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一、察病势,法当分用透泄气分里热证,从其病势而言,一般可分为里热蒸腾于外与里热郁蒸于内二类。里热蒸腾于外者,多见体表壮热、面红目赤、大汗大渴、脉象洪大等症;里热郁蒸于内者,则见发热、口苦、心烦、溲赤等症。二者比较,前者体表热势壮盛,并见面赤大汗、脉象洪大等邪热蒸腾之象;后者体表热势及蒸腾之象虽不及前者为甚,但里热内郁之象则较显著,故见心烦不宁、口苦溲赤等郁火症象。  相似文献   

5.
温病气分证病理实质与治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扬荣  江明  陈锦芳  陈晓玲  郑旭 《中医杂志》2002,43(11):856-858
目的:探讨温病气分证病理实质与治则。方法:将6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清气组、清气养阴组、清气化瘀组和清热化瘀养阴组,进行症状和体征、体温、实验室相关指标及脏器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清热化瘀养阴组症状最轻,热势最低,饮水较少,并能使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G)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延长;血浆鱼精蛋白副疑固试验(3P)对照组和清气组100%阳性,清热化瘀养阴组仅10%阳性;纤溶酶原活性(PLg·A)活性清热化瘀养阴汤与对照组、清气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脏器组织瘀血、出血、炎症等改变,清气养阴组,清气化瘀组病变较轻微,清热化瘀养阴组病变最轻微。结论:气分证病理变化的实质为热炽、血瘀、阴伤,治则为清热、化瘀、养阴。  相似文献   

6.
7.
8.
9.
安潇  江永泉 《国医论坛》2000,15(5):22-23
温病气分发热的病机是阳热郁结,气滞、血瘀、火毒等交互为患,邪无出路。根据“胃肠以通为用”理论,明确通腑法为气分发热的主要治法。其作用有解用结、通畅气机、攻逐瘀血、存阴保津等,具体把通腑法分为宣肺通腑、活血通腑、解毒通腑、扶正通腑4法。  相似文献   

10.
肠伤寒的气分证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伤寒的气分证辨治陈磊(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无锡214000)关键词肠伤寒气分证清气法和解法通下法伤寒系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持续菌血症——网状内皮系统受累、远端回肠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腹痛、便秘...  相似文献   

11.
戴春福  郑京 《国医论坛》1998,13(6):45-45
多少年来,白虎汤一直被公认为治疗气分证的代表方。但证之临床,仍有不少气分证经投白虎汤后疗效不显或毫无效果,如有治气分证用石膏量至14斤者(《笔花医镜》),有一证而竟用数十斤者(《吴鞠通医案》),其因何在?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白虎场本身祛除热毒和养阴益气之力不足,故白虎场不宜作为治疗气分证的代表方剂。l仲景白虎汤的适应症《伤寒论》论及白虎场的原文共有3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寒”当作“热”解),白虎汤主之”(17条)。“三阳合并,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振,话语,遗尿…  相似文献   

12.
一、用凉血,当分出血部位热毒深入血分、血热炽盛、迫血妄行,是温病血分阶段最基本的病理变化。也是导致血分其他病变的原始动因。因此,血分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温病气分证与微观血瘀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温病气分证与微观血瘀的相关性。方法:实验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从家兔耳缘静脉注射造成温病气分证模型。观察模型组病理学、血液流变学、凝血指标、细胞因子(TNF-α、IL-6、IL-8)水平的改变。结果:模型组光镜下肺脏有微血栓存在。且模型动物出现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异常,模型组家兔血浆TNF-α、IL-6、IL-8水平均较正常组升高,升高水平与脏器组织的损害程度一致。结论:温病气分证存在微观血瘀,TNF-α所导致的炎症级联反应(TNF-α→Ⅱ-6→IL-8)可能是温病气分证微观血瘀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艾军 《广西中医药》1998,21(3):41-43
气分证是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分阶段是温病的发展期,为治疗和转归的枢机,直接关系到病情的传变和治疗的成败。就卫、气、营、血4阶段而言,气分阶段是疾病由浅入深、由轻变重的转折期,疾病处于关键时刻。因此,充分认识气分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以往言及气分证,常常重其热而轻其郁;详于热而略于郁。笔者从探析气分证病理“热炽”与“郁结”并存的角度,提出气分证治疗当“清热”与“解郁”并举,从而加深对气分证之证治规律的认识,以提高临证诊治效果。1 热炽与郁结是气分证的重要病理改变11 邪热炽盛 正盛邪实温热时…  相似文献   

15.
温病卫气分证中邪损络脉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加和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1):1555-1555
温热疫毒损伤机体,可使气血瘀滞,经络不通,郁而化热,火毒壅盛而发温病。在治疗温病时,于卫气营血传变过程中下一个层次证象尚未出现之前予以“先治透热”,以防传变,使邪热不致内入,血络通畅而药物直达病所,有利于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药物疗效,有效地截断病势,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从生理病理基础、髓病的证候特点、温病的辨证等方面,论述温病疾病过程中"髓分证"的可能性,认为髓分证为温病传变的极期阶段,并对温病髓分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做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7.
黄维震 《河北中医》2010,32(6):918-918
<正>《温热论》是叶天士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总结。充分表达了叶氏治疗温病的心得。叶氏治病技法多而巧,而对温热病的治疗则独善透法,《温热论》文中多次提及"透"字,体现了叶氏用药以轻灵见长的特色。透法以  相似文献   

18.
张晔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18-418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具有与一般外感热病明显不同的特点。关于其病因,《湿热病篇》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即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  相似文献   

19.
车卫东 《陕西中医》1989,10(7):305-306
<正> 温病血分证血瘀主要是指热入血分后,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不行;也包括热邪迫血妄行,血液瘀积于脉外的病理过程。血瘀作为温病血分证的重要病理基础,不仅与血分证主症密切相关,而且对血分证的病情轻重和预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就温病血分证中血瘀形成的机理,血分证主症与血瘀的关系及活血化瘀药在血分证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做一论述,以冀对血瘀在血分证中的地位有个更为深入的认识。一、血分证病机与血脉瘀滞直接相关血为运行于脉管中的有形物质。热邪深入血分,势必引起血液和脉络的各种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0.
李雯 《中国中医急症》2023,(1):79-81+9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归属于中医学温病、疫病范畴,其病变严重时易引发凝血功能障碍。温病气分证、血分证均可以引起血运失常,引发瘀血、出血以及一系列相关病变。因此,从温病气血分辨证论治新冠肺炎引发的凝血功能障碍,能有效阻止新冠肺炎向危急重症发展,对本病的治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