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酞咪哌啶酮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机制及不良反应.方法 反应停起始剂量150 mg/d,每周增加50~100 mg/d,直至200~300 mg/d;地塞米松40 mg/d,第1~4天,第9~12天,第17~20天,28 d为1疗程.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用ELISA方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结果 18例MM患者中部分缓解5例,进步9例,无效4例,无完全缓解患者,总有效率77.8%,无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治疗前MVD(74±29)显著高于治疗后MVD(57±18)(P<0.05),两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MVD(31±12)(P<0.01).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为(72±20)ng/L,显著低于治疗前(181±26)ng/L(P<0.01),两组与正常对照组(56±16)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患者MVD和VEGF明显增高,经酞咪哌啶酮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后两者均明显下降.反应停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酞咪哌啶酮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机制。方法 观察 16例骨髓瘤患者治疗前及治疗 12w后 2 4h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血清钙、血清M蛋白、头胸及骨盆X线片、骨髓涂片 ,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疗效评定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的部分缓解、进步、无效三级评定法评定 ,对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16例中因肾功能衰竭放弃 1例 ,死于心脏淀粉样变性 1例 ,实际完成 14例。其中部分缓解 8例 ,进步 6例。 6w后 2 4h尿蛋白、血清M蛋白、骨髓浆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均明显减少或下降 ,血红蛋白升高 ,与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0 .0 1)。全组病例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酞咪哌啶酮能有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且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系培养上清液对人骨髓来源的内皮细胞系(HBMEC)的增殖,迁移,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及酞咪哌啶酮对其抑制作用。方法 用MM细胞系(IM9,XG1,U266和MOLP-5)培养上清液培养HBMEC,检测其对HBMEC的增殖,迁移作用,在纤维蛋白胶及基质胶(matrigel)中观察此上清液对血管新生的影响,并研究酞咪哌啶酮对这些作用的抑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此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结果 MM培养上清液明显促进HBMEC的增殖及迁移,在纤维蛋白胶及基质胶(matrigel)中,促进微血管的生长。这些作用均可被酞咪哌啶酮抑制。所有这些作用与MM细胞系产生的VEGF无相关性。结论 MM细胞系通过分泌VEGF或其他某些细胞因子促进HBMEC的增殖,迁移及微血管形成;酞咪哌啶酮可抑制这些作用。并可作为MM的临床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骨髓瘤 (m ultiple m yelom a,MM)是一种不易治愈的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经有效治疗 ,生存期只有 2 4~ 5 0个月。平均生存期仅 3年 ,且化疗完全缓解率不高。几乎所有患者经化疗后终于复发。干扰素可延长平台期时间 ,但对生存率无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受很多限制 :如价格昂贵、高龄患者移植相关病死率高、无关供者人类白细胞抗原匹配机率低、移植后可复发等。Gahrton等 [1 ] 报道 15 0例 MM患者接受异基因骨髓移植 ,5 5 %~ 6 0 %在移植后 1年内死亡 ,不少患者移植后复发。近年国内外已开始应用酞胺哌啶酮 (商品名反应停 …  相似文献   

5.
酞胺哌啶酮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发性骨髓瘤 (MM)国内尚无确切发病率统计 ,欧美为 2~ 4/ 10万。近 2 0年来采用马法兰为主的化疗加支持治疗 ,虽然取得一定成果 ,但是总生存率并未明显提高。近两年国外研究发现thalidomide(酞胺哌啶酮 ,商品名反应停 )有治疗MM作用 ,并且对化疗后复发者也有效。我们应用反应停治疗 7例MM患者 ,旨在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对象和方法1 对象 我院血液科自 2 0 0 0年 2月至 4月收治的同意使用反应停治疗的MM患者 7例 ,男 5例 ,女 2例 ,年龄 37~ 70岁 ,均经Kyle标准[1] 确诊 ,其中初治 2例 ,经M2 (卡氮芥、环磷酰…  相似文献   

6.
李鸽 《浙江临床医学》2003,5(2):126-126
1999年美国Arkansas大学的singhal等[1]首先报道酞胺哌啶酮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有效。作者用酞胺哌啶酮联合化疗治疗5例MM患者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例 ,男2例 ,女3例 ,年龄39~61岁。病程6个月~5年。经临床 ,实验室确诊MM -IgA2例 ,IgG2例 ,IgE1例。3例既往曾不同化疗方案治疗1个疗程。1.2治疗方法化疗联合酞胺哌啶酮治疗 ,剂量从50mg/d开始 ,每晚睡前服 ,每周增加50mg,最多400mg。服用4~6w复查血常规、ESR、M蛋白、骨髓象、肝肾功…  相似文献   

7.
