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腔镜技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1月~2020年10月74例胸腔镜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的临床资料,年龄(2.1±2.3)d,体重(2.66±0.50)kg。早产儿20例(27.0%),产前检查提示食管闭锁16例(21.6%),合并其他疾病31例(41.9%)。均行胸腔镜气管食管瘘结扎,73例食管端端吻合,1例胃造瘘。结果66例(89.2%)完成胸腔镜手术,8例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78.5±68.3)min,住院时间(19.7±11.7)d,住院费用(9.8±5.6)万元。术后4例放弃治疗死亡,70例(94.6%)治愈出院。术后吻合口漏9例(12.9%),乳糜胸1例(1.4%)。术后随访1~5(2.8±1.4)年,吻合口狭窄32例(45.7%),气管食管瘘复发3例(4.3%),严重胃食管反流2例(2.9%),严重气管软化1例(1.4%)。结论胸腔镜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腔镜治疗Ⅲ型食管闭锁术中Hem-o-lok夹在处理气管食管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0月~2015年5月采用胸腔镜治疗Ⅲ型食管闭锁患儿11例资料,出生体重1800~3100 g,平均2708 g。出生至手术时间2~9 d,平均5.1 d。Ⅲa型4例(其中1例两盲端距离达4 cm),Ⅲb型7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4例,肛门闭锁1例,多趾畸形1例。在胸腔镜下用5 mm Hem-o-lok夹夹闭气管食管瘘,行食管端端吻合。结果气管食管瘘夹闭均顺利。胸腔镜手术时间120~190 min,平均158 min,术中出血量5 ml。术后5 d行食管造影,3例吻合口漏,保守治疗1、1、4周,均痊愈。术后随访4~11个月,平均7个月,吻合口狭窄2例,分别行球囊扩张1、3次。无气管食管瘘复发。结论在胸腔镜治疗Ⅲ型食管闭锁手术中,利用Hem-o-lok夹夹闭气管食管瘘,手术更加精准、方便,易于操作,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诊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MSCT)在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中的扫描方法和重建技术。方法对184例CCHD患者,在未使用心电门控的情况下完成16排MSCT扫描,以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容积再现(V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或心血管造影相对照。结果184例中,MSCT共检出616处畸形,并被手术或心血管造影证实,MSCT对心外畸形诊断准确率为100%,MSCT对房间隔缺损诊断准确率为54.65%(47/86),室间隔缺损诊断准确率为78.62%(114/145),而对于瓣膜性病变不能明确显示。结论MSCT能准确显示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心外畸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食管闭锁患儿18例临床资料,其中5例放弃手术治疗,余13例均行手术治疗。 结果:13例行一期食管气管瘘结扎+食管闭锁切除端端吻合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存活11例,4例发生吻合口狭窄,给予球囊扩张治愈;2例发生吻合口瘘,1例保守治愈,1例再次手术治愈;1例再发气管食管瘘再次手术治愈。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第3天和第6天死于呼吸衰竭、吻合口瘘及心衰。 结论:早期诊断、并发症的预防和积极处理是提高食管闭锁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食管闭锁 (esophagealatresia ,EA) ,多数合并气管食管瘘、误吸性肺炎和低氧血症 ,1/3病例属于早产儿或低体重儿 ,半数病例可并存其他先天性畸形 ,麻醉处理较困难 ,兹将我院近 10年中对先天性食管闭锁纠治手术的处理和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食管闭锁(esophagealatregia,EA)患儿伴或不伴食管气管瘘的治疗.是外科医生关注的热点。80%以上的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中.食管两盲端之间的距离是比较近的,这些患儿总体手术效果令人满意。但食管两盲端的距离在2~3cm或更长时.其手术效果不甚满意。笔者通过回顾文献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谈谈有关长间隙食管闭锁的治疗以及胸腔镜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食管闭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32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手术均采用食管上盲端前壁肌层U形翻转,即经胸膜外入路充分游离食管上端及瘘管,近气管侧缝扎切断瘘管。用剪刀将远端食管前壁纵行剪开5min,吻合前距吻合口上方10min处行食管上下两端浆肌层缝合3针,然后距吻合口上方15~20min处将食管前壁肌层切开,从切开处向吻合口方向从两侧纵行切开肌层至吻合口约5mm,轻轻分离前壁肌瓣,形成U形向下翻转,缝合在食管远端浆肌层上。结果 32例中17例采用此方法未发生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2例成功行一期胃代食管术。结论 食管上盲端前壁肌瓣U形翻转能有效预防吻合口瘘及狭窄。Ⅰ、Ⅱ型食管闭锁采用一期胃代食管术,可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学的发展,通过胸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与气管食管瘘(congenital esophageal atresia and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EA-TEF)在国内外都有开展,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食管闭锁伴气管食管瘘是一种消化道出生缺陷(大约1/3000),接近一半的食管闭锁患儿有其他器管系统的畸形,而心血管系统是最常涉及的.