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雕白粉-亚甲蓝还原液对大白鼠和家兔的迷走神经和坐骨神经进行活体染色,并采用钼酸胺与四氧化锇固定,纯乙醇脱水的方法,制作组织切片和超薄切片,进行光镜和电镜研究。光镜标本显示,细神经均匀染色,而粗神经仅浅层染色,有髓神经纤维的轴突深染,但髓鞘不染色。电镜可见染色标本神经纤维内的微管和神经微丝,认为还原型亚甲蓝是以H2B+形式穿透细胞膜(或轴膜),在轴突内氧化成亚甲蓝阳离子,与负电荷基团结合,使神经纤维显示蓝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度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依据以及发生部位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例低度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的发生部位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结合文献对其病理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的发生部位不同,在形态及组织结构上却极为相似,均为梭形细胞结构.结论 发生在软组织的MPNST全身各处均可见到,但发生在乳腺者却极为罕见,文献中很少有报道,对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PNST)的组织起源、病理学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0例MPNST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10例MPNST中男7例,女3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45.6岁;肿瘤发生部位为四肢(3例)、消化道(2例)、腹腔(2例)、鼻腔(1例)、腹股沟(1例)、硬膜外(1例);肿瘤直径为1.5~15 cm,瘤体呈结节状,部分有包膜,其中1例肿瘤伴有出血、坏死。肿瘤组织学表现为梭形细胞肉瘤,1例伴有坏死,2例伴有异源性成分。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肿瘤细胞表达神经标志物,S-100和NSE阳性,2例伴有异源性成分者Myoglobin阳性。结论:MPNST组织结构变异大,可以通过肿瘤的发生部位、形态学特点,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与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滑膜肉瘤、上皮样肉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MMP-9、TIMP-1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和预后关系。方法58例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手术切除之癌组织和癌周正常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MMP-9)和TIMP-1的表达情况,探讨这些因子表达与临床病理和预后关系。结果在58例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中:53例MMP-9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9.7%;35例TIMP-1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0.3%。这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组织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统计学相关性(P〈0.001)。MMP-9蛋白表达与五年生存率有影响(P〈0.001)。结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中研究MMP-9、TIMP-1的表达,可能是癌肿发生、生长和浸润转移的重要因素,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对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MPNST)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以及对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2(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4/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2,CXCR4/CXCL12)信号通路的调节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进行手术切除病灶的50例MPNST患者肿瘤组织作为观察组,50例皮肤型神经纤维瘤组织(dermal neurofibroma,DNF)作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检测组织样本中的EGFR表达。细胞实验分为正常组(Normal组):不加任何药物,常规培养;对照组(Control组):细胞转染150 nmol/L EGFR-siRNA-NC后,常规培养;实验组(EGFR-siRNA组):细胞转染150 nmol/L EGFR-siRNA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软组织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骨外尤文氏肉瘤以及胸肺区小细胞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患有软组织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的患者,共8例,使用免疫组化法对其病理组织进行分析,另外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患有胸肺区小细胞恶性肿瘤(Askin)的患者,共4例,同时选取患有骨外尤文氏肉瘤(EOE)的患者,共1例,将这三种病理组织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PNET在临床上的高发人群是青少年,这种肿瘤的病理是一种小圆细胞的肿瘤,排列较为紧密,有的患者表现出Hower-Wright菊形团,有部分患者未表现,患者在CD99(10/11)上表现为阳性.结论 这三种肿瘤在诸多方面表现地极为相似,比如年龄以及性别等,还包括组织的形态,染色体的异位等,对于pPNET肿瘤来说,在其特异性诊断上,可以参照CD99未标志.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用3H—TdR脉冲标记放射自显影技术,对第19天小白鼠S180腹水型细胞进行了实验分析,并观察了亚显微结构。发现各型S180细胞均具有DNA复制功能,胞质内常见含有成群存在的“病毒样小体”;并发现光镜下所见的所谓“畸形核”,实际上大都是多叶核。认为哑铃形核细胞及多叶核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治疗剂量的三氧化二砷(ATO)注射液引起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学演变,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提供依据。方法:用ATO注射液给大鼠腹腔注射,观察不同时间段大鼠周围神经光镜下组织学及透射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其演变。结果:实验组:30天神经滋养血管不同程度充血扩张、神经元细胞内尼氏体轻度减少,线粒体絮状、空泡变性;60天神经纤维轴索变性和节段性脱髓鞘明显;90天神经纤维轴索变性和节段性脱髓鞘部分恢复、滋养血管扩张明显减轻、尼氏体明显恢复、胞质内线粒体变性部分恢复。结论:治疗性ATO注射液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变化发生率较高,其程度较轻微,但其持续时间较长、恢复缓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黑龙江地区肝癌切除标本中,筛选出癌旁肝组织呈早期肝硬化病变,且HBsAg阳性病例12例。