马法兰与强的松联合治疗 (MP方案 )是多发性骨髓瘤 (MM)治疗的经典方案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真正完全缓解率不超过 5 % ,我们在MP方案的基础上 ,加用酞胺哌啶酮 (thalidomide ,商品名反应停 )治疗MM患者 9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8.
酞咪哌啶酮具有抗新生血管生成、调节免疫以及细胞因子分泌的作用,特别是它具有抑制α-TNF释放的作用。而部分细胞因子分泌失衡、α-TNF释放过多与结核病的一系列代谢和病理改变有关。为寻求一种结核病治疗的新方法,我院将该药用于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现将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 ,女性 ,5 9岁 ,因面色苍白 1月余于 1996年 5月 11日第 1次收住我院。当时体检除发现贫血及皮肤散在瘀斑外未见其他明显异常。血常规 :Hb 5 4g/L ,WBC 3.2× 10 9/L ,BPC 10 8× 10 9/L ;血清钙 2 .3mmol/L ;血清IgG 5 5 .2g/L ,轻链λ 82 .2g/L ,κ/λ=0 .0 15 ;尿游离λ轻链 ( ) ;颅骨X线检查发现多个不规则透亮区 ;骨髓增生活跃 ,幼稚浆细胞 0 .2 6 ,浆细胞 0 .16。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 (MM)IgGλ型 ,Durie Salmon分期为ⅢA 期。 1996年 5月~ 1999年 7月接受了 1个疗程M2方案 [卡氮芥、…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新靶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血管新生(Angiogesis)在肿瘤发生、转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同实体瘤一样,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微血管密度(MVD)被认为是有力的预后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众多调节血管新生的细胞因子中的重要一员,近年来对VEGF在MM中的病理生理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我们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反应停联合VAD方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反应停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管生成抑制剂,除了具有明显的致畸作用外,也有便秘、嗜睡、腹胀、乏力等副反应[1,2]。祖国医学认为医食同用及各医家著作和民间流传的以药当食用,药食和用即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又能发挥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MRI骨髓浸润模式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以25例初诊MM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传统影像学、血清肌酐、血清蛋白、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等检测,并根据Durie—Salmon分期系统进行分期。对骨髓瘤患者在初诊及治疗之前行脊柱T1WI、STIR和常规的T1WI增强扫描,分析骨髓瘤细胞在骨髓内的浸润模式。对照组包括非恶性血液病患者10例,其骨髓涂片及活检检查均证实为正常骨髓象。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进行骨髓活检及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测定微血管密度(MVD),以CD34单抗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另外,采集骨髓后分离上层血浆,采用ELISA法测定VEGF蛋白浓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初治MM患者骨髓上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GEF)水平及MVD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MRI骨髓弥漫性浸润的MM患者骨髓上清VGEF水平及MVD高于MRI骨髓成像正常或局灶性浸润的患者(P〈0.05)。结论MRI骨髓弥漫性浸润模式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低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卫平 《临床医学》2010,30(10):6-7
目的观察低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分析22例初治和8例复发难治MM患者应用低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M蛋白量、骨髓浆细胞比例以及血红蛋白浓度变化情况。结果 30例MM,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7例,微小反应4例,总有效率60%。治疗前后患者M蛋白量、骨髓浆细胞比例以及血红蛋白浓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沙利度胺不良反应轻,均可耐受。结论低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探讨护理干预对其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取认知干预、情绪干预、行为干预、健康教育等积极的全方位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两组均采用沙利度胺加VAD方案治疗。观察嗜睡、恶心呕吐、头晕、便秘等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P<0.025)。结论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VAD方案联合沙利度胺和干扰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7例多发性骨髓瘤均采用VAD方案联合沙利度胺和干扰素治疗。沙利度胺的起始剂量为100mg/d,每周增加50mg,直至剂量增加至200mg/d。干扰素为300万单位/d,隔日1次。21d为1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根据血象、血清M蛋白、骨髓瘤细胞等指标来判断疗效,分为部分缓解、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结果部分缓解14例,疾病稳定2例,疾病进展1例,总有效率82.35%。