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能谱CT基物质成像技术用于定量测定活体甲状腺正常组织碘含量的价值,并与混合能量CT值进行对比.方法 对4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行能谱CT成像,重建140 kVp混合能量图像、碘基密度图和水基密度图,测量ROI的140 kVp混合能量CT值、碘密度值、水密度值,分别比较三者的相关性,以及不同年龄(>60岁、40~60岁、<40岁)患者的混合能量CT值与碘密度值、水密度值的差异性,并比较不同CT值<100 HU、≥100 HU)的水密度值的差异.结果 140 kVp混合能量CT值[69.79~151.31 HU,平均(103.12±16.36)HU],与碘密度值[0.05~2.46 mg/ml,(1.01±0.58) mg/ml]有相关性(r=0.687,P<0.01),与水密度值[1039.8~1090.81 mg/ml,平均(1064.95±11.58)mg/ml]未见相关(r=0.037,P>0.05).年龄>60岁及40~60岁者的混合能量CT值分别与年龄<40岁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年龄段的碘密度值、水密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40 kVp混合能量CT值<100 HU与≥100 HU患者的水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混合能量CT值,能谱CT基物质成像能更直接地定量测量活体甲状腺碘含量.  相似文献   

2.
后处理技术如多元成像方法、单能级重建、有效原子序数成像及虚拟平扫等使能谱CT在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优化、狭窄程度判断、斑块成分分析及降低辐射剂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能谱CT成像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进展期胃癌CT征象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CT征象与其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对91例经活检证实的胃癌病人行术前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分析肿瘤之CT征象(强化程度、瘤周低密度带厚度、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及厚度,以及临床TNM分期)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强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P<0.01)、TNM分期(P<0.05)、组织学类型(P<0.001)及性别(P<0.001)均密切相关;而与浸润深度、远处转移、病人年龄及肿瘤部位无关。瘤周低密度带厚度与淋巴结转移(P<0.01)、组织学类型(P<0.001)及肿瘤部位(P<0.05)均密切相关。同时,胃癌强化程度与瘤周低密度带厚度呈线性相关(r=0.366,P<0.001)。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与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5)、TNM分期(P<0.05)、组织学类型(P<0.01)及性别(P<0.05)均密切相关,肿瘤厚度与淋巴结转移(P<0.05)和TNM分期(P<0.05)均密切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显示,肿瘤强化程度和瘤周低密度带厚度对胃癌组织学类型判断的准确率均较高[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74和0.80],且瘤周低密度带厚度对淋巴结转移判断的准确率亦较高(Az=0.74)。胃癌CT分期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良好(其中T、N、M和TNM分期的Kappa值分别为0.57、0.45、0.55和0.43)。结论:多层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较高。同时,肿瘤强化程度和瘤周低密度带厚度有助于对胃癌组织学类型的判断,且瘤周低密度带厚度还有助于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能谱单能量图像对提高脑血管CTA成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接受脑血管能谱CTA检查的患者,获得5组单能量图像(50、70、90、110、130keV)、1组质量控制(QC)图像。分别测定6组图像的噪声、C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6组图像的CNR及噪声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比较图像质量评分差异。结果 6组中,70keV组与90keV组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组图像CNR、图像质量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0keV单能量图CNR、图像质量评分均最高,70keV单能量图、QC图及90、110、130keV单能量图的CNR、图像评分均依次递减。结论能谱CT 50keV单能量图像能显著提高脑血管CTA的图像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能谱CT铁-水基图定量含铁物质铁含量的准确性。方法 以蔗糖铁注射液及蒸馏水配制含铁浓度分别为20、10、5、2.5、1.25及0 mg/ml的铁-水溶液,另配置铁浓度分别为12、6、3、1.5、0.75及0 mg/ml的铁-碘混合液,置于5 ml PVC试管中。