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心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外周动脉,特别是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已陆续有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膳食黑米皮对载脂蛋白E(apo 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探讨黑米皮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以及可能的活性物质.方法在apo E基因缺陷小鼠饲料(AIN-93)中添加5%黑米皮,喂养小鼠16周后,检测不同实验组小鼠主动脉窦动脉粥样斑块面积.结果黑米皮组小鼠主动脉窦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占管腔面积百分比的均值低于阳性组和白米皮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黑米皮组的主动脉窦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分别比阳性组与白米皮组低48.42%和46.08%.结论膳食黑米皮可以抑制apo 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累及大、中动脉性的病变。人们逐渐认识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窗口,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我院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部位与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的四联因素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梗化是一组称为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且最重要的一种.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指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基底动脉及周围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表现为大中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中层钙化,内膜纤维增生,致使管腔狭窄,其本质上是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2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及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07年8月—2008年7月14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行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被定义为颈动脉或下肢动脉存在任何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采用Kappa统计方法评价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的差异.同时比较不同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类型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单纯以颈动脉或下肢动脉超声检测作为诊断依据,新诊断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分别为27.0%和62.2%,联合检测患病率为66.2%.颈动脉超声诊断的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间的Kappa值为0.32(95%CI0.22 ~0.42),下肢动脉超声诊断的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间的Kappa值为0.91 (95% CI0.84 ~0.98).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同时发生粥样硬化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26.5%)明显高于单纯颈动脉或单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别为0%及10.3%).结论 联合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同时发生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应该更加积极干预以减少将来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物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构建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高脂喂养加内膜氮气损伤,建立兔右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以左颈总动脉为自身对照,以高脂喂养不加氮气损伤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周和8周行血管造影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高脂喂养加氮气损伤后4周行病理学检查示:损伤动脉管壁区域性轻度增厚,管腔轻度狭窄,呈动脉粥样硬化脂纹期-纤维斑块期改变;血管造影显示:右颈总动脉有20%~30%狭窄.8周行病理学检查显示:损伤动脉管壁全周明显增厚,管腔狭窄较明显,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期改变;其中 18只兔血管造影显示:右颈总动脉16只血管有60%~80%狭窄,2只完全闭塞.自身及空白对照组动脉造影无狭窄,病理学检查未见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论 氮气损伤加高脂喂养能有效地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ateherosclerosis,AS)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并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变.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如主髂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等.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类型,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总称(简称AS),其常见的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小动脉硬化三种。最容易产生粥样硬化的部位是冠状动脉、脑动脉,其次是肾动脉、腹动脉、眼动脉和下肢动脉。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是通过脂质的累积、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钙化而引起的一种动脉损伤为特征的疾病。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机理的研究更加透彻,现在有了更多的方法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并且已经有很多治疗这类病人的相关药物使用。本文对近年来几种主要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症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张志国 《中外医疗》2010,29(8):53-53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颈总动脉平均内膜(IMT)进行分组。结果内膜异常患者粥样斑块评分、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内膜正常患者,P〈0.05;血尿酸水平与动脉粥样斑块评分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血尿酸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警指标,值得临床及时检测。  相似文献   

12.
小型猪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小型猪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方法:采用过大球囊扩张小型猪一侧颈总动脉后高脂饲养3个月。分别在球囊扩张前、扩张后2、4、8、12周末,取静脉血检测血脂水平;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程度;第12周末处死动物,观察双侧颈总动脉的病理改变。结果:超声显示球囊扩张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并管腔狭窄:病理显示损伤侧颈总动脉明显粥样斑块形成,血管壁各层改变符合动脉粥样硬化特点。结论:通过过大球囊损伤加高脂饲养方法可成功建立小型猪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无疑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原因。颈动脉位置表浅 ,已被证实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窗口”。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同时也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因此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尤为重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累及全身动脉血管 ,特别是弹力型动脉的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主要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受到各种损伤有关。其一般过程包括 :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局部单核细胞和 或血…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涛  周华东 《重庆医学》2007,36(24):2568-2570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广泛受累的病变。斑块形成是动脉硬化的明显特征,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表现,常被用来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情况,并且被认为是预测卒中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一、超声造影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背景
  (一)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指因为动脉壁增厚而导致血管失去弹性引起的病变的统称,是动脉硬化疾病中最常见而且最重要的类型。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变特征为动脉某些部位的内膜下出现脂质沉积,同时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atheroscleroticplaque)。它是一种以中等和大动脉斑片状内膜下增厚(动脉粥样化)为特征的病变,一旦发生粥样硬化可以减少或阻断血流。临床上,本病好发部位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弹力型动脉,如主动脉、冠状动脉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年龄以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较为常见,老年人群是该病的高危发病人群,一旦发病,对人体危害重大[1]。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斑块通常不连片、呈散在性分布,常见于颈动脉及冠状动脉的动脉内膜上,临床实践证明斑块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一旦引发冠心病,后果非常严重,所以早期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非常重要,临床上高频超声、超声造影常被用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2]。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原因是动脉内脂质沉积增多,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腔狭窄,造成供血不足;它与高血压可能同时发生,血压、血脂正常或低血压者也可发生。患高脂血症、高血压、高黏血症、糖尿病和肥胖症者,并发冠心病和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大。高血压患者如服用降压药,因其不能消除动脉脂质沉积,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加重,致使心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能突患心肌梗塞或脑梗塞。冠心病发生的原因是动脉中“积脂成疾”,源头是长期…  相似文献   

17.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异常的血脂既损害动脉内皮功能,又加速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调脂药的合理应用可以延缓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进展,还可以稳定斑块,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减少急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先天淋巴细胞(ILCs)是新近发现的一类免疫细胞家族。ILCs通过抵抗病原体、调节自身免疫性炎症和代谢稳态来调节机体免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常聚集各种类免疫细胞,产生大量的促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近年来免疫细胞以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备受关注。目前的一些实验研究对不同ILCs亚群作用的功能分析发现,ILC1s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有关,ILC2s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而ILC3s对动脉粥样斑块的效果仍有争议。然而,ILCs对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相似文献   

19.
齐天军  翟梅青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8):2292-2293,2296
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即踝部动脉收缩压和臂部动脉收缩压之比.ABI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下肢外周动脉疾病(perip 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诊断,是诊断PAD的有效、无创手段.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常常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及外周动脉等多处动脉血管.因此,根据异常ABI诊断的外周血管疾病常常提示可能存在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并可以识别处于心血管危险的高危人群.国外几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己经证实,ABI异常对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具有很高的价值[1,2].所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ABI的相关性研究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就ABI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消退问题过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自然病史一般抱较为消极的态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年龄有密切关系的退化性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病变也逐步发展。但也认识到不是每一老年人均患此病,少数老年人病理检查时可发现其动脉壁内膜并无明显的粥样硬化。因而认为,老年人粥样硬化病变较年轻人为重的原因,可能系致病因素作用于动脉壁时间较长之故,而并非心脏老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