主要不良反应有嗜睡、便秘、头晕、心动过缓和发热,但都能耐受。结论VAD方案联合沙利度胺和干扰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有疗效高和耐受性好的优点,值得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含沙利度胺方案治疗中国人多发性骨髓瘤(MM)的有效率(R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以及与之相关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10例接受沙利度胺治疗的MM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RR的比较采用x^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接受沙利度胺单药治疗组5例,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组55例,沙利度胺联合化疗组50例,治疗总RR为63.6%,其中完全缓解(CR)7例(6.4%),部分缓解(PR)63例(57.3%)。年龄〈65岁、诊断至开始沙利度胺治疗的时间短于6个月和采用联合治疗的患者RR更高(P〈0.05)。单因素分析,年龄〈65岁的患者PFS更长(P=0.008);年龄〈65岁、血清肌酐(Cr)〈176.8μmol/L、β2微球蛋白(132MG)〈3.5mg/L的患者具有更长的0S(P值分别为0.028、0.045和0.019)。多因素分析,β2MG为影响OS的唯一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5)。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便秘(38.2%)、嗜睡(33.6%)、水肿(31.8%)和肢体麻木(29%),但绝大多数均能耐受,少见且严重的有心动过缓(2.7%)、深静脉血栓(1.8%)和精神异常(0.9%)。结论:沙利度胺治疗中国人MM具有肯定的疗效,毒副作用可以耐受。年龄、开始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影响短期疗效,年龄同时与治疗后PFS相关,而年龄、Cr和β2MG水平与患者的长期生存相关,β2MG为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类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MM的发生、发展与新生血管形成及骨髓微环境密切相关.新生血管形成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血管形成调节因子调节,可促进MM细胞增殖、迁移.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活化后,亦可产生VE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从而促进骨髓新生血管形成,促进MM发展.笔者拟就VEGF-A、TAM在MM发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姜堰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经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沙利度胺(VDT)方案治疗的MM患者14例作为VDT组(观察组),并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接受VAD方案治疗的16例MM患者作为VAD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VDT组完全缓解率为42.86%(6/14),部分缓解率为35.71%(5/14),微小缓解率为14.29%(2/14),无效率为7.14%(1/14),总有效率为92.86%;VAD组完全缓解(CR)率12.50%(2/16),部分缓解(PR)率50.00%(8/16),微小缓解率为12.50%(2/16),无效率为25.00%(4/16),总有效率为75.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T组在降低M蛋白,使骨髓瘤细胞下降方面与VA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具有耐受性好、疗效明显的优点,可以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使用。  相似文献   

19.
沙利度胺治疗10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thalidomide,Thal)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Thal单药及联合其他化疗方案治疗102例MM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①102例患者共接受Thal治疗139例次,中位用药剂量200 mg/d.②52例次患者诱导治疗的有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率为65.4%,66例次患者挽救治疗有效率为45.5%.其中Thal单药治疗13例次,联合化疗105例次;联合组的有效率优于单药组(分别为58.1%和23.1%,P=0.017),无反应和疾病进展(NR)率低于单药组(分别为15.2%和46.2%,P=0.015).联合组中,50例次初治患者NR率低于55例次复发和难治患者(分别为6.0%和23.6%,P=0.012);72例次Thal联合VAD(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和地塞米松)或M2[长春新碱、苯丙氨酸氮芥(马法兰)、卡氮芥、环磷酰胺和泼尼松]等静脉用药方案的患者与33例次联合MP(苯丙氨酸氮芥和泼尼松)等非静脉用药方案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62.5%和4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采用Thal维持治疗的患者用药至疾病进展的中位时间为15.5(1~58)个月.④在可随访的97例患者中,患者使用Thal的中位用药时间为8(1~46)个月.中位随访20(1~67)个月,预计中位总体生存(OS)期为44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累计用药时间长于6个月(P=0.0014),治疗前骨髓涂片巨核细胞多于20个/片(P=0.0101),血红蛋白浓度大于100 g/L(P=0.019)的患者OS期较长.⑤多因素分析显示累计用药时间长于6个月[P=0.006,相对危险度(RR)0.430],骨髓涂片巨核细胞多于20个/片(P=0.036,RR 0.502)是OS期的预后良好因素.⑥患者对Thal治疗的不良反应多可耐受,血栓性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国外文献报道.结论 Thal单药或联合化疗对MM患者有疗效.累计用药时间达6个月者可以显著提高OS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