虽然食管闭锁的治疗效果及生存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有关其胚胎发生学的机制直到最近才有部分的揭示.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生儿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因手术操作需要压迫右侧肺,造成左肺单肺通气(OLV),麻醉管理困难。现将我院20例新生儿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麻醉管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增强并结合瘘管造影对肛瘘进行定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7月至2006年5月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对32例临床疑诊为肛瘘的病人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和瘘管造影。原始图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重建(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图像由放射科专业医生完成。将术前获取的影像学资料与显微肛瘘手术和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SCT上4例未发现肛瘘,5例为单纯性肛瘘,23例为复杂性肛瘘,均经过手术证实,肛肠专科检查将8例复杂性肛瘘误诊为单纯性肛瘘。MSCT上低位肛瘘6例,高位肛瘘22例,均经过手术证实,其中肛肠专科检查将8例高位肛瘘误诊为低位肛瘘,MSCT上3例括约肌外瘘误诊为括约肌上瘘。MSCT对术前内口、支管、脓腔评价的准确率分别为62.1%、89.3%、100.0%。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中,MPR包括曲面重建(CPR)可清晰显示瘘管的具体位置及其与肛管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VR能三维再现瘘管的形态和走行特点。结论MSCT平扫、增强并结合瘘管造影是一种有效而可靠的对肛瘘进行定位诊断的检查方法,可以为手术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容积扫描后的横断面及重组图像,并与传统X线片及常规CT椎间盘扫描图像比较,以探讨其能否提高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采用单盲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腰椎峡部裂患者156例,其中男91例,女65例;年龄16~73岁,平均32.7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2.6年。将患者的影像资料按X线片、常规椎间盘CT扫描、MSCT容积扫描进行归类,其中X线片127份,常规椎间盘CT扫描图像79份,MSCT容积扫描并重组图像156份。由3位高年资医师在不知术后诊断结果的情况下共同对3种影像资料分别进行分析、诊断,最终将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比较,分别得出3种影像检查各自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应用多样本率的卡方检验验证其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影像片中直接显示腰椎峡部骨不连接为诊断标准,127份X线片中,能准确诊断为腰椎峡部裂的有201处,与手术结果比较,有64处未检出,其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为75.8%。79份常规椎间盘CT扫描图像中,共检出腰椎峡部裂105处,与手术结果比较,有55处未检出,其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为65.6%。156份MSCT容积扫描后重组图像共明确诊断腰椎峡部裂324处,与手术结果完全吻合,其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3种影像检查各自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6,P〈0.005)。MSCT容积扫描后的重组图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最高。结论:通过MSCT容积扫描并运用重组技术能获得丰富的影像信息。重组图像能清晰、立体、直观地显示椎弓峡部裂的影像特征,极大地提高了对腰椎弓峡部裂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 8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接受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工作站用动脉期薄层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比较3D成像中VRT自由切割成像及仿真内镜(VE)与其他后处理方法对腹腔干以上水平内膜破口的显示率。结果 87例中,De BakeyⅠ型19例,Ⅱ型5例,Ⅲ型63例。各种重建方法对内膜破口的显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VRT自由切割成像(81/87,93.10%)、MPR(80/87,91.95%)、CPR(79/87,90.80%)、轴位+VE(79/87,90.80%)、轴位(78/87,89.66%)、VR(41/87,47.13%)、MIP(22/87,2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376,P〈0.001)。结论 CTVE能立体直观地显示破口位置,结合轴位图像可提高对破口的显示率;VRT自由切割成像对破口显示率较VR明显提高,优于MPR。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前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支气管动脉(BA)灌注化疗前的定位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前的的肺癌病例,中央型13例,周围型2例。15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后传至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观察支气管动脉。