道原发32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共14例,其余部位53例.结果 结外DLBCL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高龄、男性略多见、全身症状少见、Ⅰ~Ⅱ期多见、一般状态较好、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多为中低分.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78.9%,原发胃肠道、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其他原发部位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5%、37.0%、74.6%.全组病例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PS评分、结外受侵>1个及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对5年总生存率有影响.结论 结外DLBCL为一组异质性疾病,预后良好,但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部位的病例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4.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恶性淋巴瘤.虽然R-CHOP标准治疗方案改善了DLBCL患者的整体生存,但高危患者5年总生存率仍<50%.因此DLBCL一直是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如新药的联合治疗、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和抗体治疗为代表的免疫靶向治疗、如何降低治疗的长期不良反应以及寻找新的预后生物学标志物和分型系统等.文章就第60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DLBCL的最新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研究微小RNA-21(miR-2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探讨miR-21表达与DLBCL发生、发展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50例DLBCL存档蜡块和12例正常淋巴结中miR-21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bcl-2、p53在DLBCL中的表达。结果 miR-21在DLBCL中高表达,且在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亚型中高于GCB亚型,50例DLBCL中有18例(36.0 %)表达bcl-2,21例(42.0 %)表达p53。DLBCL中miR-21表达水平与bcl-2呈负相关(P=0.020),与p53表达、DLBCL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22;P=0.005),miR-21高表达的DLBCL患者3年生存率较miR-21低表达者低。结论 miR-21高表达可能是DLBCL恶性度高的标志,是促进DLBCL肿瘤细胞增殖的重要因素,可能对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bcl-2、p53可能是miR-21在DLBCL中发挥作用的靶标。  相似文献   

16.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138例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合随访资料 ,对DLBCL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87.7%侵犯淋巴结 ,6 0 .1%有结外侵犯 ,全组 5年生存率为 4 1.3%。多因素分析表明 ,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和近期疗效是DLBC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国际预后指数 (IPI)计分低危组 5年生存率为 6 1.9% ,低中危组为 4 4 .3% ,高中危组为 2 0 .2 % ,高危组为 9.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伴结外侵犯者 ,化疗联合手术治疗 5年生存率为 5 5 .6 % ,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结论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和近期疗效是DLBC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外侵犯病例应采取手术和化疗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含有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能改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在一线应用R-CHOP方案后转为复发难治性DLBCL(RR-DLBCL),且预后不良.对DLBCL及其相关肿瘤基因表达研究证实基因水平的生物靶向治疗能改善RR-DLBCL患者的预后.目前,一些新的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就RR-DLBCL的生物靶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SHP-1 、p15和SOCS-1基因异常甲基化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研究DLBCL淋巴组织标本中SHP-1、p15和SOCS-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状态.结果 50例DLBCL患者中有48例(96%)存在SHP-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26例(52%)有p15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28例(56%)有SOCS-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而15例对照(淋巴结良性反应性增生)组则无SHP-1、p15和SOCS-1基因的甲基化现象.结论 在DLBCL患者中存在的SHP-1、p15和SOCS-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现象,初步表明SHP-1、p15和SOCS-1基因甲基化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并对DLBCL的去甲基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B-NHL),在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多种因素影响其预后.文章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从临床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两方面对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病理、临床表型及预后都有明显异质性。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将DLBCL分为EZB、BN2、MCD、N1四个亚型或C1~C5五个亚型。新的分子病理分型从基因和分子层面对DLBCL进行了更深入的认识,使预后的判断更为准确,有利于临床筛选更精准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