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温胆汤之功效与主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胆汤是临床运用非常频繁的方剂,被广泛用于治疗胃肠道、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多种疾病,临床多用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 者。就其功效和主治,规划教材《方剂学》[2 ]云:“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是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设”,从前后文理分析,此“清胆”当属清胆热之意。但本人认为,温胆汤无论从药物组成,还是从临床应用看,当属热性,其言“清热”当须斟酌,用于治疗“痰热内扰”,与其名“温胆”亦似有矛盾,以下就此方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刍议     
温胆汤因其疗效确切,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历来对温胆汤争议颇多,对其方名及其功用、证治。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全国统编教材1985年版《方剂学》(即“五版教材”)称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得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认为“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  相似文献   

3.
蒋健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409-1410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以及姜枣组成。本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变化而成,原方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则重用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方名仍称温胆,但功用实为清胆。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乃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而成,进一步加强了清胆的作用。本方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该证临床表现颇为多彩,诸如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以及癫痫等等,  相似文献   

4.
张葆现  熊卫红 《陕西中医》2005,26(5):464-464
温胆汤原出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由二陈汤加枳实、竹茹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笔者根据辨证进行加减,用于治疗以下疾病,效果颇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其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增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其主治“虚烦不得眠”与之同。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之温胆汤(许济群主编),系选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述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医方集解》释义:温胆汤“乃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侯耳。”并且,《方剂学》  相似文献   

6.
温胆汤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适用于虚烦不眠、惊悸不宁等。笔者现就1例因失眠服  相似文献   

7.
<正>温胆汤源于南北朝时期北周姚僧垣《集验方》;最早载于唐《备急千金要方》。陈言的《三因极—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减生姜之量,增添了茯苓、大枣,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用于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得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症。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师其方义,结合辨证施治的原  相似文献   

8.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症。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较孙氏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用量,功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方药溯源、痰寒之辨、方义解析、类方衍变对温胆汤主治"胆寒"进行辨析。温胆汤一方三源,主治"胆寒",然观现今《方剂学》教材多认为其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有由"寒"转"热"之变,并发现方中的生姜用量不减反增,认为温胆汤主治应为"胆痰",即胃郁胆滞、痰浊内阻证。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组成,主要功能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引起的咳嗽、多发性抽搐症、眩晕、胃痛等疾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黄连温胆汤是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名方,凡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各种病症,均可加减使用,在儿科临床应用亦广泛。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出自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其功效主要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郁化热、胃失和降之痰热内扰诸症,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从辨证论治原则出发,对温胆汤的实际应用进行举例说明,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叶耀东 《河南中医》2004,24(4):68-69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该方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症。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凡辨证由痰浊引起的高血压、癫痫、失眠、妊娠恶阻等病,用之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刘世新 《光明中医》2014,29(12):2622-2623
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用,主治因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及惊悸不宁、癫痫等症.温胆汤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这里谈谈它在慢性胃肠病中的独特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首见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为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良方。《备急千金要方》注曰“此胆寒故也”,其“寒”字应为“痰”字解。温胆汤历经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经久不衰,历代医家加减化载又有新的发展,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其中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温胆汤为代表。 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芩六味药组成,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功用,服之可清热化痰、胆清胃和,烦除呕止,与温寒、温胆之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功能,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获效较满意.现将临证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辨证掌握四联症 温胆汤主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辨证类型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归纳为四联症:脘痞、口苦、寐差、舌苔黄腻.胆属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疏泄,若情志所伤,木郁不达,复因饮食不节,胃气受损,则胆胃不和,气机逆乱;日久气郁化热、灼液成痰而成痰热,则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成矣.胆胃气滞失和,疏泄失利,则胃脘痞满;痰热内扰胆胃,胃浊上逆,则口苦;痰热上扰,心神不安,则寐差;痰热上熏,则舌苔黄腻.其伴随症状一般为舌质淡而不红,口苦而不喜饮,脉象弦滑或弦细滑而不数.因本病多为慢性病程,虽痰为实邪,但热非实热,与痰热俱实致病有异,故不现实热壅盛之象.其舌苔虽黄腻但刮之易去,与痰热俱实者黄腻苔刮之不易退去不同.因而在治疗用药上径直清热降火为禁忌之举.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作用,原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或癫痫等证。该方运用广泛,临床对症略加化裁,每获良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杨堤林 《家庭中医药》2004,11(10):52-52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症。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较孙氏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用量,功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症。许多医生认  相似文献   

19.
温胆杨乃中医临床常用名方之一,古往今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疗效颇佳。罗东返回:“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且五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谓其“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如此之注,雾惑迷漫,增脱不清,有商榷之必要。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权实(面炒)各一两,陈皮三两,甘草(炙)一两,美三片组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增加农等一两半,大枣一枚,生姜增至五片。温与谅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岂能回“温之者,实凉之也”?药物的组成来看,半夏辛温而操为君,…  相似文献   

20.
栗锦迁教授以黄连温胆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或取其法而不用其方,治疗证属胆郁痰热、胆胃不和,以情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多种疾患;使用中强调其"清胆"作用,治疗以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清热除烦。医案一中眩晕属痰热郁阻证,医案二失眠属痰热扰神证,医案三心悸属痰热互结证,治以清热化痰、清热涤痰。栗主任强调黄连温胆汤的运用,要领会痰热、脾胃、情志几个关键点,如恶心欲呕、纳呆、大便不调、腹胀满等脾胃系症状,以及心烦、胆怯、头晕、失眠、头痛等情志方面的表现。本方结合不同的加减可以治疗心悸、脏躁、眩晕、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习惯性便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