分别以管电流200、240及320 mA对不同铁浓度铁-水溶液及铁-碘混合液行能谱CT扫描,获得铁-水基图及铁-碘基图;比较各电流条件下铁-水基图中铁-水溶液的虚拟铁浓度(VIC)及VIC校正值的差异,以及铁-碘基图中铁-碘混合液VIC校正值的差异,分析铁-水基图中铁-水溶液VIC值及VIC校正值与铁浓度的相关性,拟合其回归方程。结果 管电流为200、240及320 mA时,铁-水基图中的铁-水溶液VIC(F=0.483,P=0.627)及VIC校正值(F=0.001,P=0.9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VIC与铁浓度均呈线性相关(r=0.998、0.999、0.998,P均<0.001),拟合回归方程(Y为VIC,X为铁浓度)分别为Y=0.615+1.050×XY=-1.149+1.027×XY=-0.129+1.037×X;VIC校正值与铁浓度亦均具有正相关性(r均=0.998,P均<0.001),回归方程(Y为VIC校正值,X为铁浓度)分别为Y=-0.185+1.054×XY=0.221+1.022×XY=-0.009+1.037×X。管电流为200、240及320 mA时,铁-碘基图中的铁-碘混合液的VIC校正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3,P=0.968),其VIC校正值与铁浓度均呈正相关(r=0.986、0.983、0.988,P=0.002、0.003、0.002)。结论 能谱CT铁-水基图可准确定量含铁物质铁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3例,女33例;中位年龄为53岁,年龄范围为22~87岁。所有病人采用能谱CT行腹部常规平扫和能谱动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在后处理工作站对平扫图像、动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图像、动静脉期碘基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指标:(1)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2)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3)特殊病例介绍。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86例病人中,64例伴淋巴结转移,22例无淋巴结转移。(2)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生长方式、肿瘤长径、瘤周脂肪浸润、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静脉期碘基值是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χ2=6.753,Z=-3.180,χ2=7.649,Z=-2.051、-2.971、-2.54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瘤周脂肪浸润,静脉期碘基值[>12且≤16(100μg/cm3)、>16(100μg/cm3)]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3.154,3.761、7.583,95%可信区间为2.597~66.620,1.893~8.572、4.769~16.692,P<0.05)。(3)特殊病例介绍。病例1:男,46岁。术前能谱CT增强检查结果示胃窦占位性病变伴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窦部胃壁明显增厚,轻中度强化,浆膜面及周围脂肪间隙清晰,伴胃体小弯侧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幽门下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幽门下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窦部病灶分层强化,黏膜面明显强化,病灶黏膜面高碘基值。CT检查诊断为胃窦部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无浆膜面及瘤周脂肪浸润。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胃窦部中分化腺癌,浸润至肌层,合并淋巴结转移。病例2:男,53岁。术前能谱CT增强检查结果示胃体小弯侧胃癌伴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和碘基图像,原发灶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胃体小弯侧胃壁不均匀增厚,中度强化,瘤周脂肪间隙模糊,浆膜面模糊,伴胃体小弯侧多发淋巴结肿大。能谱CT增强检查静脉期70 keV单能量横断位图像显示胃体小弯侧病灶,胃体小弯侧肿大淋巴结分界不清晰,瘤周脂肪间隙模糊。能谱CT增强检查动脉期70 keV单能量腹腔干层面横断位图像显示脾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周边环形明显强化,中央坏死成分无强化。CT检查诊断为胃体小弯侧胃癌伴淋巴结转移,合并浆膜面侵犯及瘤周脂肪浸润。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胃体小弯侧低分化腺癌,浸润至浆膜层,伴淋巴结转移。结论瘤周脂肪浸润、静脉期碘基值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螺旋CT在胃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钡餐和胃镜是目前主要的检查方法,但术前无法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腹腔转移等情况。螺旋CT具有较高组织分辨率与可快速、薄层、多期扫描及后处理重建等特点,在胃癌的定位、定性及远处转移诊断上优势明显。我们回顾性分析47例胃癌患者的病理资料与螺旋CT征象,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在胃癌诊断和TNM分期的价值,探讨胃癌的影像学征象及其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以53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和多平面重建(MPR)图像。