对早期肝硬化病例进行了光、电镜对比观察,对超微病变的特点及癌变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微循环障碍为早期肝硬化的特点。新生肝细胞对小剂量致癌物质的敏感性,可能成为癌变机理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外科常规清创与缝合神经 ,然后使用高压氧治疗 6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结果 患者经高压氧治疗后治愈率达 75 % ( 4 5例 ) ;总有效率 90 %。结论 高压氧治疗可明显提高周围神经损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霍乱毒素及视神经植块对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节细胞存活的影响。方法 研究采用荧光逆行示踪标记法和定量解剖学技术。结果 ( 1 )切断视神经 5、7及 1 4天后 ,视网膜节细胞平均密度分别为 1 1 93.8± 94.2 mm2 、846.9± 5 5 .6 mm2 及 2 1 7.5± 40 .3 mm2 。 ( 2 )给予霍乱毒素组在 5d、7d及 1 4d ,视网膜节细胞的密度分别为 1 386.3± 88.0 mm2 ,1 1 96.9± 75 .2 mm2 及 396.3± 72 .4 mm2 ,与切断视经组相比在各时间段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 3)玻璃体植入视神经组在 5天、7天及 1 4天视网膜节细胞的密度分别为 1 367.4± 90 .8 mm2 ,1 1 40 .6± 83.5 mm2 及 2 38.8± 37.3 mm2 ,与对照组相比 ,在 5天及 7天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 1 4天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 4 )联合给予霍乱毒素及视神经植块 ,在 5、7、1 4天视网膜节细胞的平均密度分别为 1 660 .6± 93.1 mm2 ,1 385 .6± 94.1 mm2及 5 5 6.4± 93.1 mm2 ,与神经切断组及单纯给予霍乱毒素或视神经组相比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 1 )CTx和视神经植块都分别能促进受损视网膜细胞存活。 ( 2 )联合应用CTx和视神经植块 ,可显著提高受损视网膜节细胞存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高脂饮食建立NAFLD大鼠模型,连续监测4~16周模型动物肝功能、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及肝细胞凋亡在NAFLD进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及相瓦关系,为该模型在脂肪肝发病机制、脂肪肝治疗药物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SD大鼠5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动物饲喂高脂饲料,分别检测4,8,12,16周大鼠血清GLU、CHO、TG、HDL、LDL、GPT、GOT及胰岛素水平,肝脏组织切片进行病理学及细胞凋亡观察,进一步分析大鼠肝功能、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及肝细胞凋亡对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大鼠4周后就出现肝功能损伤,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肝细胞凋亡8W后明显增加,肝细胞脂变及炎症为肝组织病理变化的主要特征,且造模时间越长,病变程度越严重.结论 经过高脂饲料的喂养,SD大鼠在4~16周内可形成病变程度逐步加重的NAFLD模型,肝功能损伤,脂质代谢紊乱及肝细胞凋亡是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脂肪变性和炎症的重要因素,该模型可应用于脂肪肝治疗药物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冬夏不同光照下大白鼠松果体细胞结构变化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短冬光照和长夏光照情况下 ,通过电镜观察大白鼠的松果体细胞结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 ,与夏时比较 ,在冬时的松果体细胞的超微结构有以下的特征 :①松果体细胞的核较大 ,其异染色质稀少 ;②细胞质内有许多高尔基复合体 ,其囊腔扩大 ;③高尔基复合体附近有许多膜包小泡 ;④糖原增加。以上结果提示大白鼠的松果体的功能活动呈现季节性节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六淫致病对儿童哮喘的影响及冷热哮证的微量指标变化.[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六淫的作用,测定冷热哮证患儿血清抗体IgE、嗜酸性细胞计数(EOS)、补体C3、C反应蛋白(CRP)4项微观指标的水平变化.[结果]风、寒、湿及风寒和寒湿夹杂是哮喘的危险因素;冷哮患者的血清抗体IgE、EOS水平高于热哮患者,热哮患者的血清补体C3、CRP水平高于冷哮患者(均P<0.05).[结论]六淫致病对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影响,冷热哮证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其不同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外周神经损伤后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及背根节感觉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鼠左腓总神经离断后与胫神经端侧吻合,于术后第1至8周取L4~5脊髓和背根节(DRG)做冰冻切片,分别显示前角运动神经元(SMN)AChE活性和DRG神经元NOS活性。结果发现;①正常鼠SMN-AChE活性中-强度阳性反应。实验组外侧核SMN-AChE活性和阳性细胞数,于术后2~3周比正常者明显减低,有的SMN-核周体出现空泡样变性;术后4~8周,SMN酶活性和阳性细胞数渐增,并明显高于正常者。同体对照组与实验组同期比较,SMN酶活性相对较弱。②正常鼠部分中-小型DRG神经元NOS活性为中-强度阳性反应。实验组于术后第1~4周,NOS活性和阳性细胞数较正常者明显增高;术后第5~8周其渐趋正常。对照组DRG神经元NOS活性表达较强及与实验组有相应的变化梯度。二组DRG内均见到空泡样变性的神经元核周体。结果提示,坐骨神经慢性损伤所产生SMN-AChE活性增强,可能是轴突再生的反应,并对由NO介导的一级感觉信息传导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 (nervegrowthfactor ,NGF)对Wistar大鼠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背部随意皮瓣动物模型 ,自身对照。手术后第 1d ,随机选择一侧皮瓣为实验组 ,皮下注射 0 5ml(6 6 7μg)NGF ;另一侧为对照组 ,皮下注射 0 5ml生理盐水。借助BPM2 镭射多普勒血液仪对随意皮瓣的血流容积值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实验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实验组血流容积值 ,从术后第 2d起 ,在皮瓣蒂部 ,从术后第 5d起 ,在皮瓣中部、末端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NGF能促进皮瓣血管的再通与增生 ,加速血液微循环的重建 ,提高随意皮瓣的成活长度 ,并可达到早期断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观察了乙酰胆硷(Ach)和电刺激迷走神经对0.6N HCl引起的胃粘膜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皮下注射50μg/kg的氯化Ach和电刺激膈下迷走神经5min,可明显降低HCl引起的胃粘膜出血量,这一作用可被消炎痛及阿托品所阻断。提示这种保护作用是通过依赖于M-受体的内源性前列腺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