结果13例中央型肺癌均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肿瘤性支气管动脉的起点、分支情况及走行特点;其中2例右侧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2例周围型肺癌中有1例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1例找不到明确发自支气管动脉的供血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显示肺癌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并能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提供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人腹股沟疝开放无张力修补方法的选择。方法根据Gilbert疝分级对成人腹股沟疝进行分型。对Gilbert疝分级Ⅰ型、Ⅱ型成人腹股沟疝共41例采用平片修补法进行修补,对Gilbert分级Ⅲ~Ⅶ型的成人腹股沟疝共46例采用腹膜前铺网进行修补。结果采用平片修补法41例平均手术时间(63.7±9.5)min,平均住院时间(5.6±2.9)d,术后尿潴留2例,切口血肿2例,术后疼痛2例。采用腹膜前铺网法46例,平均手术时间(52.4±8.3)min,平均住院时间(5.3±2.7)d,术后尿潴留4例,腹壁血肿1例。无疝复发病例。结论根据不同类型疝采用不同的无张力疝修补方法,可以降低疝复发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多层螺旋CT矢状位重建图上观测骶骨倾斜角和腰椎曲度的可行性,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06例拍摄有腰骶椎侧位DR片和CT扫描的患者,对DR片及重建图上的骶骨倾斜角和L3重力轴偏移距分别进行测量和比较 根据腰椎间盘有无突出(或膨出),将患者分成正常和病变两组,比较骶骨倾斜角的差异。结果:DR片和重建图骶骨倾斜角分别为34.18°±8.16°和31.50°±8.43°(P〈0.01) L3重力轴均位于骶骨岬前点后,偏移距分别为13.04mm和5.57mm,且偏移距均与骶骨倾斜角无明显相关。椎间盘正常组和异常组分别为32例和74例,DR片上骶骨倾斜角分别为30.94°±6.67°和31.69°±8.96°(P〉0.05)。结论:重建图上观测骶骨倾斜角与偏移距是可行的,但均比DR片测量值小,L3重力轴偏移距和椎间盘改变与骶骨倾斜角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多层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回顾性分析45例肠系膜上动脉(SMA)病变的多层CT血管影像,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多层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怀疑SMA病变的45例患者,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岁。使用GE16层CT机,探测器1.25mm×8,重建间隔1.0mm,重建层厚1.3mm。增强用对比剂优维显(300mgI/L)80~90ml,流速3.5ml/s。对SMA进行MPR、MIP、VR图像重组,最佳角度显示SMA的病变。结果SMA病变的类型:SM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16例;SMA近段管腔血栓性栓塞5例,3例有Riolan动脉弓形成,IMA近段管腔血栓性栓塞1例;"胡桃夹"征7例;SMA和腹腔动脉干共干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SMA近中段管腔4例;多发性大动脉炎5例;SMA近段内支架术后1例;SMA管壁及管腔未见明显异常4例。多层CT图像后处理图像情况:MPR、MIP均清楚显示SMA管腔壁的增厚、斑块情况、管腔狭窄程度;MIP对SMA的显示范围较MPR大,随着MIP显示厚度及角度的变化,可以对SMA的部分管腔或整体管腔情况进行最佳角度显示;VR对SMA与周围血管结构的关系显示较MPR及MIP佳。结论16层CT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可以明确观察SMA各类病变情况和周围血管结构的情况,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MSCTA)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3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30例患者均行128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血管,对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8例患者行头颅 CTA 检查,其中6例患者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22例患者行头颈部 CTA 检查,其中14例患者发育异常,17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结论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准确性高、快速、安全性高等多种优点,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活体供肾动脉解剖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名亲属活体供肾者在肾切取前进行肾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血管三维成像,血管三维成像方法包括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成像(SSD)、血管内镜技术(CTVE)、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结果 横断面CT及MPR显示所有供者的双肾大小、形态及位置均正常,肾实质密度正常,呈均匀强化。VR、MIP、CPR显示双肾动脉粗细、形态均正常;29例双肾均为单一肾动脉,2例双肾有2支肾动脉,2例左肾为2支肾动脉,3例右肾为2支肾动脉,上述结果均在术中得到证实。11例VR及MIP同时较好地显示双侧肾小盏、肾盂及输尿管上段。SSD均能很好显示肾动脉主干的起源、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的解剖关系。CTVE能较好显示腹主动脉、双肾动脉开口及肾动脉血管内腔。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作为活体肾移植术前了解供肾血管及形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