结果16排螺旋CT对胃癌T分期、N分期和M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83.02%、80.00%和92.45%,对胃癌TNM分期总准确性为84.91%。结论利用16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尤其是局部薄层重建、MPR和恰当的窗技术,能较全面、准确地进行胃癌病灶的诊断和TNM分期,有助于临床选择恰当的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方式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常规胸部CT诊断肺结节主要依靠其形态学特征。能谱CT单能量图像、能谱曲线、有效原子序数及基物质图像等成像模式及多重定量参数有助于定性诊断肺结节、对肺癌进行分期以及精准治疗和评估预后。本文就能谱CT在肺结节诊治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6月至2006年3月间经胃镜活检确诊为胃癌的患者89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40例,中位年龄63岁。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1周内进行MSCT检查。图像由2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双盲阅读,术前判断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并与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MSCT普通轴位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法判断胃壁侵犯程度的总准确率为72.3%,其中T1判断准确率为90.0%,T2为82.8%,T3为69.6%,T4为52.4%;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总准确率为53.0%,其中N0判断准确率为44.0%,N1为72.0%,N2为46.4%,N3为2/5。MSCT对有远处转移即M1的患者判断准确率为90.0%。结论MSCT对胃癌患者进行术前TNM分期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以为胃癌患者术前提供一种无创且易于被接受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宝石CT能谱成像血基图与Hb、总蛋白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中血(碘)基图成像与血液中血红蛋白、总蛋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5例患者的胸部宝石CT能谱成像(GSI)的平扫图像,将原始数据经0.63mm重建后传至AW 4.4工作站。在CT检查前24h以内进行实验室检查,测定患者血红蛋白和总蛋白的含量。在GSI view模式下,选择血-碘、血-水组成基物质对代表血液的X值衰减,分别测定两种血基图中ROI内血液的含量,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其测定的结果与实验室测得的血红蛋白及总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血基图中测定的血-碘、血-水两种基物质对的血液含量均值分别为1042.56mg/ml和1574.24mg/ml,前者与实验室测得的血红蛋白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57,P〈0.001),与实验室测得的总蛋白之间无相关性(r=0.03,P=0.81);后者与实验室测得的血红蛋白、总蛋白含量均无明显相关(r=0.08、0.51,P=0.03、0.81)。结论可以选择血-碘组成基物质对来代表血液的X线衰减。  相似文献   

12.
多排CT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预测的单中心大宗病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CT(MDCT)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预测的价值,基于胃癌MDCT征象探讨合理的腹腔镜探查指征。方法对640例胃癌患者术前行MDCT检查,其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同时.分析胃癌MDCT征象(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况、肿瘤大小和肿瘤厚度)与腹膜转移状况的关系。结果MDCT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51.0%(25/49)、99.3%(587/591)、86.2%(25/29)、96.1%(587/611)和95.6%(612/640)。单因素分析显示。4项胃癌MDCT征象(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况、肿瘤大小和肿瘤厚度)均与胃癌腹膜转移状况密切相关(P=0.000),MDCT判断为T0-2NxM0或TxN0M0期的胃癌病例均无腹膜转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进一步显示,肿瘤大小和肿瘤厚度对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状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和0.7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大小与胃癌腹膜转移状况密切相关。结论MDCT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临床应用价值:对MDCT判断为T0~2NxM0或TxN0M0期,或肿瘤较小的胃癌病例,由于其腹膜转移的发生概率较小而无需行腹腔镜探查。  相似文献   

13.
16层CT仿真内镜成像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16层CT仿真内镜(CTVG)成像在早期胃癌(EG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经胃镜和手术病理证实的EGC患者(其中1例双发)进行全胃CT扫描,其中4例行增强扫描.对20例EGC患者的CTVG图像质量、病变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等进行评价,并与胃镜和手术标本比较.结果 CTVG图像质量均显示满意;病变检出率为85.7%(18/21);诊断准确率为23.8%(5/21).3例EGC有异常强化.胃镜的病变检出率为100%,诊断准确率为85.7%(18/21).结论 16层CTVG能够检出EGC病灶,在病灶形态、大小及与周围脏器尤其是胃黏膜显示上和胃镜一致性较好,其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单层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辅助术中判断胃癌浆膜侵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6月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CT和术中判断胃癌浆膜侵犯情况与术后病理对照.以比较术前CT与术中判断胃癌浆膜侵犯的诊断价值。结果术前CT和术中判断胃癌浆膜侵犯的敏感性分别为88.5%和98.9%,特异性分别为81.5%和61.3%.CT判断浆膜侵犯的准确率高于术中判断.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84.5%比77.2%,P=0.060)。术中判断胃癌浆膜面为正常型、反应型、结节型、腱状型和多彩弥漫型者浆膜侵犯率分别为0(0/29)、2.5%(1/40)、40.5%(15/37)、59.2%(29/49)和82.4%(42/51)。对于浆膜呈腱状型表现者,术中判断胃癌浆膜侵犯的准确率为61.2%.明显低于术前CT的87.8%(P=0.002)。结论术前CT检查能够辅助术中判断胃癌浆膜有无侵犯.对浆膜呈腱状型的胃癌.手术医生应重视术前CT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NSCLC患者,采用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布源,在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瘤灶内。术后1个月复查胸部CT、血常规及血清肿瘤标记物,此后每3个月复查脑部和肺部CT,每6个月行全身骨扫描复查,随访12个月观察局部病灶控制情况及并发症。结果肺部目标病灶完全缓解6例(6/24,25.00%),部分缓解18例(18/24,75.00%)。术后发生少量气胸4例,痰中带血4例,发热5例,给予对症治疗后1~3天症状消失。术后1个月1例患者出现白细胞轻度下降,所有患者血清肺癌相关肿瘤标记物水平均不同程度好转。随访期内1例患者发生对侧肺转移,2例出现骨转移,1例脑转移,无死亡患者。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NSCLC创伤小、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是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增强CT在术前评估进展期胃癌TNM分期、切除范围及手术方式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5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资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据此评估肿瘤的TNM分期,决策手术方式及切除范围,以手术及病理结果为标准判断增强CT分期的准确度。 结果在CT评估TNM分期方面,T分期准确度分别为:T2期84.0%(126/150),T3期76.7%(115/150),T4期92.7%(139/150);N分期脾门、脾血管及腹主动脉旁区淋巴结判断的准确度较高(96.3%、97.0%、94.8%),胃小弯侧淋巴结有较高的敏感度(87.0%)和特异度(96.6%);M分期总体准确度和敏感度分别为87.3%(131/150)、93.3%(126/135)。在CT评估切除范围方面,对近端、远端次全切及全胃切除术预测的准确度分别为87.9%(29/33)、88.6%(62/70),72.7%(32/44)。在评估手术方式方面,腹腔镜辅助与开腹的准确度分别为87.7%(100/114)、85.7%(30/35)。 结论增强CT在判断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方面有较高的准确度,在决策术式及切除范围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应作为进展期胃癌术前的一项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术前了解胃癌患者胃左动脉的解剖,指导术中N07组淋巴结的清扫.方法 利用64排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在术前检查胃癌患者胃左动脉的起始位置.结果 本组共观察731例.胃左动脉起于腹腔动脉干者635例,其中起于肝总动脉和脾动脉分支处者176例,起于腹腔干前1/3者292例,起于中1/3者135例,起于后1/3者32例.起于其他地方者共78例,其中起于腹腔干与腹主动脉夹角处者9例,起于腹主动脉者28例,起于胃脾动脉干者27例,起于脾动脉者4例,起于肝总动脉者4例,起于肝左动脉者1例,起于肝胃动脉干者4例,起于肠系膜上动脉者1例.15例胃左动脉缺如.3例特殊变异.结论 术前掌握胃癌患者胃左动脉起始位置及变异情况对顺利清扫其周围淋巴结,避免血管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